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探讨生物标记物人乳腺珠蛋白(hMAM)联合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C-erbB2) mRNA在乳腺癌外周血微转移患者中阳性表达情况,阐明其用于诊断乳腺癌外周血微转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74例乳腺癌患者、21例乳腺纤维腺瘤患者和10名健康人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采集外周血,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外周血hMAM、MMP-9和C-erbB2 mRAN表达水平,比较hMAM、MMP-9和C-erbB2联合检测阳性表达率,并分析不同临床病理特征患者之间hMAM、MMP-9和C-erbB2联合检测的差异。结果:MMP-9、C-erbB2 mRNA阳性表达率在有无淋巴结转移患者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50,P < 0.05;χ2=5.636,P < 0.05),hMAM mRNA阳性表达率在HER-2阳性与阴性患者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04,P < 0.05)。乳腺癌患者hMAM及联合MMP-9和C-erbB2 mRNA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7.84%(28/74)、59.46%(44/74)和48.65%(36/74),三者联合阳性表达率为64.86%(48/74),均高于健康对照组(χ2=5.676,P < 0.05;χ2=3.102,P > 0.05;χ2=5.339,P < 0.05;χ2=2.310,P > 0.05)、乳腺纤维腺瘤组(χ2=8.438,P < 0.01;χ2=4.491,P < 0.05;χ2=7.982,P < 0.01;χ2=4.844,P < 0.05)和非乳腺癌组(对照组+乳腺纤维腺瘤组)(χ2=13.093,P < 0.01;χ2=6.471,P < 0.05;χ2=11.837,P < 0.01;χ2=6.103,P < 0.05)。与Ⅰ+Ⅱ期比较,Ⅲ+Ⅳ期乳腺患者hMAM mRNA单独及联合阳性表达率均增加,其中hMAM mRNA单独及联合C-erbB2 mRNA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57,P < 0.05;χ2=4.912,P < 0.05)。结论:hMAM诊断乳腺癌微转移的阳性率较低,联合MMP-9和C-erbB2 mRNA检测可以提高诊断阳性率,对于早期乳腺癌微转移诊断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维生素D3干预对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血清单核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温州市人民医院尚未治疗的AS初诊患者20例和健康志愿者20名。通过佛波酯诱导人单核-白血病细胞THP1分化为单核巨噬细胞,并与AS患者(AS对照组)或健康志愿者(健康对照组)的外周血血清联合培养;在含有AS外周血血清的混合培养基中加入维生素D3进行干预(维生素D3组)。流式细胞仪测定CD68和CD206+单核巨噬细胞的比例,RT-PCR测定精氨酸酶1(Arg-1)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佛波酯可将THP1细胞诱导分化为单核巨噬细胞并表现出明显的细胞形态变化。AS对照组中CD206+细胞的比例低于健康对照组(t=9.434,P < 0.05),而CD68+细胞的比例高于健康对照组(t=43.920,P < 0.05);维生素D3组中CD206+细胞的比例高于AS对照组(t=8.895,P < 0.05),而CD68+细胞的比例低于AS对照组(t=9.089,P < 0.05)。AS对照组中Arg1 mRNA表达量低于健康对照组(t=8.899,P < 0.05),而iNOS mRNA表达量高于健康对照组(t=3.656,P < 0.05);维生素D3组Arg-1 mRNA表达量高于AS对照组(t=6.219,P < 0.05),而iNOS mRNA表达量低于AS对照组(t=5.876,P < 0.05)。结论: 维生素D3可能通过影响单核巨噬细胞的极化参与AS患者的免疫调节。  相似文献   

3.
目的 本研究通过检测乳腺癌患者血液中孕激素受体膜组分1(progesterone receptor membrane component 1,PGRMC1)表达浓度来评价其在乳腺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9月至2018年1月期间因乳腺疾病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乳腺外科、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乳腺外科以及解放军263医院乳腺外科的患者140例,检测其血清及全血标本,其中乳腺癌组90例。根据临床分期早期50例:Ⅰ期(n=24)、Ⅱ期(n=26),晚期40例:Ⅲ期(n=20)、Ⅳ期(n=20)。乳腺良性肿瘤组50例。采用数字表法随机抽取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全血样本处理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各组PGRMC1浓度,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chemiluminescent immunoassay,CLIA)测定各组血清CA125、CA153和CEA表达浓度。ROC曲线评价PGRMC1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PGRMC1浓度在乳腺癌、乳腺良性疾病患者及正常对照人群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乳腺癌患者中PGRMC1浓度随临床分期增加而逐渐升高,明显高于乳腺良性疾病组及对照组浓度[Ⅱ期(60.89 ±16.86)ng/L,Ⅲ期(95.54 ±16.79)ng/L,Ⅳ期(113.78 ±41.20)ng/L vs良性肿瘤组(42.77 ±29.81)ng/L,对照组(39.36 ±25.10)ng/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乳腺良性疾病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乳腺癌晚期组3种肿瘤标志物明显升高(Ⅲ期:CA125:χ2=12.26,P=0.000;CA153:χ2=28.19,P=0.000;CEA:χ2=6.52,P=0.011;Ⅳ期:CA125:χ2=16.46,P=0.000;χ2=42.19,P=0.000;CEA:χ2=14.29,P=0.000)。与乳腺癌早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良性疾病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显示晚期组PGRMC1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OC,AUC)为82.7%(P<0.05),CA125、CA153、CEA的AUC分别为78.3%(P<0.05)、86.8%(P<0.05)、77.3%(P<0.05)。早期组中,CA125、CA153和CEA的AUC均小于60%(P>0.05)。而PGRMC1的AUC为86.6%(P<0.05),敏感度为94.0%,特异度为50.0%。结论 乳腺癌患者全血中PGRMC1表达含量高,且表达程度随乳腺癌期别的增加而增高;PGRMC1对早晚期乳腺癌诊断均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有望成为激素治疗前乳腺癌风险常规筛查的血液学标志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白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A3(LILRA3)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中的表达。方法: 收集2017年2至8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风湿科住院治疗的RA患者53例和21名该院健康体检者的资料。流式细胞术检测CD14+单核细胞亚群LILRA3表达,并分析其与RA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自身抗体和疾病活动度的关系。结果: RA患者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中LILRA3表达水平较健康对照组升高(P < 0.01)。LILRA3表达与RA患者压痛关节数、肿胀关节数、红细胞沉降率呈正相关(r=0.280、0.371、0.341,P < 0.05或P < 0.01),但与年龄、病程、Sharp评分、C反应蛋白、血常规及免疫球蛋白等指标均无相关性(均P>0.05)。类风湿因子和抗环瓜氨酸肽抗体阳性患者LILRA3的表达率高于阴性患者(均P < 0.05)。以28处关节疾病活动指数(DAS28)5.1分作为疾病活动度分组的依据,高疾病活动度组LILRA3表达率较中低疾病活动度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RA患者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中LILRA3表达升高,且与疾病活动度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调查北京市通州区台湖地区65岁以上高血压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并探索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横断面的研究设计,选取台湖地区1 500名65岁以上高血压老人开展问卷调查。依据因变量类型分别采用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及逐步Logistic回归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本研究应答率为93.9%,研究对象中共计502名老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焦虑症状,焦虑的患病率为35.6%;426名老人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郁,抑郁患病率为30.2%,其中重度抑郁的患病率为4.6%。通州台湖地区高血压患者的主观幸福感平均水平为(64.755±15.321)分。焦虑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独立程度(OR=0.094,P<0.001)、用药是否有不良反应(OR=0.002,P<0.001)、血压控制是否满意(OR=0.055,P=0.001)、睡眠质量(OR=0.173,P<0.001)、服药依从性(OR=0.038,P<0.001)有统计学意义。抑郁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婚姻状况(OR=2.408,P=0.007)、独立程度(OR=0.354,P<0.001)、疾病认知程度(OR=1.719,P=0.042)、脑血管病史(OR=0.347,P=0.026)、用药是否有不良反应(OR=0.291,P=0.001)、血压控制是否满意(OR=0.306,P=0.002)、睡眠质量(OR=0.233,P<0.001)、服药依从性(OR=0.241,P=0.001)有统计学意义。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婚姻状况(β=-3.432,P<0.001)、独立程度(β=5.814,P=0.001)、环境满意度(β=0.748,P=0.001)、焦虑(β=-0.454,P<0.001)、抑郁(β=-0.718,P<0.001)、脑血管病史(β=3.896,P<0.001)、用药是否有不良反应(β=-5.788,P<0.001)、血压控制是否满意(β=5.292,P<0.001)、睡眠质量(β=1.052,P<0.001)、服药依从性(β=3.893,P<0.001)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北京市通州区台湖地区高血压老年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好;焦虑和抑郁往往伴随发生;通过提高疾病认知程度、选择不良反应小的高血压控制药物、改善睡眠质量,督促患者服药可能有助于缓解焦虑抑郁发生;焦虑抑郁的发生与主观幸福感的降低有很大关联性,通过调节焦虑抑郁可能有助于间接提升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结肠腺癌患者癌组织中β-tubulin Ⅲ的表达,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结肠腺癌组织标本111例,根据β-tubulin Ⅲ的阳性细胞分布部位分为浸润前沿组(n=72例)和非浸润前沿组(n=39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结肠腺癌患者癌组织中β-tubulin Ⅲ的阳性表达率,分析β-tubulin Ⅲ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分化、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复发和死亡等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不同性别、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死亡和复发结肠腺癌患者间β-tubulin Ⅲ的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浸润前沿组和非浸润前沿组患者癌组织中β-tubulin Ⅲ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6,P=0.01)。低中分化病例多见于浸润前沿组,而高分化病例多见于非浸润前沿组(χ2=6.88,P=0.03)。不同分化程度癌组织中β-tubulin Ⅲ的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4,P=0.04)。非前沿组中有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癌组织中β-tubulin Ⅲ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2,P=0.05)。免疫组织化学法染色,β-tubulin Ⅲ阳性表达细胞胞质呈黄色颗粒;与低分化组比较,高分化癌组织中β-tubulin Ⅲ阳性表达细胞明显增多。结论:结肠腺癌组织中β-tubulin Ⅲ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有关,高分化结肠腺癌组织多见于非浸润前沿组。非浸润前沿组患者β-tubulin Ⅲ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不宁腿综合征(RLS)的患病率、危险因素、临床特点以及对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99例。所有患者接受了多导睡眠监测。RLS采用国际RLS研究组制订的标准确诊。收集患者住院期间的临床资料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用Epworth嗜睡量表(ESS)评估患者的睡眠质量,简易智力状态检查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患者的健康问卷(PHQ-9)评估患者的抑郁症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选取年龄和性别匹配的原发性RLS患者,评估缺血性脑卒中合并RLS患者的多导睡眠监测特征。结果: 199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有22例存在RLS(11.1%)。广义线性模型和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血清铁蛋白水平下降(β=-133.3 mg/L,95%CI:-200.4~-70.1,P < 0.01),皮层下梗死(OR=4.05,95%CI:1.15~14.18,P < 0.05)和女性(OR=2.54,95%CI:1.04~6.23,P < 0.05)是缺血性脑卒中合并RLS的危险因素。与不合并RLS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比较,合并RLS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ESS值升高4.37分(95%CI:2.33~6.41,P < 0.01),PHQ-9分值增加2.17分(95%CI:0.39~3.94,P < 0.05),中重度抑郁风险增加4.27倍(95%CI:1.40~13.10,P < 0.05),NIHSS减分值减少0.97分(95%CI:-1.79~-0.15,P < 0.05)。与原发性RLS患者相比,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的RLS患者伴微觉醒的周期性腿动指数增加(β=12.85,95%CI:2.04~23.67,P < 0.05)。结论: RLS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较常见,且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造成不利影响,应重视筛查和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大学生精神因素在负性生活事件和新生适应之间的链式中介作用。方法 采用大学新生适应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的神经质分量表、大中专学生负性生活事件量表对614名北京某高校大一新生进行调查。结果 1负性生活事件中的人际关系压力因子显著预测神经质(β=0.27,P<0.001),人际关系压力因子和神经质显著预测社会支持(β=-0.14,P<0.05;β=-0.17,P<0.05),神经质和社会支持显著预测新生适应(β=-0.30,P<0.001;β=0.29,P<0.001);2神经质在负性生活事件中的人际关系压力因子和社会支持之间起中介作用,社会支持在神经质和新生适应之间起中介作用。结论 负性生活事件中的人际关系压力因子通过神经质和社会支持的链式中介作用间接影响新生适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子宫体、乳腺双原发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2004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子宫体、乳腺双原发癌患者(双癌组)29例和子宫体恶性肿瘤患者(单癌组)319例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双癌组合并糖尿病(χ2=8.02,P=0.007)、肿瘤家族史(χ2=31.76,P<0.001)及其他部位恶性肿瘤(χ2=31.76,P<0.001)的比例显著高于单癌组,双癌组Ⅱ型子宫体恶性肿瘤(χ2=5.52,P=0.030)及低分化癌(χ2=8.39,P=0.020)的构成比明显高于单癌组。单癌组的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明显优于双癌组(Log-rank=6.75,P=0.011)。分层分析显示,在双癌组中,首发子宫体癌的双癌患者Ⅱ型子宫内膜癌的构成比明显高于首发乳腺癌组(58.33%vs 11.76%,χ2=6.882,P=0.014)。首发子宫体癌与首发乳腺癌的两癌发病间隔时间显著不同,前者的间隔时间明显缩短(t=2.23,P=0.028)。两组双原发癌间隔时间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60,P=0.010)。结论 合并乳腺癌的子宫体恶性肿瘤与子宫体恶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不同。乳腺癌后子宫体恶性肿瘤与子宫体恶性肿瘤术后发生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不同。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数字化乳腺断层融合摄影(DBT)在致密型乳腺患者中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效能。方法: 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绍兴市中心医院经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的163例乳腺良恶性病变患者的资料(良性病灶58个,恶性病灶122个,共计180个)。根据BI-RADS标准患者乳腺腺体类型均归类于不均质致密腺体型和极度致密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乳腺MRI、DBT检查。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绘制ROC曲线,评价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 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效能,用Z检验对ROC曲线下面积进行比较;采用χ2检验比较乳腺MRI和DBT检查对乳腺良恶性病变检出率、诊断准确率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MRI、DBT术前评估乳腺病灶大小的准确度。结果: MRI、DBT对乳腺良性病变的检出率和准确率分别为91.4%、75.9%和89.7%、6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98、8.617,P < 0.05或P < 0.01);MRI、DBT对乳腺恶性病变的检出率和准确率分别为98.4%、95.1%和94.3%、9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68、0.569,均P>0.05)。MRI、DBT诊断致密型乳腺病变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10、0.8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860,P>0.05)。MRI、DBT诊断致密型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敏感度分别为93.3%、86.7%,特异度分别为68.3%、79.1%。DBT、MRI测量值与病理测量结果呈正相关(r=0.887、0.949,均P < 0.01)。结论: DBT简单易行,能较好地诊断致密腺体背景下乳腺的良恶性病变,尤其对乳腺恶性病变的诊断效能与乳腺MRI相近。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预后相关因素,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2014年2月至2019年7月346例CR-BSI患者临床资料,对其预后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346例CR-BSI患者死亡62例,病死率为17.92%;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t=2.838,P=0.006)、糖尿病史(χ2=5.966,P=0.015)、感染后拨管时间(t=5.026,P=0.000)、是否入住ICU(χ2=6.885,P=0.009)、置管部位(χ2=5.468,P=0.019)、是否使用糖皮质激素(χ2=4.731,P=0.030)、发生CR-BSI后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Ⅱ(APACHEⅡ)(t=3.556,P=0.000)、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χ2=10.209,P=0.001)、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A)感染(χ2=22.668,P=0.000)、耐碳青酶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感染(χ2=16.758,P=0.000)、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肠杆菌科细菌感染(χ2=7.784,P=0.005)、真菌感染(χ2=6.576,P=0.010)、感染发生前使用抗菌药物(χ2=5.315,P=0.021)、感染发生前联用抗菌药物(χ2=4.260,P=0.039)、感染后开始使用抗菌药物时间(t=2.805,P=0.006)、感染后根据药敏试验使用抗菌药物时间(t=2.877,P=0.005)、血清白蛋白浓度(t=-2.976,P=0.003)、血糖(t=2.632,P=0.010)等18个因素是CR-BSI死亡的相关因素;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高血糖(OR=5.047,95%CI=1.805~14.114,P=0.002)、MRSA感染(OR=18.278,95%CI=3.732~89.527,P=0.000)、MDR-PA感染(OR=42.380,95%CI=9.477~189.528,P=0.000)、CRKP感染(OR=72.834,95%CI=16.061~330.286,P=0.000)、发生CR-BSI后APACHEⅡ评分高(OR=6.615,95%CI=2.625~16.667,P=0.000)、感染后至拨管时间(OR=4.071,95%CI=1.743~9.508,P=0.001)与感染后至根据药敏试验使用抗菌药物时间(OR=5.047,95%CI=1.805~14.114,P=0.001)等6个因素是CR-BSI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清白蛋白浓度(OR=0.365,95%CI=0.136~0.978,P=0.045)是CR-BSI死亡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 高血糖、低蛋白血症、危重症、多重耐药菌感染是增加CR-BSI病死率的危险因素;早期拨管、早期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指导使用抗菌药物可减少CR-BSI病死率,临床应采取针对性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检索Oncomine和Expression Atlas数据库,获得LAMTOR3相关的基因芯片数据,分析LAMTOR3在膀胱癌细胞及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膀胱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RT-PCR、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LAMTOR3在膀胱癌细胞、癌组织及其配对的正常组织中的表达,验证其表达和临床相关性。 结果 Expression Atlas数据库检索结果显示,LAMTOR3在20株膀胱癌细胞中的基础表达水平存在差异,其中,在Hs 172.T、HT-1376、RT4、JMSU-1和T24细胞株中呈较高表达。Oncomine数据库检索结果显示,LAMTOR3在浸润性(t=2.857,P=0.005)及非浸润性膀胱癌组织(t=3.105,P=0.003)中的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膀胱组织,病理分级越高的膀胱癌组织中表达越高(P<0.05)。实验验证结果显示,LAMTOR3 mRNA在膀胱癌细胞株UMUC3(t=10.84,P=0.0084)、J82(t=21.75,P=0.0021)、5637(t=45.88,P=0.0005)和T24(t=87.58,P=0.0001)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人膀胱永生化细胞SV-HUC-1,在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也明显高于正常组织(P<0.05);LAMTOR3蛋白水平在癌组织中的表达也明显高于正常组织(P<0.05)。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显示,LAMTOR3蛋白在癌组织中高表达,在浸润性癌组织中较非浸润性癌组织高表达,其表达水平与膀胱癌临床分期(χ 2=9.189,P=0.002)、病理分级(χ 2=4.746,P=0.029)和淋巴结转移(χ 2=6.210,P=0.013)密切相关,但与性别(χ 2=0.965,P=0.326)、年龄(χ 2=2.126,P=0.145)、远处转移(χ 2=1.261,P=0.261)等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LAMTOR3在膀胱癌细胞及组织中高表达,与膀胱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高分辨外周骨定量CT(HR-pQCT)检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患者的骨强度及结构,探索其与骨质疏松症之间的联系。方法 连续收入2017年8月至2019年1月于本院睡眠呼吸中心就诊的男性患者,完善相关临床资料,包括爱普沃茨睡眠量表(ESS)评分、整夜多导睡眠监测等,行HR-pQCT测定其非优势侧的肱骨及胫骨的相关指标,比较不同严重程度的OSA患者及非OSA人群在骨几何学参数、骨密度及骨微结构方面的差异,并寻找OSA与骨质疏松症的联系。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83名受试者,其中轻、中、重度及不符合OSA的对照组人数分别为21、18、34及10人。4组人群在年龄、血压、ESS评分、睡眠分期及睡眠效率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体质量指数(BMI)及颈围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234,P=0.008;F=3.100,P=0.031)。4组研究对象的桡骨HR-pQCT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胫骨方面,4组研究对象骨几何参数指标皮质骨面积(Ct.A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937,P=0.011);骨微结构指标骨小梁厚度(Tb.Th)、皮质骨厚度(Ct.T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247,P=0.001;F=3.746,P=0.014),表现为3组病例组的均值均低于对照组。进一步两两比较显示,重度OSA组的Ct.Ar明显高于轻度OSA组(P=0.019);对照组的Tb.Th明显高于轻、中度OSA组(P=0.006,P=0.001)。相关性分析显示,在一定范围内,桡骨和胫骨的总体积骨密度(Tt.vBMD)、Tb.Th与年龄呈负相关(r=-0.312,P=0.004;r=-0.328,P=0.002;r=-0.265,P=0.015;r=-0.280,P=0.010;),与BMI呈正相关(r=0.240,P=0.029;r=0.369,P=0.004;r=0.299,P=0.006;r=0.416,P=0.010)。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桡骨与胫骨的Tb.Th受BMI(β=0.262,P=0.008,R 2=0.243,F=6.270,P=0.000;β=0.494,P=0.000,R 2=0.186,F=7.243,P=0.000)及年龄(β=-0.216,P=0.030,R 2=0.243,F=6.270,P=0.000;β=-0.306,P=0.003,R 2=0.186,F=7.243,P=0.000)的影响,桡骨Tt.vBMD与睡眠效率及OSA引起的夜间较低的平均血氧饱和度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β=0.312,P=0.002, β=-0.249,P=0.012,R 2=0.327,F=7.482,P=0.000)。结论 本研究表明,在非老年男性中,OSA主要引起胫骨Tb.Th、Ct.Th的下降。骨强度及结构的改变主要与年龄及体型相关,与睡眠效率及OSA引起的夜间平均血氧饱和度的下降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脑白质高信号(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ies, WMH)作为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 cSVD)的影像学特征之一,已经被证明与步态障碍相关,而针对其对上肢运动功能影响的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探究WMH与上肢及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相关性。方法 本研究连续入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神经内科查体的受试者,收集其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头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检查。根据Fazekas评分将受试者分为WMH低负担组(0~2分)和WMH中-高负担组(3~6分)。通过4米步行、起立行走(Timed Up and Go, TUG)测试、简易体能测试量表(Short Physical Performance Battery, SPPB)以及Tinetti平衡与步态量表评估下肢功能;用 10次双手轮替、10次手指捏合以及10次双手握拳时间评估上肢功能。采用单因素以及多因素线性回归探究WMH和上下肢运动功能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入选的256名受试者平均年龄为(61.6±10.1)岁。其中WMH低负担组172人(67.2%),中-高负担组84人(32.8%)。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在校正年龄、性别、身高、血管危险因素以及其他cSVD分型后,WMH中-高负担组受试者的步宽增宽(β=1.174,P=0.021)和步频增加(β=0.533,P=0.022),与步长和步速无关(β=-1.550,P=0.228;β=0.062,P=0.429)。WMH中-高负担组的受试者Tinetti得分以及SPPB试验得分明显低于低负担组(β=-1.127,P=0.000;β=-0.844,P=0.000),TUG试验用时也明显增加(β=1.518,P=0.000)。10次双手轮替、捏合以及手运动用时WMH中-高负担组也明显增加(β=0.635,P=0.021;β=0.962,P=0.000;β=0.518,P=0.020)。结论 严重WMH会造成上肢以及下肢运动功能的障碍,导致运动功能下降。对于探究WMH导致运动功能障碍的机制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我国老年发病类风湿关节炎(elderly-onset rheumatoid arthritis, EORA)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 CVD)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09年7月至2014年12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就诊的1 116例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VD(缺血性心脏病、脑及外周血管病)患病情况。根据发病年龄≥60岁和<60岁,分为EORA组(212例)和青壮年发病RA组(younger-onset RA, YORA, 904例),采用Student’s t检验、非参数U检验、 χ2检验比较两组间差异,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EORA合并CVD的危险因素。结果:EORA和YORA两组的疾病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ORA组男性患者比例、肺间质病变比例、畸形关节数显著高于YORA组[(32.1% vs. 18.5%, χ2=19.11, P<0.001; 23.6% vs. 13.6%, χ2=16.50, P<0.001; 6 (2, 12) vs. 3 (2, 7), Z=-3.60, P<0.001)],而合并干燥综合征的比例低于YORA组(13.5% vs. 5.2%, χ2=11.29,P=0.001)。EORA组未用改善病情的抗风湿药(disease-modifying antirheumatic drugs, DMARDs)的比例高于YORA组(35.4% vs. 26.7%, χ2=6.43,P=0.011),羟氯喹(hydroxychloroquine, HCQ)、甲氨蝶呤(methotrexate, MTX)及柳氮磺吡啶(sulfasalazine, SSZ)的使用率显著低于YORA组。EORA组CVD发生率显著高于YORA组(27.8% vs. 11.6%, χ2=40.46, P<0.001),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中的吸烟、高血压及高脂血症比例也更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高龄(OR=1.10,95%CI:1.00~1.20)、畸形关节数(OR=3.17,95%CI:1.04~9.68)、类风湿结节(OR=3.56,95%CI:1.03~12.23)、高血压(OR=2.37,95%CI:1.09~5.13)、高脂血症(OR=8.85,95%CI:2.50~31.27)是CVD的危险因素,使用HCQ(OR=0.22,95%CI:0.07~0.70)和MTX(OR=0.32,95%CI:0.14~0.73)是CVD的保护因素。结论:与YORA相比,EORA中男性及肺间质病变的患者更多,易出现关节畸形,可能与治疗欠规范有关。EORA易合并CVD,高龄、畸形关节数、类风湿结节、高血压、高脂血症是危险因素,而HCQ和MTX的使用是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检测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IGF-II)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卵巢颗粒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及与促排卵结局的相关性。 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42例 PCOS正常反应患者(PCOS正常反应组)、42例PCOS高反应患者(PCOS高反应组)及90例对照组(因输卵管或男方因素助孕者)颗粒细胞中IGF-II的表达,对比分析各组IGF-II的表达及促排卵相关参数的差异,并进行关联性分析。 结果 IGF-II在对照组、PCOS正常反应组和PCOS高反应组相对表达量的中位数分别为1.3(0.5~1.8)、1.7(1.4~2.2)及3.2(2.5~4.3),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8.7, P<0.001),其中PCOS正常反应组和PCOS高反应组均高于对照组(P均<0.001),PCOS高反应组高于PCOS正常反应组(P<0.001)。在PCOS高反应组,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素(HCG)日雌二醇(E2)、直径≥14 mm的卵泡数、获卵数、2原核受精卵(2PN)数、优质胚胎数、卵裂数及可移植胚胎数均高于对照组及PCOS正常反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HCG日黄体生成素(LH)、获卵率、受精率及可利用卵子率均低于对照组和PCOS正常反应组(P均<0.05);在PCOS正常反应组,促性腺激素(Gn)总量(P=0.02)及E2值(P<0.001)均低于对照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颗粒细胞上IGF-II的相对表达量与HCG日E2值(r=0.163, P=0.032)、HCG日≥14 mm的卵泡数(r=0.286, P<0.001)、2PN数(r=0.246, P<0.001)、卵裂数(r=0.296, P<0.001)、优质胚胎数(r=0.286, P<0.001)、获卵数(r=0.386, P<0.001)、可移植胚胎数(r=0.252, P<0.001)及优质胚胎率(r=0.155, P=0.041)呈正相关;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COS患者颗粒细胞上IGF-II的相对表达量与获卵数(β=0.921, P<0.001)及优质胚胎率(β=0.285, P<0.001)呈正相关,与卵裂数(β=-0.283, P<0.001)呈负相关。 结论 IGF-II在接受辅助生殖技术治疗的PCOS患者颗粒细胞中高表达,与获卵数及优质胚胎率密切相关,有促进卵泡和早期胚胎发育的潜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估营养干预对食管癌同步放化疗(CCRT)患者的营养支持作用,调查CCRT后骨骼肌损失的发生率和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至2019年11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放疗科行CCRT的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CCRT前后CT图像,统计患者骨骼肌损失的发生情况、营养指标变化和放化疗延迟情况,并对可能影响骨骼肌指数(SMI)下降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营养干预组内,口服营养补充(ONS)组、肠外营养(PN)组和ONS+PN组平均每人每日能量摄入分别为(273.5±252.8)、(310.6±311.2)和(745.3±637.8)kcal(1 kcal=4.1868 kJ),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870,P=0.005)。CCRT后,营养干预组有40例(40.3%)出现肌肉减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2例(45.2%)(χ2=4.247,P=0.038);营养干预组SMI丢失值为(1.4±8.3)cm2/m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4±9.1)cm2/m2(t=2.187,P=0.031);营养干预组分别有18、10例出现放、化疗延迟,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5(χ2=4.501,P=0.039)、19例(χ2=8.929,P=0.005);营养干预组放、化疗延迟时间分别为(2.3±4.4)、(0.9±1.3)d、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的(4.2±5.3)(t=0.691,P=0.047)、(2.2±3.2)d(t=0.847,P=0.041)。CCRT前肌肉减少症的患病率为75.2%,明显低于CCRT后的88.2%(χ2=5.183,P=0.023)。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基线时T分期(P=0.007)、N分期(P<0.001)和营养干预(P=0.014)对食管癌放化疗后患者SMI下降有显著影响。结论 营养干预能够降低食管癌CCRT过程中放化疗延迟的发生率,减少SMI丢失,SMI下降主要和基线时T分期、N分期和营养干预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不同方法对应用胰岛素泵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达标时间、血糖波动、低血糖发生和胰岛素用量等方面的影响,寻找胰岛素泵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时使血糖安全、快速和有效达标的最佳方法。方法:选择应用预混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不佳住院的60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传统治疗组、大剂量向导组和大剂量向导联合监测组,每组20例。传统治疗组患者根据医生的经验及指尖血糖监测情况调整胰岛素剂量;大剂量向导组患者根据胰岛素泵自带大剂量向导软件及指尖血糖监测情况调整血糖;大剂量向导联合监测组患者同时联合大剂量向导软件及实时动态血糖监测系统(RTCGM)对患者进行血糖调整。检测患者指尖血糖水平,采用血糖水平的标准差(SDBG)和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评价患者血糖波动情况。记录3组患者血糖达标时间、3d内SDBG和LAGE、低血糖发生情况及治疗后胰岛素用量。结果:大量剂向导组患者平均血糖达标时间少于传统治疗组(t=2.30,P<0.05),大剂量向导联合监测组患者平均血糖达标时间少于大剂量向导组(t=3.50,P<0.05)。治疗第3天,大剂量向导组患者SDBG和LAGE明显小于传统治疗组(tSDBG=3.11,tLAGE=2.54,P<0.05),大剂量向导联合监测组患者LAGE明显小于大剂量向导组(tLAGE=2.47,P<0.05)。3组患者总体低血糖事件(χ2=2.192,P=0.532)、显著低血糖事件(χ2=2.765,P=0.322)和夜间低血糖事件(χ2=2.192,P=0.532)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患者平均胰岛素用量(F=2.102,P=0.131)、达标日非基础胰岛素用量(χ2=2.328,P=0.107)和非基础胰岛素百分比(χ2=2.104,P=0.13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大剂量向导软件联合RTCGM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较好,且不增加低血糖风险、不增加胰岛素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