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研究奇楠沉香Aquilaria sinensis中具有神经细胞损伤保护作用的活性化合物。方法 利用硅胶柱色谱、半制备液相色谱等现代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结合核磁共振和质谱等现代谱学手段鉴定其结构,同时体外法测定化合物对皮质酮(corticosterone)诱导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 从奇楠沉香超临界提取物中分离得到2个桉烷型倍半萜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7R,8S,10R)-(+)-8-hydroxy-selina-4,11-dien-12,15-dial(1)和(7S,8S,10R)-(+)-8,11-dihydroxy-selina-4-en-15-al(2);体外对PC12细胞损伤存活率显著升高。结论 化合物1和2为新化合物,分别命名为奇楠醇A和奇楠醇B,均对皮质酮诱导PC12细胞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栽培奇楠沉香Aquilariae Lignum Resinatum的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方法 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凝胶等多种柱色谱分离技术分离化合物,并通过质谱、核磁共振等现代波谱学方法鉴定其结构,采用Griess法测试化合物的抗炎活性。结果 从栽培奇楠沉香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7个化合物,分别为2-[(4-甲氧基苯甲酰氧基)甲基]色酮(1)、2-(2-苯乙基)色酮(2)、2-[2-(3-羟基-4-甲氧基苯)乙基]色酮(3)、2-[2-(3-甲氧基-4-羟基苯)乙基]色酮(4)、2-[2-(4-甲氧基苯)乙基]色酮(5)、2-[2-(2-羟基苯)乙基]色酮(6)、2-[2-(4-羟基苯)乙基]色酮(7)、6-羟基-2-[2-(3-羟基-4-甲氧基苯)乙基]色酮(8)、6-甲氧基-2-[2-(4-甲氧基苯)乙基)]色酮(9)、(R)-2-[2-羟基-2-(4-羟基苯)乙基]色酮(10)、(S)-2-[2-羟基-2-(4-羟基苯)乙基]色酮(11)、4-羟基苯甲酸甲酯(12)、4-丙烯基苯甲醚(13)、7β-H-9(10)-烯-11,12-环氧-8-氧艾里莫...  相似文献   

3.
采用硅胶柱色谱、薄层色谱以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对奇楠沉香超临界提取物进行化学成分研究。从中分离得到1个榄香烷型和1个桉烷型倍半萜类化合物,通过MS、UV、IR、NMR和ECD等波谱技术鉴定其结构,分别鉴定为奇楠醇C(1)、奇楠醇D(2),经检索均为新化合物。采用体外法测定化合物对皮质酮(CORT)诱导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化合物1和2对CORT诱导PC12细胞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兔儿伞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李军  王富强  丁娜  赵明  王金兰  张树军 《中草药》2018,49(16):3742-3746
目的研究兔儿伞Syneilesis aconitifolia全草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柱色谱、制备液相色谱、重结晶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从兔儿伞全草甲醇提取物正己烷萃取部位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2-甲基-2-丁烯酰氧基)-8-甲氧基-6,15-环氧-艾里莫芬-7(11)-烯-12,8α-内酯(1)、β-芹子烯(2)、(-)-ent-6α-甲氧基桉叶-4(15)-烯-1β-醇(3)、5α,7αH-桉叶-3-烯-15-醛-1-酮(4)、大根香叶-1β-醇(5)、10α-羟基日本刺参萜-4-酮(6)、10β-羟基-6β,8β-二甲氧基-艾里莫芬-7(11)-烯-12,8α-内酯(7)、8β,10β-羟基-6β-甲氧基艾里莫芬-7(11)-烯-12,8α-内酯(8)、4(15)-烯-桉叶-1β,6α-二醇(9)。并采用MTT法对化合物1、3、5、6、8、9的人宫颈癌He La细胞毒活性进行体外筛选。结论化合物1为未见报道的新倍半萜化合物,命名为兔儿伞内酯A,化合物2~5、7为首次从兔儿伞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5、6、8、9均对He La细胞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维吾尔药薰鲁香甲醇提取物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正相硅胶、ODS等柱色谱及制备HPLC等方法分离纯化,运用现代谱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薰鲁香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7-羟基-28-去甲基齐墩果-12-烯-3,11-二酮(1)、3,11-二酮基-齐墩果-12-烯-28-羧酸(2)、齐墩果-12-烯-3,11-二酮(3)。结论:化合物1和2从漆树科中首次分离得到,化合物3从该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陈芳有  陈俊杰  周健  张东明  张雪莲  罗永明 《中草药》2015,46(20):3004-3008
目的对金粟兰属植物及己Chloranthus serratus根乙醇提取物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利用多种色谱技术从及己根的氯仿萃取物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结果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为1α,9α-二羟基-8,12-环氧桉叶-4,7,11-三烯-6-酮(1)、1β,5α-愈创木-4β,10α-二醇-6-酮(2)、zedoalactone A(3)、multistalactone C(4)、1β,8β-二羟基-桉叶-3,7(11)-二烯-8α,12-内酯(5)、1β,8β-二羟基-桉叶-4(15),7(11)-二烯-8α,12-内酯(6)、水合蒎醇(7)、伞形花内酯(8)、异嗪皮啶(9)、5-甲氧基-6,7-亚甲二氧基香豆素(10)、N-p-香豆酰酪胺(11)、N-反式-阿魏酰基酪胺(12)、N-顺式-阿魏酰基酪胺(13)、儿茶素(14)、7-羟基-5,8-二甲氧基二氢黄酮(15)。结论化合物2、5~7、10、14、15为首次从金粟兰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3、4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
苟亮  卯锦  刘博超  雷丹  孙河  刘蓉  肖朝江  姜北 《中草药》2024,55(5):1451-1459
目的 研究高寒植物长鞭红景天Rhodiola fastigiata干燥全株的脂肪族类化学成分和抗疟活性。方法 采用反复硅胶柱色谱以及RP-18、MCI、Sephadex LH-20等多种色谱手段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通过SYBR Green I法,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抗疟活性筛选。结果 从长鞭红景天干燥全株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15个脂肪族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0α-葫芦-7,24二烯醇(1)、β-香树脂醇乙酸酯(2)、豆甾烷-3-酮(3)、豆甾-4-烯-3-酮(4)、β-谷甾醇(5)、schleicheol 1(6)、豆甾-4,6,8(14),22-四烯-3-酮(7)、(22E,24R)-5α,8α-epidioxyergosta-6,22-dien-3β-ol(8)、豆甾-4-烯-6β-醇-3-酮(9)、3β-羟基豆甾-5-烯-7-酮(10)、6α-羟基豆甾-4-烯-3-酮(11)、豆甾烷-3,6-二醇(12)、正二十二烷醇(13)、二十四烷醇(14)、去氢木香内酯(15)。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表葫芦二烯醇;化合物2、13和14为...  相似文献   

8.
丁林芬  郭亚东  潘争红  吴兴德  宋流东 《中草药》2017,48(17):3463-3468
目的对荷花玉兰Magnolia grandiflora叶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等柱色谱方法进行化合物的分离和纯化,并根据谱学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荷花玉兰叶的70%丙酮水提取物中分离得到8个倍半萜,分别鉴定为12,13-二乙酰氧基-桉烷-4α,6α,11-三醇(1)、12,13-二乙酰氧基-5αH-愈创木烷-1(10)-烯-4α,6α,11-三醇(2)、11,13-去氢台湾含笑内酯(3)、台湾含笑内酯(4)、α-山道年(5)、1β-羟基-11βH-桉烷-3-烯-12,6α-内酯(6)、β-网翼藻萜醇(7)、12α-甲氧基-吉玛烷-1(10),4,11(13)-三烯-12,6α-缩醛(8)。结论化合物1和2为新化合物,并命名为荷花玉兰醇A和B,化合物4~8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刘磊磊  肖卓炳 《中草药》2018,49(22):5254-5258
目的研究野菊Chrysanthemum indicum花蕾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薄层色谱、硅胶柱色谱、ODS反相柱色谱及SephadexLH-20凝胶柱色谱等分离技术,对野菊花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研究,并运用NMR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野菊花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并鉴定了14个化合物,分别为豆甾-4-烯-3-酮(1)、棕榈酸金盏菊二醇(2)、棕榈酸16β,22α-二羟基假蒲公英甾醇(3)、α-香树脂醇(4)、乌苏-12-烯-3β,16β-二羟基(5)、12-烯-3β-羟基-乌苏-11-酮(6)、山金车二醇(7)、马尼拉二醇(8)、12-烯-3β-羟基-齐墩果-11-酮(9)、木犀草素(10)、芹菜素(11)、芹菜素-7,4′-二甲醚(12)、芫花素(13)、1-亚油酸甘油酸酯(14)。结论化合物1~6、10~12和14为首次从野菊花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国产沉香二萜类化合物研究(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珮怡  杨林  戴均贵  郭顺星 《中草药》2015,46(4):486-489
目的研究国产沉香Aquilariae Lignum Resinatum的小极性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凝胶、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NMR、MS等波谱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国产沉香的石油醚提取物的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8-降去氢松香酸-4α,7α-二醇(1)、18-降去氢松香酸-4α,7β-二醇(2)、7α-羟基去氢松香酸(3)、2α-羟基去氢松香酸(4)、2β-羟基去氢松香酸(5)、7α,15-二羟基去氢松香酸甲酯(6)、7-羰基-13β-羟基松香-8(14)-烯-18-羧酸(7)、2β-羟基海松酸(8)、3β-羟基海松醇(9)。结论化合物1~9均为首次从沉香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的二萜类化合物,其中化合物1和2为降二萜类化合物,化合物3~9为二萜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电针“足三里”、“三阴交”穴对胃酸分泌的影响及血浆、胃液GAS、EGF的变化 ,比较阴阳经穴对脏腑功能影响的差异关系 ,探讨电针调节胃酸分泌的机制。方法 :75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非经非穴组、“足三里”穴组、“三阴交”穴组和联合穴位组 ,测定空腹胃液量、胃液 pH值及胃液酸度 ,同时放免法测定血浆和胃液胃泌素 (GAS)、表皮生长因子 (EGF)含量。结果 :电针后“足三里”穴组和“三阴交”穴组胃液量均显著减少 (P <0 .0 1 ,0 .3 0± 0 .1 1mL ,0 .43± 0 .0 7mL ,与 0 .63± 0 .1 2mL对照 ) ,胃液 pH值变化不大 ,前者胃液酸度明显下降 (P <0 .0 5,3 0 .5± 3 .3mmol/L ,与 40 .9± 8.9mmol/L对照 ) ,后者无变化。二穴联合酸度显著下降 (P <0 .0 1 ,2 8.3± 4.5mmol/L ,与 40 .8± 8.9mmol/L对照 )。“足三里”穴组胃液胃泌素显著下降 (P <0 .0 5,2 72 .6± 60 .8ng/L ,与 2 84.3± 3 1 .9ng/L对照 ) ,EGF显著升高 (P <0 .0 1 ,3 .2 2± 1 .1 μg/L ,与 1 .8± 0 .4μg/L对照 ) ,“三阴交”穴组胃液GAS升高 (P <0 .0 1 ,453 .9± 8.1 1ng/L ,与 2 84.3± 3 1 .9ng/L对照 ) ,胃液EGF也升高 (P <0 .0 1 ,2 .6± 0 .2 μg/L ,与 1 .8± 0 .4μg/L对照 ) ,各组胃液EGF和GAS均无相关性 ,“  相似文献   

12.
"镇八方"之妙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临床治疗脾胃本病和其他脏腑受病的体会与经验,介绍著名中医临床家卢铸之创造的镇八方之法及其临证运用要旨。  相似文献   

13.
本文考察了五轮学说的首见文献与初创时代,分析了古医家论五轮定位及其不同的原因,对中医学五轮之名白印度舶来、五轮学说是中印合璧产物这一观点提出了商榷意见,认为眼分五轮而分属五脏的思想完全可能是古医家在<内经>影响下的理论创新,而通行的五轮学说则是对<灵枢·大惑论>相关论述的极大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益气养阴基本方对直肠癌放疗后气阴两虚证患者的治疗作用及对其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07-06~2009-01月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放疗科住院治疗的直肠癌放疗患者6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4例。对照组只采用放疗,治疗组放疗期间服用益气养阴基本方,随证加减,疗程为1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放疗前、放疗后30 d气阴两虚证证候积分,并在放疗前后各测一次IL-2和TNF-α,观察放疗、益气养阴基本方对两组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放疗后气阴两虚证侯积分均有升高,与放疗前比较,P<0.05;放疗后对照组气阴两虚证候积分升高较明显,与治疗组比较,P<0.05;两组患者放疗后IL-2和TNF-α都出现降低,而治疗组下降较少(P<0.05)。结论益气养阴基本方可以有效改善直肠癌患者放疗期间出现的气阴两虚证候积分和患者免疫功能,减轻放疗副作用。  相似文献   

15.
通行五轮学说理论渊源考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考察了五轮学说的首见文献与初创时代,分析了古医家论五轮定位及其不同的原因,对中医学五轮之名白印度舶来、五轮学说是中印合璧产物这一观点提出了商榷意见,认为眼分五轮而分属五脏的思想完全可能是古医家在<内经>影响下的理论创新,而通行的五轮学说则是对<灵枢·大惑论>相关论述的极大发展.  相似文献   

16.
本文考察了五轮学说的首见文献与初创时代,分析了古医家论五轮定位及其不同的原因,对中医学五轮之名白印度舶来、五轮学说是中印合璧产物这一观点提出了商榷意见,认为眼分五轮而分属五脏的思想完全可能是古医家在<内经>影响下的理论创新,而通行的五轮学说则是对<灵枢·大惑论>相关论述的极大发展.  相似文献   

17.
健脾化湿汤联合中药清肠栓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6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内服健脾化湿汤联合中药清肠栓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方法将9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采用内服健脾化湿汤联合清肠栓塞肛治疗;对照组30例,单纯采用内服健脾化湿汤治疗。20 d为1个疗程,均治疗2个疗程。观察临床疗效、主要症状改善及纤维结肠镜镜检积分的改善情况。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5.0%,对照组为76.7%(P<0.05)。结论内服健脾化湿汤联合中药清肠栓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显著,清肠栓具有良好的消炎及促进溃疡愈合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考察了五轮学说的首见文献与初创时代,分析了古医家论五轮定位及其不同的原因,对中医学五轮之名白印度舶来、五轮学说是中印合璧产物这一观点提出了商榷意见,认为眼分五轮而分属五脏的思想完全可能是古医家在<内经>影响下的理论创新,而通行的五轮学说则是对<灵枢·大惑论>相关论述的极大发展.  相似文献   

19.
本文考察了五轮学说的首见文献与初创时代,分析了古医家论五轮定位及其不同的原因,对中医学五轮之名白印度舶来、五轮学说是中印合璧产物这一观点提出了商榷意见,认为眼分五轮而分属五脏的思想完全可能是古医家在<内经>影响下的理论创新,而通行的五轮学说则是对<灵枢·大惑论>相关论述的极大发展.  相似文献   

20.
本文考察了五轮学说的首见文献与初创时代,分析了古医家论五轮定位及其不同的原因,对中医学五轮之名白印度舶来、五轮学说是中印合璧产物这一观点提出了商榷意见,认为眼分五轮而分属五脏的思想完全可能是古医家在<内经>影响下的理论创新,而通行的五轮学说则是对<灵枢·大惑论>相关论述的极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