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7 毫秒
1.
[目的]从朱丹溪生平医案探析其临证诊病辨治特色,以期学习、传承朱氏学术思想精华与临证诊治特点。[方法]以《丹溪心法》《格致余论》《金匮钩玄》《脉因证治》等所载医案为基础,结合朱氏经典论述与学术思想,阐述例案朱氏辨治经过,并综合分析其诊治特点与背后蕴含的学术思想。[结果]分析可知朱氏临证诊治具有方简效著,擅用人参白术;诊病施治,善辨体质异同;气血之虚,活用四君四物;病究经络,细审阴阳虚实等特色。反映了朱丹溪擅长滋阴降火,以及杂病论治责之于气、血、痰、郁等学术思想精华。[结论]朱丹溪医案言简意赅,特色鲜明,若能结合朱氏一生经典论述与学术特色对医案进行深入探析,则能对其临证诊病施治规律与特点有更深刻认识,以便传承其特色、提升临床辨治疾病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王孟英关于“露”的学术思想与临证诊疗经验。[方法]通过对王氏主要论著(以《王孟英医学全书》为主)的系统研习,搜集、整理、分析王孟英关于“露”的论述和临床医案,结合历代医家论述,总结分析王孟英对“露”的认识和临床应用经验。[结果]王孟英认为“露水”甘凉润燥,清暑除烦,有升降之机,随所落生之植物不同而功效不同,既可直接入药,又可代水煎药;他认为“露剂”可保留药物本性,质轻而芳香,可治疗上焦肺病、中焦胃病,亦可治疗痰热内结、肠燥便秘、神昏抽搐等证。[结论]王孟英对“露”的认识独到,应用灵活,其独特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可为现代发展和应用药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王氏医案》系清代温病学家王孟英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该书对病例作了精辟分析,并总结了关于温病发生、发展、转归的规律,以及治温病善用寒凉.以清热、护阴,尤为擅长.其遣方用药,别具一格.临证时,每用古方而有新意,尤为后世称赞.本文就《王氏医案》中白虎汤运用的经验作一浅析.  相似文献   

4.
《王氏医案》系清代温病学家王孟英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该书对病例作了精辟分析,并总结了关于温病发生、发展、转归的规律,以及治温病善用寒凉。以清热、护阴,尤为擅长。其遣方用药,别具一格。临证时,每用古方而有新意,尤为后世称赞。本文就《王氏医案》中白虎汤运用的经验作一浅析。1治阳明时疟王孟英针对很多医家治疟恒以小柴胡汤之类的大弊,提出治疟当辨“正疟”与“时疟”。正疟是感受风寒轻者入于少阳而成,脉必弦,治以小柴胡为主。时疟则是感受风温、湿温、暑热之邪轻者内伏募原或少阳三焦,影响气机出入升降,导致枢机不利,营卫…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王氏医案》中辨脉论治肺病的临床经验。[方法]分析《王氏医案》中的六则医案,整理王氏以脉理释病机、辨治肺病及选方用药的思路。[结果]王氏所选六则肺病医案,均为他医误治,或久治、延治不愈的重症顽疾,或虚实难辨,或寒热错杂,或脏腑同病。王氏诊察三部九候之脏腑定位,细推气血阴阳之变化,明辨寒热虚实之真伪,以脉解证,以脉定证;阐述重症顽疾中滑数脉、弦滑脉、滑而缓脉的临床意义,寸滑如珠、尺中小细的脏腑定位,真脏脉如雀啄脉、解索脉的病因病机,指导精准用药,为后世医家拓展了辨证论治思路。[结论]脉诊对于临证,尤其是肺病重症顽疾的辨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王氏临证重视脉诊,辨脉治肺经验丰富,值得进一步探索和学习。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浙江省级名中医蔡宛如教授治疗肺系病的学术思想及临证概要,以更好地传承与创新。[方法]通过跟师侍诊,聆听教诲,整理典型医案,探究其临证思路和辨证规律,以及对蔡宛如教授相关文献资料的研究,总结其学术思想,并举验案以证明之。[结果]蔡宛如教授有五个方面独特的学术思想:注重"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强调"明确诊断,中西合参",讲究"病证结合,整体辨治",专注"灵活用药,非轻不举",倡导"继承创新,经方新用"。[结论]蔡宛如教授临证三十余载在治疗肺系病的理论研究与诊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值得传承和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浙江省名中医朱可奇主任对于肺结节中医诊疗的思路经验,以期促进肺结节中医诊疗的发展并提高疗效。[方方法]通过收集分析朱师治疗肺结节的临证医案,结合其辨治体会与关于该病的论述,全面认识肺结节之病因病机,总结朱师论治肺结节的经验,并举医案加以论证。[结果]朱师提出,肺结节基础病机为正气亏虚、痰瘀郁结,病位在肺,但与五脏合病,尤以肝脾肾三脏为甚,或因肝肺失调,气机不畅;或因肺脾亏虚,气化失常;或因肺肾不足,水液失司,终致痰瘀郁结。临证之时既要熟悉西医指南,辨识疾病风险,制定随访策略;又注重中医整体观指导下的病机认识与治疗,改善患者偏颇体质,谨守病机以补正气、化痰瘀、散毒结。所举医案中患者已过六八之数,其气已衰,外感内伤致气阴亏虚,痰湿郁结于肺,治以益气养阴、化痰散结,经治后肺结节消散。[结论]中医防治肺结节应当坚持中西医结合,以风险辨识为前提,以辨证、辨体论治为核心要素,以综合评估和动态观察为重要手段,既需要在整体观指导下进行整体调治,又应重视局部病灶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本文拟对王孟英医案进行详尽分析,以期探讨王氏在临证中对脉诊的应用经验。[方法]重温王孟英医案中对脉象理论与实践方面的阐述,通过分析王氏在脱证、霍乱等疾病的诊治中对于脉诊的运用,探讨王氏在临证中对脉诊的应用经验。[结果]脉诊在诊断患者的病因、病机时,具有望、闻、问诊所不具备的优势。患者的病因病机可以在脉象上得到真实的反映。从脉象变化中,可以推测出病症发展的过程流。[结论]古代医家诊病多脉症并重,在现代临床工作中通过研究学习脉象的诊断方法可以指导我们更好地进行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9.
[目的]学习、传承刘兰林教授临证运用温病理法方药论治慢性荨麻疹经验特色,为临床提供新思路与系统理论依据。[方法]以刘师临床治疗慢性荨麻疹的验案为基础,结合吴鞠通《温病条辨》、叶天士《温热论》等相关著作中有关学术思想与刘师经验论述,归纳阐述刘师运用温病理法方药论治慢性荨麻疹的辨治经过,并综合分析其诊治特色。[结果]刘师将此疾病病因责之于温邪,认为温邪侵犯为发病基础,临证根据卫气营血辨证,注重不同阶段施治侧重亦不同,并多施以温病方药。[结论]刘师独辟蹊径,紧扣温邪侵犯为发病基础,临床以温病理法方药为指导论治慢性荨麻疹,颇具特色,对临床有启迪和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汪受传教授辨治儿童焦虑障碍的临证经验。 [方法] 通过跟师侍诊,收集整理并记录分析汪师治疗儿童焦虑障碍的医案,查阅相关古籍和文献资料,阐述汪师对该病病位、病机的认识,分析其诊治思路,并附验案以佐证。 [结果] 汪师认为,焦虑障碍病位主要在心,不离乎五脏,主要由脏腑功能失调,心神失养或受扰所致,辨证时应首辨脏腑,次辨虚实,后辨兼夹,擅用调和脏腑、宁心安神法,随证以施治。所附验案初诊以实证为主,辨为痰火内扰,心肝失主,治以豁痰清心、安神定志;后转为肺脾气虚,心神失养,以虚证为主,治以益气化痰、养心安神,最终取得满意疗效。[结论] 汪师辨治儿童焦虑障碍,详辨病位,紧扣病机,重视痰火,以“调和脏腑,宁心安神”为基本治则,治效显著,其经验值得临床学习和推广。  相似文献   

11.
喻嘉言是明末清初三大名医之一,医名卓著,享誉江南,尤精医药.晚年潜心著述,《寓意草》为其代表作,蕴涵着喻嘉言丰富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从所载医案中可以了解到喻嘉言临证辨治具有气机水液病变,多从肺治;临证议病为先,善用经方;临危气脱重症,妙用人参;理脾重在温阳,刚中济柔;处方调护相合,食疗亦施等特色.  相似文献   

12.
[目的]浅析王有奎教授论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证经验。[方法]通过跟师学习,精读王教授著作及临床相关医案,查阅相关文献,从中医“肺贵说”理论着手论病因病机,并从五脏五行具体辨治,结合顺四时养五脏,总结王教授运用中医药治疗本病的经验,并附验案一则加以佐证。[结果]王教授认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为肺系疾病迁延愈久所致,肺体不用,肺气虚损乃本病之基。肺虚则病及五脏,脏腑气机失衡,生克制化失常,故从金土相爱、培土生金,金木交互、泻木清金,金火相持、复金益火,金水相生、生源益精四方面进行辨证论治,用药均为王教授自拟经验方。同时王教授十分注重顺应四时以养五脏,防患于未然。文中所附医案,王教授辨为肺肾两虚证,治以补肾纳气、益气健脾,方用补肾宣肺方。[结论]王教授临证注重先查病之源,再查病之机,从五脏五行辨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疗效显著,经验可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从刘兰林教授临证相关医案探析其运用三仁汤化裁从三焦诊治湿热证的特色,以期学习、传承刘师临证诊治特点。[方法]以刘师临床运用三仁汤化裁的相关病案为基础,结合吴鞠通《温病条辨》及其有关学术思想与刘师经验论述,归纳阐述刘师运用三仁汤化裁治疗三焦湿热的辨治经过,并综合分析其诊治特色。[结果]刘师发展了《温病条辨·上焦篇第四十三条》中三仁汤的应用范围,强调治湿当先理气,气行则湿化,上焦湿热重在宣通肺气,中焦湿热法于调畅脾胃,下焦湿热治宜淡渗利湿。[结论]刘师不拘泥于古,紧扣湿热阻滞气机病机关键,临床运用三仁汤化裁分三焦论治湿热颇具特色,对临证具有启迪作用和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韩新民教授从风痰论治儿童抽动症的学术观点及临床经验。[方法]通过跟随韩新民教授临诊,记录并学习相关医案、分析典型病例,从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等方面总结归纳韩新民教授从风痰论治儿童抽动症的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并例举验案一则以佐证。[结果]韩新民教授认为儿童抽动症属中医肝风范畴,病位主要责之于肝,其发病与肺、脾、肾密切相关,提出儿童抽动症实证的病机关键在于风动痰扰,治疗上强调熄风涤痰,自拟熄风涤痰汤应用于临床,并配合平肝、宣肺、理脾、益肾、补血活血等治法随证加减,疗效显著。[结论]韩新民教授从风痰论治儿童抽动症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在实践中行之有效,熄风涤痰汤治疗儿童抽动症疗效显著,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总结施维群教授辨治黄疸的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以更好地传承与创新。[方法]通过跟随施维群教授临证抄方,整理相关病例资料,从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等方面阐述和总结施维群教授治疗黄疸病证的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并附以验案举隅。[结果]施维群教授辨治黄疸思维独特,注重疾病本身的致病因素,辨证从脏腑、气血入手,认为黄疸病邪主要在于湿、瘀、热、火、虚,病位涉及肝、胆、脾、肾等脏腑。提出"治湿、治血、扶正"三大治则,以疏导湿热、运脾化浊,消瘀通络、疏肝清热,调治心脾、温补肾阳为主要治疗方法,临床取得较好疗效。所举医案,予以佐证。[结论]施老师治疗黄疸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独到,其治法变通,用药灵活,在实践中行之有效,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诊疗思路,值得深入学习与认真体会。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名老中医冯昌汉应用升降散的临床经验。[方法]基于《伤寒瘟疫条辨》及历代医家对升降散和郁热证的相关论述,探讨冯昌汉主任医师对升降散证机要点的认识,总结其对外感热病和内伤杂病灵活运用升降散的经验,并解读典型案例。[结果]冯昌汉主任医师认为升降散临床应用广泛,但临证要注重舌脉,其证机要点主要是郁热为患,气机失调。主张治外感热病,重在宣发郁热;治内伤杂病,着眼调畅气机。可灵活应用于风痰、湿(痰)热、热毒郁滞与气机失调互为因果的病证,随证加减,以达到气机升降协调、阴阳平衡的目的。所举案例获得良效。[结论]冯老应用升降散的独到见解和临床经验值得学习和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从《王仲奇医案》郁证、呕吐、咳嗽、脘腹痞痛、湿温等五个方面探析王仲奇苦辛法治疗多种疾病的特色,以期学习、传承王氏学术思想精华与临证诊治特点。[方法]以《王仲奇医案》所载医案为基础,结合《内经》《伤寒论》张景岳、李东垣、叶桂及王仲奇经典论述与学术思想等,阐述例案所示王氏运用"苦辛法"治疗疾病的经验,并综合分析其诊治特点。[结果]王氏继承张仲景、叶天士等医家运用苦辛法的经验和认识,师古却不泥古,郁则气滞,辛开苦降开枢机;气逆呕吐,苦降辛通达气机;咳嗽气逆,辛苦宣泄肃肺气;脘腹痞、痛,苦辛通降调中焦;湿热弥漫,轻苦微辛调气机。[结论]王氏宗《内经》、仲景、东垣、叶桂诸家之长,多有创新,治法灵活。将苦辛法运用到多种气机升降失常的疾病的治疗中,通过条畅气机,而达到气化湿化、气行血行等效果,而祛除体内的病邪,临床取得较好效果,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总结宋欣伟教授运用中医脏腑相关理论治疗系统性硬化症合并肺间质纤维化的临床经验。[方法] 通过查阅文献,随师临诊,整理医案,以脏腑辨证思想为指导,从肺、脾、肾等脏腑的寒热虚实入手,探讨宋师治疗系统性硬化症合并肺间质纤维化的临床经验,对其病名归属、病因病机以及依据脏腑辨治的具体组方用药规律予以总结分析,并提供医案一则。[结果] 宋师认为本病归属“肺痹”范畴,早中期类似于“肺胀”,晚期相当于“肺痿”,基本病机为“上实下虚”,痰气为要,临证时多从肺逆作咳,化痰为要;脾胃失和,升降为枢;肾虚作喘,补益得宜三方面进行辨证论治,常选用旋覆代赭汤、三子养亲汤、五味消毒饮、六味地黄汤等方剂进行治疗,处以相应药物加减。文中所附医案,宋师辨为病久体虚、痰热壅肺证,早期清肺化痰,后期培补脾肾、豁痰散结,方拟旋覆代赭汤合三子养亲汤、千金苇茎汤加减,取得良好疗效。[结论] 宋师以肺、脾、肾为主要脏腑,抓住痰、气、虚三点治疗系统性硬化症合并肺间质纤维化,注重审证辨因,灵活用药,能够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生活质量,与西医治疗相辅相成,其经验值得学习和传承。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新安医家叶熙钧《东山别墅医案》中治疗血证验案30则,揭示叶熙钧血证辨治学术思想及方药特色。[方法]以《东山别墅医案》中血证验案30则为研究对象,结合《内经》《金匮要略》《景岳全书》《血证论》《陆川本草》等相关论述论著与叶氏学术思想,阐释叶氏血证验案,综合分析其辨治学术思想及方药特色。[结果]从《东山别墅医案》治血验案可知,叶氏辨治血证擅长从"和"入手,重视调和脏腑气血阴阳,立育阴泻热之法,喜用甘寒鲜品,佐以甘平和络,体现了叶氏的辨治与用药特色。[结论]叶熙钧临证治血特色突出,后学若能结合经典和叶氏论著对相关医案进行深入挖掘研究,则对中医血证辨治思想有更开阔的认识。本研究结果,拓展了临证治血思路,有助于提升临床辨治血证的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全国第四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俞景茂教授的儿科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以更好地传承与创新。[方法]通过对俞景茂教授著作、论文的研究,跟师学习,聆听教诲,典型医案的收集、整理,以及临证思路、辨证规律的探究,总结其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结果]俞景茂教授拥有7个方面的独特学术思想:重基础,致力《小儿药证直诀》研究;集百家,重视中医儿科各家学说研究;诊儿病,强调病机学说是辨证论治体系的核心;治未病,提倡先证而治是辨证论治的充实和发展;汇中西,注重取长补短推动学术发展;深研究,提出多元多靶点治疗抗小儿哮喘复发;顺时代,主张养血疏风乃治疗小儿过敏性疾病之策等。[结论]俞景茂教授在中医儿科理论研究及临床疾病诊疗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值得传承和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