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冯文锋  冼超俊  袁佳  麦方永 《河南中医》2020,40(8):1281-1284
目的:观察电针联合放散式体外冲击波(radial 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treatment,rESWT)治疗脑卒中后腓肠肌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18年12月在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康复科住院治疗的腓肠肌痉挛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rESWT组、电针联合rESWT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及常规康复治疗,rESWT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rESWT治疗,电针联合rESWT组在rESWT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电针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三组患者踝关节被动活动度(passive range of motion,PROM)、改良Ashworth量表评分、肌电图Hmax/Mmax值。结果:rESWT组、电针联合rESWT组PROM高于对照组,且电针联合rESWT组PROM高于rESW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联合rESWT组MAS评分和Hmax/Mmax值低于对照组、rESW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联合放散式体外冲击波治疗脑卒中后腓肠肌痉挛,能改善患者PROM、MAS评分和Hmax/Mmax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肉毒毒素联合活血通络法治疗老年脑卒中后肌肉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对象为医院康复科治疗的脑卒中后肌肉痉挛老年患者8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各42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肉毒毒素联合活血通络法治疗,共治疗4周为1疗程,采用相应标准评价上肢关节活动度、肌张力及活动功能状况,同时对比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在临床疗效上,对照组有效率71.43%与研究组有效率90.48%数据对比,有差异(P<0.05);相对于治疗前,两组治疗后关节活动度升高,肌张力降低,FMA评分和FIM上肢评分均升高,正中神经和尺神经H反射潜伏期升高,Hmax/Mmax降低,有差异(P<0.05);相对于对照组,研究组治疗后关节活动度较高,肌张力较低,FMA评分和FIM上肢评分较高,正中神经和尺神经H反射潜伏期较高,Hmax/Mmax较低,有差异(P<0.05)。结论:肉毒毒素联合活血通络法治疗老年脑卒中后肌肉痉挛疗效确切,降低上肢肌张力,提高神经功能和关节活动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针刺结合康复训练与单纯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的临床疗效差异性。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5年5月于本中心就诊的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92例,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常规组各46例,常规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而联合组在常规训练基础上加用针刺特定穴位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胫前肌及腓肠肌表面肌电值(i MEG)及两肌肉在踝背屈状态下的协同收缩率(CR),比较治疗前后患肢H反射中Hmax/Mmax;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患肢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MA),并对胫前肌肌力进行MMT分级Kendall百分比法评价,选用Ashworth量表对小腿三头肌肌张力进行评价;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步行能力(FAC)及踝关节活动度。结果:治疗后联合组在FMA、胫前肌肌力、FAC和踝关节活动度上较常规组更高,小腿三头肌肌张力则明显较常规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在Hmax/Mmax、腓肠肌i MEG及CR上较常规组下降更低,胫前肌i MEG则明显较常规组上升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康复训练加上取穴主用阳明经穴位,辅以针刺拮抗肌穴位的方法,能够从多途径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畸形,且效果良好,值进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肌肉运动点温针灸配合康复治疗降低脑卒中患者下肢肌张力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28例脑卒中后下肢肌张力高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4例。对照组行常规针刺+康复治疗,治疗组行肌肉运动点温针灸+康复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偏瘫侧膝部、髋部屈伸肌肌力、肌张力,痉挛指数(CSI)评分、运动功能(FMA)评分、日常生活能力(BMI)评分,健侧步长、患侧步长、步速、步频等步态分析指标,偏瘫侧下肢胫神经潜伏期及Hmax/Mmax比值等肌电图指标。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膝关节后伸(FKE)、前屈(FKF)及髋关节后伸(FHE)、前屈(FHF)肌力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膝关节后伸(SKE)、前屈(SKF)及髋关节后伸(SHE)、前屈(SHF)肌张力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CSI评分低于对照组,FMA、M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健侧步长及患侧步长、步速、步频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偏瘫侧下肢胫神经潜伏期高于对照组,Hmax/Mmax比值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肉运动点温针灸配合康复治疗可有效降低脑卒中患者下肢肌张力,增加肌力,改善肢体痉挛状态及肌电图指标,提高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苍龟探穴针法对卒中后小腿三头肌痉挛和步态的影响。方法卒中后小腿三头肌痉挛患者112例,按随机平行双盲法平均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5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采用苍龟探穴法针刺治疗,均治疗8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步态时空参数和对称性参数、相关痉挛和卒中评分、神经电生理指标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步宽、步态周期、患侧支撑相时间、健侧支撑相时间、双支撑相时间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步速、患侧摆动相时间、健侧摆动相时间较治疗前均显著上升(P0.05),且治疗组以上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踝关节综合痉挛量表(CSS)评分、10米步行时间(10MWT)较治疗前显著下降,踝关节被动活动度(PROM)较治疗前显著上升(P0.05),且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治疗前后及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傅格梅尔氏运动量表(FMMS)、Barthel指数(BI)、博格平衡量表(BBS)、Holden步行能力量表、Tinetti步态评估量表评分较治疗前显著上升(P0.05),且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H反射潜伏期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Hmax/Mmax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且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苍龟探穴针法能通过改善卒中患者神经电生理,从而缓解小腿三头肌痉挛状态和步态。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6例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3例,两组均给予内科常规治疗和康复训练,对照组同时给予经皮穴位电针治疗,研究组同时给予肌电触发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简式Fugl-Meyer评定量表(FMA-UE)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改良的Ashworth腕关节痉挛评定量表(MAS)评分和腕主动背伸活动度(ROM)。结果治疗前两组FMA-UE、MBI、MAS评分和RO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4周后两组上述指标均显著改善(P0.05),研究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皮穴位肌电触发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中药熏蒸联合康复训练对痉挛型脑性瘫痪(以下简称脑瘫)患儿下肢肌张力和踝关节活动度的影响。方法将4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2组患儿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中药熏蒸治疗,疗程均为12周。2组患儿于治疗前、后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测定腘绳肌、小腿三头肌肌张力,关节量角器测量踝关节活动度。结果2组治疗后腘绳肌、小腿三头肌MAS评分及踝关节活动度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0.00%,对照组50.00%,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药熏蒸联合康复训练能显著降低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肌张力,改善踝关节活动度,有利于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恢复,其效果优于单纯的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毫火针针刺经筋结点联合中频脉冲电疗法治疗卒中后上肢痉挛伴肩关节半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5例卒中后上肢痉挛伴肩关节半脱位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毫火针针刺经筋结点联合中频脉冲电疗法组(以下简称联合组)35例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毫火针针刺经筋结点联合中频脉冲电疗法治疗;中频脉冲电疗法组(以下简称电疗组)35例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频脉冲电疗法治疗;西医组35例单纯予西医常规治疗。3组均治疗4周后,比较3组治疗前后患侧肩关节关节活动度改善情况,包括前屈、后伸、内收、外展、内旋及外旋;比较3组治疗前后患侧肩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肩峰-肱骨头间距(AHI)、上肢活动功能Fugl-Meyer量表(FMA)评分及日常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BI)评分改善情况;比较3组治疗前后患侧上肢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MAS)分级情况;比较3组治疗前后患侧上肢神经电生理指标变化情况,包括腋神经及正中神经H反射潜伏期及H反射中最大H波波幅与最大M波波幅比值(Hmax/Mmax)。结果与本组治疗前比较,3组治疗后肩关节前屈、后伸、内收、外展、内旋及外旋活动度均明显增加(P0.05),其中联合组与电疗组治疗后肩关节活动度各指标改善均优于西医组(P0.05),联合组治疗后肩关节前屈、后伸、内收活动度均明显大于电疗组(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3组治疗后疼痛VAS评分及AHI值均明显降低(P0.05),FMA评分及BI评分均明显增加(P0.05),其中联合组治疗后对各指标改善均优于西医组及电疗组(P0.05),电疗组治疗后对各指标改善均优于西医组(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3组治疗后MAS分级情况均有明显降低趋势(P0.05),其中联合组治疗后MAS评级降低趋势明显大于西医组与电疗组(P0.05),电疗组治疗后MAS评级降低趋势明显大于西医组(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3组治疗后腋神经与正中神经的H反射潜伏期均明显增加(P0.05),Hmax/Mmax比值均明显减小(P0.05),其中联合组治疗后对各指标改善均优于西医组及电疗组(P0.05),电疗组治疗后对各指标改善均优于西医组(P0.05)。结论毫火针针刺经筋结点联合中频脉冲电疗法治疗卒中后上肢痉挛伴肩关节半脱位临床疗效确切,可明显改善肩关节活动情况,降低肌张力,减轻疼痛,缓解肌肉痉挛,促进患肢功能恢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延长H反射潜伏期,减小Hmax/Mmax比值,改善患肢电生理指标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针刺结合康复训练与单纯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98例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随机分为针康组、康复组,各49例,针康组采取针刺联合康复训练的方式,针刺穴取阳陵泉、足三里、光明、悬钟、三阴交等,康复训练进行胫前肌力量训练和小腿三头肌训练等;康复组仅采取与针康组相同的康复训练,两组均每周治疗6次,连续治疗6周。对比两组患者胫前肌肌力、小腿三头肌痉挛程度、足趾屈改善程度及胫骨前肌、腓肠肌外侧头的最大积分肌电值(iEMG),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康复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胫前肌肌力、胫前肌iEMG、腓肠肌外侧头iEMG值、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均P0.05),小腿三头肌肌张力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针康组的胫前肌肌力、胫前肌iEMG值、腓肠肌外侧头iEMG值、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康复组(均P0.05),小腿三头肌肌张力显著低于康复组(P0.05);治疗后,针康组患者足趾屈改善程度优良率为87.76%(43/49),显著高于康复组的69.39%(34/49,P0.05);针康组显效率为48.98%(24/49),显著高于康复组的28.57%(14/49,P0.05)。结论: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的临床效果优于单纯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观察丘墟透申脉与丘墟透照海为主治疗脑卒中后踝关节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36例脑卒中后踝关节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8例,对照组18例。治疗组采用丘墟透申脉为主治疗,对照组采用丘墟透照海为主治疗。结果在小腿三头肌的痉挛情况(MAS)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治疗前后差值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在缓解小腿三头肌痉挛方面,丘墟透申脉优于丘墟透照海,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针刺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刺络放血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刺络放血组(治疗组)和传统针刺组(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取病理点刺络放血治疗,对照组采取传统针刺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定(FMA)、肌电图H反射指标:H波最大波幅和M波最大波幅(Hmax/Mmax)比值。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肌张力改善总有效率为86. 67%,高于对照组60. 00%(P 0. 05);治疗组治疗后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定积分显著增高、Hmax/Mmax值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0. 05)。结论刺络放血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临床疗效好,比传统针刺治疗优势明显,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肌张力,提高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刺络拔罐疗法对卒中患者上肢痉挛的疗效。方法 90例卒中上肢痉挛患者随机分为传统电针组、刺络拔罐组和联合组,每组30例。3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分别采用传统电针、刺络拔罐、刺络拔罐联合传统电针3种疗法治疗。观察3组治疗前后上肢功能Fugl-Meyer评定(FMA)评分和肌电图H反射最大H波与M波比(Hmax/Mmax)变化,并比较临床疗效。结果传统电针组总有效率为60.0%,刺络拔罐组总有效率为100.0%,联合组总有效率为100.0%。刺络拔罐组和联合组总有效率高于传统电针组(P0.05)。3组治疗后FMA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和刺络拔罐组治疗后FMA评分高于传统电针组(P0.05)。联合组治疗后FMA评分高于刺络拔罐组(P0.05)。3组治疗后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Hmax/Mmax比值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和刺络拔罐组治疗后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Hmax/Mmax比值优于传统电针组(P0.05)。结论刺络拔罐治疗卒中患者上肢痉挛疗效显著,刺络拔罐能有效降低肌张力,刺络拔罐联合传统电针能更好改善上肢的自主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3.
张静  何璐 《中医康复》2020,(6):21-22,27
目的:观察输合配穴法针刺对痉挛型脑瘫患儿尖足的改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10月到本院康复门诊治疗的脑瘫患儿3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例、30只足。观察组采用输合配穴法针刺,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两组均结合现代康复治疗,疗程3个月。治疗前后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估小腿三头肌肌张力,足背屈角评估踝关节活动度。结果:观察组MAS改变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足背屈角度数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大(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足背屈角度数、差值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输合配穴法针刺能显著降低痉挛型脑瘫患儿小腿三头肌肌张力,改善踝关节活动度,疗效优于常规针刺。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痉挛肌起止点浮针松解对缓解脑卒中后肘关节屈曲痉挛的疗效。方法:将54例中风后肘关节屈曲痉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传统针刺组)和治疗组(起止点浮针松解),每组各27例。两组均进行基础治疗及康复训练,对照组在基础治疗基础上采用传统针刺法,每日治疗1次,连续治疗4周;治疗组在基础治疗基础上采用起止点浮针松解法,隔日治疗1次,连续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随访(治疗后1月)对患者进行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定、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改良Barthel指数(BI)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后及随访时的MAS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改善,且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FMA及BI评分显示两组在治疗后及随访时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治疗后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痉挛肌起止点浮针松解治疗可明显改善中风患者肘关节痉挛程度,且在改善痉挛及远期疗效方面优于传统针刺,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综合方法治疗脑卒中恢复期上肢痉挛的效果。方法:10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52例。两组均行常规西医治疗与康复锻炼,研究组加刺络拔罐及井穴放血。结果:研究组上肢痉挛评分、上肢被动牵拉力值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上肢运动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方法治疗脑卒中恢复期上肢痉挛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6.
戴梦圆  周敏亚  吴李秀  俞坤强  徐日 《新中医》2021,53(20):132-135
目的:研究浮针配合肌肉能量技术对卒中后痉挛性偏瘫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84 例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非透明信封法将其分为2 组各42 例。对照组行浮针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肌肉能量技术治疗。治疗3 个疗程后,比较2 组临床疗效以及肢体功能。结果:研究组Fugl-Meyer 评定量表(FMA) 上肢评分、FMA下肢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Ashworth 评分、痉挛指数(CSI) 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疗效总有效率研究组85.71%,显著高于对照组69.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浮针配合肌肉能量技术治疗卒中后痉挛性偏瘫能缓解痉挛,恢复肢体功能,临床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鼠神经生长因子(m NGF)穴位注射辅助治疗小儿脑瘫痉挛型双瘫的临床疗效,及对患儿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新乡市中心医院2015年2月-2018年2月80例脑瘫痉挛型双瘫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30 min/次,每日2次;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mNGF,每穴0.5mL,隔日注射1次。2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分析2组临床疗效,观察2组治疗前后血乳酸(Lac)、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比较2组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估量表(ADL)评分、盖泽尔发育量表(GDS)评分、小腿三头肌肌张力评分及踝关节被动关节活动度。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0%(36/40),对照组为62.50%(25/40),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Lac、TNF-α水平下降(P0.05);2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Lac、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GMFM、ADL、GDS、踝关节被动关节活动度升高,小腿三头肌肌张力评分降低(P0.05);2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治疗后GMFM、ADL、GDS、踝关节被动关节活动度高于对照组,小腿三头肌肌张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mNGF穴位注射治疗小儿脑瘫痉挛型双瘫疗效显著,可降低患儿LaC、TNF-α水平,改善患儿运动能力,降低小腿三头肌肌张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基于神经解剖学温针灸与穴位贴敷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2例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1例应用穴位贴敷治疗,研究组51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应用基于神经解剖学温针灸治疗,2组均持续治疗4周。记录2组治疗前后Ashworth痉挛量表评分、临床痉挛指数(CSI)、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以及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 2组治疗后Ashworth痉挛量表评分和CSI指数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均0.05),且研究组降低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上升(P均0.05),且研究组升高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基于神经解剖学温针灸与穴位贴敷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刺络放血合电针治疗脑卒中上肢痉挛的疗效。方法:30例脑卒中上肢痉挛患者在抗痉挛体位和脑血管病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于上肢(上臂、前臂)肌张力增高的屈肌、触诊最硬处或胸大肌止点触诊最硬处,每次选取二三个硬结点进行刺络放血治疗,并选取患侧肩髃、肩髎、臑会、曲池、手三里、外关等穴行常规针刺,肩髎-臑会、手三里-外关连接电针,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治疗2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简易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分、肌电图H反射最大H波与M波比(Hmax/Mmax),并进行疗效评定。结果:30例患者中,显效20例,有效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达86.7%。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简易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分提高(P0.05),患侧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的Hmax/Mmax比值均改善(均P0.05)。结论:刺络放血结合电针治疗脑卒中患者上肢痉挛,能够有效降低屈肌张力,提高伸肌肌力。  相似文献   

20.
王恩江  邓艳 《新中医》2021,53(16):74-77
目的:探讨祛瘀通络汤联合针刺对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恢复的影响。方法:将82例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按照入院编号采用信封均等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予以针刺治疗,研究组予以祛瘀通络汤联合针刺治疗,比较2组中医疗效、肢体功能恢复以及血清因子NSE恢复水平。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87.8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7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改良Ashworth分级(MAS)评分、Fugl-Meyer评定量表(FMA)评分、NSE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MAS评分、NSE降低,FMA总分值升高,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祛瘀通络汤联合针刺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可显著改善患者中医证候,恢复肢体功能,同时可控制血清因子NSE水平,以促进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