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血管内超声在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血管内超声在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诊断和评价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血管内超声,对8例经颈动脉B超初选疑诊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颈动脉内壁病变判断,指导支架植入,并观察血管内支架植入前后血管形态学改变。结果 血管内超声清晰显示血管壁的形态结构,精确测量斑块面积、管腔面积和面积狭窄率。该组8例均接受内支架成形手术,成功置入支架8枚;经3~12个月的随访,除2例于术后30d内短暂性脑缺血(TIA)发作外,无其他病例TIA和脑梗塞再发生。结论 血管内超声应用于判断颈动脉狭窄和病变性质并引导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精确可靠,弥补了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的不足。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血管内超声(IVUS)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诊断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价值.方法 本院超声检查显示颈动脉狭窄住院患者17例进行选择性颈动脉造影术(CA)和颈动脉IVUS检查,通过IVUS检查了解病变斑块性质与特征及计算病变血管最大狭窄程度,并对这两种检查结果 进行比较.在IVUS指导下支架植入,并观察支架植入前后血管形态学改变.结果 CA检测发现狭窄血管21处,偏心性狭窄9处,向心性狭窄12处;IVUS检测发现狭窄血管22处,偏心性斑块17处,向心性斑块5处.病变最窄处血管直径狭窄率IVUS所测值显著高于CA,分别为(66.9±11.2)%与(53.5±12.4)%,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艾(P<0.05).病变最窄处血管面积狭窄率IVUS所测值显著高于CA,分别为(89.2±12.9)%与(76.1±13.1)%(P<0.05).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CAS)治疗20处血管病变,支架植入均获成功.结论 对于CA显示的狭窄病变,IVUS能更准确地判定管腔形态、病变性质及狭窄程度,更有效地指导和评估支架植入.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血管内支架置人术治疗鼻咽癌放疗后的颈动脉狭窄或闭塞病变的疗效.方法 对3例鼻咽癌患者放疗后出现严重动脉狭窄或闭塞病变的颈部血管行球囊成形术及支架置入术并进行随访.结果3例患者均为男性,其中1例为双侧颈动脉闭塞,进行了一侧颈动脉闭塞病变再通术;1例为双侧颈动脉重度狭窄,进行了左侧颈动脉支架成形术;1例右颈内动脉起始段严重狭窄,左侧颈动脉闭塞,对右侧颈动脉严重狭窄处进行了血管内支架治疗;经过随访并未发现有支架内再狭窄.结论 血管内支架置人术是治疗鼻咽癌放疗后颈部血管重度狭窄或闭塞病变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腔内血管成形术及支架植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通过对56例腔内血管成形术及支架植入术患者围手术期护理,总结临床经验。结果 56例颈动脉狭窄患者实施腔内血管成形术及支架植入术共植入支架68枚,手术成功,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结论腔内血管成形术及支架植入术围手术期护理是确保手术成功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锁骨下动脉狭窄的效果.方法 应用血管成形+支架植入术对13例锁骨下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患者进行治疗,术后随访12个月,采用经颅多普勒(TCD)、颈动脉CT血管成像(CTA)了解锁骨下动脉血流情况.结果 支架植入后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显示,13例狭窄血管管径恢复,血流通畅,手术成功率为100%.1例患者术中发生脑梗死.随访12个月,无后循环缺血事件发生,TCD和CTA检查示锁骨下动脉血流通畅.结论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锁骨下动脉狭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疗效和经验。方法对45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术后行全脑血管造影及颈动脉彩超检查,进行影像学随访。结果狭窄血管均成功扩张,术前、术后狭窄段血管管腔分别为(2.84±1.18)mm和(5.86±0.65)mm,术后残余狭窄程度均〈20%。临床随访无TIA或脑缺血发作,无1例发生再狭窄,3个月后颈部血管彩色超声检查,狭窄段管腔内径为(5.84±0.33)mm,与术后即刻狭窄段管腔内径(5.86±0.65)mm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使用颈动脉支架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26例(狭窄≥50%,NASCET法测定),所有患者在围手术期进行抗血小板治疗,并行全脑血管造影及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结果26例手术操作完全成功,术后残余狭窄〈20%,有一例出现术中癫痫发作,7例出现术后心率减慢,血压下降,有2例出现高灌注综合症。均经治疗后恢复,无一例出现脑梗塞、TIA,术后随访6~12个月。颈部血管超声显示无再狭窄发生。结论颈动脉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短期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病例选择及围手术期注意事项.方法 19例患者接受了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结果 19枚球囊扩张型支架成功植入颅内动脉,围手术期无并发症出现.结论 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安全、有效,但需根据病变血管的形态和路径,严格病例筛选,谨慎术中操作.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前及术后检测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16例颈动脉狭窄患者支架植入术前及术后分别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双侧颈总动脉及颈内、颈外动脉、椎动脉的形态学特点及管腔内血流情况,并进行血流动力学检测.结果 在16例颈动脉狭窄患者中,术前共检查出狭窄血管25支,小于70%的狭窄血管9支,大于70%的狭窄血管16支,其中16支大于70%的狭窄血管行支架植入术,术后超声检查支架位置正常,管腔内血流充盈良好,管腔未见明显再狭窄.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作为颈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前筛查及术后复查和随访的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10.
经皮颈动脉支架植入术的临床应用及效果-18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有关的临床资料评价经皮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对预防和治疗脑卒中以及远端滤网系统保护下的临床效果。方法:从1998年7月至2002年11月间,共有18例颈内动脉严重狭窄病例在本所行经皮颈动脉支架植入术。18例患者在术前行神经专科检查,颈动脉超声检查及行颈动脉及其颅内段血管造影,手术采用经皮穿刺血管成形术的方法,把自膨式支架植入并覆盖颈动脉病变,分别在术后1,3,6,12及24个月进行临床神经专科及颈动脉超声检查随访。结果:18例均为58岁以上的病人(男性17例,女性1例),其中11例曾患有脑卒中或反复一过性脑缺血;选择性颈动脉造影示18个靶病变均有>70%的狭窄,其中3例合并对侧颈内动脉完全闭塞,12例冠脉造影示为严重的三支冠脉血管病变,1例为单支冠脉血管病变;10例患有高血压,3例患有糖尿病。在以上18个病变中,共植入自膨式支架19个,其中Wallstent(Boston Scientific Co.)12个,Smart(Cordis)7个,有7例行直接支架植入;最后7例采用了远端滤网保护系统(Angioguard XP,Cordis),在术后会收的滤网中均发现数十个直径为300-1000微米的碎片;所有病变术后病变残余狭窄均<10%,手术技术成功100%;两例病人在颈动脉支架植入术一个月后行外科冠脉搭桥术,围术期无脑卒中发生;第3例病人在支架植入后造影示患侧大脑前动脉再现,术后视力及语言清晰度明显改善;第8例在术中出现靶病变对侧脑出血,三天后死亡;在1-24个月的临床神经系统随访观察期间,病例均无脑卒中发生。颈动脉超声检查示靶血管无再狭窄。结论:经皮颈动脉支架植入术是一项安全可行的解除颈动脉狭窄,防治缺血性脑卒中及综合治疗缺血性心脑疾病的新方法;应用远端滤网保护系统能有效的减少术中栓塞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观察血管内照射、氯吡格雷和他汀类药物辛伐他汀联合应用对再狭窄的预防作用,分析这几种方法之间是否存在协同作用。方法采用雄性新西兰白兔,给予高脂高胆固醇膳食喂养6周后,行髂动脉内膜损伤术复制成再狭窄模型。然后随机分成4组:单纯损伤组、照射组、药物组、联合组。术后2,4,8周3个时相点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血管壁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阳性细胞,即增殖细胞;以及核因子κB(NF-κB)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的表达;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法观察血管组织形态学的变化,并对免疫组化结果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其他3组与单纯损伤组相比:①表示内膜增殖程度的指标如:内膜厚度(IT)、内膜/中膜厚度(IT/MT)、内膜面积(IA)、内膜面积/中膜面积(IA/MA)和管腔面积(LA)均显著减少(P<0·05);②血管壁增殖细胞PCNA及NF-κB、ICAM-1的表达均显著降低(P<0·05);联合组与其他3组相比:①表示内膜增殖程度的指标IT、IT/MT、IA、IA/MA、LA均显著减少(P<0·05);②血管壁增殖细胞PCNA及NF-κB、ICAM-1的表达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①抗血小板药物氯吡格雷和他汀类药物辛伐他汀联合应用可以防止再狭窄的形成;②血管内照射可有效地防止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形成;③联合应用血管内照射和斯伐他汀与氯吡格雷进行干预效果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3.
14.
15.
Experience with intravascular lead extractio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ith the increase of clinical use of cardiac pacemaker, a certain kinds of severe leadsrelated complicationspresented in a fewespecially infection ) have patients who underwent pacemaker implantation. The best way to manage this problem is to remove the transvenous leads. The technique for percutaneous removal of transvenous leads have undergone considerable development in western countries over the past 2 decades.  相似文献   

16.
There are only a handful of case reports of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opathy (DIC) as a result of quinine use however it is important to recognise this early especially when quinine has not been prescribed for managing malaria. Off licence use of any medicine may result in serious complications, quinine induced DIC is one of them.  相似文献   

17.
18.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