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马伟明主任中医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type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D)的组方用药规律,阐述其临证经验.方法:收集及选取马伟明主任中医师临床治疗IBS-D处方.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采用关联规则、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其组方规律;并分析...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马伟明主任中医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组方用药规律,阐述其临证经验。方法:收集及选取马伟明主任中医师临床治疗GERD处方。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采用关联规则、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其组方规律;并分析及阐述马伟明主任中医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用药经验。结果:纳入马伟明主任中医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446首处方,明确其常用药物10个、核心组合10组及新处方4首。将病案分为肝胃郁热、中虚气逆、脾虚湿热、痰气交阻、瘀血阻络及肝胃阴虚6个证型,确定6个证型的常用药物。以上结果,均绘制其网络图进行展现。结论: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进行数据挖掘,提出马师治疗GERD以"和、清、通、降"为四大常法;并体现其"用药轻润,注意顾护脾胃""病久痰瘀论治"的临证特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析和总结藏医药治疗病慢性萎缩性胃炎方剂的组方用药规律,为临床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6年9月在青海省藏医院住院治疗或门诊就诊治疗的115名患者(原方剂频数达690首,剔除重复后70首)的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处方,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建立方剂数据库,并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中集成的数据挖掘方法,分析方剂中藏药频次、关联规则、核心组合、新方分析。结果:对数据库慢性萎缩性胃炎70条方剂进行分析,得出药物用药频次,以培根增盛引起的"三火"功能失衡所致慢性萎缩性胃炎药频数较高,主要的关联规则为六味木香散和六味寒水石散,设置相关度4,惩罚度为4,发现核心药物组合8个,挖掘出新处方共4个。结论: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可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方剂数据进行分析,明确了藏医治疗该病的用药规律,其组方以胃的血气畅通、调节胃"三火"失衡、健胃生火、抗炎消炎为主,为进一步规范藏医治疗萎缩性胃炎提供新的科学依据,为其新药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分析和总结近30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以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CNKI中运用中医药方剂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文献,筛选并建立方剂数据库,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软件,探讨内服中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用药经验。结果:筛选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方剂86首,涉及中药167种。演化得到核心组合24个,新处方10首。结论: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CNKI数据库筛选出的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方剂进行分析,阐明组方规律,为临床应用和新药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医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辨证取穴规律,为临床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 Med等数据库中建库至2016年9月5日针刺辨证取穴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文献,提取症状、取穴处方信息构建慢性萎缩性胃炎医案数据库,采用隐结构模型、频繁项集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针刺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辨证取穴规律。结果:初检索出文献42篇,经筛选,共计纳入文献32篇,涉及604例病历资料。数据挖掘分析得出医案中共涉及215项症状,高频症状16项,包括胃脘疼痛、胃脘胀满、嗳气呃逆等,建立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候隐结构模型。统计出高频取穴处方,共涉及52个腧穴,其中高频取穴包括足三里、中脘、内关、胃俞等;挖掘出症状-腧穴频繁项集5项,包括胃脘疼痛+胃脘胀满+足三里+中脘等;症状-证型-腧穴频繁项集6项,其中包括胃脘胀痛+口干+大便干+胃阴不足证+三阴交。结论:针刺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多以足三里、中脘、内关为主穴,配穴依据临床情况辨证取穴,此可为临床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基于隐结构模型探讨名老中医药专家辨证论治京津冀地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病机、证候分布及用药规律。提取已构建的名老中医药专家脾胃病数据库中京津冀地区慢性萎缩性胃炎医案279例,运用孔明灯3.1.2软件分别构建慢性萎缩性胃炎症状和药物的隐结构模型,进行隐类诠释。运用SAS 10.0软件对药-药、药-症进行关联规则挖掘。结果显示京津冀地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体质特点为"浊毒内蕴兼伤阴",常见证型为浊毒内蕴证、胃阴不足证、肝胃郁热证、肝胃气滞证、胃络瘀阻证、脾胃虚弱证。常用药物为半边莲、半枝莲、豆蔻、砂仁、茯苓、板蓝根、茵陈、全蝎、黄连、百合、乌药、芦根、麦冬、藿香、佩兰、厚朴、枳实。常用方剂为百合乌药散、当归芍药散、逍遥丸、香苏散、大承气汤、左金丸、清中汤、枳实导滞丸等。结果表明应用隐结构模型与关联分析进行名老中医药专家经验研究,符合现代中医"中医药学+X"的研究方向。所得结论有效挖掘了名老中医药专家经验,为青年中医医师辨证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提供了数据化、可视化的临床参考与组方配伍。  相似文献   

7.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病机与证候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病机与证候分布规律,为本病证候规范化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对近10年来以中医药为主诊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文献进行整理,并运用SPSS 12.0软件对该病的病机与证候分布规律进行频次统计分析、归纳。结果:122篇文献中慢性萎缩性胃炎病机以脾胃虚弱所占比例最大,其次分别为肝郁、湿热、阴虚与血瘀等;症状频次较高的有胃脘隐痛、大便稀或溏、胃脘胀满、胃脘灼痛等,胃脘胀痛、胸胁胀痛、食欲减退、胃脘刺痛、泛酸、恶心呕吐、神疲乏力等次之。证候出现频率大小依次为:脾胃虚弱、肝胃不和、脾胃湿热、胃阴不足、胃络瘀血。结论:通过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病机与证候分布规律的研究,为本病的证候规范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常见的典型中医四诊信息。方法通过临床调查采集407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中医四诊信息,运用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对信息进行分类和筛选,提取主要的四诊信息。结果最终筛选出了慢性萎缩性胃炎常见的11个症状信息、8个舌象信息和1个脉象信息。第一类脾胃虚寒兼湿浊中阻证四诊信息:胃脘隐痛、喜暖、喜按、纳呆食少、舌苔厚、舌苔腻、舌边齿痕、舌质胖、裂纹舌、脉滑。第二类肝胃郁热兼脾胃湿热证四诊信息:嘈杂、饥不欲食、胸骨后烧灼感、情绪抑郁、神疲乏力、渴不欲饮、口粘腻、舌质红、舌质瘦、舌苔黄。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常见中医四诊信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病中医证候特点,并且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候要素的确立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9.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研究治疗手足口病方剂的组方规律。方法筛选近30年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治疗手足口病的方剂,录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挖掘其组方用药规律。结果对筛选出的240首方剂进行分析,得到方剂中各药物出现的频次、11味常用药物和7味核心药物。结论治疗手足口病应以清热、解毒、辛凉解表、利湿为主,可在银翘散的基础上随证加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的临床疗效。方法:符合纳入标准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60例,治疗组30例,辨证为肝胃不和证予胃炎1号颗粒,脾胃湿热证予胃炎2号颗粒。对照组30例给予施维舒胶囊。疗程8周后观察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胃镜检查、病理检查。概括两组药物治疗的总有效率等。结果:两组在总体疗效判定上,治疗组总有效率76.7%;对照组总有效率50.0%。经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经服用中药与西药8周后的总体疗效判定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总体疗效判定有差别,中药治疗组比对照组总体疗效高。结论:胃炎1号颗粒及胃炎2号颗粒,在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中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消化道症状及胃镜表现,其症状改善、胃镜改善和总体疗效判定上均优于对照组,证明中药治疗是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有效、安全的疗法。  相似文献   

11.
辨证治疗胰岛素抵抗综合症52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杨雨田 《山西中医》2002,18(1):9-10
采用中药治疗胰岛素抵抗综合症52例,观察治疗前后空腹血糖,胰岛素,胰岛素敏感指数,甘油三酯及血压变化,结果:治疗后空腹血糖,胰岛素,甘油三酯及血压均下降(P<0.05或P<0.01),差异有显著性;胰岛素敏感指数上升(P<0.01),差异亦有显著性。  相似文献   

12.
张友堂  付青青 《河南中医》2012,32(9):1105-1106
通过对168例五苓散验案进行分类、统计和整理分析,基本可以确定五苓散证的参考指征为:①主症:小便不利,口干渴(渴欲饮水或不欲饮水),腹胀满;②兼症(或然症):浮肿,汗出,短气,尿频,倦怠乏力,呕恶,眩晕;③舌脉:舌淡苔白腻、白滑或薄白,或可见舌胖大;脉沉细或沉滑。在临床应用中有三项主症加上舌脉征象,或两项主症,两项兼症,加上舌脉征象即可初步诊断为五苓散证,选用五苓散进行加减论治。  相似文献   

13.
尿道综合征是现代医学病名,为已婚女性常见病,治疗颇为棘手。文章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结合患者特征,将尿道综合征分成5个类型论治,提出尿道综合征的主要病机为湿热内困、下注膀胱,可兼气滞、血瘀、阴亏,导致膀胱气化不利。湿热为病,湿为本,热为标,热为湿困蕴化而成。除湿热之邪,湿宜“温”化,热要“凉”清。治疗湿热之证,要寒、温药并用,寒而不过以免助湿,温而不多以防助热,四诊合参,在定性湿热的基础上,仔细分辨“湿”与“热”孰重孰轻,准确把握寒、温药的用药比例,小心进退,力求无偏,是治疗湿热证有效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4.
张友堂  庚晓慧 《河南中医》2011,31(9):957-958
通过对麻杏甘石汤医案中的症状、舌脉进行归类统计,总结了麻杏甘石汤证证候舌脉的指征:①主症:咳嗽,身热,喘,汗出.②兼症:口干渴,大便干,小便黄.③舌脉:舌质红,苔黄,脉数.临床有三项主症加舌脉征象,或有二项主症、二项兼症加舌脉征象即可诊断为麻杏甘石汤证,首选麻杏甘石汤治疗.  相似文献   

15.
证候基因组学和证候蛋白质组学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基因组学及蛋白质组学等新学科的发展,论证了证候基因组学、证候蛋白质组学的概念、研究意义、研究内容与目标,分析和讨论了其研究难点及解决措施,概述了该领域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6.
史梅莹  赵燕  王天芳 《世界中医药》2014,9(12):1672-1674
目的:通过现代文献研究,分析PCOS中医证候及证候要素的分布特点,为建立PCOS的辨证规范提供依据。方法:对2002—2013年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检索,分为调查研究和干预研究2类,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纳入181篇文献,其中调查研究48篇,干预研究133篇;2)调查类文献中,原始辨证结果 64种,涉及29种证候类型,出现频率在10%以上的依次为肾虚证、痰湿(浊)证、血瘀证、肝气郁结证和肾阳虚证;3)干预类研究文献中,原始辨证结果 50种,涉及22种证候类型,出现频率在10%以上的依次为肾虚证、痰湿(浊)证和血瘀证;4)2类文献中,病位类证候要素出现频率在5%以上的均为肾、肝、脾;病性类证候要素出现频率在5%以上的均有虚、痰湿(浊)、血瘀、气滞、阳虚,另外,调查类文献中还有阴虚,干预类文献中有火(热)。结论:临床中,对PCOS的辨证结论虽繁杂、各异,但涉及的证候要素相对集中;本研究所归纳、提炼之证候要素,可为制订该病的临床辨证规范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脑血辨证之脑病证候对头风病证候的适用性。方法采用统一的诊断标准,对每一入选病例根据脑病证候诊断标准和头风病证候诊断标准进行双重证候判别,并作配对分证,将配对分证结果列成双向无序R×C表,应用拟合优度疋。统计量进行独立性检验;应用KAPPA检验检验两种诊断标准的一致性,并计算证候符合率及灵敏度、特异度、假阴性率、假阳性率、似然比、符合率、正确诊断指数。结果两种辨证方法在证候分布方面互相独立,脑病证候与病情缓急、发病诱因、不良生活习惯、情志刺激、西医诊断病种具有明显的相关性。正确诊断指数为0.3731。Kappa值为0.3960。结论脑血辨证之脑病证候对头风病具有较好的适用性。脑病证候的分类建立于新病因理论的基础上,更加符合现代头风病病因病机的特点,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有利于头风病的辨证治疗。并且,脑血辨证规范化强,辨证思路清晰,易于掌握,错诊率低。  相似文献   

18.
论证候要素与证候靶点应证组合辨证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只有采用数据挖掘的方法,将复杂的证候系统分解为数量相对局限,内容相对清晰的证候要素;再通过各证候要素间的组合、证候要素与其他传统辨证方法系统的组合等不同的应证组合方式,使辨证方法体系不再是一种由各种具体证候单纯的线性联系组合的平面,而形成一个以证候要素,应证组合为核心的多维多阶的体系,具有非线性特征.  相似文献   

19.
《素问·阴阳别论》:"阳加于阴谓之汗."汗为五液之一,是阳气蒸腾津液从腠理出于体表的代谢产物.而汗出是机体功能活动中的生理现象,如《灵枢·决气篇》所说:"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现就生理、病理之汗等浅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痰瘀证型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就痰证、瘀证及痰瘀相兼证探讨痰饮、瘀血致病的临床基本特点。结果显示 ,痰证、瘀证及痰瘀相兼证在临床上十分常见 ;痰证及痰瘀相兼证多见于男性 ,而瘀证则以女性多见 ;痰证、瘀证及痰瘀相兼证均与增龄有关 ,且多有眼底动脉硬化的改变、血液循环障碍及微循环障碍 ,尤以痰瘀相兼证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