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合并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患者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45例因怀疑冠心病接受冠状动脉CTA检查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冠状动脉CTA结果分为两组,冠状动脉CTA提示其中任何一支主要冠状动脉狭窄程度≥50%为脑梗死合并冠心病组(ACI合并CAD组),狭窄均<50%为脑梗死组(ACI组)。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及颅内外动脉狭窄位置及数量的差异,并分析颅内外动脉狭窄与冠状动脉狭窄的相关性。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ACI合并CAD组的男性、糖尿病比例、中性细胞计数、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肌酐水平、颅内外动脉狭窄数量显著高于A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单因素分析显示ACI合并CAD组患者的颅内外动脉狭窄的数量更多,狭窄位置更可能在颈内动脉颅外段、椎动脉颅外段、椎动脉颅内段、基底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P均<0.05)。Logistics逐步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OR=3.931,95% CI:1.476~10.467)、肌酐水平(OR=1.037,95%CI:1.005~1.069)、颅内外动脉多支病变(OR=6.227,95%CI:1.774~21.858)是ACI合并CAD的独立危险因素。颅内外动脉狭窄数量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r=0.371,P<0.05)、冠状动脉狭窄数量(r=0.429,P<0.05)呈正相关。结论 糖尿病、肌酐水平、颅内外动脉多支病变是脑梗死合并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相关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分布特点,并对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对16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颅内、外血管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对有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患者按血管狭窄累及的部位分为单纯颅内动脉狭窄组、单纯颅外动脉狭窄组和颅内合并颅外动脉狭窄组,对颅内、外大动脉的狭窄率、分布特点和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6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发生率为84.4%(135/160),其中单纯颅内动脉、颅外动脉及颅内合并颅外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分别为43.7%(59/135)、15.6%(21/135)和40.7%(55/135).颅内合并颅外动脉狭窄组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9±11)岁,显著高于单纯颅内动脉狭窄组[(65±12)岁]和单纯颅外动脉狭窄组[(65±11)岁,P值均<0.05].Logistic分析显示,高血压((OR=2.543,95% CI为1.011~6.352,P=0.047)、糖尿病(OR=4.133,95% CI为1.158~14.740,P=0.029)是动脉狭窄-闭塞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高血压、糖尿病是颅内、外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朱振国  黄艳君  陈艳艳  殷为勇  叶祖森  林源绍  邵蓓 《浙江医学》2016,38(13):1066-1068,1085
目的 探讨脑梗死伴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影响因素。 方法 选取脑梗死住院患者 464 例,根据头颅 MRA 和 颈部 CEMRA 结果分为单纯颅内动脉狭窄(ICAS)组 199 例、单纯颅外动脉狭窄(ECAS)组 47 例、颅内合并颅外动脉狭窄(IECAS)组 113 例和无颅内颅外动脉狭窄(NCAS)组 105 例;其中 ICAS 组颅内动脉狭窄率≥50% 135 例、<50% 64 例。测定与比较以上 4 组患 者间血清 TG、TC、LDL-C、HDL-C、载脂蛋白 B(apoB)、载脂蛋白 A1(apoA1)、尿酸(UA)和同型半胱氨酸(Hcy)等指标的差异,采用 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脑梗死伴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影响因素。 结果 以上 4 组患者平均年龄,高血压、糖尿 病患病情况,TC、LDL-C 水平,apoA1、apoB、apoB/apoA 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颅内外动脉狭窄分布显示,颅 外血管病变以颈内动脉颅外段和椎动脉颅外段为主,颅内动脉病变以大脑中动脉和颈内动脉颅内段为主。多支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的 apoB 水平明显高于单支颅内动脉狭窄患者(P<0.05)。apoB(OR=8.821)、apoB/apoA1(OR=10.149)和吸烟(OR=2.093)是脑梗死伴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影响因素。 结论 apoB、apoB/apoA1 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可能成为今后临床 上筛查与治疗高危人群的靶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我国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脑血管狭窄部位分布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暴露情况的关系.方法 利用关键词系统检索截至2014年12月以来发表的相关中文及英文文献,目标人群为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单纯颅内动脉狭窄和单纯颅外动脉狭窄的患者,比较两组患者在例脑血管狭窄危险因素暴露情况上是否具有统计学差异,利用RevMan5.2软件采用荟萃分析的方法,经异质性检验后对计数资料分别进行优势比(OR)及95%可信区间(95% CI)的计算,对计量资料进行均数差(MD)及95% CI的计算.结果 共纳入13篇文献,其中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患者1672例,单纯颅外动脉狭窄患者1 239例.单纯颅内动脉狭窄的患者与单纯颅外动脉狭窄患者相比,前者高龄患者所占比例更小,合并OR(95%CI)值为0.48(0.28 ~0.80,P=0.005),单纯颅内动脉狭窄组患者的平均年龄较颅外组更小,合并MD(95% CI)值为-4.57(-8.22~-0.91,P=0.01).同时,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患者中吸烟患者比例更高,合并OR (95% CI)值为0.08 (0.68 ~0.93,P=0.005),但单纯颅外狭窄患者血清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浓度更高,合并MD(95%CI)值分别为0.18(0.04 ~0.32,P=0.01)和0.13(0.01 ~0.25,P=0.03),对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空腹血糖等危险因素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通过对单纯颅内动脉狭窄与单纯颅外动脉狭窄患者危险因素暴露情况的比较,仅年龄及吸烟情况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动脉粥样硬化常见危险因素未见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
Li D  Wang ML  Li SM  Ling F 《中华医学杂志》2008,88(17):1158-1162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闭塞病变的分布特点;分析并比较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583例连续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和血管造影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56例血管造影未见异常.527例存在脑动脉狭窄或闭塞病变,其中24.3%(128例)仅有颅外动脉病变,36.8%(194例)仅有颅内动脉病变,38.9%(205例)颅内外病变并存,颅内动脉病变的发生率(75.6%,399例)高于颅外动脉(63.2%,333例).脑梗死患者和颈动脉系统短暂脑缺血发作患者,均是颅内病变多于颅外病变,但椎基底系统短暂脑缺血发作则以颅外病变为主(P<0.01).青年(≤40岁)患者大部分为单纯颅内动脉病变(75.5%),主要累及大脑中动脉;而中年(41~60岁)及老年(≥61岁)患者以颅内外病变并存的比例最高(39.4%和48.0%,P<0.001),病变最好发于颈内动脉起始部.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是颅内动脉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年龄、冠心病、糖尿病、血脂异常是颅外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颅外病变者的年龄和冠心病患病率显著高于颅内病变者.结论 总体上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闭塞病变的发生率高于颅外动脉,但颅外病变并不少见,且常表现为颅内外病变并存.不同亚组的患者动脉病变的分布不同.颅外病变者的冠心病患病率、年龄高于颅内病变者.  相似文献   

6.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9,25(10):792-796
目的:观察大脑中动脉中重度狭窄或闭塞的患者同侧颅外颈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探讨颅外颈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对预测大脑中动脉狭窄的价值,以提高检出率和准确性。方法:对经TCD检测、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证实存在单侧大脑中动脉中重度狭窄或闭塞的83例患者进行多普勒超声颅外颈动脉检查,分析其颅内外血流动力学参数的相关性。结果: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其患侧颈总动脉(CCA)、颈内动脉颅外段(ICA)呈低流速高阻力血流信号改变。颈内动脉颅外段阻力指数PI(ICA)、颈内动脉颅外段舒张末期平均流速Vm(ICA)有一定意义,颈动脉阻力指数(PI)差值、颈内动脉颅外段舒张末期血液流速Vd(ICA)可较敏感地评估MCA狭窄,其中CCA的PI差值为0.13、ICA的PI差值为0.15、Vd(ICA)为13.8 cm/s时是诊断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最佳界值,获得最大约登指数分别为0.709、0.710、0.601,敏感度分别为80.49%、78.05%、80.49%,特异度分别为90.48%、92.86%、78.57%,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9.20%、91.42%、78.57%,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2.60%、81.25%、80.48%。结论: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其患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颅外段呈低流速高阻力血流信号改变,综合颈动脉阻力指数差值、Vd(ICA)、PI(ICA)、Vm(ICA)可对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进行评估,为及早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特点,并探讨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前瞻性纳入370例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双侧颈动脉进行检查,按超声检测结果分狭窄组和非狭窄组,进行相关危险因素分析。结果370例中颅外段颈动脉狭窄者124例(33.51%),其中狭窄≥50%者56例(15.14%),7例为颈内动脉闭塞(1.89%);97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卒中患者中颅外段颈动脉狭窄28例(28.87%),颅内血管狭窄58例(59.79%)。多因素分析显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外段颈动脉狭窄与高龄、高脂血症及高纤维蛋白原血症呈正相关(P<0.05),而与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及饮酒无相关性(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发病率较低,但有增高的趋势。高龄、高脂血症及纤维蛋白原升高可能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外颈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王红霞  刘欣  王丽娟  吕娜 《中国全科医学》2018,21(27):3319-3322
目的 分析2型糖尿病合并脑桥梗死患者的影像学特征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5年3月—2017年3月于北京市中关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经颅脑磁共振成像(MRI)确诊的急性脑桥梗死患者86例,根据是否患有2型糖尿病分为糖尿病组(n=38)和非糖尿病组(n=48)。比较两组影像学特征,分析2型糖尿病合并脑桥梗死的影响因素。结果 糖尿病组脑桥前内侧梗死、梗死灶由脑桥深部延伸至脑桥腹侧表面、基底动脉狭窄发生率均高于非糖尿病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卒中史〔OR(95%CI)=7.139(2.069,24.641),P=0.002〕与基底动脉狭窄〔OR(95%CI)=5.730(1.017,32.289),P=0.048〕是2型糖尿病合并脑桥梗死的危险因素。结论 2型糖尿病合并脑桥梗死具有特征性影像学改变,脑桥前内侧梗死、梗死灶由脑桥深部延伸至脑桥腹侧表面、基底动脉狭窄发生率高;脑卒中史与基底动脉狭窄是2型糖尿病合并脑桥梗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社区老年人无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CA)狭窄的患病率和危险因素。方法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评价MCA狭窄,并详细记录其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病史和脑卒中家族史,以及吸烟、饮酒情况;并进行血压、体质量、身高和腰围的测量;对MCA狭窄组和性别、年龄相匹配的无MCA狭窄的对照组检测血脂、血糖和同型半胱氨酸。结果 577人符合入选标准,年龄60~90岁,男243人(42.11%),女334人(57.89%)。无症状性MCA狭窄的患病率为8.7%(50/577),其中,男性患病率为9.1%(22/243),女性为8.4%(28/334),男女患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0~69岁患病率为6.3%(22/347),≥70岁患病率为12.2%(28/23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无症状性MCA狭窄与年龄有正关联,OR值为2.048,95%CI(1.140,3.677)。狭窄组高血压的患病率高于对照组(P=0.037),且收缩压增高率亦高于对照组(P=0.005);而两组的舒张压增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症状性MCA狭窄与高血压病史〔OR=2.005,95%CI(1.036,3.881)〕和收缩压增高〔OR=2.538,95%CI(1.315,4.897)〕有正关联。两组在其他血管危险因素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北京市朝阳区社区老年人无症状性MCA狭窄的患病率为8.7%,年龄和高血压可能是其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颈动脉超声在筛查颈动脉狭窄及脑卒中高危人群中的应用价值,并探讨颈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342例在我院接受超声诊断的患者,根据年龄分为两组。使用彩色多普勒多所有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并对引起颈动脉狭窄的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两组相比,60岁组吸烟、高血压、冠心病、下肢动脉疾病比例显著上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狭窄50%108例,占31.58%,颈动脉狭窄患者≥70%34例,占9.9%,狭窄程度50%-69%74例,21.64%;引起劲动脉狭窄的主要因素为年龄60岁(OR=2.176,P=0.012)、冠心病(OR=2.324,P=0.027)及下肢动脉疾病(OR=2.210,P=0.013)。结论采用颈动脉超声对筛查颈动脉狭窄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1.
梁辉  谢珊芳 《海南医学》2009,20(12):61-63
目的了解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外动脉血管狭窄分布情况,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颅内外动脉血管狭窄与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所有患者行DSA检查,并通过TCD检测颈部和颅内Willis环动脉血流速度和血流方向以及频谱形态的改变,评价颅内外动脉狭窄和闭塞引起的血流动力学改变。结果(1)296例患者中202例患者有不同形式的颅内外动脉狭窄,其中颅内动脉狭窄46例(15.5%),颅外动脉狭窄98例(33.1%),颅内外动脉均见狭窄58例(19.6%);(2)202例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中,TCD显示有396条血管狭窄。部位依次为: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144条(36.4%)、椎动脉起始段狭窄76条(19.2%)、大脑中动脉狭窄52条(13.1%)、椎动脉远端及基底动脉狭窄30条(7.6%)、颈内动脉颅内段狭窄22条(5.6%)等;(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颅内段狭窄危险因素以FIB为主,颅外段狭窄危险因素以年龄、性别及高血压为主,颅内段合并颅外段狭窄危险因素以年龄、长期吸烟及糖尿病为主。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以颅外血管狭窄为多见,缺血性脑卒中常见的危险因素有性别、年龄、长期吸烟、长期饮酒、糖尿病、高血压及FIB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梗塞患者大脑中动脉(MCA)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对129例颈内动脉系统脑梗塞患者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出MCA狭窄者75例,无狭窄者54例,比较分析MCA狭窄的危险因素。结果比较MCA狭窄组与非狭窄组年龄、性别、饮酒、心脏病及高纤维蛋白原水平因素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但比较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血脂异常因素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或0.01),Logistic回归发现高血压和吸烟与脑梗塞患者MCA的狭窄呈正相关(P<0.01)。结论高血压、吸烟是脑梗塞患者MCA狭窄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脉压与颈动脉狭窄及斑块形成的关系.方法 选择149例老年男性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及颅外段颈动脉超声检查,计算颅外段颈动脉斑块指数(PI).分别以全天平均脉压(PP)第33及第67百分位数(57及67 mm Hg)为界值,将所有病例分为A、B、C三组,比较各组PI、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颈总动脉(CCA)狭窄发生率.结果 ①颈动脉PI与平均收缩压、PP均呈正相关,P<0.01;②A、B、C三组间年龄及颈动脉PI呈上升趋势,C组与A、B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CCA狭窄发生率呈递增趋势.C组与A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③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OR 19.309,95%CI为2.001-186.306,P<0.05)、PP(OR 2.063,95%CI为1.215~3.506,P<0.01)是CCA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老年男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颅外段颈动脉PI与PP显著相关.年龄、PP是颈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陈波  郑劼  郭舜源 《实用全科医学》2013,(12):1851-1852
目的探讨青年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外血管狭窄的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外血管狭窄青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选取46例无血管狭窄的青年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所有患者临床资料。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狭窄组颅内段狭窄占明显优势(75.61%),其中又以前循环为多(67.74%)。两组比较,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心脏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高血压病(OR=4.93,P=0.001),高脂血症(OR=4.46,P=0.004)和吸烟(OR=1.67,P=0.000)是青年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外血管狭窄的危险因素。结论青年颅内动脉狭窄率远高于颅外动脉。应对青年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进行积极防治。  相似文献   

15.
缺血性脑血管病分颈动脉及椎-基底动脉缺血型,症状主要有突发性肢体无力或瘫痪、感觉障碍、失语、眩晕、复视、步态不稳等,为临床急诊常见病。我院对门诊及病房27例有症状的患者分别进行经颅多普勒和彩色多普勒检测,年龄35-74岁,并详细询问有无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血脂及有无吸烟病史。检查前3天停用对脑血管有影响的药物,对诊断动脉严重狭窄患者进行脑血管造影证实。1检测结果27例患者中颈内动脉颅内段或分支狭窄12例,发生率44.4%,其中单纯大脑中动脉狭窄5例,单纯颈内动脉终末段狭窄3例,颅内动脉多发狭窄7例。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分为正常,…  相似文献   

16.
吴银侠  宋少武  王淑媛 《吉林医学》2012,33(8):1590-1592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分布规律及相关的常见危险因素。方法:对6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48 h内均行脑CT血管造影术,并对狭窄组和非狭窄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冠心病病史、既往卒中史、TIA史、吸烟史、TC、TG、HDL-C、LDL-C、纤维蛋白原等水平进行比较。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上述与颅内外动脉狭窄有关的危险因素。结果:所有患者中,40例(63.5%)有颅内外动脉狭窄,其中单纯颅内动脉狭窄15例(37.5%),单纯颅外动脉狭窄12例(30%),颅内外动脉同时狭窄13例(32.5%)。同时存在2条以上动脉狭窄23例(57.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年龄、糖尿病、高血压、纤维蛋白原是颅内外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的发生率高于颅外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存在多条动脉狭窄的患者较多;吸烟、年龄、糖尿病、高血压、纤维蛋白原与颅内外动脉狭窄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发生的关系。方法应用多普勒超声技术检测了64例颈内动脉系TIA患者颅外颈动脉,检测分析指标为颅外颈动脉硬化板块斑块的分布、狭窄度及超声分型。并将有症状侧与无症状侧进行比较研究。结果TIA患者无症状侧颅外颈动脉中度以上狭窄发生率(29.69%)明显高于有症状侧(10.94%),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TIA患者颅外颈动脉硬化斑块以扁平斑最为多见,其次为硬斑和溃疡斑,且无症状侧软斑发生率明显高于有症状侧,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是TIA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这一发现对于临床上预测无症状人群TIA的发生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高血压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分布特征及危险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瑶宣  唐德萍  宁加玲  李吕力 《陕西医学杂志》2005,34(12):1480-1482,1486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收集358例住院高血压病患者,排除合并中风或中风史、糖尿病、其他颅内疾病。用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颅内动脉狭窄。结果:高血压患者颅内动脉狭窄患病率为21.79%(78/358)。共检查动脉2644条,动脉总狭窄率为6.58%(174/2644)。大脑中动脉狭窄频数最高,次为颈内动脉虹吸段。颈内动脉系统动脉狭窄明显高于椎基底动脉系统。老年高血压患者总动脉狭窄率高于非老年患者,高血压病程和动脉狭窄率之间关系明显。狭窄组LDL水平明显高于非狭窄组,HDL水平降低。结论:高血压患者最常见的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发生在大脑中动脉和颈内动脉虹吸段,年龄、高血压病程、血LDL升高是颅内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HDL是脑血管的保护因子。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中老年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生脑血管狭窄和周围血管狭窄的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总结1060例在我科同期行脑血管造影和腹主动脉造影患者的检查结果,并记录可能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参数,分析脑血管狭窄和周围血管狭窄的相关性,探索发生多支动脉狭窄和动脉溃疡性斑块的危险因素。结果:周围血管狭窄与脑血管狭窄有关(r=0.236,P<0.01),且与脑血管狭窄的程度(r=0.228,P<0.01)和数量(r=0.231,P<0.01)呈正相关关系;年龄(OR=1.059,95% CI:1.015~1.117,P<0.05)、吸烟(OR=3.423,95% CI:1.524~7.780,P<0.01)及糖尿病(OR=3.651,95% CI:1.536~8.425,P<0.01)是多支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未发现动脉溃疡性斑块的危险因素。结论:脑卒中患者往往合并有周围血管狭窄,对缺血性卒中患者脑血管造影同时联合腹主动脉造影具有重要意义;年龄、吸烟和糖尿病是多支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伴狭窄的病变程度并探讨其危险因素。方法前瞻性选择2012年8月至2015年8月四川省人民医院呼吸门诊随访的老年慢阻肺稳定期患者,且近3个月颈部血管超声检查提示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者。按照颈动脉是否狭窄分为狭窄组和非狭窄组。测定并对比两组人口学和实验室资料,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Logistic回归法分析与颈动脉狭窄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380例老年慢阻肺患者中,颈动脉粥样斑块伴狭窄者为199例,占52.37%。与无狭窄组相比,颈动脉狭窄组具有更高水平的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尿酸、脑钠肽(BNP)和吸烟指数,而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及体重指数(BMI)低于无狭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Pearson相关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逐步筛选,与颈动脉狭窄相关的因素有hs-CRP(OR 1.040,95%CI 1.011~3.070)、UA(OR 1.003,95%CI 1.000~2.006)、FEV1(OR 0.899,95%CI 0.200~5.722)、吸烟指数(OR 1.002,95%CI 1.001~2.904)和BMI(OR 0.955,95%CI 0.312~4.866)。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伴狭窄在老年慢阻肺患者中常见,高hsCRP水平、高UA水平、高吸烟指数,低FEV_1水平及低BMI可能是其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