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 研究全国2009—2018年活动性肺结核报告发病率的变动趋势,并对2019—2022年报告发病率及终止结核病流行状况进行预测。方法 收集全国2009—2020年活动性肺结核报告发病率监测资料,应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研究全国2009—2018年活动性肺结核报告发病率的变动趋势,并应用灰色模型GM(1,1)对全国活动性肺结核报告发病率进行预测。结果 全国活动性肺结核报告发病率从2009年的81.09/10万下降到2018年的59.27/10万,10年间下降了26.91%,10年间年均递降率为3.42%,总体呈下降趋势(Mann-Kendall趋势检验,Z=-3.940,P<0.001)。灰色模型GM(1,1)拟合结果显示,预测值和实测值平均相对误差为0.8255%,后验差比值C=0.097,小误差概率值P=1,说明拟合精度为优,可以用于外推预测。应用灰色模型GM(1,1)预测全国2019—2022年活动性肺结核报告发病率结果为56.7673/10万、55.1394/10万、53.5581/10万、52.0222/10万。如结核病防控策略维持不变,按照年均递降率为3.42%计算,到2030年全国活动性肺结核报告发病率为39.04/10万,到2035年为32.80/10万。结论 2009—2018年全国活动性肺结核报告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如结核病防控策略维持不变,实现世界卫生组织终止结核病流行策略难度很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建立灰色模型拟合肺结核的发病率,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宁市肺结核的流行趋势进行预测,为当地结核病防控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根据2012—2018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宁市肺结核报告发病资料,应用灰色模型(grey models,简称“GM模型”)拟合肺结核的发病率。2012—2018年伊宁市肺结核发病率依次为:151.56/10万(781/515299)、134.60/10万(721/535668)、146.51/10万(820/559691)、152.00/10万(893/587507)、142.64/10万(782/548241)、177.85/10万(992/558860)、196.81/10万(1124/571122),通过矩阵实验室(Matrix Laboratory,简称“MATLAB”)软件(美国MathWorks公司出品)建立一阶微分方程的GM模型,计算后验差比值C和小误差概率P检验GM(1,1)模型的拟合效果。若C值<0.5且P值>0.8,说明模型拟合效果合格,可以进行外推预测;反之,则对模型进行残差修正。结果 模型拟合效果合格,模型的平均残差为0.195,平均相对误差为4.553%,小误差概率P值为0.83,后验差比值C值为0.43;2019—2021年伊宁市肺结核发病率预测值分别为203.28/10万、218.87/10万、235.66/10万。结论 伊宁市2019—2021年的肺结核发病率可能会以年发病率7.67%的增幅继续增加,应继续加强对结核病的防控工作,降低结核病对人群的危害。  相似文献   

3.
我国邓聚龙教授于1982年创立了灰色系统理论。灰色系统理论的建模法是运用一定的数学方法使信息不完全明确的系统数据经处理后能得到较明确的、符合实际情况结果的一种新兴数学预测系统。灰色模型GM(1,1)是一种单变量一阶线性模型,对样本含量和概率的分布没有严格要求,拟合程度较高,预测效果好,可以作为疾病监测和预测的有效工具。在模型较稳定和拟合效果满意的条件下,可以利用模型对疾病发病趋势进行预测,掌握疾病的发病趋向,进而为制定和调整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为了解荆门市结核病的疫情变化趋势,评价现行结核病防治策略的效果及存在的问题,为今后制定防控措施提供数据,笔者运用灰色理论,对荆门市2006-2009年肺结核疫情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构建灰色GM(1,1)模型用于人群华支睾吸虫感染情况预测。方法利用"华支睾吸虫病病例/症状监测系统"收集的黑龙江省桦川县2013年7月—2014年6月人群华支睾吸虫感染监测数据构建时间序列,根据数列矩阵运算原理,采用EXCEL软件中的MINVERSE等函数对该资料进行拟合,确定人群华支睾吸虫感染GM(1,1)预测模型并判断精度。结果 2013年7月—2014年6月间共收集了271例华支睾吸虫感染者信息,GM(1,1)模型的时间响应函数为X_(t+1')=16.0245e~(-00787t),后验差比值C=0.5884,精度达到了基本合格水平。结论初步构建了华支睾吸虫感染预测的灰色GM(1,1)模型,为今后预测人群华支睾吸虫感染情况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大连市年度临床供血量数据预测模型,为制定献血者招募计划和血液成分制备计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SPSS 22.0中灰色预测模型GM(1,1),对2009—2018年大连市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血小板和冷沉淀年度临床供血量进行统计累加,产生一定规律的序列,得到原始序列的估计值,建立微分方程即预测数据模型;回代预测2009—2018年各血液成分的临床用量,进行拟合精度检验。结果:红细胞临床供血量预测模型为■年红细胞供血量的标准差Sx=14 650.03,误差数列e(t)的标准差Se=2 343.55,后验差比值C=0.159 97,所有■均<0.674 5Sx=9 881.45,小误差概率P=1.00。血小板临床用供血量预测模型为■年血小板供血量的标准差Sx=3 064.69,误差数列e(t)的标准差Se=444.06,后验差比值C=0.144 90,所有|e(t)-|均<0.674 5,Sx=2 067.13,即小误差概率P=1.00。新鲜冰冻血浆临床供血...  相似文献   

6.
利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获取2008—2015年全国肺结核疫情相关数据作为初始数据序列,使用灰色预测方法中的GM(1,1)模型对2016—2021年肺结核疫情相关数据进行预测,在此基础上使用自组织映射(self organizing maps,SOM)神经网络方法对预测结果进行聚类分析。依据灰色预测模型及2008—2015年肺结核疫情相关数据,预测得到2016—2021年全国及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我国台湾、香港和澳门地区,下同)的发病数和发病率。根据预测结果,进一步利用SOM神经网络方法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聚类成4个不同层次,重视程度从高到低依次分为第1类类中心序列(包括青海、西藏和新疆)、第2类类中心序列(包括黑龙江、湖南、广西、海南和贵州)、第3类类中心序列(包括辽宁、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广东、重庆、四川、云南和陕西)和第4类类中心序列(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吉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甘肃和宁夏)。研究认为,由灰色预测方法得出未来6年肺结核疫情呈下降趋势,可根据聚类所得的结果,针对不同类型的地区,适时调整防治策略,调配防治力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预测甘肃省麻风病未来的患病率趋势。方法利用2012—2014年统计整理的甘肃省麻风病患病率历史数据,建立灰色模型GM(1,1)预测未来的患病率。结果根据2005—2014年的数据可以得出GM(1,1)的检验结果为c=0.292 1和P=1,所建立GM(1,1)属于一级,预测到2015—2017年甘肃省麻风病患病率为0.004 6/万、0.004 2/万和0.003 9/万;在2015—2017年预测结果的基础上重新建立GM(1,1)模型,检验结果为c=0.090 1和P=1,所建立GM(1,1)也属于一级,预测到2018—2021年甘肃省麻风病患病率为0.003 4/万、0.003 1/万、0.002 9/万和0.002 6/万。结论灰色模型可有效地短期预测麻风病的患病率。  相似文献   

8.
本文用1985~1991年扬州市肺结核菌阳新登记率进行距阵运算,建立其灰色数列预测模型GM(1,1)为(?)_t=238.~(8643518)(1-e~(0.06616668t))-y(t-1)。其中,t=1,2,3,…7。并进行预测其理论值,且与实际值相比较,最大相对残差为0.07%,小于5%,故其精确度较高。从运算结果知,菌阳新登记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但1991~1999年度下降幅度缓慢。虽然痰检质量等因素对模型的准确性会带来一些影响,但该模型还是反映了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灰色动态模型GM(1,1)(一个变量的一阶微分方程)在承德市中心血站预测血液采集及制备数量变化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根据2004-01-2013-12承德市中心血站年采集和制备6类血液品种数据统计资料,建立采集、制备预测模型的Y(t)一阶线性微分方程。将2013年采集、制备预测值与实测值的差异比较,来检验模型的预测能力,分析2014-2016年采集及制备数量。结果:承德市中心血站上述6类血液品种的后验差比(均方差)C均0.35,小误差概率P值均为1,经拟合优度检验,精度均为优,预计2016年6类血液采集及血液制备品种数量仍处上升趋势。结论:承德市中心血站以上6类血液采集、制备品种数量总体上呈持续上升趋势,可以利用本模型对未来年份血液采集、制备数量进行外推预测。灰色系统一阶模型GM(1,1)成为其强化库存科学管理,保证血液供应计划的有效方法和可行性工具。  相似文献   

10.
广东省结核病发病趋势的时间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利用乘积季节模型预测广东省结核病的发病趋势,为制订结核病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的依据。 方法 利用最小二乘法原理,应用自回归求和移动平均模型与随机季节模型相结合的乘积季节模型,对广东省结核病发病趋势进行预测。 结果利用1996年至2008年资料构建ARIMA(0,1,1)(0,1,1)4模型,所建立的模型的预测效果良好,实际值均在预测值的95%可信区间内。 结论 采用ARIMA乘积季节模型预测广东省结核病发病情况,拟合及预测效果较好,预测结果符合全省发病现状及当前采取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近年来全国结核病死亡变化趋势并做出预测,为制定合理有效的结核病防治策略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全国疾病监测系统死因监测(DSP)获得的全国2005—2012年结核病死亡率分别为6.58、5.14、4.65、4.15、4.05、3.87、3.39和2.29,2005年调整后的DSP系统,包括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港澳台地区)的161个监测点。其中城市监测点64个,农村监测点97个。DSP系统总监测人口8153万,约占全国人口的6%,死因分类参照国际疾病分类标准第10版(ICD-10)。通过世界卫生组织(WHO)全球结核病报告(2012版)获得的全国1990—2010年每隔5年的结核病死亡率分别为19.00、13.00、8.70、5.70和3.80。建立GM(1,1)灰色模型,采用MATLAB 7.0分别处理两种来源的结核病死亡率历史数据,获得全国结核病死亡率趋势模型,经拟合检验确认效果后进行外推,得到未来年份的结核病死亡率预测数据。结果 通过GM(1,1)趋势模型、以两种数据来源的数据为依据进行预测,2015、2020、2025年结核病死亡率分别为2.44/10万、1.62/10万、1.07/10万和2.55/10万、1.71/10 万、1.14/10万。作为对比,通过时间序列模型(指数平滑法)以两种数据来源的数据为依据进行预测,2015、2020、2025年结核病死亡率分别为2.27/10万、1.40/10万、0.86/10万和2.54/10万、1.70/10 万、1.14/10万。结论 利用灰色模型GM(1,1)对我国结核病历史死亡率的拟合效果较好,结果显示在整体外部环境和影响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我国结核病死亡率呈稳步下降趋势,有希望完成联合国结核病防治千年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基于信息再利用的灰色预测系统模型GM(1,1)在预测梅毒疫情流行趋势上的应用,为进一步制订和完善梅毒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开封市2005-2012年的梅毒疫情数据,将其按照灰色系统理论利用收集数据,建立基于信息再利用的GM(1,1)模型,并和传统的GM(1,1)模型比较,预测开封市梅毒疫情的流行趋势。结果 2005-2012年,开封市梅毒呈逐年上升趋势,且上升态势越来越明显,特别是2012年增幅明显,呈现出非单调增长趋势。基于信息再利用方法,得出的平均相对误差为8.559 6,与传统方法的平均相对误差12.120 5比较,精度大为提高。结论基于信息再利用的方法建立的GM(1,1)模型,保持了传统方法建立模型的计算简便的优点,又提高了模型的拟合精度和预测精度,可以更为精准地预测开封市梅毒疫情流行趋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广东省大众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率情况,为有效开展结核病健康促进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等比例随机抽样方法,全省共抽取49 514名调查对象,采用结核病防治知识调查问卷进行面对面调查。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49 514份,收回合格问卷49 514份,合格率100%。 结果 调查人群结核病防治知识的总知晓率为78.4%(194 183/247 570),其中60岁以上人群知晓率偏低[67.5%(32 265/47 765)]。户籍人口总知晓率为80.8%(166 838/206 505),明显高于流动人口的66.6%(27 345/41 0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3.96,P<0.01)。调查对象对结核病的症状和结核病能否治愈知晓率较高,分别为82.6%(40 904/49 514)和83.6%(41 369/49 514)。有28.9%(14 298/49 514)的调查对象表示怀疑得了结核病后不知前往何处检查。 结论 广东省公众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较高,但今后应采取更多综合的健康促进措施进一步提高公众结核病防治知晓。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广东省佛山市结核病控制项目10年的效果以及取得成效的原因。方法 收集、分析1992-2001年佛山市实施世界银行贷款结核病控制项目资料。结果 1992-2001年共接诊可疑肺结核症状者40470例,发现活动性肺结核病人8652例。其中涂阳肺结核病人5005例,新发涂阳4320例,复治涂阳病人685例;新发涂阳登记率由1993年的7.47/10万上升至2001年的30.30/10万;初治涂阳治愈率由1993年的73.5%上升至2001年的99.4%;复治涂阳治愈率由1993年的60.8%上升至2001年的91.4%。结论 10年来,佛山市的结核病控制项目实行免费检查治疗、归口管理和执行DOTS策略,实现了“高发现率”和“高治愈率”的目标,结核病控制水平整体提高,为实施新项目提供宝贵的经验,促进佛山市结核病控制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和评价跨区域肺结核患者管理程序实施情况,为进一步完善全国跨区域管理程序、提高工作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通过专报系统依次选择全国2009年7-12月转出患者数量最多的广西、广东、福建和浙江4个省作为研究现场。在4省中,依次选择同期转出和转入肺结核患者数量最多的县(区)进行现场调查和定性访谈。研究共对16个县(区)进行现场调查,访谈相关人员40名。结果 转出地现场调查发现,已跨县(区)转出的患者中仍有9.4%(45/479)回首次登记地取药查痰;通过专报系统转出的患者占实际转出患者的79.3%(344/434);患者实际转出信息与专报系统信息总体一致率为84.8%(875/1032)。转入地现场调查发现,患者到位信息专报系统与实际调查信息总体一致性较高,而痰检和治疗转归结果反馈信息总体一致率较低,分别为61.5%(198/322)和45.6%(52/114);部分痰检和治疗转归结果未通过专报系统及时反馈。访谈结果表明,全国跨区域肺结核患者管理程序得到研究地区受访者的普遍认可,管理程序和专报软件功能已基本满足管理工作需要,但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结论 针对转出转入流程的关键环节和发现的主要问题,应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关工作措施,提高跨区域肺结核患者管理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1993~1997年270例复治涂阳肺结核,为今后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世界银行贷款结核病项目实施以来本市登记的全部新登记复治涂阳肺结核病例,从病例发现方式?登记初?复治比?治疗情况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全部病例均由因症求诊发现,以综合医院转诊发现为主(63.7%)?初治涂阳病例数与复治涂阳病例数之比呈逐年下降趋势(1993年为1∶1.6,1997年为1∶0.3),多数复治病例的形成与曾接受综合医院治疗有关?结论结核病归口管理是减少复治涂阳病例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7.
蒙古旱獭密度预报的数学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内蒙古自治区1981-1992年蒙古旱獭密度监测资料,给出了预报旱獭密度的灰色新陈代谢的数学模型GM(1,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