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应用冠脉血流显像技术检测猪的冠脉血流,初步探讨心外膜和心肌内冠脉的时相性灌注特点及其在冠脉扩张状态下的变化。方法:5条实验小型猪,在麻醉状态下应用超声冠脉血流显像技术探测不同节段心外膜冠脉和左室心肌内的冠脉血流信号,记录其血流频谱曲线。观察心外膜及心肌内冠脉的时相灌注特点,测定冠脉血流速度,计算右冠脉和前降支的舒张期/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比值。观察静脉推注潘生丁(0.56mg/kg)后前降支和心肌内冠脉血流信号及其频谱曲线特点的变化。结果:所有动物均可检测较清晰的心外膜和心肌内冠脉血流信号;心外膜冠脉为全心动周期前向灌注,右 冠脉的收缩期血流速度明显高于前降支;心肌内冠脉的时相灌注特点为收缩期出现低速的逆向血流;静 注潘生丁使心外膜与心肌内冠脉的血流均明显增强,但灌注模式未变。结论:彩色多普勒冠脉血流显像技术为研究冠脉血流的时相性灌注特点提供了很好的无创性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 应用冠脉血流显像技术探讨急性主动脉瓣返流对冠脉血流的影响。方法 分别检测对照组和轻、中、重度急性主动脉瓣返流时的冠脉血流的速度峰值、加速时间、减少时间、速度时间积分及动脉舒张压,分别冠脉血流的变化。结果 随着返流程度的增加、冠脉血流的速度峰值、速度时间积分均逐渐降低,加速时间延长,而减速时间缩短,舒张压降低。结论 随着返流程度的增加,冠脉血供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本研究旨在应用冠脉血流多普勒显像技术,观察静息状态以及不同频率快速心房起搏时犬心外膜和心肌内冠脉的血流灌注情况,摸索最大程度冠脉舒张与起搏心率的相应关系,并比较心外膜冠脉和心肌内冠脉的舒张储备,方法:健康成年杂种犬7条,首先以2倍基础心率进行快速心房起搏,逐级增加起搏频率直至出现心肌缺血,运用冠脉血流多普勒显像技术,测量基础状态下以及不同频率快速心房起搏时冠脉左前降支及左室前壁心肌肉 冠脉舒张期峰值血流速度(Vd)及速度时间积分(VTId);比较快速心房起搏前后这些指标的变化,并计算其增加率(分别为ΔVd%和ΔVTd%),结果:各级起搏频率的心外膜和心肌内冠脉Vd比基础值均显著增高(P<0.01),心外膜冠脉ΔVd%随起搏频率增加始终保持递增的趋势;而心肌内冠脉在最大级和次最大级搏频率时,ΔVd%的递增趋势消失并出逆转;除最大级起搏频率外,心肌内冠脉ΔVd^%均大于心外膜冠脉(P<0.05),ΔVd%随起搏频率的变化趋势不明朗。结论:随着起搏频率增快,心肌内冠脉先于心外膜冠脉出现舒张储备耗竭,当地搏频率达到或超过2.8倍基础心率时,犬心肌内冠脉达最大程度舒张,冠脉血流多普勒显像技术能实时而准确地反映静息状态和快速心房起搏时心外膜与心肌内冠脉的血流动力学特征,从而揭示快速心房起搏负荷下心外膜冠脉与心肌内冠脉在代谢性调节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高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运重建问题初探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目的 评价高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进行血运重建与否的近期与远期疗效。方法 对分别进行冠脉介入 (perctutaneouscoronaryintervetion ,PCI)治疗、冠脉旁路移植手术 (coronaryarterybypasssurgery ,CABG)治疗和单纯药物治疗的 1 4 6例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年龄≥ 75岁的患者进行近期和远期疗效分析。结果 从近期疗效看 ,CABG组的院内病死率最高 ,与PCI组和药物治疗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 (P <0 0 5 ) ;从远期疗效看 ,没有进行血运重建的药物治疗组的远期心源性病死率最高 ,为 2 6 1 % (P <0 0 5 ) ,将三组分别进行比较 ,PCI组远期病死率显著低于药物治疗组 (P =0 0 2 6 ) ,CABG组低于药物治疗组但差异没有显著性 (P =0 0 5 8) ,而PCI组与CABG组的远期病死率没有显著差异。结论 高危的、高龄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 ,可以从早期的冠脉血运重建治疗 ,尤其是冠脉介入治疗中获益 ,减少远期病死率  相似文献   

5.
应用冠脉血流显像技术评价高脂血症患者的冠脉血流储备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 应用冠脉血流显像技术结合潘生丁药物负荷试验对单纯高脂血症患者的冠脉血流储备(CFR) 进行评价,探讨血脂对CFR的影响。方法 研究对象分为单纯高脂血症组(A 组,30 例) 和正常对照组(B 组,15 例),应用冠脉血流显像技术检测每位受试者静息时的冠脉血流频谱及静脉推注潘生丁(0-56mg/kg) 后的冠脉血流频谱,分别用最大充血状态下与静息时的冠脉峰值血流速度(CPV) 比值及速度时间积分(VTI) ×心率(HR) 比值来计算CFR。结果 静息时,两组的CPV 及VTI×HR 无明显差别(P> 0-05)。潘生丁负荷后两组的冠脉血流速度均明显加快,但A组的CPV 及VTI×HR 增加程度低于B 组。两组的CFR 值有显著性差别,A 组明显低于B 组( P<0-01) 。相关性分析显示CFR与TC、LDLC呈显著负相关(P< 0-05) 。结论 应用冠脉血流显像新技术结合潘生丁药物负荷试验无创性检测CFR,可以早期发现高脂血症患者的冠脉储备功能异常,为指导治疗与评估各种降脂措施的疗效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治疗后,临床指标判定再通的敏感度。方法 72例AMI患者,采用静脉药物溶栓治疗后90min行冠状动脉造影,判定冠脉是否再通,同时与临床判断再通的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临床判定冠脉再通的指标与冠脉造影判定冠脉再通的结果无显著性差别,两者判定再通效能相关性好(r=0.8522),临床判定血管再通的指标敏感度97.73%,特异度85.7%,准确度93.1%。结论 临床再通指标与冠脉造影判断冠脉再通相关性好,在没有冠脉造影的条件下。临床指标仍然是判定冠脉再通的有效指征。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冠脉血流显像技术探讨急性主动脉瓣返流对冠脉血流和冠脉血流储备的影响。方法:应用冠脉血流显像技术首先对7只健康犬开胸后的心外膜冠状动脉(以左前降支代表)的血流进行检测,记录舒张期血流速度峰值(CPV)、加速时间(AT)、减速时间(DT)和全心动周期的速度时间积分(VTI)及动脉舒张压(DBP)做为对照组;然后用猪尾管经股动脉插入,至主动脉瓣口处造成轻、中、重度返流。记录各返流程度的舒张期血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静息状态及快速起搏时犬心外膜和心肌内冠脉的血流灌注模式。方法 运用冠脉血流多普勒显像技术,测量实验犬基础状态及快速心房起搏时左前降支冠脉及左室前壁心肌内冠脉峰值血流速度(V)和速度时间积分(VTI),并计算其增加率(△V%,△VTI%),结果 快速起搏时,心外膜和心肌内冠脉仍保持各自的时相性血流灌注模式V和VTI比基础值明显增6高,且舒张期△Vd%高于△VTId%;心外膜冠脉血流舒张期VTI在全心动周期灌注中所占比例减小,而收缩期所占比例增大。结论 冠脉血流多普勒显像技术能实时而准确地反映静息状态和快速起搏时心外膜与心肌内冠脉的血流动力学特征。  相似文献   

9.
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程度与冠心病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海棠  宋建平 《临床医学》2008,28(12):11-12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狭窄的严重程度与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对2004年9月至2005年8月在本院行冠脉造影的1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分析年龄、性别、吸烟、血压、血脂、血糖及危险因素与冠脉狭窄程度的关系。对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进行定量Gensini评分。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方法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示:在冠脉积分逐渐增高的四组中,单个危险因素和危险因素数目的百分率也都逐渐增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高脂血症为冠脉狭窄的最显著的独立相关危险因素。其他危险因素依次为吸烟、糖尿病、男性、高血压、老龄。结论高脂血症是冠脉造影诊断冠心病的最显著的独立相关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冠脉微血管是直径〈200μm的血管,故冠状动脉造影无法获得。成人冠脉动脉有45ml的血液,其中,冠状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网各占1/3,冠脉血流和毛细血管的直径和分布有关,冠脉微循环是血流通过网状结构,通过自身调节维持毛细血管压力,冠状动脉血流阻力主要来自毛细血管,并限制最大的冠脉流量。  相似文献   

11.
1概念 长期以来,冠状动脉造影被视为冠脉影像学检查的“金标准”,能全貌显示病变的形态变化,但对早期病灶无法显示,不能区分稳定斑块与不稳定斑块。冠脉内超声显像能全层显示管壁病灶,被称为血管腔内的“组织显微镜”,指导冠脉内支架治疗再狭窄。冠脉内多普勒血流测定,能评价病变血管狭窄的程度和远侧徽循环的变化。2适应证2.1冠脉造影不能明确的病灶 一般将冠脉造影显示内径狭窄>50%的病灶作为明确的冠脉病变。针对>70 %的病灶,病变为不稳定斑块(斑块为偏心,软斑块,有血栓及溃疡等),则常规进行介人治疗。当病变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冠脉旋磨术在冠脉钙化病变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应用冠脉旋磨术治疗的冠脉严重钙化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的手术治疗情况、冠脉病变血管变化情况、心功能指标、术后随访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36例患者手术成功率为97.22%,手术治疗过程中未出现冠脉穿孔、心肌梗死、心源性死亡等并发症。术后,患者血管狭窄率显著低于术前,管腔直径显著大于术前(P<0.05)。所有患者均在术后半年复查心脏彩超,术前及术后半年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术后随访1年,36例患者均未再发心绞痛、靶血管重建、心肌梗死以及心源性死亡等不良事件。结论冠脉旋磨术治疗冠脉严重钙化病变的远期疗效好,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中药复方冠心Ⅱ号对正常人冠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探讨经胸冠脉血流显像(CAFI)技术在中药药理学研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经胸冠脉血流显像技术,检测12例健康男性口服冠心Ⅱ号前、后冠脉左前降支(LAD)的舒张期最大血流速度(Vmax)、平均血流速度(Vmean)及舒张期血流速度时间积分(VTI)的变化,并以饮用等量水作自身对照.结果 CAFI检测成功率为91.7%.冠脉血流Vmax和VTI在服药30、60、90 min及120 min时较服药前明显增加,Vmean在服药后60、90 min及120 min较服药前显著增快(P<0.05).结论增加冠脉血流量可能是冠心Ⅱ号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机制之一,经胸冠脉血流显像技术能无创、准确地检测冠脉血流动力学变化,可作为临床上评价冠心病药物疗效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冠脉搭桥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5例冠心病患者施行冠脉搭桥手术,其中11例采用常规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手术,4例采用非体外循环下不停跳冠脉搭桥手术。结果全组共搭桥48支,均获成功无围手术期死亡。结论冠脉搭桥手术疗效确切,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手术对患者术后恢复更加有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初步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冠脉病变及临床特点。方法 对42例急性冠脉综合征及20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 ,危险因素≥2个者占88.1% ;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多支病变比率占65.2% ;与稳定型心绞痛组比较 ,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 ,B型、C型病变的比例在急性心肌梗塞组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明显增高(p<0.01)。 结论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致病过程 ,并不完全取决于冠脉狭窄程度 ,还与粥样斑块病理学稳定性破坏有关  相似文献   

16.
二次谐波显像评价冠脉血流储备和狭窄程度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二次谐波显像在定量评价冠脉血流储备和冠脉狭窄程度的价值。方法:采用二次谐波显像技术对11条冠脉不同狭窄程度的动物模型进行心肌声学造影。结果:正常或狭窄冠脉灌注区心肌的造影时间-强度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UC)在罂粟碱介入前后的相对变化率与用电磁流量计测定的冠脉血流量的相对变化率即冠脉血流储备的相关性良好(r=0.77,P=0.0002);而且狭窄冠脉支配的心肌缺血区在罂粟碱介入前后AUC的相对变化率与冠脉狭窄程度也有一定的相关性(r=0.72,P=0.02。结论:二次谐波显像技术可以定量评价冠脉狭窄后冠脉血流储备的变化,并且在一定范围内定量反映冠脉狭窄程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冠脉内多普勒血流速度描记评价高血压病患者冠脉微循环功能的价值.方法:我们对26例行冠脉造影的患者进行研究,男17例,女9例,年龄55.08±9.37岁,其中18例为高血压病患者(合并糖尿病2例,合并冠心病2例).将高血压病患者中冠脉造影正常的43支冠脉列为甲组,包括前降支16支,回旋支13支,右冠脉14支.另8例无高血压病等冠脉微血管病变基础者,共19支冠脉为乙组(对照组),包括前降支8支,回旋支3支,右冠脉8支.用Cardiometrics Flomap II和0.014英寸多普勒钢丝测量:近端及远端平均峰速(APV)、舒张期与收缩期流速比(DSVR)、血流储备(CFR)和近端与远端流速比(P/DVR).结果:甲组冠脉远端CFR明显较乙组小(2.61±0.68比3.09±0.68,p=0.012),冠脉近端甲组血流频谱舒张期优势的特征不如乙组明显,表现为DSVR小于乙组(1.05±0.33比1.44±0.72,p=0.0094);而冠脉远端血流频谱舒张期优势的特征两组相似(p>0.05).甲组近端APV显著高于乙组(p=0.027),但甲、乙两组冠脉远端基础状态及峰值APV均无显著差异(p>0.05).冠脉近端和远端血流速度比值的差别也无显著意义(p>0.05).为了进一步评价甲组血流储备,以CFR>2.0为标准判断CFR正常,发现36支冠脉(84%)CFR正常,7支冠脉(16%)CFR异常.与CFR正常组相比,CFR异常组基础APV较大(25.27±9.79cm/s比18.80±7.20cm/s,p=0.046),充血反应时APV无显著差别(42.53±16.99cm/s比48.77±13.38cm/s,p=0.286),而P/DVR和DSVR未见有意义的改变(p>0.05).结论:高血压病患者冠脉血管造影正常者中仍有16%的冠脉血流储备异常.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冠脉CTA在冠心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12月间来院治疗的50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行冠脉CTA诊断,并以冠脉造影结果作为标准,对比诊断效果。结果:冠脉CTA的病变部位检出率与管腔狭窄度接近于冠脉造影,冠脉CTA诊断准确率接近于冠脉造影诊断(P>0.05)。结论:为冠心病患者行冠脉CTA诊断的效果较佳,可明确病变部位,评估管腔狭窄情况,具有较高的诊断精准度。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心前区疼痛程度在临床护理中的意义,选择48 例因心前区疼痛在我院住院的患者,将疼痛的程度分为4 级,分析其冠脉供血情况,观察疼痛与冠脉供血的关系。结果:1 级疼痛有冠脉狭窄≤60 % ,4 级疼痛有冠脉狭窄≥90% 。结论:心前区疼痛是不可忽略的临床症状,对于病程长者注意避免一切诱发因素,防止心绞痛再次发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35岁以下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危险因素及冠脉造影特点。方法选取经临床或冠脉造影确诊的35岁以下急性冠脉综合征住院患者85例作为疾病组,同期收治的年龄≤35岁冠脉造影正常的非冠心病患者63例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间冠心病传统危险因素及冠脉造影特点。结果大量吸烟、空腹血糖高及糖尿病、高的总胆固醇与低密度脂蛋白及低的高密度脂蛋白血浆水平,疾病组与对照组差异明显(P均<0.05)。在疾病组,单支冠脉病变占近50%,冠脉轻度狭窄甚至完全无异常者占近30%。结论35岁以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主要危险因素为大量吸烟与低的高密度脂蛋白水平,病变以单支病变最多见,绝大多数冠脉仅轻度异常甚或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