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 了解北京市朝阳区≥18岁社区成年人HBsAg和抗-HBs流行状况。方法 2014年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和朝阳区CDC在朝阳区42个社区进行慢病社区诊断调查,并采血检测HBsAg和抗-HBs,各社区按性别、年龄构成抽样3 000人。本研究对完成乙肝血清学检测1 000人(≥18岁)以上的35个社区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35个社区共调查78 100人,HBsAg粗阳性率为2.24%(95%CI:2.13%~2.34%),其中40~44岁组阳性率最高(3.00%,95%CI:2.56%~3.44%),18~24岁组最低(1.69%,95%CI:1.29%~2.09%);男性HBsAg阳性率高于女性(2.45% vs. 2.07%, P<0.01);北京户籍(京籍)者HBsAg阳性率低于外地户籍(非京籍)者(1.97% vs. 2.98%,P<0.01);各社区HBsAg阳性率差距较大,最高为10.68%(95%CI:9.43%~11.94%),最低为0.24%(95%CI:0.13%~0.38%)。将年龄、性别、职业、户籍和社区5个因素纳入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调整后5个因素与HBsAg阳性率的关联有统计学意义(P<0.01)。人群抗-HBs粗阳性率为30.85%(95%CI:30.53%~31.18%),阳性率最高和最低的年龄分别是18~24岁(38.10%,95%CI:36.58%~39.61%)和75~岁(28.88%,95%CI:27.62%~30.15%);HBsAg、抗-HBs双阴率为67.02%(95%CI:66.69%~67.35%);抗-HBs水平以及HBsAg、抗-HBs双阴率社区间差异很大。结论 朝阳区HBsAg流行率处在中度偏低水平,但中青年和非京籍人群HBsAg感染率相对较高,因此朝阳区乙肝防控的重点应为这两类人群;各社区HBsAg、抗-HBs阳性率差距较大,原因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江西省2013年成年人吸烟与戒烟行为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调查2013年江西省≥18岁常住居民吸烟与戒烟行为的流行状况。方法 2013年7-10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江西省10个全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点抽取≥18岁常住居民6 000人,通过面对面问卷调查收集慢性病相关危险因素信息,用于吸烟与戒烟行为分析的有效样本量为5 997人。对样本进行复杂加权后,分析江西省不同人群特征成年居民吸烟和戒烟流行现状。结果 2013年江西省≥18岁常住居民现在吸烟率为21.53%(1 291/5 997,标化率为20.60%),复杂加权计算后,现在吸烟率为26.07%(95%CI:23.48%~28.66%),男性现在吸烟率(50.62%,95%CI:46.31%~54.94%)高于女性(1.46%,95%CI:0.57%~2.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龄组人群现在吸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并随文化程度提高而上升(P<0.05)、随自报健康状况下降而下降(P<0.05)。87.16%(95%CI:83.29%~91.03%)的现在吸烟者每日吸烟;日均吸烟量(机制卷烟)为19.27(95%CI:17.69~20.85)支;平均每天吸烟量≥20支的吸烟者比例为64.74%(95%CI:55.79%~73.70%);每日吸烟者开始吸烟平均年龄为20.28(95%CI:19.74~20.82)岁,男性开始每日吸烟年龄[20.11(95%CI:19.61~20.61)岁]小于女性[26.88(95%CI:24.73~29.03)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7.04%(95%CI:18.91%~35.16%)的成年男性开始每日吸烟年龄不足18岁。吸烟者戒烟率为14.80%(95%CI:10.88%~18.72%),随年龄增大而上升(P<0.05)、随收入水平增加而上升(P=0.04),随自报健康状况下降而上升(P<0.05);吸烟者成功戒烟率为10.89%(95%CI:8.36%~13.42%);32.10%(95%CI:21.95%~42.25%)的现在吸烟者有戒烟打算。被动吸烟率为54.71%(95%CI:44.20%~65.21%)。结论 江西省≥18岁常住居民吸烟率处于较高水平,重度吸烟者比例大,戒烟者比例低,戒烟意识不强,男性和青少年为控烟工作主要目标人群,应根据江西省流行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控烟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掌握中国就业流动人口红肉摄入水平和超标率。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利用半定量食物频率表膳食调查法分析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70个县(区、团)中48 511名18~59岁就业流动人口的红肉摄入情况。对数据进行复杂加权后,计算不同人口学特征的流动人口日均红肉摄入量和超标率。结果 (1)样本人群日均红肉摄入量为125.9(95%CI:116.5~132.5)g,男性高于女性,分别为141.6(95%CI:131.3~148.9)g和104.7(95%CI:95.8~111.2)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未发现红肉摄入量随年龄、文化程度、BMI的变化趋势(趋势检验P值均>0.05)。按照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标化后,标化日均红肉摄入量为121.0(95%CI:113.4~128.7)g。(2)样本人群日均红肉摄入超标率为36.2%(95%CI:33.0%~39.3%),男性远高于女性,分别为42.4%(95%CI:38.9%~45.8%)和27.8%(95%CI:27.1%~3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女性别人群均为30~39岁组超标率最高,分别为43.5%(95%CI:39.7%~47.4%)和30.1%(95%CI:26.5%~33.9%)。标化日均红肉摄入超标率为34.6%(95%CI:31.9%~38.0%)。结论 中国就业流动人口日均红肉摄入量超过世界癌症基金会推荐的标准,摄入量和摄入超标率均高于当地常住人口。  相似文献   

4.
中国2012年18~59岁就业流动人口吸烟状况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中国18~59岁就业流动人口吸烟状况,为制定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防控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2012)流动人口专题调查数据,并根据18~59岁就业流动人口分布状况选取170个调查县(区、团),按照6个职业分层,采用多阶段等额整群抽样方法,以面对面访谈方式收集该人群吸烟信息,并使用复杂抽样设计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纳入样本人群48 699人,现在吸烟率为32.5%(95%CI:32.0%~33.0%),其中男性(55.3%,95%CI:54.6%~56.0%)显著高于女性(1.9%,95%CI:1.7%~2.1%)(χ2=2.6,P=0.103 7);男性各年龄组现在吸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6,P=0.103 7),但随文化程度提高而有降低趋势(χ2=140.7,P<0.000 1),以建筑业人群现在吸烟率最高(58.6%,95%CI:57.3%~60.0%)。现在每日吸烟率为27.9%(95%CI:27.4%~28.4%),其中男性(47.8%,95%CI:47.1%~48.5%)显著高于女性(1.3%,95%CI:1.1%~1.4%)。现在吸烟者人均每日吸烟量为15.6(95%CI:15.5~15.8)支,其中男性为15.7(95%CI:15.6~15.9)支,女性为10.3(95%CI:9.3~11.3)支;男性现在吸烟者人均每日吸烟量呈随年龄增加而上升趋势(t=34.89,P<0.000 1)和随文化程度提高而降低趋势(t=-14.63,P<0.000 1),以建筑业人群人均每日吸烟量最高为18.2(95%CI:17.9~18.6)支。样本人群中每日吸烟者日均吸烟量≥20支者的比例为47.1%,男性(47.6%)明显高于女性(21.9%),并呈随年龄增加及文化程度降低而升高,且以建筑业人群最高(60.4%)。吸烟者戒烟率为10.3%(95%CI:9.7%~10.8%),其中男性为10.1%(95%CI:9.6%~10.7%),女性为14.8%(95%CI:11.1%~18.5%),且有随吸烟者年龄增加而上升趋势(χ2=118.9,P<0.000 1),不同文化程度和职业者戒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戒烟者成功戒烟率为6.1%(95%CI:5.7%~6.5%),其中男性为6.1%(95%CI:5.7%~6.5%),女性为7.2%(95%CI:4.6%~9.8%),并呈随吸烟者年龄增加而升高趋势(χ2=269.0,P<0.000 1)。"二手烟"暴露者比例为68.7%(95%CI:68.1%~69.3%),其中男性(76.4%,95%CI:75.5%~77.3%)高于女性(64.0%,95%CI:63.2%~64.9%)。结论 中国18~59岁男性就业流动人口普遍存在吸烟行为,"二手烟"暴露比例较高,以建筑业流动人口最为突出。吸烟者戒烟率较低,且成功戒烟的比例更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 采用Meta分析方法系统评价2007-2016年中国59岁以下普通人群HBsAg阳性率的变化趋势。方法 通过中国知网(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及PubMed,系统检索2007年1月至2016年8月中国59岁以下普通人群HBsAg阳性率的文献,采用comprehensive Meta-analysis 2.2软件,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合并分析59岁以下普通人群HBsAg阳性率。结果 共纳入文献46篇,总样本量625 053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国59岁以下普通人群HBsAg阳性率为5.7%(95%CI:4.8%~6.6%)。中西部地区59岁以下普通人群HBsAg阳性率为6.3%(95%CI:4.9%~8.0%),高于东部地区的5.5%(95%CI:4.4%~6.8%)。59岁以下男性人群HBsAg阳性率为6.1%(95%CI:5.3%~7.0%),高于女性人群的4.8%(95%CI:4.2%~5.5%)。2007-2009年的59岁以下普通人群HBsAg阳性率为6.3%(95%CI:5.5%~7.2%),2010-2012年为5.9%(95%CI:4.4%~8.0%),2013-2016年为3.5%(95%CI:2.0%~6.1%)。结论 2007-2016年中国59岁以下普通人群HBsAg阳性率呈现下降趋势,已经从乙型肝炎高流行区转变为乙型肝炎中流行区。  相似文献   

6.
目的 描述2011-2020年宁波市鄞州区成年人类风湿关节炎(RA)发病趋势及其在不同年龄、性别人群中的发病差异。方法 利用鄞州区域健康信息平台(YRHIP)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以YRHIP中研究对象排除既往病史后被首次确诊RA者作为新发病例。采用Poisson分布估算RA发病密度及其95%CI结果 2011-2020年鄞州区≥18周岁常住人口共1 280 012人,其中女性665 361人(51.98%);总随访人年7 198 513.61,中位随访人年5.41(P25=3.50,P75=8.32);新发RA病例2 350人,其中女性1 460人(62.13%)。总研究人群10年发病密度32.65/10万人年(95%CI:31.34/10万人年~33.99/10万人年),女性发病密度为39.17/10万人年(95%CI:37.19/10万人年~41.24/10万人年),男性发病密度为25.64/10万人年(95%CI:23.98/10万人年~27.38/10万人年),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30岁及以上各年龄组的发病风险均高于18~29岁组(均P<0.001),且18~79岁时,年龄越大,发病风险越高,≥80岁时发病风险略有下降;2013年发病密度最低15.30/10万人年(95%CI:12.62/10万人年~18.38/10万人年),2016年发病密度最高为56.70/10万人年(95%CI:51.24/10万人年~62.58/10万人年),不同年份发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结论 2011-2020年宁波市鄞州区成年人RA发病密度呈现先增长后下降,又趋于平缓的趋势,不同年份、年龄、性别人群的发病密度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我国 ≥ 18岁居民身体活动不足流行状况,并探讨影响因素。方法 2018年中国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98个县(区),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 ≥ 18岁常住居民,利用包含全球身体活动问卷的调查问卷,以面对面问卷调查和身体测量的方式收集调查对象的人口学特征、身体活动情况等相关信息。最终纳入183 769人作为研究对象。对数据经过复杂加权后,计算身体活动不足率和职业性、交通性和休闲性身体活动时间;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身体活动不足相关的影响因素。结果 2018年我国 ≥ 18岁居民身体活动不足率为22.3%(95%CI:20.9%~23.7%),男性[24.4%(95%CI:23.0%~25.8%)]显著高于女性[20.2%(95%CI:18.6%~21.8%)], ≥ 70岁[28.4%(95%CI:26.9%~29.9%)]居民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组居民,18~29岁[26.4%(95%CI:24.4%~28.3%)]和30~39岁[23.4%(95%CI:21.5%~25.3%)]的青年居民次之,且随着文化程度和总静态行为时间的提高呈上升趋势(P<0.001);每周职业性、交通性和休闲性身体活动时间分别为958.6(95%CI:911.4~1 005.8)min、234.5(95%CI:224.7~244.2)min、88.6(95%CI:83.5~93.7)min。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提示男性、农村、≥ 70岁、初中文化程度、家庭人均年收入<6 000元、华北地区、机关/办事/技术和总静态行为时间较长的居民与更高的身体活动不足率有关。结论 我国超过五分之一的成年居民身体活动处于较低水平。男性、青年人、文化程度较高、机关/办事/技术和总静态行为时间较长的居民是身体活动相关健康促进需要重点关注的人群。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1990-2014年中国大陆地区≥40岁社区人群COPD患病率。方法 系统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电子期刊、PubMed、EBSCO等文献数据库,纳入1990-2014年公开发表的有关中国大陆地区居民COPD患病率的研究文献。采用Stata 12.0软件和Mantel-Haenszel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模型对结果进行合并分析。结果 共纳入30篇文献,中国≥40岁人群COPD患病率为9.9%(95%CI:8.8%~11.0%)。其中男性患病率为13.0%(95%CI:11.5%~14.4%),高于女性的5.8%(95%CI:4.9%~6.6%);COPD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由40~49岁的3.2%(95%CI:2.5%~3.9%)上升至≥70岁的20.3%(95%CI:18.2%~22.4%);不同区域、城乡人群间COPD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我国近20年≥40岁人群COPD患病率呈现缓慢上升趋势;不同研究在COPD诊断方法、诊断标准、样本构成等存在差异,使研究结果间存在显著的异质性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 调查江苏省一般人群HCV抗体的阳性率分布,分析感染HCV的危险因素。方法 在江苏省3个地区的传染病防制示范区以乡镇和行政村为单位随机整群抽样,进行问卷调查和血清HCV抗体检测,利用SPSS软件分析抗体阳性率在不同人群中的分布差异,Cox模型拟合1:4配对的logistic回归分析HCV感染危险因素。结果 HCV感染情况在不同人群分布有差异,女性感染率(0.965%,95%CI:0.899%~1.035%)高于男性(0.572%,95%CI:0.517%~0.632%);3个县人群感染率(分别为0.131%,95%CI:0.103%~0.164%;0.316%,95%CI:0.268%~0.370%;2.173%,95%CI:2.039%~2.315%)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0~59岁年龄组感染率最高(1.577%,95%CI:1.425%~1.740%),<30岁年龄组最低(0.161%,95%CI:0.125%~0.204%); 受教育程度越低感染率越高,其中流动人口感染率高。危险因素分析显示,感染率最低的地区多因素分析显示住院史(OR=3.049,95%CI:1.322~7.036)、输血史(OR=14.319,95%CI:2.318~88.459)和共用剃刀(OR=3.604,95%CI:1.096~11.851)是HCV感染的独有危险因素;感染率较低的地区分析显示仅血制品使用史(OR=7.202,95%CI:1.170~44.310)是独有危险因素;感染率最高的地区显示献血史(OR=7.496,95%CI:6.121~9.180)、输血史(OR=2.305,95%CI:1.578~3.369)和侵入性检查史(OR=1.258,95%CI:1.021~1.549)为独立危险因素。不同年龄组单因素分析显示,30~39岁组与他人共用剃刀是独有危险因素,50~59岁组有针灸史是该年龄组危险因素,50~59岁和60~69岁组有侵入性检查是危险因素。结论 HCV感染在中老年人、教育程度低、流动性强的人群中感染率高,不安全献(输)血、血制品使用可能是既往几十年中HCV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针灸、侵入性检查以及共用剃刀等在不同人群中的危险度有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2013年我国成年人二手烟暴露水平及对二手烟暴露导致相关疾病的认知情况。方法 利用中国2013年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样本人群,在302个监测点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通过面对面询问的方式收集相关信息,共计调查179 570人,其中纳入有效样本量为176 179人。对样本进行复杂加权后,分析我国成年人二手烟暴露情况,以及对二手烟暴露导致相关疾病的知晓率。结果 调查人群经过复杂加权计算后,18岁以上人群二手烟暴露率为52.8%(95%CI:51.2%~54.4%),且随年龄增大有下降趋势(χ2=515.8,P<0.000 1),以商业服务职业人群最高(61.6%,95%CI:58.6%~64.5%)。二手烟暴露导致疾病知晓率为67.9%(95%CI:65.8%~69.9%)。城镇(77.0%,95%CI:75.0%~79.1%)高于乡村(60.0%,95%CI:57.7%~62.4%),男性(69.8%,95%CI:67.8%~71.7%)高于女性(65.9%,95%CI:63.7%~68.1%)。对3种疾病的知晓率,城镇居民(49.8%,95%CI:47.3%~52.4%)高于乡村居民(37.9%,95%CI:35.4%~40.5%);知晓二手烟暴露导致成年人肺部疾病的比率最高(88.5%,95%CI:87.5%~89.5%),其次为儿童肺部疾病(70.0%,95%CI:68.1%~71.9%),对二手烟暴露导致成年人心脏疾病的知晓率为最低(46.8%,95%CI:44.6%~49.1%)。结论 中国18岁以上成年人二手烟暴露水平较高,对二手烟暴露导致疾病尤其是成年人心脏疾病的知晓率较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中国≥40岁人群二手烟的暴露情况,为控烟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调查对象来源于2014-2015年和2019-2020年中国居民COPD监测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25个监测点的≥40岁常住居民。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调查对象,以面对面询问方式完成了74 559人的问卷调查,共64 142人纳入分析。采用复杂抽样加权方法描述我国≥40岁人群二手烟暴露率、各类场所接触二手烟的比例以及与每天吸烟者共同生活的比例,分析二手烟暴露和接触的影响因素,并与2014-2015年中国居民COPD监测中的二手烟暴露率和各类场所接触二手烟的比例进行比较。结果 2019-2020年,我国≥40岁人群二手烟暴露率为46.4%(95%CI:44.1%~48.8%),女性(47.2%,95%CI:44.8%~49.7%)高于男性(44.8%,95%CI:42.0%~47.6%),且随年龄增长而下降;职业为办事人员的二手烟暴露率最高。≥40岁人群在家中、工作场所、餐厅和公共交通工具接触二手烟的比例分别为24.3%(95%CI:22.2%~26.4%)、23.3%(95%CI:21.1%~25.5%)、6.6%(95%CI:5.3%~7.9%)和2.2%(95%CI:1.6%~2.7%);文化程度越高的人群在家中接触二手烟的比例越低。在14岁及以前、14岁至调查时与每天吸烟者共同生活的比例分别为56.4%和59.2%。与2014-2015年相比,2019-2020年≥40岁人群二手烟暴露率有所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56);≥40岁人群在家中接触二手烟的比例下降,而在工作场所接触二手烟的比例上升,其中农林牧渔水利业人群在工作场所接触二手烟的比例上升幅度最大。多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职业和文化程度影响二手烟暴露风险及在不同场所接触二手烟的比例。结论 我国≥40岁人群的二手烟暴露率仍较高,工作场所和农林牧渔水利业的职业人群二手烟暴露水平上升,需加强对已有禁烟条例和法规的执行监督,不断推动国家公共场所禁烟立法并特别关注女性、文化程度较低、农林牧渔水利业人群的禁烟及二手烟暴露防护。  相似文献   

12.
2型糖尿病与恶性肿瘤发病风险关系的队列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与恶性肿瘤发病风险之间的关系。方法 利用浙江省慢性病监测信息管理系统收集2007-2013年监测队列中糖尿病、恶性肿瘤患者及相关信息,采用累积发病率、RR值及其95%CI等指标分析2型糖尿病与恶性肿瘤间的关系。结果 2007-2013年共收集327 268例2型糖尿病患者并随访778 439人年,累计新发恶性肿瘤7 435例,恶性肿瘤发病率为955.12/10万,标化发病率为458.05/10万。相较非糖尿病人群,糖尿病患者恶性肿瘤发病风险增加(RR=1.68,95%CI:1.68~1.70),其中20~39岁组2型糖尿病患者恶性肿瘤发病风险最高(RR=4.34,95%CI:3.54~5.32);随年龄增加,风险降低,但≥60岁组发病风险仍存在关联(RR=1.21, 95%CI:1.18~1.2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中恶性肿瘤的发病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中国18~59岁就业流动人口蔬菜和水果摄入情况。方法 采用2012年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流动人口专题调查数据,该调查是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70个县(区、团),采用面对面问卷调查方法收集≥18岁流动人口包括蔬菜和水果摄入的相关信息。将其中所有18~59岁就业流动人口共计48 704人作为研究对象。对样本人群进行性别和年龄标化后,按性别、年龄、行业、教育程度等分组分别计算蔬菜、水果人均每日摄入量均值及摄入不足率等指标。结果 样本人群日均蔬菜摄入353.7(95%CI:351.3~356.2)g,水果摄入125.1(95%CI:123.4~126.9)g。蔬菜和水果摄入不足率为44.1%(95%CI:43.5%~44.6%),男性和女性分别为46.2%(95%CI:45.5%~47.0%)和41.2%(95%CI:40.3%~42.0%)(χ2=82.19,P<0.05);就职行业间比较,以住宿餐饮从业人员蔬菜和水果摄入不足率最高(46.2%,95%CI:45.0%~47.3%),社会服务业人员最低(42.5%,95%CI:41.4%~43.7%),各行业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81,P<0.05);随着教育水平提高,就业流动人口蔬菜和水果摄入不足率有所下降,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29,P<0.05)。结论 2012年中国18~59岁就业流动人口中,>40%的人群蔬菜和水果日均摄入量未达到推荐标准,且男性高于女性,以住宿餐饮从业人员摄入不足率最高,但随教育程度提高摄入不足率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我国成年人腰围身高比与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关联。方法 从2010年中国慢性病监测项目选取60个监测点人群(城市监测点25个、农村监测点35个)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共计36 632人。将2010年中国慢性病监测项目数据作为基线数据。2016-2017年进行随访,完成随访者27 762人。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腰围身高比与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风险比。并按年龄、性别等基线特征进行亚组分析,剔除死亡者和基线糖尿病患者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 脑卒中分析,共纳入27 112名研究对象,观察到脑卒中事件1 333例;缺血性卒中分析,共纳入26 907名研究对象,观察到缺血性卒中事件1 128例;出血性卒中分析,共纳入25 984名研究对象,观察到出血性卒中事件205例。调整相关混杂因素后,以腰围身高比0~0.45组为参照,脑卒中分析,腰围身高比0.46~0.49、0.50~0.54和≥ 0.55组脑卒中发病风险分别增加21%(HR=1.21,95%CI:1.00~1.46)、26%(HR=1.26,95%CI:1.04~1.53)和60%(HR=1.60,95%CI:1.29~1.99),亚组分析发现,年龄对腰围身高比与脑卒中发病风险存在效应修饰作用(交互P=0.001);缺血性卒中分析,腰围身高比0.46~0.49、0.50~0.54和≥ 0.55组缺血性卒中发病风险分别增加30%(HR=1.30,95%CI:1.05~1.60)、33%(HR=1.33,95%CI:1.07~1.64)和61%(HR=1.61,95%CI:1.26~2.05),亚组分析发现,年龄对腰围身高比与缺血性卒中发病风险存在效应修饰作用(交互P=0.024);出血性卒中分析,腰围身高比≥ 0.55组出血性卒中发病风险增加73%(HR=1.73,95%CI:1.02~2.94),0.46~0.49和0.50~0.54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敏感性分析结果未发生变化。结论 控制体重预防脑卒中及其亚型,可将腰围身高比作为体重控制指标之一。尤其重点关注腰围身高比≥ 0.55的年龄<50岁人群,同时不应忽视腰围身高比0.46~0.49人群。  相似文献   

15.
2008年和2018年广州市乙型肝炎流行病学特征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比较2008年和2018年广州市1~59岁人群乙型肝炎(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方法 采用二阶段整群抽样法,于2008年和2018年在广州市随机抽取1~59岁常住人口进行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2008年调查1~59岁人群4 989名,2018年3 980名。2018年1~59岁人群HBsAg阳性率为9.50%(95%CI:7.34%~11.66%),较2008年(12.45%,95%CI:10.58%~14.33%)略有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302,P=0.075);下降主要为7~16岁人群,2018年HBsAg阳性率为0.88%(95%CI:0.35%~1.42%),较2008年(4.54%,95%CI:2.71%~6.36%)下降80.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144,P=0.000)。2018年1~59岁人群抗-HBs阳性率为72.30%(95%CI:69.56%~75.04%),较2008年(64.93%,95%CI:61.65%~68.22%)升高11.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618,P=0.001);升高主要为17~59岁人群,2018年抗-HBs阳性率为71.93%(95%CI:68.90%~74.96%),较2008年(63.77%,95%CI:60.16%~67.37%)升高12.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422,P=0.001)。2018年1~59岁人群HBV感染率为48.10%(95%CI:43.20%~53.00%),较2008年(62.27%,95%CI:59.11%~65.44%)下降22.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7.138,P=0.000);其中1~、7~和17~59岁人群HBV感染率分别为4.58%、5.13%和56.56%(降幅分别为81.83%、85.91%和18.47%),高流行区域人群HBV感染率为48.87%(降幅24.70%),有乙肝疫苗接种史人群HBV感染率为28.81%(降幅38.75%)。结论 自2008年以来,广州市乙肝防控效果显著,儿童HBV感染率达到WHO消除乙肝2020年的目标,但仍属于高流行区,降低乙肝死亡率的目标任务相当艰巨,需继续做好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工作和成年人的监测筛查工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描述甘肃省2019-2022年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人群中发病水平及流行病学特征,为ITP的诊治、病因学研究及该病与疫苗接种的关联性分析判断提供证据支持。方法 使用Spark软件从甘肃省电子病历数据库中提取2019-2022年首次确诊的ITP病例,描述2019-2022年ITP新发病例的发病率及其流行病学特征,采用Poisson分布计算发病率,并估计其95%CI,使用Poisson回归进行组间差异比较。结果 2019-2022年甘肃省首次诊断为ITP共4 159例,总发病率为4.11/10万(95%CI:3.98/10万~4.23/10万),男性为3.49/10万(95%CI:3.33/10万~3.65/10万),女性为4.74/10万(95%CI:4.56/10万~4.94/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儿童及老年人发病率高,男性在<10岁儿童及≥80岁老年人群中的发病风险高于女性,女性在成年以后(20~69岁)高于男性;甘肃省ITP发病峰值出现在夏季(6、7、8月),谷值在2、10月,各年龄组人群发病水平在一年中呈周期性变化;地区分布为东部和西部发病风险高,中部发病风险低。结论 2019-2022年甘肃省儿童及老年人ITP发病率高,且男性发病风险高于女性,在总人群中女性发病风险较高,亦存在季节性和区域性高发现象。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宁波市健康人群百日咳感染血清流行病学特征,评估人群百日咳实际感染水平。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设计,分层随机抽取宁波市3个区(县)9个年龄组共1 206名健康居民纳入研究,采集调查对象血清并用ELISA法定量检测血清百日咳毒素IgG(PT-IgG)抗体。结果 调查对象PT-IgG抗体阳性率为0.91%(95%CI:0.45%~1.63%),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为3.10(95%CI:2.86~3.36)IU/ml。9个年龄组人群PT-IgG抗体阳性率在0.00%~1.68%之间,GMT在2.08~5.28 IU/ml之间。≥5岁人群百日咳评估感染率为4 572.81/10万(95%CI:1 807.30/10万~9 348.12/10万),感染率高峰出现在5~岁组和≥50岁组,分别为9 301.62/10万(95%CI:1 121.77/10万~33 154.68/10万)和8 967.02/10万(95%CI:1 059.45/10万~31 845.94/10万)。结论 2019年宁波市人群百日咳实际感染率较高。由于疫苗诱导产生的抗体并不持久,宁波市青少年和成年人已成为百日咳感染重点人群。建议强化百日咳监测能力,完善疫苗免疫策略。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在中国成年人中探究气流受限与主要慢性病发病风险的前瞻性关联。方法 本研究基于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剔除基线自报患有心脏病、脑卒中和恶性肿瘤的个体后,共纳入基线时30~79岁(平均51.5岁)的研究对象486 996名。分别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议(GOLD)标准和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评价气流受限,使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气流受限与缺血性心脏病、脑血管病和肺癌发病之间的关联。结果 在平均7年的随访期间,缺血性心脏病、脑血管病、肺癌分别新发24 644、36 336、3 218例。与气流正常者相比,GOLD-1至GOLD-4人群的缺血性心脏病发病风险比(HR)值(95%CI)依次为0.89(0.78~1.01)、1.05(0.98~1.12)、1.29(1.18~1.40)和1.65(1.42~1.91);肺癌发病HR值(95%CI)依次为0.96(0.70~1.26)、1.12(0.96~1.31)、1.38(1.14~1.65)和1.48(1.05~2.02)。未发现GOLD分级与脑血管病发病风险之间存在有统计学意义的关联。FEV1%P每下降10%,缺血性心脏病、脑血管病、肺癌风险分别增加7.2%(95%CI:6.4%~8.0%)、3.6%(95%CI:3.0%~4.3%)、10.5%(95%CI:8.4%~12.6%)。按吸烟状态分层分析,上述结果基本不变。结论 我国成年人群中气流受限程度越严重,个体缺血性心脏病、脑血管病和肺癌的发病风险越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量化逐日温度对重庆市人群死亡率及寿命损失年(YLL)的影响。方法 利用2010-2013年重庆市主城区全人群死亡个案资料,结合同期气象及空气污染资料,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拟合逐日平均气温与逐日死亡数及逐日YLL的关系,分析高温和低温对不同疾病别、不同人群死亡率及YLL的累积滞后效应。结果 日均气温与非意外、心血管系统及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日死亡数和日YLL呈"U"或"W"形。高温当日可增加人群死亡风险,累积滞后效应在第7天时达到最大,持续2周;低温滞后1周后才表现出危害效应,持续时间长达30 d。高温时,日均气温每升高1 ℃,人群非意外、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疾病死亡的7 d累积相对危险度(CRR)分别为1.05(95%CI:1.03~1.07)、1.08(95%CI:1.05~1.11)、1.05(95%CI:1.01~1.09),YLL分别为23.81(95%CI:12.31~35.31)年、14.34(95%CI:8.98~19.70)年、4.43(95%CI:1.64~7.21)年;低温时,日均气温每降低1 ℃,人群非意外死亡、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疾病死亡的14 d CRR分别为1.06(95%CI:1.04~1.08)、1.09(95%CI:1.06~1.12)、1.06(95%CI:1.02~1.11);YLL分别为23.34(95%CI: 10.04~36.64)年、16.39(95%CI:10.19~22.59)年、2.61(95%CI:-0.61~5.82)年。高温和低温对≥65岁年龄组的影响明显大于<65岁年龄组。高温时,女性死亡率大于男性,男性的YLL大于女性;低温时,女性的死亡率和YLL均大于男性。结论 重庆市高温和低温均可增加人群的死亡风险和YLL,≥65岁年龄组的人群更敏感, 高温对年轻男性影响较大,低温对女性和老年男性影响较大,应有针对性保护极端温度敏感人群。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我国≥40岁人群肺功能检查状况及其变化,为评价我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防控效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调查对象来自2014-2015年、2019-2020年中国居民COPD监测,该监测覆盖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面对面询问被调查者既往是否进行过肺功能检查。采用复杂抽样加权估计我国≥40岁人群肺功能检查状况及其95%CI,并比较两次监测调查对象的肺功能检查率。结果 共148 427人纳入分析,其中2014-2015年74 591人,2019-2020年73 836人。2019-2020年我国≥40岁居民肺功能检查率为6.7%(95%CI:5.2%~8.2%),男性(8.1%,95%CI:6.7%~9.6%)高于女性(5.4%,95%CI:3.7%~7.0%),城镇居民(8.3%,95%CI:6.1%~10.5%)高于乡村(4.4%,95%CI:3.8%~5.1%);肺功能检查率随文化程度提升呈上升趋势;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史者肺功能检查率最高(21.2%,95%CI:16.8%~25.7%),有呼吸道症状者次之(15.1%,95%CI:11.8%~18.4%),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名称知晓者高于不知晓者,曾经吸烟者高于现在吸烟和从不吸烟者,暴露于职业粉尘和/或有害气体者高于非暴露者,家庭使用污染燃料者低于未使用者(均P<0.05)。与2014-2015年相比,2019-2020年我国≥40岁居民肺功能检查率提高了1.9个百分点,不同特征人群的肺功能检查率均有所提高,有呼吸道症状者和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史者肺功能检查率分别提高了7.4个百分点和7.1个百分点(均P<0.05)。结论 我国2019-2020年肺功能检查率较2014-2015年有所提升,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史和呼吸道症状者提高幅度较大,但整体肺功能检查率仍处于较低水平。应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以提高肺功能检查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