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摘要】目的:探讨定量CT(QCT)测量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组人群的腹部脂肪、肝脏脂肪含量及骨密度(BMD)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448例行低剂量胸部CT联合QCT检查的健康体检者,其中男532例,女916例,据年龄、性别、骨质疏松程度、脂肪肝程度分组,分别比较腹部脂肪、肝脏脂肪与BMD的相关性。结果:年龄与BMD之间呈显著负相关性(r=-0.642,P<0.001)。男脂肪肝患病率较女高(P<0.001),肝脏脂肪含量与BMD之间呈正相关(r=0.061,P=0.020),与腹部总脂肪(TAT)、内脏脂肪(VAT)、皮下脂肪(SAT)亦呈正相关,其中与TAT关系最紧密(r=0.768,P<0.001)。BMD与女VAT(r=-0.260,P<0.001)、TAT(r=-0.128,P<0.001)之间呈负相关,与男VAT之间亦存在负相关(r=-0.109,P=0.012)。结论:BMD随年龄增加而逐渐减低,而与肝脏脂肪含量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正相关。肝脏脂肪含量可能是BMD的保护因素,而VAT可能是BMD的负性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采用定量CT(QCT)探讨腹部脂肪及骨密度(BMD)随年龄变化的规律及腹内脂肪(VAT)与BMD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选取行低剂量胸部CT联合QCT检查的健康体检者2442例,其中男1522例,女920例,根据年龄分为5个年龄段:30~39、40~49、50~59、60~69、70~90岁。采用QCT测量L2中心层面腹部总脂肪(TAT)、VAT、皮下脂肪(SAT)及腰椎BMD。分析不同性别各年龄段间TAT、VAT、SAT、BMD的差异及TAT、VAT、SAT与BMD的相关性。结果50岁以上男性各年龄段TAT、VAT高于30~39岁男性(P均<0.01),而SAT低于30~39岁男性(P均<0.05)。50岁以上女性各年龄段TAT、VAT、SAT高于30~39岁女性(P均<0.001)。50岁以上男性及女性各年龄段间TAT、VAT、SA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40~49、50~59岁年龄段分别较上一年龄段VAT明显增多(P均<0.01),BMD随年龄增长逐渐减低(P均<0.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VAT是女性BMD的独立影响因素(β=-0.089,P=0.007),TAT、SAT不是BMD的独立影响因素(P均>0.05)。结论腹部脂肪和BMD随年龄发生变化,男性和女性均在40~59岁出现VAT明显增多。VAT可能是女性BMD的独立负性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绝经后妇女骨髓脂肪含量与内脏脂肪(VAT)、皮下脂肪组织(SAT)及其比值的相关性。方法绝经后健康女性受试者37例(年龄50~68岁)行L3椎体单体素磁共振波谱扫描获得椎体骨髓脂肪分数(FF),腹部(以L4为水平)横断位T1WI成像以定量VAT及SAT,并计算VAT/SAT。评价MRI两次重复扫描可重复性及不同观察者测量值的一致性,多元回归分析FF值的独立相关因素。结果 L3椎体FF值测量可重复性变异系数(CV)为2.86%,而SAT及VAT CV分别为1.45%、2.29%。不同观察者间测量SAT及VAT组内相关系数分别为0.962、0.935(P均0.001)。FF值与VAT(r=0.598)、SAT(r=-309)、VAT/SAT比值(r=492)、年龄(r=0.327)、绝经年数(r=0.401)、BMI(r=-0.332)存在一定相关性(P均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VAT(Sβ=0.417,P0.001)及VAT/SAT(Sβ=0.398,P=0.009)是FF值的独立负性相关因素。结论绝经后女性骨髓脂肪含量与内脏脂肪组织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磁共振波谱成像(MRS)定量评估初发2型糖尿病(T2DM)骨髓脂肪含量变化及其与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方法初发T2DM患者及年龄匹配的正常对照组(n=32/组)行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及股骨颈MRS扫描,分别获得骨密度(BMD)及骨髓脂肪分数(FF)。检查2组研究对象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胰岛素(FINS)及血脂指标(TC、TG、HDL-C、LDL-C),利用稳态模式评估法评价胰岛素抵抗(HOMA-IR)。结果初发T2DM组BMD值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初发T2DM组FF值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校正糖代谢、脂代谢及BMD值,2组间FF值仍存在统计学差异(F值=16.763,P=0.012)。FF与HOMA-IR呈中度正相关性(r=0.683,P0.001),校正BMI,FF与HOMA-IR仍然存在正相关性(r=0.592,P=0.018)。结论初发T2DM患者骨髓脂肪增高,骨髓脂肪增多可能是胰岛素抵抗的影响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采用定量CT技术(QCT),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的腰椎骨密度(BMD)与体成分及其他相关指标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弋矶山医院2014年7月-2022年8月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共106例,使用QCT测量患者的L1、L2的BMD,L3中心层面的体成分信息,包括内脏脂肪(VAT)、皮下脂肪(SAT)、总脂肪(TAT)、腰3水平横断面肌肉面积(L3-SMA),腰3水平肌肉内的脂肪含量(L3-IMAT),同时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透析时长及血液生化指标,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MHD患者腰椎BMD与各指标的相关性。依据BMD测量结果,将106例MHD患者分为骨量正常组(n=61)及骨量异常组(n=45),比较两组间体成分及各个临床指标的差异,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MHD患者骨量异常的危险因素。结果:106名MHD患者中57.55%(61例)骨量正常,42.45%(45例)骨量异常,其中26.41%(28例)骨量减少,16.04%(17例)骨质疏松。骨量异常组的年龄、TC、LDL-C、P、VAT、SAT、TAT、L3-SMA及L3-IMAT均高于骨量正常组,差异具...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中老年人群肝脏脂肪含量与腰椎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2016年3月至6月纳入184名北京社区中老年居民,其中男68名、女116名,对其进行腹部MRI mDIXON-Quant序列扫描和腰椎定量CT(QCT)扫描,测量肝脏脂肪含量和腰1~腰3椎体骨密度。根据肝脏脂肪含量的四分位数分为四组,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肝脏脂肪含量组间骨密度及身高、体重、体质量指数(BMI)、腰围、臀围等变量的差异,并对肝脏脂肪含量和骨密度做Spearman相关性分析和偏相关分析。结果随着肝脏脂肪含量的升高,BMI、腰围呈上升趋势,而腰椎骨密度逐渐降低。肝脏脂肪含量与腰椎骨密度呈低度负相关(r=-0.203,P=0.003),校正年龄、体重之后,仍呈负相关(r=-0.291,P<0.001),男性中r=-0.283(P=0.021),女性r=-0.210(P=0.025)。结论中老年人群肝脏脂肪含量与腰椎骨密度呈低度负相关。  相似文献   

7.
【摘要】目的:探讨基于磁共振定量非对称回波的最小二乘估算法迭代水脂分离序列(IDEAL-IQ)的正常人群骶髂关节脂肪含量的初步定量评价。方法:前瞻性分析2017年4月-2017年11月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接诊的60例正常骶髂关节的影像和临床资料。按照年龄(15~30岁、31~50岁、≥51岁)、性别、BMI(<18.5,18.5~23.9,>24.0)进行分组,测量每例受检者骶髂关节脂肪分量图像上髂侧(Fi)和骶侧(Fs)的脂肪分数值(FF)。分别采用三因素、两因素以及多元方差分析方法对性别、年龄分组、BMI分组对Fi、Fs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31~50岁组、≥51岁组组内Fi和F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P=0.028);≥51岁组男性与女性Fi和F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9、0.004);三组间BMI平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717,P=0.493)。对于Fi和Fs,不存在性别、年龄分组、BMI分组三因素交互作用[F(2,45)=1.538,P=0.226;F(2,45)=0.371,P=0.692]、不存在两因素交互作用(性别和年龄分组,性别和BMI分组,年龄分组和BMI分组,P均>0.05);多元方差分析显示年龄对于Fi和Fs的影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4.252,P=0.019,partial η2=0.136;F=12.694,P<0.001,partial η2=0.320);性别对于Fs的影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9.007,P=0.004,partial η2=0.143)。结论:基于IDEAL-IQ脂肪定量技术可定量分析正常人群骶髂关节脂肪含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MR多种正反相位成像法对绝经后女性腰椎骨髓脂肪含量的诊断效能。方法前瞻性选择绝经后女性56例,年龄55~83岁,平均年龄(62.8±4.02)岁。全部患者分别应用轻T_1权重正反相位法、重T_1权重正反相位法及三回波正反相位法分别扫描其腰椎,分析三种正反相位法腰椎骨髓脂肪分数比FF的均值;之后全部患者经双能X线骨质密度诊断仪扫描后分成骨量正常组(n=38)、骨量减少组(n=18);应用ROC曲线评价三种正反相位法的腰椎骨髓脂肪FF均值对绝经后女性骨量减少的诊断效能。结果 1)轻T_1权重正反相位法骨量减少组的FF均值大于骨量正常组(P0.05);年龄、体重对FF均值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02;0.016);FF均值同年龄呈Pearson正相关(r=0.691,P=0.00),FF均值同体重呈Pearson负相关(r=-0.658,P=0.00);2)三回波正反相位法骨量减少组的FF均值大于骨量正常组(P0.05);年龄、体重对FF均值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04;0.005);FF均值同年龄呈Pearson正相关(r=0.672,P=0.00),FF均值同体重呈Pearson负相关(r=-0.681,P=0.00);3)重T_1权重正反相位法骨量减少组同骨量正常组的FF均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7);4)轻T_1权重正反相位法、三回波正反相位法的腰椎FF均值诊断绝经后女性骨量减少的ROC曲线下面积、诊断阈值、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852、0.871;0.3478、0.3663;81.6%、86.8%;77.8%、72.2%。重T_1权重正反相位法腰椎FF均值诊断绝经后女性骨量减少的ROC曲线下面积0.462。结论轻T_1权重正反相位法、三回波正反相位法的腰椎骨髓脂肪FF均值对绝经后女性腰椎骨髓脂肪含量的诊断有一定的效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磁化传递成像(MTI)定量评估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9例行腰椎MR检查患者的资料,根据定量CT(QCT)结果分成骨质疏松组、骨量减低组和骨量正常组3组。测量腰2~4椎体磁化传递率(MTR)。比较组间MTR值的差异,绘制ROC曲线以分析MTR对骨质疏松及骨量减低的诊断效能。结果:随着骨密度的降低,椎体MTR值也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MTR值诊断骨量减低与骨质疏松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75、0.944,MTR阈值分别为10.45、5.95,其诊断骨量减低、骨质疏松的灵敏度分别为78.90%、86.41%,特异度分别为86.84%、89.83%(P<0.001)。结论:MTI技术可以早期、灵敏地检测骨量变化,MTR值可作为骨质疏松症进展的生物学标志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股骨颈骨髓脂肪含量(BMF)对评估骨质疏松(OP)髋部脆性骨折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 15例女性髋部骨折组(年龄68.3岁±9.4岁)及74例女性非骨折正常对照组(年龄61.6岁±10.3岁)行髋部双能X线吸收测量法扫描获取股骨颈骨密度(FN-BMD)及磁共振波谱(MRS)扫描测定BMF.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FN-BMD及BMF对预测髋部骨折风险的差异.结果 BMF与FN-BMD(r=-0.579)、年龄(r=0.460)、体重(r=-0.270)、体质量指数(BMI)(r=-0.239)存在轻-中度相关性(P均<0.05),将年龄、体重、BMI作为协变量加以校正,BMF与FN-BMD之间的相关性依然存在(r=-0.374,P<0.001).校正年龄、体重、BMI后,髋部骨折组FN-BMD较非骨折组低(P=0.020),BMF较非骨折组高(P=0.007).即使将FN-BMD加以校正,BMF在2组间差异仍存在统计学意义.FN-BMD及BMF判定髋部骨折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0、0.801,两者对骨折风险评估无统计学差异(P=0.894 5). BMF联合FN-BMD判定髋部骨折的R)C曲线下面积为0.826,与单独FN-BMD预测髋部骨折风险的能力无统计学意义(P=0.650 2).结论 股骨颈BMF是独立于FN-BMD决定髋部骨强度的预测因子,但BMF联合FN-BMD并不能提高对髋部脆性骨折的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11.
【摘要】目的:搜集在健康体检中CT发现的肺气肿患者,探讨肺气肿分型及程度、血生化指标、定量CT(QCT)参数与骨密度(BMD)的关系,并建立BMD的评估模型。方法:276例体检胸部CT发现的肺气肿患者(肺气肿组)被分为BMD正常组与异常组,按性别和年龄1:1匹配体检CT未发现肺气肿的健康受试者(对照组)。比较肺气肿组与对照组、肺气肿组中BMD正常组与异常组之间的一般资料、血生化指标及QCT参数的差异,评估BMD与肺气肿分型及程度的关系,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肺气肿人群BMD异常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肺气肿组患者的体质指数(BMI) (P<0.001)、BMD (P=0.001)和内脏脂肪面积(P=0.004)较低,而骨骼肌面积(SMA) (P=0.022)较高、总胆固醇(TC) (P=0.012)、高密度脂蛋白(P<0.001)及白蛋白(P=0.009)均较低。肺气肿人群中BMD异常组的BMI低于BMD正常组(P=0.001)。BMD异常组的肺气肿程度(LAA%)显著高于BMD正常组(P<0.001),且与BMD呈负相关(r=-0.283;P<0.001),而其分型在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06)。除各脂肪面积及空腹血糖外,余QCT参数和血生化指标在两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年龄(OR=1.087;P<0.001)、TC (OR=1.735;P=0.001)和LAA% (OR=1.056;P=0.023)是BMD异常的危险因素,而BMI (OR=0.885;P=0.042)和SMA (OR=0.992;P=0.015)是其保护因素。基于年龄、TC、LAA%、BMI、SMA建立的预测模型,其ROC曲线下面积为0.806,阈值为0.503时,敏感度为0.742,特异度为0.761。结论:健康体检CT发现肺气肿人群的BMD受LAA%影响,而与肺气肿分型无关。基于年龄、BMI、TC、LAA%和SMA建立的模型能较好地预测肺气肿人群的BMD异常。  相似文献   

12.
【摘要】目的:基于定量CT(QCT)探讨肝硬化患者中肌少症、腰椎骨密度(BMD)和肝脏脂肪含量的相关性。方法:将2019年7月-2021年12月在本院诊断为肝硬化的163例患者(肝硬化组)及年龄、性别相匹配的10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纳入本研究。所有被试者行腹部CT平扫。采用QCT Pro软件测量在每例受试者L3椎体水平骨骼肌面积(SMA-L3)、腰椎BMD、肝脏脂肪分数(Fat%-QCT)。根据Child-Pugh评分,将肝硬化患者分为Child-Pugh A级、B级和C级三组。L3椎体水平骨骼肌指数(SMI-L3)为SMA-L3/身高2。根据男性患者SMI-L3<50cm2/m2,女性患者SMI-L3<39cm2/m2将肝硬化患者分为肌少症组和非肌少症组。结果:肝硬化组SMI-L3及腰椎BMD均低于对照组(P<0.05),Fat%-QCT高于对照组(P<0.001)。Child-Pugh A、B、C级肝硬化患者肌少症发生率逐渐增加(P<0.05),C级患者的Fat%-QCT高于A级和B级(P<0.001)。肝硬化患者肌少症组的年龄高于非肌少症组,腰椎BMD低于非肌少症组(P<0.001)。多元逻辑回归分析显示,女性、年龄及合并肌少症是肝硬化患者骨质疏松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随着肝功能的下降,肝硬化患者肌少症发生率和肝脏脂肪含量逐渐增高;肝硬化伴肌少症患者更易发生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13.
【摘要】目的:应用定量CT(QCT)测量腰椎骨密度(BMD),研究不同性别、年龄人群腰椎BMD和血尿酸(SUA)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7月-8月在本院健康体检中心的体检人群1622例,其中男923例,女699例,年龄40~93岁,平均(55.28±10.17)岁。询问研究对象既往史,测量其身高、体重,并计算体重指数(BMI)。空腹采集静脉血检测血尿酸,并将不同性别的研究对象根据血尿酸水平分别分成尿酸正常组和高尿酸组。采用QCT软件测量腰椎BMD,根据QCT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将研究对象分为骨量正常组、骨量减少组及骨质疏松组,分析不同性别中老年人腰椎BMD与血尿酸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男性人群中高尿酸组的腰椎BMD水平稍高于尿酸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97,P>0.05),女性人群中高尿酸组的腰椎BMD水平低于尿酸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30,P<0.01)。男性人群中,三组随骨量的减少,血尿酸水平呈下降趋势,其中骨质疏松组<骨量减少组<骨量正常组(P>0.05)。女性人群中,三组随骨量的减少,血尿酸水平呈上升趋势,其中骨质疏松组>骨量减少组>骨量正常组(P<0.01)。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男性腰椎BMD与年龄呈负相关(r=-0.487,P<0.01),与血尿酸水平无明显相关性(r=0.041,P>0.05)。女性腰椎BMD与年龄、血尿酸均呈负相关(r=-0.750,-0.263,均P<0.01)。结论:本研究发现女性人群的高尿酸血症会导致腰椎BMD下降。血尿酸水平与中老年女性腰椎BMD呈负相关,未发现血尿酸与中老年男性腰椎BMD存在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利用低剂量CT冠状动脉成像联合CT脂肪定量技术分析正常高值血压伴腹型肥胖者的升主动脉弹性特点。方法 搜集本院2015年1月至12月40岁以上职工体检者173例,所有均行320排低剂量CT冠状动脉成像及腹部CT检查。根据内脏脂肪体积(VAT)及血压将研究对象分为四组:正常高值血压伴腹型肥胖组45例(A组)、正常高值血压体重正常组41例(B组)、理想血压腹型肥胖组36例(C组)、理想血压体重正常组51例(正常对照组)。所有入选者CT数据均利用Vitrea FX后处理软件半自动测量并计算升主动脉压力-应变弹性系数(Ep)及腹部VAT、腹部皮下脂肪体积(SAT)。记录所有患者的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结果 A组受试者的升主动脉Ep(287.15±26.73)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及B组和C组(P<0.01);B组受试者的升主动脉Ep(236.73±23.67)和C组(242.61±23.29)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B组受试者的升主动脉Ep与C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VAT(F=2...  相似文献   

15.
【摘要】目的:探讨腹部内脏脂肪(VAT)体积、心外膜脂肪(EAT)体积、腹部皮下脂肪(SAT)体积、脐平面腹腔长短径、体质指数(BMI)、腰围(WC)、SAT脂肪密度、静脉血甘油三酯(TG)、血胆固醇(CH)值与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相关性。〖HTH〗方法:44例受检者(11例脂肪肝和33例正常者)行胸腹部CT平扫,记录受检者的身高、体重、性别、年龄、近期的血TG及CH值、慢性病史、饮酒史及用药史。非酒精性脂肪肝定义为平扫CT上肝脏与脾脏的CT值比值CTL/S<1。后处理软件半自动测量EAT体积、VAT体积、腹部SAT体积、WC、腹腔的长短径及棘突后皮下脂肪厚度,自动计算出皮下脂肪的CT值;分析相关指标与CTL/S的相关性。比较相关指标在脂肪肝组与正常组中的差异,并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其对NAFLD的诊断效能。〖HTH〗结果:相关性分析显示,VAT体积与CTL/S呈中度相关(r=0.551,P<0.001),皮下脂肪密度、腹腔短径、血TG值与CTL/S呈弱相关(r=0.375,P=0.012 ;r=0.390,P=0.0009;r=0.471,P=0.001)。EAT体积、SAT体积、皮下脂肪厚度、腹腔长径、BMI、WC均与CTL/S无显著相关(P>0.05)。ROC分析显示VAT体积的曲线下面积(AUC)最大为0.799 (95% CI:0.670~0.927),腹部短径的AUC为0.749 (95% CI:0.598~0.901),TG的AUC为0.700 (95% CI:0.496~0.904),三者之间的AU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TH〗结论:VAT体积与NAFLD的相关性最佳,相比临床常用的SAT体积、BMI,WC等指标,VAT体积更能预测NAFLD的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定量CT测量的腹部脂肪分布和肝脏脂肪含量与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63例行定量CT(QCT)检查的NAFL患者为病例组,同期检查的63例非脂肪肝患者为对照组。测量两组患者的腹部脂肪分布情况及肝脏脂肪含量(Fat QI%)。比较两组间的差异与相关性,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NAFL的诊断效能。结果 病例组的Fat QI%、SAA、VAA、SMA、TAA、V/S及V/T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 CTL/S值与肝脏脂肪含量呈高度相关(r=-0. 776,P 0. 001)、与SAA、VAA、SMA及TAA呈中度相关(r=-0. 499、-0. 593、-0. 409和-0. 639,P 0. 001); VAA和Fat QI%是NAFL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ROC曲线显示,Fat QI%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 952(95%CI为0. 919~0. 985)。结论 肝脏脂肪含量、SAA、VAA、SMA及TAA与NAFL有相关性,VAA和肝脏脂肪含量可预测和评估NAFL的指标之一,肝脏脂肪含量可作为NAFL影像诊断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氢质子磁共振波谱成像(MRS)评估绝经后女性髋部骨关节炎(OA)患者骨髓脂肪分数(FF)的变化。方法收集绝经后髋部骨关节炎患者(n=31)及健康对照组(n=22)行腰3椎体MRS检查及骨密度测定,计算骨髓FF。测定骨代谢标记物总I型前胶原氨基端肽(PINP)及骨吸收标志物I型胶原羧基端肽β(β-CTX)。结果 OA患者骨密度、PINP及β-CTX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A患者骨髓FF(58.5%±6.3%)较正常对照组(50.2%±5.2%)增高14.2%(t=2.411,P0.001),校正骨密度值,组间骨髓FF仍存在统计学差异。OA组及健康对照组骨髓FF均与骨密度(r分别为-0.532、-0.497,P均0.001)存在负相关性,但与PINP及β-CTX无线性相关性。结论绝经后髋部OA骨量虽然并未明显下降,但OA存在骨髓脂肪增多,提示OA存在骨脆性增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能谱CT成像对Graves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患者骨量评估的价值,以及131I治疗对Graves甲亢患者骨量的影响。方法收集2015年6月至10月期间在我科接受131I治疗的68例Graves甲亢患者[(男性13例、女性55例,年龄(40.6±10.7)岁],治疗前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DXA)测定腰椎骨密度(BMD),能谱CT测定第3腰椎钙(水)密度,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及线性回归探讨二者的相关性。治疗后半年随访评价疗效,复查腰椎能谱CT,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131I治疗前后骨量变化。结果DXA的测定结果显示,68例Graves甲亢患者中有21例伴有骨量减少(30.9%),7例伴有骨质疏松(10.3%)。骨量正常组患者的第3腰椎钙(水)密度为(64.33±14.65)g/cm3,骨量减少组为(48.29±4.45)g/cm3,而骨质疏松组为(41.65±1.21)g/cm3,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811,P < 0.001)。骨量正常组患者的第3腰椎BMD为(1.252±0.305)g/cm2,骨量减少组为(1.103±0.254)g/cm2,而骨质疏松组为(0.539±0.066)g/cm2,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968,P < 0.001)。Graves甲亢患者的第3腰椎钙(水)密度与DXA测定的腰椎BMD呈高度正相关(r=0.794,假设检验水准α=0.01,t=10.605,P < 0.001)。由线性回归分析得到线性回归方程:第3腰椎钙(水)密度=24.485+34.529腰椎BMD。治疗后半年随访发现,甲亢治愈组患者131I治疗后腰椎钙(水)密度较治疗前增加,骨量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86,P < 0.001);而甲亢未愈组患者较治疗前变化不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29,P=0.062)。结论能谱CT测得的腰椎钙(水)密度可用于评估Graves甲亢患者的骨量。患者经131I治疗后,骨量可随着甲亢的有效缓解而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骨质疏松SD大鼠模型的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MR化学位移率(chemical shift ratio,CSR)变化与骨髓脂肪含量变化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将60只12周龄SD大鼠(雌雄各30只)等分成A、B、C、D4组,分别进行去势手术和假手术.每组大鼠随机等分成两组,分别于手术后12周、16周行双能X线(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BMD检测,多层螺旋定量CT(quantitative CT,QCT)BMD检测和MR化学位移成像(chemical shift imaging,CSI)计算CSR.所有动物均在MR实验研究后进行髂骨区域松质骨取样,标本行细胞成分分析,计算脂肪百分含量(FF%).结果 去势12周,雌性大鼠去势组与假手术组之间全身DXA-BM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0.05),QCT-BMD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7<0.01);去势16周时,全身DXA-BMD、QCT-BM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去势12周、16周时,雄性大鼠去势组与假手术组之间全身DXA-BMD、QCT-BMD差异均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雌、雄大鼠不同组别间CS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鼠松质骨QCT-BMD与FF%呈负相关关系(r=-0.587,P<0.001),CSR与FF%呈负相关关系(r=-0.358,P=0.011),CSR与QCT-BMD呈正相关关系(r=0.338,P=0.016).结论 骨质疏松状态下,松质骨脂肪含量增加、BMD减少,CSR随着容积骨量的减少而减少.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MRS骨髓脂肪含量对预测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风险的价值.方法 13例椎体骨折及19例无椎体骨折女性患者行双能X线吸收仪(DXA)检查,测定椎体骨密度(BMD)及MRS扫描计测L3椎体骨髓脂肪分数(FF),FF值对骨质疏松(OP)及OP性椎体骨折的诊断价值和临界值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来判断.结果 FF与BMD存在负相关 性,r=-0.527,P=0.002.FF判断DXA诊断的骨质疏松ROC曲线下面积为0.762,95%CI(59.4%~93.0%),敏感性78.6%,特异性61.1%.FF判断椎体骨折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19,95%CI(68.9%~94.9%),敏感性84.6%,特异性64.5%.结论 骨髓脂肪含量对预测OP性椎体骨折有潜在价值,为研究OP性骨折风险评估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