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探索大鼠腺胃正常粘膜与异型增生和腺癌的形态定量参数指标,探讨大鼠实验性胃癌与人类胃癌形态变化的异同性。方法:利用HPIAS-1000型图象分析系统对大鼠腺胃正常粘膜与由MNNG诱发粘膜异型增生及腺癌进行形态定量研究。结果:大鼠腺胃粘膜与不典型增生细胞核八项形态定量指标经统计学处理比较:其中核面积,核周长,核等效直径,核体积,核长径,核形状因子六项指标(P<0.01);核短径、核长短径比(P>0.05)差异无显著性。大鼠腺胃异型增生与腺癌细胞核八项形态定量指标比较,核面积,核周长,核等效直径,核体积,核长径,核形状因子六项形态定量参数指标差异有高度显著性。结论:大鼠腺胃粘膜癌变与人类胃粘膜癌变有同样的形态学改变过程。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体视学原理,对20例胃粘膜上皮异型增生和20例高分化腺癌共80个病灶中的间质细胞进行定量研究。结果显示:胃癌和异型增生组织中间质细胞体积密度分别为0.1382±0.0124,0.1761±0.0083。胃粘膜上皮异型增生病变中间质细胞明显多于高分化腺癌(P<0.05)。这种体视学参数可作为鉴别异型增生和高分化腺癌的一种新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3.
本文应用花生凝集素(PNA)对17例正常大鼠胃粘膜以及MNNG诱发的22例大鼠腺胃胃癌和14例异型增生胃粘膜进行了亲合组织化学研究。正常大鼠胃粘膜表面上皮不结合PNA;胃底腺PNA结合阳性率为89.6%;幽门腺PNA结合阳性率是17.6%,弥漫分布于腺上皮胞浆内;从界嵴循胃底腺至胃窦幽门腺的顺序观察,PNA结合反应显示逐渐减弱趋势;胃底腺颈、体和底部细胞的PNA结合反应也显示逐渐减弱,大鼠腺胃幽门部胃癌及异型增生腺体的PNA阳性率比正常胃粘膜的相应部位高,PNA结合反应主要沿癌变腺体的腔膜面分布或定位子细胞核上区。本实验结果表明大鼠正常胃粘膜PNA受体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大鼠实验性胃癌模型表现有人类胃癌相似的病理生物学特征。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ABC亲合组织化学技术研究了53例Wistar大鼠胃粘膜腺上皮的菜豆凝集素(PHA)受体的分布,其中正常大鼠胃粘膜17例,腺胃胃癌22例,异型增生14例。结果显示大鼠胃粘膜表面上皮不结合PHA,胃底腺与幽门腺的结合阳性率各为89.8%与23.5%。结合反应从界嵴循胃底腺至胃窦幽门腺、从胃底腺的颈部到体部再到底部均呈逐渐减弱趋势,而幽门腺的颈部和体部腺上皮PHA反应强度高于腺底部细胞。大鼠腺胃幽门部胃癌及异型增生腺体的结合阳性率及阳性强度均高于相应部位的正常胃粘膜,且阳性主要定位于癌变腺体的腔膜面或核上区胞浆。结果表明,大鼠正常胃粘膜PHA受体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性,大鼠实验性胃癌表现有与人类胃癌相似的病理生物学特征。  相似文献   

5.
BcL-2和p53在胃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和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BcL-2、p53表达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二者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双重染色法检测了156例正常胃粘膜、不曲型增生及胃癌组织中BcL-2和p53的表达。结果 BcL-2和p53在正常胃粘膜中均呈阴性表达。BcL-2在重度不典型增生和高分化腺癌中表达率较高(分别为69.6%和73.9%),与轻度不典型寺生及中低分化腺癌间差异显著(P<0.05)。p53在癌中的表达显著高于胃粘膜不典型增生,且表达率随着胃癌分化程度的降低而升高(P<0.05)。胃癌淋巴细胞转移组,BcL-2蛋白低表达,p53蛋白高表达(P<0.05)。BcL-2与p53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 BcL-2与p53分别作用于胃癌发生、发展的不同阶段,有助于胃癌的早期诊断及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6.
本文用γ-谷氨酰转肽酶(γ-GTP)酶组织化学法检测了30例胃癌、21例胃粘膜不典型增生、17例肠上皮化生组织中γ-GTP活性。20例正常胃粘膜γ-GTP活性均呈阴性,但是30例胃癌组织中γ-GTP阳性率为93%,其中,高分化与中分化腺癌的γ-GTP阳性率达94%,未分化癌的阳性率为80%,视为癌前期病变的胃粘膜不典型增生和肠上皮化生组织中γ-GTP阳性率分别达95%和94%。可见,γ-GTP酶组织化学检测对胃癌及胃癌前期病变组织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比较敏感的组织化学指标。  相似文献   

7.
戴文斌 《微创医学》2001,20(4):419-421
目的探讨胃癌及癌前病变中P16、cyclinD1蛋白的表达、相互关系及其意义。方P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胃癌、不典型增生、慢性浅表性胃炎及正常胃组织中P16、cyclinD1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胃癌中P16蛋白表达率为52.7%,显著低于正常胃组织、慢性浅表性胃炎和不典型增生(P<0.01)。胃癌和中~重度不典型增生组织中cyclinD1蛋白表达率分别为47.3%和57.1%,均明显高于正常胃组织、慢性浅表性胃炎和轻度不典型增生,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胃癌和中~重度不典型增生组织中cyclinD1蛋白表达率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胃癌中P16与cyclinD1蛋白表达呈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胃癌发生机制涉及细胞周期调节通路中P16、cyclinD1基因的异常,且与胃癌Lauren分型、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有关。cyclinD1蛋白高表达可能是胃癌发生过程中的早期分子事件。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在胃癌及不典型增生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 -P方法检测VEGF在胃正常组织、不典型增生组织及胃癌组织中的表达 ,用CD34染色结果计算微血管密度 (MVD)。结果 VEGF表达阳性的胃癌MVD为 5 6 .35 ,明显高于表达阴性组 2 3.5 6(P <0 .0 5 )。正常胃粘膜组织、轻度不典型增生组织、重度不典型增生组织、胃癌组织中VEGF表达逐渐增加 ,正常胃粘膜与轻度不典型增生、重度不典型增生和胃癌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其余各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 <0 .0 5 )。结论 VEGF可促进胃癌组织中血管的形成 ,与胃癌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有关 ,可作为判断胃癌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9.
陈高平  张学斌 《陕西医学杂志》1991,20(2):105-107,F003
对52例经病理组织学证实的胃镜活检标本AgNOR作了研究。52例包括胃高分化腺癌16例,不典型增生25例,慢性胃炎11例。常规石蜡切片,AgNOR染色,对AgNOR数目、最大和最小直径作了观察和测量。结果显示,慢性胃炎组低于各级不典型增生组和胃癌组,胃癌组高于各级不典型增生组;不典型增生Ⅰ级到Ⅲ级的AgNOR最大直径及数目均逐级增加。慢性胃炎组变动范围小,不典型增生组次之,胃癌组最大。说明AgNOR可作为区分胃粘膜良恶性病变,特别是动态观察其癌前病变的一种新的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10.
应用AgNORs染色技术对88例胃粘膜活检病例进行了颗粒的计数及形态观察,探讨核仁组成区相关蛋白(AgNORs)颗粒在胃粘膜活检中的诊断价值。正常胃粘膜与胃癌之间、重度不典型增生与胃癌之间颗粒均数有十分显著性差异(P<0.01),而且颗粒的分布及形态亦不相同,说明AgNORs染色对胃粘膜活检良恶性病变鉴别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余景瑞  郑清平 《现代医学》1989,17(6):324-326
世界卫生组织“胃癌国际研究组病理学专门小组”根据胃粘膜的组织结构紊乱、细胞异型性和分化异常的程度,把胃上皮异型性(或结构不良gastric dysplasia)分为轻、中、重三级。其判断标准多凭经验,难免带主观意断性,以致同一病变的诊断和分级在不同、甚至同一病理学者往往得出不同的结论,给临床处理造成一定困难。据此,我们采用ASM68K  相似文献   

12.
胃癌及其癌前病变中rasP^21蛋白表达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索胃粘膜良,恶性病变中,细胞内rasP^21蛋白含量的变化规律与胃癌发生发展的关系。应用图像分析系统对97例胃正常粘膜,各级异型增生和癌进行了抗ras基因产物P^21抗体免疫组化标记物的定量测定  相似文献   

13.
冯业全  陈雪  陈万宁  杨清清  刘倩 《重庆医学》2012,41(25):2626-2627
目的探讨色素内镜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将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该院消化内科门诊及住院患者194例,根据不同内镜检查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104例行亚甲蓝色素内镜检查的为实验组,对照组90例行普通胃镜检查,比较亚甲蓝色素内镜和普通内镜的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结果实验组腺上皮肠化、不典型增生及腺癌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腺上皮增生和腺瘤检出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甲蓝色素内镜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更高,有助于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发现及诊断,具有方法简单、安全、实用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阳泽彬  孙洋  李庆选  沈玮 《右江医学》2003,31(2):103-104
目的 :探讨胃粘膜癌前病变与胃癌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异型增生、肠上皮化生和萎缩性胃炎等胃癌前病变组织中细胞增殖核抗原 (PCNA)、表皮生长因子 (EGFR)、凋亡抑制基因 2 (bcl 2 )的表达 ,并与胃癌及正常胃组织进行对照比较。结果 :胃癌与异型增生比较 ,PCNA、EGFR、bcl 2的表达均无显著性差异 (P均 >0 .0 5 ) ;与肠上皮化生和萎缩性胃炎比较 ,PCNA、EGFR的表达有高度显著性差异 (P均 <0 .0 1) ,bcl 2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与正常胃粘膜比较 ,PCNA、EGFR、bcl 2的表达均有高度显著性差异 (P均 <0 .0 1)。结论 :PCNA、EGFR、bcl 2的表达在胃粘膜的恶性转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联合检测这些指标有助于癌前病变和早期胃癌的诊断。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告用MNNG溶液(250ug/ml),拌喂普通食物复制家狗胃癌模型的实验结果。在10只狗中,三只诱发了微小胃癌。共发现16个癌灶。分布在胃体和胃底、大小弯,为多发性;组织类型为高分化管状腺癌(9/16),及印戒细胞癌(7/16),位于粘膜内或粘膜下浸润;肉眼类型属Ⅱ_(b-c)型。系统地观察了各种癌前期病变的病理组织学变化及其与胃癌发生的关系。研究表明:重度慢性萎缩性胃炎伴重度非典型腺体增生是重要的癌前期病变,并提出了狗微小胃癌组织发生模式的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肥大细胞(MC)在胃良性病变、胃癌前病变及胃癌组织中的分布,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标记23例胃癌组织、30例胃癌前病变组织和12例胃良性病变组织中的MC,观察其分布并计数,探讨其与临床病理资料的关系。结果:胃癌前病变组MC数高于胃癌组、胃良性病变组(P<0.05)。胃癌前病变及胃癌组中,幽门螺旋杆菌(HP)阳性组织中MC数多于HP阴性组织者(P<0.05),且MC与其余临床病理特征无相关性。结论:MC可能参与了胃癌的早期病变过程,尤其是与HP感染诱发的胃癌或癌前病变的发生可能存在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7.
结肠癌及结肠腺瘤细胞核形态计量指标的逐步判别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检测结肠上皮异型增生的形态计量指标,探讨其在诊断学中的应用。方法 应用图像分析技术对53例例结肠癌、30例结肠腺瘤及10例正常肠粘膜进行细胞核8项参数的测定。结果 多数九在各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其中核面积、核最大宽径、平均光密度是判别结肠癌变的最佳数,由此建立的判别函数回代符合率达82.95%。结论 应用图像分析技术对结肠癌前病变及癌病变进行形态计量分析,可作为鉴别诊断中的重  相似文献   

18.
在癌毒病机理论的指导下,提出结直肠癌前病变的共性病机为湿热毒蕴,脾气亏虚。湿、热之邪在脾虚的基础上产生并相互胶结于肠腑,日久内生癌毒。脾气亏虚是结直肠癌前病变发生的根本病机,湿热蕴结是其发展条件,癌毒内生是癌变的关键所在。结合内镜下病理分级,根据癌毒内生与否可将结直肠癌前病变的演变过程分为无癌毒期及癌毒期。癌毒致病的过程即结直肠癌前病变发展成为结直肠癌的过程。因此,根据结直肠癌前病变处于无癌毒期或癌毒期的病机采取相应的治法,清除癌毒产生之源或已生之癌毒,可达到抑制其癌变,逆转癌瘤形成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食管癌和癌前病变组织中分化抑制因子(Id)-1蛋白的表达特征及其生物学意义.方法:65例食管癌及相应的癌旁组织均来自河南林州市及其周围地区食管癌患者手术切除标本,癌旁组织中34例为基底细胞增生(BCH),28例为不典型增生(DYS),13例为正常上皮组织,15例为原位癌(CIS).65例癌组织全部为鳞状细胞癌(SCC).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检测各标本Id-1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正常食管上皮组织中Id-1蛋白无表达,在BCH、DYS、CIS及SCC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9%、46%、60%和63%,依次升高(P<0.05).Id-1蛋白的表达与SCC组织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有关(P均<0.05).结论:Id-1蛋白表达变化是食管癌和癌前病变组织中常见的分子事件,可能在食管鳞癌癌变过程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