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后外侧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技术要点及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髋关节后外侧单一小切口对16例16髋进行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同期采用23例23髋常规后外侧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 结果 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8.2 个月.微创组切口长度、术后住院时间、术后1个月Harris评分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而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3个月Harris评分、髋臼假体外展角、髋臼假体前倾角、髋臼-假体黏附率及股骨-假体三点固定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微创组术后关节位置良好,疗效满意. 结论 后外侧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具有对软组织损伤小、术后疼痛轻、恢复快等优点,但其操作复杂,技术要求高,应由拥有丰富经验的医院及医生开展.由于本组观察时间较短,其长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非骨水泥型与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的临床疗效比较.方法 将63例(103髋)强直性脊柱炎累及髋关节的患者随机分成行A、B两组,A组33例(58髋)行骨水泥型全髋置换术,B组30例(45髋)行非骨水泥型全髋置换术,平均随访时间为21.3(16~50)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后Harris 评分优良率和术后假体松动发生率.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及髋关节功能均得到明显改善.A、B 两组Harris 评分明显提高,但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A组术后有6例发生假体松动,B组无假体松动病例,假体松动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非骨水泥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预防假体松动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THSR)的病例选择、疗效及手术技巧。方法2006年3月至2008年1月对32例患者36个髋关节进行了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手术方法按照Amstutz和Nelson提出的标准方法进行。术后患者均进行定期临床与放射学随访,平均随访19个月。结果所有病例切口均Ⅰ期愈合。Harris评分由术前46.2(38~53)分增加到术后92(83~98)分。评价:优28髋,良6髋,中1例,失败1髋,优良率94.44%。影像学分析假体位置良好。结论金属对金属全髋关节表面置换假体植入治疗中青年髋关节病变,近期随访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4.
人工全髋表面置换术的临床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栋  徐南伟 《广东医学》2007,28(10):1642-1643
目的 总结人工全髋表面置换术的临床体会.方法 对14例患者15个髋关节行混合型金属对金属人工全髋表面置换术(其中股骨头无菌性坏死9例,骨关节炎3例,扁平髋2例),并进行随访.结果 1例术中即发生股骨颈骨折,1例术后1个月后发生股骨颈骨折,其余忠者X线显示所有表面置换假体植入位置满意,没有假体松动、移位;Harris评分平均指教从术前58(48~71)分提高到术后的92(78~96)分.结论 金属对金属人工全髋表面置换术临床应用疗效基本满意,但应严格把握临床适应证及禁忌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金属对金属人工全髋表面置换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57例患者行混合型金属对金属人工全髋表面置换术,术后行问卷调查、髋关节功能检查、X线和Harris评分分析,平均随访38月。结果:术后无脱位与感染,未发生股骨颈骨折。1例股骨假体位置不佳,已行THA,其余表面置换假体位置满意,无假体移位,2例出现X线透光带,但无临床不稳,亦无明显临床症状。未发生异位骨化。随访时平均Hrris评分89分(88~91分)。满意率94.7%。结论:金属对金属人工全髋表面置换术治疗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近期疗效满意,是一种可供选择的向全髋关节置换术过渡的较好的髋关节重建技术。  相似文献   

6.
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全髋关节置换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近、中期疗效。方法48例(67髋)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随访44例63髋,平均随访时间为5.3年(2~9年)。按Crowe分类,I型18例24髋,Ⅱ型15例20髋,Ⅲ型6例10髋,Ⅳ型5例9髋。手术采用后外侧切口,除I例CroweⅣ型(2髋)外,髋臼侧均在真臼水平重建髋臼并使用非骨水泥型假体,股骨侧3例4髋选用骨水泥型假体,其余均选用非骨水泥型假体。结果2髋术后脱位经保守治疗而愈。2髋术中小转子上方襞裂骨折,但股骨假体稳定。4髋有异位骨化,其中BrookⅡ型3髋,Ⅲ型1髋。随访期内未发现感染、假体松动、坐骨神经损伤等并发症。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s评分)术前平均为45分,术后平均为89分。结论后外侧入路、真臼水平重建髋臼是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全髋关节置换术安全、有效的手术技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外侧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THA)的早期疗效。方法选择2005年1月—2010年1月行外侧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120例(132髋)患者作为试验组,选择同期接受常规外侧切口手术76例(82髋)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年假体位置及Harris评分等。结果术后2组患者假体位置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试验组在术后3,6个月Harris评分较对照组高;术后1年,2组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外侧小切口全髋置换术术后早期在功能及软组织损伤上比常规切口全髋置换有明显优势,随着时间的推移,差异减小。外侧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的中远期疗效需要进一步评估。  相似文献   

8.
武峰 《吉林医学》2010,31(28):4870-4871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继发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对9例(11个髋)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的患者施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本组随访11个月~9年,平均49个月。结果:根据MerleD'Aubigne评分标准,优7髋,良3髋,中1髋,优良率90.9%。无坐骨神经及股神经损伤患者。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继发骨性关节炎的有效方法,注意肌力平衡,真臼安放生物性假体,细直柄假体应用骨水泥固定,调整前倾角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髋臼有限加深、全髋置换术结合软组织松解、骨创治疗仪治疗成人股骨颈骨折及严重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伴髋关节骨性关节炎的近期疗效。方法对38例41髋成人股骨颈骨折、股骨头坏死、髋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实施了髋臼有限加深法非骨水泥假体全髋置换术并结合软组织松解、骨创治疗仪治疗。结果经术后6个月至5年6个月的随访,所有病人患髋疼痛消失,可以长时间行走,X线片示人工髋关节位置良好,假体无松动及明显下沉迹象,生活自理并恢复日常工作。Harris评分由术前(15.16±1.12)分恢复到术后的(92.42±1.0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髋臼有限加深法全髋置换术结合软组织松解、骨创治疗仪治疗成人股骨颈骨折、股骨头坏死、髋关节骨性关节炎,明显提高了髋臼假体的稳定性,可预防髋臼包容不佳导致髋臼假体不稳,近期疗效优良,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Wang YS  Liu M  Li JW  Hao YJ  Li JF  Yang J  Li GH 《中华医学杂志》2011,91(47):3320-3323
目的 观察保留股骨颈短柄股骨假体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晚期股骨头坏死的短期疗效.方法 2008年6月至2009年12月,采用保留股骨颈短柄股骨假体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晚期股骨头坏死8例(9髋),平均年龄24.1 (20~36)岁.酒精性者3例(3髋),激素性者5例(6髋).按照世界骨循环研究学会(ARCO)分期,Ⅲ-C期7髋,Ⅳ期2髋.通过Harris评分及X线片评价临床效果.结果 平均随访18.1(12 ~30)个月,术前Harris评分平均为(42.8±8.6)(21~52)分,终末随访时平均(92.8±6.1)(80 ~ 100)分,优7髋,良2髋.X线片上髋臼和股骨无骨吸收或骨溶解,假体无松动征象.疼痛解除,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使用保留股骨颈短柄股骨假体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年轻患者晚期股骨头坏死的短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1.
顾文骏 《医学综述》2013,19(11):2014-2016
全髋关节置换术目前已在我国很多地方得到开展,且随着相关材料科学的高速发展,人工髋关节的临床应用也不断得到发展。在以往的手术中,金属关节头与超高分子质量聚乙烯髋臼的组合是使用最多的关节假体。但是,由于金属的弹性模量与人体的骨骼差别相当大,术后假体极容易发生疏松与不稳定。陶瓷材料由于其生物惰性,不仅具有很好的机械强度,且在机体内有十分强大的稳定性。虽然全陶瓷假体的术后并发症相比以往其他材料的假体降低很多,但是仍存在着发生并发症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空心拉力螺钉内固定术与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新鲜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 空心拉力螺钉内固定(固定组)患者35例,人工股骨头或人工全髋置换术(置换组)22例。结果: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和远期功能评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内固定组的住院时间、手术费用、手术时间和失血量均明显少于置换组(P<0.001)。结论: 有效的内固定术仍不失为新鲜股骨颈骨折的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33):66-69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和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近期和远期疗效。方法 2013年2月~2014年7月间选择株洲市中心医院收治的65岁以上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共120例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PFNA或者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PFNA组62例,人工关节置换术组58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近期和远期疗效。结果 PFNA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置换术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置换术组,两组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下床活动时间和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个月,两组患者的Harris评分比较,置换术组患者的评分明显高于PFN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2、3年,两组患者的Harris评分比较,PFNA组患者的Harris评分明显高于置换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置换术对早期髋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优于PFNA内固定治疗,但PFNA内固定的远期疗效明显优于人工关节置换术,更适合难以承受大手术的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14.
徐火荣  徐文强 《吉林医学》2013,34(21):4315-4316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临床经验。方法:对实施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后发生术后感染的13例患者的治疗方法及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3例均获得随访。Harris评分:术后除1例仍卧床外,平均95分,可以生活自理。结论:对于人工髋关节术后感染的患者要认真分析其原因及治疗方法,才能够提高翻修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术的手术指征及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方法。方法:通过对我院近50年来人工关节技术的演变、假体改进、临床资料的回顾性分析,总结人工关节置换手术的指征及关键技术的运用技巧。结果:随着假体材料的不断改进、手术技巧的提高以及规范化的操作与管理,关节置换手术已成为治疗严重髋、膝疾患的临床常用手术。结论:我院骨科在国内率先开展人工关节置换手术,至今愈1100例患者接受了人工关节置换手术,关节外科技术在我院骨科得到不断发展及改进。  相似文献   

16.
G S Gilchrist  A B Hagedorn  R N Stauffer 《JAMA》1977,238(22):2383-2385
Severe degenerative joint disease developed in three adults with mild to moderately severe hemophilia A, as judged by the clinical course and by levels of factor VIII coagulant. Bilateral total hip arthroplasty was required in one patient, unilateral hip arthroplasty in the second, and a recommendation for bilateral knee replacement in the third. The pathogenesis of the arthropathy may be multifactorial and the result of repeated joint hemorrhage that remains unrecognized and inadequately treated. These observations suggest the need for more careful monitoring of patients who have relatively mild hemophilia.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分析老年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vascular Necrosis of the Femo al Head,ANFH)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THA)与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临床治疗效果,并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自2008年1月-2013年3月接收诊治的112例老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临床治疗情况,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采用全髋关节置换用术进行治疗,B组采用双极人工股骨头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可下地时间等指标。结果:A组患者术后可下地活动时间短于B组,B组手术时间和出血量显著低于A组(P〈0.05),B组即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整体治疗效果较好,经X线检查,坏死关节假体位置无位移、错位现象,未出现较严重感染,比较结果用统计学软进行处理。结论:临床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对于治疗老年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具有较好疗效,全髋关节置换术从长远上考虑全髋关节置换术优于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疗效,但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综合性分析最恰当治疗方式,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脱位的原因及处理的新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近年本院全髋关节置换术病人早期脱位的原因及处理的新方法。结果:300例全髋关节置换病例中有3例发生术后早期脱位,无因假体位置不良行翻修术者,脱位病例经树脂绷带短腿髋关节外展支具固定3周未再发生脱位。结论:术后早期脱位是全髋关节置换术早期的第二大并发症。若假体位置安放正确,采用树脂绷带短腿髋关节外展支具固定髋关节是一种好方法,假体位置不正确,反复脱位是早期翻修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牟健雄  沈彬  裴福兴 《四川医学》2006,27(3):236-240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好发于青少年男性的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常见症状为腰骶僵硬和疼痛,晚期可发生脊柱强直和四肢大关节改变。自20世纪70年代采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髋关节病变以来,现已逐渐成为其主要治疗方式。由于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髋关节局部及全身多系统病变的特殊性。其手术指征、手术方式、假体选择及对手术远期效果与手术并发症的预测仍存在争议。本文时国内外各项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股骨柄位置不佳的原因及预防方法。方法对1 420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病例进行分析,特别对手术操作中在股骨端开髓与扩髓方法的操作要点予以叙述。结果 56髋股骨柄位置不佳,其中41髋造成股骨炳松动,32髋出现患髋疼痛。26髋需做翻修手术,52髋开髓位置方法错误,54髋扩髓不充分。结论为减少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后远期并发症,股骨柄置入在股骨干髓腔内的位置必须在髓腔中轴线上。开髓前要彻底剥离大粗隆内侧面软组织,以便开髓器靠近其基底部。扩髓时髓腔锉外侧面要紧靠大粗隆内侧面反复充分扩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