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观察肋骨打孔法关胸,用于减轻开胸术后切口周围麻木感、束带感的可行性.方法:选择120例行开胸手术的病人,随机分成两组,Ⅰ组采用切口下位肋骨打孔法,用2号羊肠线自孔眼穿过切口上位肋骨上缘,关胸;Ⅱ组采用传统丝线直接绕过上下肋骨结扎关胸法.术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术后疼痛度,观察手术侧胸壁皮肤麻木区,记录整个过程中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采用下位肋骨打孔法关胸可明显减轻开胸病人术后的疼痛.术后切口疼痛明显减轻疼痛时间短,胸壁束带感发生减少,未发生胸壁或肋骨感染等并发症.结论:下位肋骨打孔法关胸方法能明显减轻开胸术后切口疼痛,可吸收肠线缝合,不再有远期束带感.操作简单,不良反应少,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钟守平  潘龙毅  陆莎  张珣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14):1858-1859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关胸方法对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将64例开胸手术患者分别采用跨肋骨缝合和常规技术关胸。跨肋骨缝合关胸是将缝线经切口肋间肌跨过下肋骨与下位肋间肌对合拉拢缝合,结扎后关胸;常规关胸则是采用缝线绕肋间切口上、下位肋骨合拢切口,结扎缝线后关胸。结果:跨肋骨缝合关胸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显著弱于常规关胸(P<0.05),其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关胸组(χ2=11.67,P<0.05)。结论:跨肋骨缝合关胸可以显著减轻患者开胸术后疼痛,并减少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肋骨打孔法关胸,用于减轻开胸术后疼痛及皮肤感觉异常的可行性。方法选择180例行开胸手术的病人,随机分成2组,Ⅰ组采用切口下位肋骨打孔法关胸;Ⅱ组采用传统丝线直接绕过上下肋骨结扎关胸法。术后于相同时间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术后疼痛度,观察手术侧胸壁及上腹部明显皮肤感觉异常区,记录整个过程中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采用肋骨打孔法关胸可明显减轻开胸病人术后的疼痛。术后手术侧胸壁及上腹部无明显皮肤麻木区,咳嗽排痰良好,未发生肺部并发症。改善了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结论肋骨打孔法关胸用于减轻术后疼痛是安全有效的,在临床上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肋骨骨膜内缝合关胸术和普迪思线在开胸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施行开胸手术患者10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50例。观察组在术中采用肋骨骨膜内缝合关胸术及普迪思线进行操作;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丝线关胸法,两组术后镇痛均采用肌肉注射哌替啶。观察术后疼痛感觉的区别和切口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第24、48小时,观察组中感觉轻度疼痛的患者多于对照组,感觉重度疼痛的患者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哌替啶的应用量、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切口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肋骨骨膜内缝合关胸术和普迪思线用于开胸手术,操作简便、安全,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肋骨打孔关胸用于减轻术后疼痛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肋骨打孔关胸避免损伤肋间神经,用于减轻开胸术后疼痛及皮肤感觉异常的方法及可行性。方法:选择160例行胸科手术的病人,随机分成2组,I组在关胸时在切口的下位肋骨上用骨科用克氏针分别打3-4个眼孔,双7号丝线自孔眼穿入,结扎;Ⅱ组用双7号丝线直接绕过上下肋骨缝合3-4针,结扎。术后于相同时间分别监测MAP(平均动脉压)、HR(心率)、SaO2(氧饱和度)、ECG(心电图),采用视觉模糊评分法(VAS)^[1]评价术后疼痛度,观察胸壁皮肤麻木区,记录整个过程中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采用下位肋骨打孔关胸可明显减轻开胸病人术后的疼痛。在术后恢复过程中,病人的MAP、HR、SaO2及ECG无明显变化,术后无明显切口区域麻木感及感觉迟钝,咳嗽排痰良好,未发生肺不张等肺部并发症。结论:肋骨打孔关胸用于减轻术后疼痛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6.
林荣繁  谢秀斌  蓝华  彭旭  李涛 《微创医学》2009,4(6):625-627
目的观察改良与传统开胸、关胸方法对术后手术侧胸部疼痛的影响。方法将开胸手术病例5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5例,传统开胸、关胸方法为A组(n=25),改良开胸、关胸的方法为B组(n=25),A组采用切除选定部位的一根肋骨进入胸腔,关胸采用直接用7号丝线缝合切口上下肋间肌和壁层胸膜关闭胸腔;B组采用术中不切除肋骨,经选定的肋间进入胸腔,关胸时用克氏针在切口下位肋骨上钻三个等距小孔后经钻孔处缝入1号可吸收缝合线,并经上位肋骨上缘缝出后结扎关闭胸腔。分别于术后24 h、72 h、10 d、3 mo询问及随访病人,进行疼痛评分,观察有无胸壁疼痛及疼痛程度。结果A组术后24 h、72 h、10 d、3个月疼痛评分分别为7.22&#177;0.65、5.98&#177;0.62、4.70&#177;0.50、3.46&#177;0.38,B组术后24 h、72 h、10 d、3 mo疼痛评分分别为5.26&#177;0.44、3.28&#177;0.56、1.08&#177;0.37、0.30&#177;0.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B组较A组术后疼痛消失快,远期效果好。  相似文献   

7.
不切肋胸后外侧切口入胸方法的探讨(附128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经肋上缘切开与肋间切开在胸后外侧切口中的运用,寻求不须切除肋骨进行胸后外侧切口的理想方法。方法将经胸后外侧切口进行手术的128例患者分为肋上缘组(n=64)和肋间组(n=64),对比两组开、关胸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等指标。结果肋上缘组术中出血量少于肋间组(P<0.01),开胸时间亦短于肋间组(P<0.01),术后VAS评分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均<0.01)。结论采用不切肋的胸后外侧切口并紧贴肋上缘入胸,具有进胸快、出血少、手术视野充分、切口缝合简便、肋骨断端无需特殊处理、术后疼痛轻、恢复快、生活质量高等优点,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微创旋切术与传统开放手术治疗乳腺良性肿块患者的效果。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71例乳腺良性肿块患者分为研究组(n=36)和对照组(n=35)。研究组接受微创旋切术治疗,对照组接受传统开放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后24 h疼痛程度、患者切口满意度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患者切口满意度为91.67%(33/3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5.71%(16/3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24 h疼痛程度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旋切术治疗乳腺良性肿块患者可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患者切口满意度,效果优于传统开放手术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缝合疝缺损联合负压引流在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胃肠与腹壁疝外科接受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的184例腹股沟疝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术中处理方式的不同,分为缝合-引流组(n=57)、缝合组(n=73)、对照组(n=54),缝合-引流组术中缝合疝缺损并于腹膜前间隙放置引流管;缝合组仅术中缝合疝缺损;对照组未做特殊处理.比较3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疼痛评估及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血清肿发生率等,术后疼痛评估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结果 缝合-引流组平均手术时间与缝合组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在疝缺损大小、术后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缝合-引流组术后血清肿发生率低于其余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在术后静息状态VAS评分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缝合疝缺损联合负压引流可有效减少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后患者血清肿发生,此方式安全有效.疝缺损较大的患者,采用术中缝合疝缺损联合负压引流管较合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保留肋骨经肋间隙入路在中下胸椎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0例中下胸椎疾病患者采用保留并不断肋骨经肋间隙入路进行手术(A组),并与采用传统后外侧断肋入路进行手术(B组)的40例患者进行比较,观察两组在切口长度、手术视野纵向直径、开胸时间、关胸时间、胸内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管放置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前和术后1周呼吸功能及术后住院时间等各项指标的差异。结果A组手术切口长度、开胸时间、关胸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管放置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均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1月的疼痛VAS评分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3个月的疼痛VAS评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肺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1周的肺功能评分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手术视野纵向直径、胸内操作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保留肋骨经肋间隙入路治疗胸椎疾病,具有进胸快、手术视野暴露充分、出血量少、关胸简便、术后疼痛轻、恢复快、生活质量高等优点,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1.
剖胸术后改良关胸方法的远期疼痛效果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改良与传统关闭胸腔方法在剖胸手术后对手术侧胸部及上腹部疼痛的影响.方法分析2000年5月~2002年8月剖胸手术病例92例,应用改良方法关闭胸腔,下位肋骨上钻孔与上位肋骨缝合,术后疼痛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方法,术后随访半年.结果此方法关闭胸腔无手术侧胸部及上腹部明显疼痛感.主要缺点是少数病例术后渗出多.结论用该方法关闭胸腔术后远期效果好,改善了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在临床上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周爱华 《中外医疗》2016,(34):63-65
目的:探讨改良连续皮内缝合在会阴侧切术中的应用效果和临床分析。方法方便选取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妇产科2015年6月_2016年6月行会阴侧切术的110例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按切口缝合方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为55例;观察组采用改良连续皮内缝合,对照组采用传统的间断缝合,观察和比较两组恢复结果和切口愈合情况。结果两组的缝合时间、VAS、术后住院天数和切口美观度分别为(6.3±2.1﹚min、(9.4±2.7﹚min,(2.8±0.4﹚分、(3.6±0.5﹚分,(1.4±0.3﹚d、(2.7±0.5﹚d,(6.8±1.3﹚分、(8.2±1.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切口甲级愈合率比较,x2=0.0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会阴侧切术中采用改良连续皮内缝合,操作简便、痛苦较小,利于产妇术后恢复和母乳喂养,改善产后生活质量,提高产科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生物性可吸收缝线在妇产科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及其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3年2月在本院妇产科生产的96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观察组应用生物性可吸收缝合线进行术后的连续缝合,对照组应用普通缝合方式进行术后的连续缝合,观察比较两组产妇手术时间、切口愈合状况、术后情况、住院天数、术后恶露持续时间及疼痛评分等指标。结果:观察组产妇的缝合线能够有效降解,观察组孕妇在出院前切口愈合率91.7%(44/48)明显高于对照组孕妇的77.1%(37/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未出现有拆线疼痛的孕妇,且均为轻度切口疼痛,对照组孕妇大多出现中到重度程度拆线疼痛,中度程度切口疼痛,观察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住院天数、手术时间、术后恶露持续时间等方面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术后切口开裂率、切口感染率及脂肪液化率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物性可吸收缝合线能够在体外得到有效降解,在妇产临床治疗中效果良好,值得在妇产科临床手术中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14.
周云兰  叶东 《中外医疗》2014,(35):27-28
目的 探讨行妇产科手术腹部切口皮内连续缝合的效果。方法将2011年12月—2012年12月行妇产科手术的病人200例腹部切口缝合法随机分为皮内缝合组(对照组)和间断缝合组各100例,观察组100例(剖宫产术80例,妇科手术20例)用4-0可吸收缝线行皮内连续缝合皮肤切口,其中疤痕腹18例;对照组100例(剖宫产术70例,妇科手术30例)用1号丝线间断缝合皮肤切口,其中疤痕腹15例,观察两组的疗效。结果观察组有99例甲级愈合和1例乙级愈合(没有疤痕者);对照组有94例甲级愈合和6例乙级愈合,其中有2例疤痕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开始下床活动时间均早于对照组,平均住院天数短于对照组;产后42 d,观察组术后腹壁遗留瘢痕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妇产科手术用可吸收缝线行皮内缝合,切口疼痛轻,愈合好。无需拆线,瘢痕小更加美容,病人恢复快,可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单孔胸腔镜下缝扎法治疗原发性自发性气胸的可行性和相比三孔法胸腔镜手术的优势。方法选择电视胸腔镜下使用普通胸外科的缝针及缝线肺大疱缝扎法治疗自发性气胸43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其中观察组21例为单孔缝扎组:余对照组22例为三孔器械组:采用三孔下内镜组织切割缝合器(Endo-GIA),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拔胸引管时间、胸管引流量、术后胸壁神经性疼痛、平均住院日、住院总费用。结果两组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一例死亡。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1.8±0.1)h、术中出血量(14.1±3.0)mL、平均胸管引流量(320.47±17.8)3 mL及引流时间(46.09±11.58)h、术后平均住院时间(5.13±0.65)d,与对照组上述各指标进行对比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发生神经性疼痛率9.5%,明显少于对照组,观察患者住院总费用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孔胸腔镜下缝扎法治疗原发性自发性气胸疗效确切,患者疼痛轻,且价格适合,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VATS)患者围手术期不同类型疼痛轨迹,并分析术后疼痛对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2年4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择期行VATS的50例患者,采用数字疼痛量表分别记录患者术前不同类型慢性疼痛、术后1~7d内脏痛、躯体痛、最大疼痛的疼痛评分,采用组基轨迹模型分析不同类型疼痛轨迹。按照急性术后躯体痛轨迹分为轻度疼痛组(n=26)、轻中度疼痛组(n=21)、中度疼痛组(n=3),按照最大疼痛轨迹分为轻度疼痛组(n=24)、轻中度疼痛组(n=23)、中重度疼痛组(n=3),按照术后内脏痛轨迹分为存在轻度疼痛组(n=47)和轻至重度疼痛组(n=3)。比较不同轨迹各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肺部感染、睡眠障碍、术后排气时间、下床时间、胸腔引流管拔出时间、术后住院时长。结果 有28%的腹腔镜辅助下肺叶切除术患者术前存在慢性疼痛。VATS患者术后出现不同类型的急性疼痛,主要以躯体痛为主。根据最大疼痛评分建立3种疼痛轨迹组,其中,与轻度疼痛组相比,轻中度和中重度疼痛组患者术后睡眠障碍发生率更高,引流管拔出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长更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术后急性躯体痛建立3组疼痛轨迹,其中,与轻度疼痛组相比,轻中度和中度疼痛组患者术后睡眠障碍发生率更高,引流管拔出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长更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术后急性内脏痛建立两组疼痛轨迹,轻至重度疼痛组患者的术后住院时长、胸腔引流管拔出时间均长于轻度疼痛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ATS患者术后急性疼痛存在躯体痛和内脏痛,且不同类型疼痛存在不同的疼痛轨迹。中重度或者中度疼痛轨迹组均会增加患者术后睡眠障碍、延长术后住院时长、胸腔引流管拔出时间。因此需要采用个体化、多模式镇痛方案,减少患者围手术期疼痛,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杨梅  范义朋  韩民 《当代医学》2014,(30):81-82
目的研究可调节缝线对持续高眼压状态下青光眼术后控制眼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江苏省仪征市人民医院自2010年3月~2014年1月收治的60例(81眼)青光眼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的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n=30)。对照组(46眼)单纯采用小梁切除术治疗,观察组(35眼)采用可调节缝线结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对比2组患者在术后1、5、7、14d后的眼压情况。结果患者在术后1、5、7、14d后眼压超过20mmHg的患者数量均低于对照组,2组患者眼压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并发症率为8.6%。对照组中并发症率为17.4%,2组并发症率的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可调节缝线在持续高眼压状态下青光眼术后控制眼压中具有重要作用,它能够实现对患者术后眼压的控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会阴侧切术连续缝合法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会阴侧切缝合术采用连续缝合法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阴道分娩初产妇10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50例,两组均采用会阴左斜侧切、阴部神经阻滞麻和2-0可吸收线。观察组用连续缝合法行会阴缝合术,对照组用皮内缝合法缝合会阴切口。结果:两组在产后切口疼痛、产后72h活动程度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连续缝合法用于会阴侧切术可明显减轻产后切口疼痛、活动受限性,利于产妇休息和母乳喂哺,提高产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全胸腔镜肺叶切除(C-VATS)与传统开胸肺叶切除治疗老年肺癌疗效的差异,阐
明全胸腔镜的独特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5岁以上无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心脏疾患等并发
症的肺癌手术患者80例,按患者意愿选择手术方式,全胸腔镜组(C-VATS)40例,开放手
术组(OPEN)40例,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量、术中失血量、术后胸引量、带
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疼痛程度、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前及术后平均静息心率等。结果:C-V
ATS组手术时间[(193.12±59.06) min]长于OPEN组[(167.17±54.01) min](P<0.05);C-VATS
组淋巴结清扫数量[(14.6±7.5)枚]与OPEN组[(15.2±4.5)枚]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
义(P>0.05);术后疼痛程度(线性视觉模拟评分)C-VATS组(2.54±0.12)较OPEN组(4.61±
0.10)明显减轻(P<0.05);C-VATS组术后平均带管时间[(6.41±3.32) d]少于OPEN组[(11.67±4.13)
d](P<0.05);C-VATS组术后住院时间[(8.52±3.25) d]少于OPEN组[(14.76±6.11) d]
(P<0.05);C-VATS组术中失血量[(231.28±203.15) mL]与OPEN组[(213.33±187.18) mL]比较差异无
统计学意义(P>0.05);C-VATS组术后胸引量[(1 597.83±1 049.29) mL]与OPEN组[(1 690.68±1043.37) m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VATS组术后常见并发症发生率与OPEN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VATS 组和OPEN组患者术后静息心率均显著高于术前;患
者术后静息心率C-VATS组于术后第3天恢复至术前水平,OPEN组于术后第7天恢复至术前水平。结论:C-VATS相对传统开胸手术,创伤小、疼痛轻、术后恢复快,临床上适合老年患者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单孔与单操作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肺结节的临床效果,探讨单孔胸腔镜技术在肺结节诊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17年8月至2018年7月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胸外科共实施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90例,与同期施行的单操作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81例患者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两组手术均无中转开胸,无围手术期死亡及严重并发症。两组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个数、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胸腔引流时间、住院时间、术后24 h和72 h疼痛评分有明显差异(P <0.05)。随访时间0~11(7.8±3.6)个月,无复发转移。结论 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术后恢复快、创伤更小,疼痛更轻,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