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CT诊断特征。方法 收集2019年12月至2020年2月经阜阳市疾控中心核酸检测确诊的32例阜南县人民医院和阜南县第三人民医院COVID-19患者的CT征象,并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早期单发或多发纯磨玻璃影4例(12.50%),局部血管影稍显增粗,短期复查,密度增加,范围扩大。进展期多发磨玻璃影伴周围间质性肺炎改变16例(50.00%),磨玻璃影内小叶间隔增厚,呈网格状改变,周围见条索状纤维化灶;多发磨玻璃影伴部分实变影12例(37.50%),内可见空气支气管征;病灶内见"晕征"1例, "反晕征" 1例。重症期两肺多发实变影,严重者呈"白肺"表现;两侧胸腔少量积液6例(18.75%);胸膜肥厚5例(15.62%)。结论 COVID-19患者CT征象主要有多发磨玻璃影,间质性肺炎改变,出现"晕征""反晕征""白肺征",胸腔积液及胸膜肥厚,结合流行病史及实验室检查,均能作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新冠肺炎)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住院患者28例胸部CT,对其影像表现进行分析。结果:新型冠状病毒肺炎28例中胸部CT显示合并肺炎27例,其中21例(77.8%)病变位于胸膜下区,6例(22.2%)病变位于中外肺野。6例表现为形态不规则或斑片状磨玻璃影,病变多以胸膜下或沿血管支气管束分布为主,其内可见增粗血管影,部分病变表现为细网格状,呈“铺路石征”,21例为磨玻璃阴影、结节、实变及纤维索条影等表现共存,肺部实变影内常见细支气管管壁增厚、空气支气管征。结论:新冠肺炎具有典型的CT表现,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有利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早期防控和早期筛查。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成人病薄性肺炎的CT影像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3例经临床确诊的成人病毒性肺炎患者的CT影像资料,分析其病变形态、范围、伴发改变、发展与转归等情况。结果观察到磨玻璃影20例、碎石征13例、小片状模糊影15例、大片状实变影5例、支气管气象J5例、小结竹影6例、胸膜下网状影5例、条索影7例及支气管血管束增粗6例,伴舣侧胸腔积液者18例、胸膜增厚3例、气胸1例、纵隔淋巴结增大4例、肺门增大3例、病变累及双侧所有肺叶肺段者17例、在吸收期,11例患者中观察到磨玻璃影、小片状模糊影较网状影吸收稍快.8例患者中观察到内中惜病灶较外带病灶吸收稍快。结论本组成人病薄性肺炎CT表现以间质性病变为主,伴不同程度肺实质受累.磨玻璃影及碎石征为特征性表现,常伴胸腔积液,病变在肺内分布无特异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分析普通型及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出院后半年内的胸部CT表现,探讨其肺内残余病灶的转归情况。方法收集出院后半年内进行随访的139例COVID-19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发病至病灶完全吸收时间等)及影像学资料(肺内病灶累及的范围、分布、CT表现等)。根据疾病严重程度,将其分成普通型组(n=121)及重型组(n=18),采用半定量评分系统评估肺受损程度,并利用SPSS 22.0统计软件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结果重型组患者平均年龄高于普通型组患者;重型组患者双肺病灶累及范围较普通型组患者广泛,且吸收速度较慢,出院后半年内,仅3例(17%)患者肺部病灶完全吸收,而在普通型组患者中该比例高达76%,普通型组患者发病至肺内病灶完全吸收平均(124±58)d,重型组为(159±45)d。肺内残余病灶最常见的影像学表现为磨玻璃密度影及条索影,而实变影、蜂窝影、支气管扩张、胸腔积液及淋巴结肿大未见显示。结论大部分普通型及重型COVID-19患者的肺内残余病灶是可逆的。重型肺炎患者肺内病灶吸收缓慢,随访时间需长达1~2年,而大部分普通型肺炎患者肺内病灶吸收较快,随访时间仅需半年。  相似文献   

5.
总结Ⅰ期电焊工尘肺的高分辨率CT(HRCT)表现,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对14例Ⅰ期电焊工尘肺行胸部HRCT扫描,归纳征象。结果主要征象为弥漫分布、直径1~4mm的小结节影;程度不同的细网状影;密度淡、边缘模糊、直径0.5~1cm的小片团样影;肺野磨玻璃样变;支气管和肺血管改变。结论HRCT能很好地显示电焊工尘肺的肺部改变,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海南地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的首诊胸部CT表现和临床特点,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2日—3月7日海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69例COVID-19确诊患者的临床胸部CT资料。结果 69例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56例,咳嗽、咳痰59例,乏力32例。临床分型,轻型3例(4.35%),普通型病例54例(78.26%),重型和危重型12例(17.39%)。69例患者中,5例(7.25%)首诊胸部CT阴性,64例(92.75%)胸部CT有异常病灶,13例(20.31%)单侧肺叶病变,51例(79.69%)为双肺受累;9例(14.06%)肺内单发病灶,55例(85.94%)肺内多发病灶。病灶的CT影像学特征为肺内磨玻璃密度影,37例(57.81%)呈胸膜下及肺外带分布为主;伴病灶中心或节段性肺实变23例(33.33%),伴支气管充气征19例(27.54%),合并病灶内血管束增粗50例(72.46%),伴小叶间隔增厚38例(55.07%),胸膜下纤维条索影9例(13.04%),2例(2.90%)伴有胸腔积液。结论 海南地区COVID-19患者以输入性病例为主,部分为本地散发病例,临床以轻型和普通型病例为主。首诊胸部CT主要表现为胸膜下及肺外带分布磨玻璃密度影,伴血管束增粗及间质性改变,胸腔积液少见。  相似文献   

7.
朱丹  徐以 《铁道医学》1998,26(2):90-92
目的 总结I期电焊工尘肺的高分辨率CT(HRCT)表现,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 对14例Ⅰ期电焊工尘肺行胸部HRCT扫描,归纳征象。结果 主要征象为弥漫分布、直径1 ̄4mm的小结节影;程度不同的细网状影;密度淡、边缘模糊、直径0.5 ̄1cm的小片团样影;肺野磨玻璃样变;支气管和肺血管改变。结论 HRCT能很好地显示电焊工尘肺的肺部改变,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胸部CT早期表现及其临床价值。方法收集福建省三明市11例确诊NCP患者早期胸部CT扫描图像,回顾性分析胸部CT图像,观察确诊患者胸部CT有无异常表现,并重点对异常CT图像上病灶的位置、密度、形态、数目,特别是磨玻璃样密度增高影、血管增粗、实变、支气管"充气征"、间质增厚及胸腔积液等表现进行评估。结果 11例患者胸部CT扫描,10例均有不同程度肺部异常阴影,其中1例患者首次检查未发现阳性表现,但3d后复查出现肺部阴影。11例确诊CT图像中,单发病灶1例,2个病灶1例,两肺多发9例,病灶大部分位胸膜下或肺裂旁。所有确诊患者均出现磨玻璃样改变,且磨玻璃影内均出现血管影增粗,其中5例为混杂磨玻璃影、7例病灶实变、8例出现支气管"充气征"、7例小叶间隔增厚,1例见小"空泡征",均未发现双侧胸腔积液及纵隔肺门淋巴结增大。结论胸部CT薄层扫描能早期发现新型冠状病毒患者肺部异常,在该病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核酸检测前判断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隐源性机化性肺炎(COP)的临床诊疗方法并观察预后。方法收集我院2009年1月—2011年6月收治的12例COP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 (1)临床表现:12例COP患者以咳嗽(12例)、乏力(12例)、发热(11例)、活动后气急(9例)为主要症状,体检双肺可闻及Velcro音。(2)肺CT或高分辨率CT(HRCT)表现为胸膜下及支气管周围分布的结节状和斑片状实变4例;胸膜下及支气管周围分布的多发片状实变影及条索影,内可见支气管充气征3例;沿胸膜下及支气管周围分布的斑片实变影及磨玻璃影2例;胸膜下分布的磨玻璃影、网格影及小叶间隔增厚,形成"铺路石"征1例;胸膜下分布的磨玻璃影、网格影及条索影1例;胸膜下分布的多发片状影及条索影,呈游走性特点1例。(3)甲泼尼龙40~60 mg/d,3~14 d减量后改成泼尼松30~40 mg,临床表现明显好转,肺部病灶明显吸收;4~12个月病情好转或痊愈,肺部病灶完全吸收或残留少许纤维条索影。经2~20个月随访,痊愈9例,好转3例。结论 COP患者临床影像学表现呈多态性、多发性、多变性特点,多双肺受累,蜂窝肺少见。根据典型的临床症状及HRCT表现,不需要组织学证据就可以诊断COP。COP激素治疗反应良好,甚至可以痊愈。治疗中,追踪CT变化可对预后判断有较好的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临床特征、CT表现与动态变化。方法:收集2020年1月20日至2月10日永嘉县人民医院收治的COVID-19患者39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及实验室特点、CT表现与动态变化。结果:39例COVID-19患者中,轻型3例,普通型28例,重型8例,其中37例患者有明确流行病学史,入院首诊外周血白细胞计数降低5例,淋巴细胞计数降低7例,18例C反应蛋白升高,35例血清淀粉样蛋白A升高。患者出院前临床症状减轻,实验室指标基本恢复正常。肺部病变呈自然进程,入院初诊CT表现为胸膜下小斑片状、结节状磨玻璃密度影,伴或不伴小叶间隔增厚;入院3~6 d CT多表现为病灶增多、范围扩大,实变明显,可见空气支气管征,新发病变呈较淡薄磨玻璃密度影,以两肺中下叶胸膜下分布为主;入院9~11 d CT多数表现为病变范围缩小、密度减低,4例完全吸收,3例残留少许纤维灶病变。结论:COVID-19的临床表现及CT动态变化具有一定特征性,深入了解并认识COVID-19的CT表现可以弥补病毒核酸检验的假阴性现象,以便患者早期隔离、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初步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临床和胸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确诊COVID-19患者的临床和胸部CT影像学资料。结果 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26例(100%),咳嗽21例(80.8%),可伴随肌肉酸痛、胸闷、腹泻或呕吐症状。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正常15例(57.7%),高于正常4例(15.4%),低于正常7例(26.9%)。淋巴细胞计数减少10例(38.5%)。15例(57.7%)患者C反应蛋白升高。26例COVID-19患者CT表现均有异常,6例(23.1%)表现为单侧肺叶病变,以胸膜下分布为主;20例(76.9%)双侧肺叶受累。6例(23.1%)患者双肺所有肺叶、肺段均受累;局灶性病例中以右肺下叶受累最多见10例(38.5%)。26例COVID-19患者可见下述一种或多种征象:磨玻璃影像(ground glass opacity,GGO)16例(61.5%),以胸膜下分布为主;6例(23.1%)表现为GGO合并局灶实变影;10例(38.5%)为小斑片状边缘模糊密度增高影;7例(26.9%)为大片状实变影;8例(30.8%)可见网格状或纤维条索影;5例(19.2%)患者可见血管束增粗和血管穿行;4例(15.4%)患者可见空气支气管征象;1例(3.8%)患者可见少量胸腔积液,未见纵隔及肺门淋巴结肿大。结论 COVID-19的胸部CT表现为多部位、外周、胸膜下、下叶分布的磨玻璃影,可伴有实变,胸腔积液及肿大淋巴结少见,CT检查为该病的早期防控、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2.
胶原血管病性肺病的薄层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胶原血管病性肺病的薄层CT影像特征与病理相关性及用于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 对经临床及实验室证实的 8例类风湿性关节炎 (RA)、2例进行性多发性硬化 (PSS)、12例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及1例Bechet病的胸部薄层CT(包括部分高分辨率CT)影像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内容包括蜂窝状影、索条状影、牵引性支气管扩张、磨玻璃密度、肺内结节、多发性肺实变、肺气肿、支气管血管束增粗、胸膜下结节、胸膜增厚、胸腔积液和胸膜钙化等。结果  (1)蜂窝状影、索条状影及牵引性支气管扩张为各类胶原血管性肺病的常见表现 ,以RA、PSS多见 ;(2 )肺内结节及胸膜下结节为RA的特征性表现 ;(3)多发性肺实变多为SLE特征性表现 ;(4)胸腔积液、胸膜增厚以SLE最多见 ;(5 )胸膜钙化及肺内少量钙化为PSS特征性表现。结论 根据薄层CT的影像表现特征 ,可用于胶原血管性肺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初步探讨北京协和医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初诊患者的临床特征及CT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13例2019-nCoV核酸检测阳性的COVID-19患者的流行病学史、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及胸部CT影像学表现,对肺部CT异常病灶的部位、分布、密度及其他伴随征象进行分析,并综合判断患者的临床分型。结果 13例患者临床分型均为普通型,平均年龄为(46.8±14.7)岁(27~68)岁。10例有武汉接触史,2例有近期旅行史,1例有北京郊区出游史。92.3%(12/13)患者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15.4%(2/13)患者淋巴细胞数降低。92.3%(12/13)患者发热,11例因发热就诊,2例(15.4%)表现为低热;8例(61.5%)有干咳。13例患者胸部CT均有异常,病变主要沿支气管束及胸膜下分布为主,8例病变相对局限(1~3个肺叶受累)、累及右下叶或左下叶多见,5例为双肺弥漫多发病变。10例(76.9%)患者胸部CT以磨玻璃影表现为主,7例(53.8%)部分磨玻璃影合并局灶实变影,10例(76.9%)病变内见血管束穿行、增粗,12例(92.3%)有支气管壁增厚,10例(76.9%)伴空气支气管征,7例(53.8%)病灶内见散在小透亮影,3例(23.1%)合并细网格影、小叶间隔增厚,2例(15.4%)见反晕征,2例(15.4%)见铺路石征,2例(15.4%)伴胸腔少量积液。结论 本组COVID-19确诊患者多有武汉接触史,初诊症状主要为发热、干咳,白细胞、淋巴细胞水平正常或降低。CT影像学主要表现为沿支气管束分布及胸膜下分布为主的病变,早期呈局限性磨玻璃影,进展期呈双肺多发磨玻璃影及浸润实变影,部分患者病灶内可伴散在透亮影。  相似文献   

14.
盛展新  吕也高 《铁道医学》1997,25(4):216-217
目的 研究高分辨CT(HRCT)技术,用以观察肺间质的微细结构及病理改变。方法 正常组36例,各种肺疾病患者169例,应用HRCT扫描进行观察,并与常规CT作比较。 结果 HRCT清晰显示了小叶间隔、细小支气管分支等结构,并表现了蜂窝样网影、胸膜下小结、胸膜下线影、毛玻璃征等反映肺间质病变的征象。结论 HRCT是研究肺间质病变的好方法。适当增大X线技术,掌握好“窗”的技术,可提高HRCT图像的质量  相似文献   

15.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早期肺损害诊断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早期肺损害临床诊断方法。方法:对27例无呼吸系统症状、21例有明显呼吸系统症状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行动脉血气分析、肺CT、肺功能检查,比较3种对肺损害的诊断价值。结果:无呼吸系统症状27例,动脉血气分析、肺CT正常,肺功能检查VC、FVC正常、DLCO降低;有呼吸系统症状21例,血气分析PO2降低,肺功能检查VC、DLCO降低,CT表现为肺间质病变、支气管扩张、胸膜病变。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高分辨CT(HRCT)技术,用以观察肺间质的微细结构及病理改变。方法正常组36例,各种肺疾病患者169例,应用HRCT扫描进行观察,并与常规CT作比较。结果HRCT清晰显示了小叶间隔、细小支气管分支等结构,并表现了蜂窝样网影、胸膜下小结、胸膜下线影、毛玻璃征等反映肺间质病变的征象。结论HRCT是研究肺间质病变的好方法。适当增大X线技术条件,掌握好“窗”的技术,可提高HRCT图像的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2021年广州地区聚集性新型冠状病毒Delta变异株感染患者的首次CT表现,为新型冠状病毒变异株肺炎的诊治、病情评估及防控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新型冠状病毒Delta变异株感染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入组78例患者,男28例(35.9%),女50例(64.1%),年龄2~85岁,其中16岁以下9例(11.5%),17~40岁18例(23.1%),41~60岁30例(38.5%),60岁以上21例(26.9%),合并基础疾病者26例(33.3%);临床分型轻型23例(29.5%),普通型55例(70.5%),初次评估未见重型及危重型病例。入院首次CT检查阴性者23例(29.5%),CT检查发现病灶者55例(70.5%),多分布在胸膜下,病变形态具有多样性,表现为单纯肺内磨玻璃影35例(44.9%),磨玻璃影合并小叶内间隔增厚(铺路石征)20例(25.6%),磨玻璃影合并纤维条索影19例(24.4%),斑片影伴局灶实变12例(15.4%),小叶中心结节伴晕征10例(12.8%),磨玻璃影伴增粗血管影9例(11.5%)。结论广州地区聚集性新型冠状病毒Delta变异株感染患者大多以主动筛查检测核酸确诊并及早得到相应治疗,首次肺部CT表现以分布在胸膜下的磨玻璃影为主,多合并有小叶间隔增厚。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早期影像学特征,及时诊断,早期防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20年1月24日至2020年2月29日确诊的8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影像学特征,对患者首诊的X线胸片和胸部高分辨率CT(HRCT)进行征象观察并统计分析。结果8例患者均以发热为首诊症状。X线胸片对下肺近肺底病灶易漏诊(1例)。病变呈肺野外带分布的占7例(87.5%),病灶累及双肺下叶的占5例(62.5%),8例病例均可见磨玻璃密度影(100%),伴随征象有小叶间隔增厚5例(62.5%),增粗的血管影或增厚的支气管壁4例(50%),网格状改变1例(12.5%)。因此,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早期相对特征性的表现有:(1)病变分布特点呈肺野外带、胸膜下分布,以两下肺多见;(2)病变密度特点以磨玻璃密度最常见;(3)病变的伴随征象有:小叶间隔增厚、血管影增粗、支气管壁增厚或网格状改变等。结论HRCT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首选筛查和诊断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发热门诊专用CT在疫情防控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肺泡蛋白沉积症(PAP)的胸部平片、CT影像表现,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浙江省台州医院4例经病理证实的PAP患者的胸部影像资料,其中男3例,女1例,年龄29~61岁;4例患者均行螺旋CT、高分辨率CT(HRCT)检查,1例行胸部平片;其中3例肺泡灌洗,1例肺穿刺证实.结果 ①原发型3例,胸部平片表现为双肺弥漫性分布斑片状密度增高影,边界不清,两侧肋膈角锐利,心影未见增大.1例胸部CT示病变弥漫呈片状分布,边缘锐利,与周围正常肺组织界限清晰,并在其衬托下呈“地图样”分布,同时可显示磨玻璃影中的网格状影(铺路石征).2例胸部CT示两肺弥漫分布磨玻璃影,肺尖及肺基底部均累及,部分胸膜下区未累及,边界不清,部分肺组织实变,见空气支气管征.②继发型l例,CT显现左下肺散在片状磨玻璃样高密度影,与周围正常组织分界清楚;右下肺大片状高密度影,内见支气管走形,周围见晕征.③1例原发型PAP纵隔内见肿大淋巴结影,短径未超过1.5 cm.4例均未见胸腔积液和心影增大.结论 弥漫、区域性磨玻璃样阴影,地图或铺路石样改变,胸膜下区未累及,临床与影像表现不符等征象是PAP具有特征性的表现;若有基础疾病合并上述影像表现,应考虑合并PAP可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抗癌药物性肺炎的CT表现。方法:对抗癌药物性肺炎患者(10例)的胸部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边缘模糊的磨玻璃样阴影10例;沿增粗肺纹分布的结节状灶7例及索条状影5例;肺野内可见结节状灶3例,伴胸腔积液5例,心包积液1例。结论:抗癌药物性肺主要CT表现为边缘模糊的磨玻璃阴影,沿增粗肺纹理分布的索条状及结节状影,结合抗癌药物化疗病史可与肺癌转移瘤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