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分析一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聚集性疫情特征,同时探讨血清特异性抗体检测对流行病学调查的意义,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策略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参考。 方法 对某县发生的一起新冠肺炎聚集性疫情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将管控区内所有湖北旅居史人员划归为可疑传染源。对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及可疑传染源采集咽拭子及血清标本,采用RT-PCR法对咽拭子进行2019-nCoV核酸检测,采用ELISA法对血清进行2019-nCoV特异性IgM、IgG抗体检测。 结果 确诊病例5人核酸检测阳性,其中1例连续检测6次阴性,第7次检测阳性。5例确诊病例来自2个不同的家庭,其先发病例之间及与可疑传染源均无密切接触史。密切接触者中发现1人在整个调查期内7次核酸检测均为阴性,后经血清抗体检测IgM和IgG阳性才判定为无症状感染者,其与2个家庭的先发病例均有过密切接触。管控区内可疑传染源77例,核酸检测均为阴性,血清抗体检测发现2例IgG阳性,怀疑其可能是本次聚集性疫情的感染来源。 结论 新冠肺炎易形成家庭内传播,相对封闭的空间存在有利于病毒传播的可能,抗体检测作为核酸检测的补充,对于发现无症状感染者,追溯无明确暴露史确诊病例的传染来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与胶体金法检测新型冠状病毒(2019 novel coronavirus,2019-nCoV)血清抗体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湖南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COVID-19)确诊病例88例作为病例组,51例核酸检测阴性者作为对照组。采集研究对象血标本,采用ELISA法和胶体金法对所采集标本进行抗体检测,比较两种方法检出率差异;以核酸检测结果作为金标准,评估ELISA法和胶体金法的检验效能。结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ELISA法和胶体金法检测2019-nCoV IgM 检出率均为20.97%,2019-nCoV IgG检出率分别为 43.55%、35.48%。不同采样时间ELISA法和胶体金法检测2019-nCoVIgM 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发病-采样时间间隔≤7 d时,两种检测方法对2019-nCoV IgG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5,P=0.02),ELISA检出率(26.47%)高于胶体金法(5.71%)。通过对比不同发病-采样间隔发现,无论是ELISA法还是胶体金法,在一定时间内,间隔时间越长,2019-nCoV IgM和IgG检出率越高。以核酸检测结果为金标准,检测 IgG和IgM时,ELISA法和胶体金法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ELISA法与胶体金法检验效能相当,两者特异度高,但灵敏度上都存在局限性,不建议用于筛查,可以作为确诊的补充诊断手段或应用于聚集性疫情溯源。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化学发光法和胶体金法检测SARS-CoV-2抗体在2019冠状病毒病(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51例COVID-19确诊患者和41例非COVID-19患者的血清,用化学发光法检测非COVID-19组血清中SARS-CoV-2抗体IgM、IgG及联合检测(IgM或IgG)的阳性率;用化学发光法和胶体金法检测COVID-19组血清中SARS-CoV-2抗体IgM、IgG及联合检测(IgM或IgG)的阳性率,比较2种方法的一致性。结果 COVID-19组平均发病时间为(16.9±5.4)d。其中22例IgM阳性,阳性率为43.1%;47例IgG阳性,阳性率为92.2%;49例联合检测(IgM或IgG)阳性,阳性率为96.1%。非COVID-19组中,1例IgM阳性,阳性率为2.4%;0例IgG阳性,阳性率为0;1例联合检测(IgM或IgG)阳性,阳性率为2.4%。在COVID-19组中,化学发光法与胶体金法检测SARS-CoV-2抗体联合检测(IgM或IgG)的阳性率分别为96.1%和68.6%,化学发光法优于胶体金法(P<0.05)。结论 SARS-CoV-2抗体的检测对COVID-19诊断有重要的意义,且化学发光法检出率优于胶体金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实时荧光RT-PCR法和胶体金法在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感染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收集无锡市各医疗机构及集中隔离点2020年1月25日—2020年2月12日送至无锡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的新型冠状病毒冠肺炎(COVID-19)相关的实验室检测血清标本和鼻咽拭子标本各192份。33份为核酸检测阳性样本,159份为核酸检测阴性样本,包括68例确诊患者的密切接触者和91例门诊发热病例样本。采用胶体金法对所有研究对象的血清进行IgM、IgG抗体检测,比较抗体检测和核酸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差异分析。结果病毒核酸阳性率17.19%(33/192),IgM抗体阳性率7.29%(14/192),IgG抗体阳性率11.46%(22/192),IgM和IgG联合检测阳性率11.46%(22/192)。病毒核酸和IgM、IgG、联合IgM和IgG抗体检测结果分别进行Kappa一致性检验,一致性较好,Kappa值分别为0.502、0.726、0.726,P值均0.001。两种检测方法总符合率93.23%(179/192)。以实时荧光RT-PCR法为金标准,联合IgM和IgG抗体检测灵敏度63.64%,特异度99.37%,阳性预测值95.45%,阴性预测值92.94%,准确度63.01%。结论胶体金法具有方便、快捷、灵敏度和特异度高等优点,实现SARS-CoV-2的快速筛查,可用作实时荧光RT-PCR检测阴性病例的补充检测。两种检测方法联合应用,发挥各自优势,对SARS-CoV-2感染的诊断和防控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家庭聚集性疫情,为预防控制疫情扩散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RT-PCR对采集的呼吸道标本进行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和采用胶体金法对血清标本进行新型冠状病毒抗体检测。应用现场流行病学方法调查Y县3起家庭疫情中病例及家庭密切接触者暴露情况,探讨每起家庭的传染源,分析其传播链。结果 3个家庭共报告7例确诊病例、1例无症状感染者和2例新型冠状病毒抗体检测阳性者,各确诊病例感染日期与发病日期时间间隔均在COVID-19潜伏期内。每个家庭指示病例均无COVID-19疫区流行病学史。1号家庭病例发病时间最早,2号家庭传染源与1号家庭传染源有聚餐史,3号家庭传染源与1号家庭二代病例有近距离接触史。结论 3起家庭聚集性COVID-19疫情的传染源(一代病例)是1号家庭的病例C。因此在疫情防控早期,隔离传染源,少聚集和加强个人防护能有效遏制疫情蔓延。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2019年河南省百日咳疑似病例PT-IgG和IgM抗体水平及分布情况。方法 收集2019年河南省5家监测医院的百日咳疑似病例,用ELISA法检测病例血清的百日咳PT-IgG抗体和IgM抗体水平。结果 共采集百日咳疑似病例样本669例,PT-IgG和IgM阳性率分别为20.93%和35.13%。可以进行血清学诊断的百日咳疑似病例557例,其中PT-IgG确诊百日咳感染病例114例(20.47%),IgM阳性209例(37.52%)。1~2岁病例PT-IgG抗体阳性率最高(32.91%),≥50岁组最低(5.88%);3~6岁病例IgM抗体阳性率最高(63.64%),<1岁组最低(7.37%);散居儿童PT-IgG抗体阳性率最高(29.82%),幼托儿童的IgM抗体阳性率最高(57.47%);接种剂次为3次的病例PT-IgG和IgM抗体阳性率均最高(33.73%和67.47%);PT-IgG和IgM抗体阳性率在发病天数为21~27 d均达到最高(29.67%和43.96%)。采样时1年内有百日咳疫苗接种史的疑似病例112例,与1年内无接种史病例相比,2组PT-IgG抗体浓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gM抗体浓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7岁以内的托幼儿童、散居儿童是百日咳感染的高风险群体,即便完成基础免疫也应提高警惕;最适用于发病21~27 d的病例血清学诊断。  相似文献   

7.
刘洁  刘芳  高艳  李崇  孙灵利 《实用预防医学》2021,28(10):1269-1271
目的 使用 IgG抗体亲和力方法鉴别麻疹病例中的原发性和继发性免疫反应,研究麻疹消除阶段免疫失败病例的检出状况。 方法 选择出疹后3 d内和4~28 d采集的双份血清IgM结果均为阴性的麻疹疑似病例以及有明确免疫接种史的麻疹疑似病例,采用ELISA检测血清标本的IgG抗体,对于检出的IgG抗体进一步进行亲和力测定。 结果 52例双份血IgM阴性的麻疹疑似病例中,根据核酸或者IgG结果可确诊的麻疹病例有23例,其中19例IgG抗体为高亲和力,提示为再次感染。有明确含麻疹成分疫苗接种史的病例7例,其中1例病例接种一剂次含麻疹成分疫苗,采集的双份血中首份血产生低亲和力抗体,第二份血产生高亲和力抗体;其余6例接种≥2剂次含麻疹成分疫苗,均产生高亲和力抗体。 结论 IgG抗体亲和力检测可以发现再次感染的不典型麻疹病例,并能有效区分原发性和继发性免疫反应病例,为麻疹消除阶段的病例检测和控制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胶体金法与荧光免疫层析法检测新型冠状病毒(简称新冠病毒)特异性IgM和IgG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探讨抗体产生规律及特征。方法 用胶体金法和荧光免疫层析法两种方法对28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患者87份血液样本和对照组42份血液样本(经核酸检测排除感染新冠病毒)同时检测新冠病毒特异性IgM和IgG,并对不同采样时间段抗体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胶体金法 检测IgM和IgG敏感性分别为54. 02% (47/87)、93. 10%( 81/87) ,特异性为100. 00%(42/42)、97. 62%(41/42),荧光免疫层析法检测IgM和IgG敏感性分别为93. 10% .(81/87) 96. 55%( 84/87) ,特异性均为97. 62% (41/42) ;两种方法均显示IgM和IgG转阳平均时间为3周左右,IgM可持续存在50d不消失;荧光免疫层析法显示IgM和IgG浓度均呈先升后降变化,于5周左右达到峰值。结论 荧光免疫层析法检测IgM敏感性明显高于胶体金法,两种方法检测IgM和IgG特异性无差异,胶体金法和荧光免疫层析法均可用于新冠病毒感染的筛查,作为核酸检测方法的有效补充,荧光免疫层析法还可以动态监测抗体浓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珠海市一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COVID-19)聚集性疫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为防控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现场流行病学方法对该起疫情7例病例、3例无症状感染者及密切接触者进行调查,描述分析流行病学特征以及传播链;实时荧光RT-PCR方法检测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核酸。 结果 余某家族4个家庭18人,2020年1月16—21日从武汉分批到珠海并入住GLHT等酒店,1月24日年夜饭聚餐。病例1于1月27日发病,2月12日发现并确诊。2月12—28日17名密切接触者集中隔离期间相继有7名人员SARS-CoV-2核酸筛查阳性;解除隔离后第7 d(3月5日)又有2名人员筛查阳性,为无症状感染者。本次疫情共7例病例、3例无症状感染者,传播链分析可能有4代感染者,暴露时间均为集中隔离前。 结论 COVID-19发病前3 d具有传染性,密切接触者暴露后SARS-CoV-2核酸转阳最长时间≥15 d,14 d隔离期不足以排除所有感染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一起学校人细小病毒B19暴发流行特征,为学校出疹性疾病防控策略提供参考。 方法 收集疫情发生学校基本情况及发病学生的基本资料,并对其进行描述性分析,采集病例血清及咽拭子开展实验室检测。 结果 该次疫情共计发病199人,小年龄组患者出现典型的“掌掴脸”,初中及高中学生主要表现为四肢、手足等部位边界不清晰的斑疹,46名病例出现2次出疹,7名病例3次出疹,室外打扫卫生和拔草是反复出疹的危险因素(χ2=12.454,P<0.001)。127份急性期血清中,麻疹IgM抗体阳性数量为30份,阳性率为23.62%; 人细小病毒B19 IgM抗体阳性数量为41份,阳性率为32.28%;麻疹IgM抗体和细小病毒B19 IgM抗体同为阳性数量为20份,阳性率为15.75%。采集恢复期血清26份与急性期进行比对,麻疹IgG抗体滴度无明显升高,人细小病毒B19 IgG抗体滴度呈4倍增高数量为21份,升高比例为80.77%。127份血清和103份咽拭子,麻疹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人细小病毒B19核酸检测结果阳性数量分别为97份和31份,阳性率分别为76.37%和30.69%。 结论 该次疫情由人细小病毒B19感染引起;成人及青少年无典型“掌掴脸”表现;人细小病毒B19感染后可出现麻疹IgM假阳性结果,聚集性出疹疫情现场处置即使麻疹抗体检测阳性,应考虑细小病毒B19感染。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463例疑似登革热病例开展血清学和病原学监测,了解NS1抗原、IgM/IgG抗体及病毒核酸在不同病程的产生规律。 方法 对疑似登革热病例血清应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法(gold immunochromatographic assay, GICA)和荧光免疫层析法(fluorescence immunochromatography assay,FICA)检测NS1抗原,比较两种方法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用GICA检测IgM和IgG抗体,分析不同病程抗体产生规律。用Real-time RT PCR检测病毒核酸,了解不同病程核酸检测阳性的时间分布。 结果 463例疑似登革热病例实验室确诊353例。353例病例在发病的0~3 d内以核酸的检出率最高,达97.08%(133/137);其次是NS1抗原,检出率为91.97%(126/137);在发病的8~14 d内NS1抗原和IgM抗体的检出率最高,检出率均为78.94%(45/57);病程≥15 d NS1抗原、IgM抗体、IgG抗体、核酸的检出率分别为58.06%(18/31)、61.29%(19/31)、54.84%(17/31)、87.10%(27/31);GICA与FICA检测NS1抗原的阳性符合率、阴性符合率、总符合率分别为94.88%(278/293)、85.00%(51/60)、93.20%(329/353),kappa值为0.768,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结论 登革病毒NS1抗原和核酸在感染早期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和一致性;IgM/IgG抗体随病程延长检出率增高,在发病的第二周后检出率最高;GICA与FICA检测NS1抗原均适合基层早期诊断与筛查。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双抗原夹心免疫层析法抗体检测在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在医院就诊的179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为临床诊断阳性病例,另选同期就诊的85例确诊未感染2019-nCoV患者为临床诊断阴性病例。采用基于双抗原夹心法的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和上转发光免疫层析法进行血清总抗体(IgG、IgM和IgA)检测,分析两种方法2019-nCoV总抗体(IgG、IgM和IgA)检测结果与临床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和总符合率。结果:建立针对2019-nCoV抗体检测的双抗原夹心免疫层析方法,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检测血清2019-nCoV总抗体(IgG、IgM和IgA)与临床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和总符合率分别为97.77%、100%和98.48%;上转发光免疫层析法分别为98.88%、100%和99.24%。两种检测方法检测血清2019-nCoV总抗体(IgG、IgM和IgA)的总符合率与临床诊断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6.5,χ2=225.0;P<0.05)。结论:双抗原夹心法对于2019-nCoV抗体检测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新型冠状病毒(novel coronavirus 2019,2019-nCoV)感染者不同时期、不同类型标本中病毒核酸和抗体的检测情况,为完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诊疗和防控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20年2月26-27曰采集娄底市71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和25例无症状感染者的粪便、血液和咽拭子,应用R...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调查常德市重点人群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情况,为制定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国家卫健委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2020年1月22日—2月25日,对常德市发热门诊报告的疑似病例以及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的密切接触者采集鼻咽拭子,开展核酸检测及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结果 发热门诊报告的413例疑似病例中,76例核酸检测阳性,阳性率18.4%,不同县市区疑似病例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91,P<0.001);2 130名密切接触者中,21例核酸检测阳性,感染率0.99%,不同县市区密切接触者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31,P<0.005);不同性别感染者的年龄分布无差异(χ2=1.79,P>0.05);截至2月25日,97例感染者中82例发展为确诊病例,其中男女各41例;年龄分布22~81岁,主要为15~44岁的青年(36/82,43.9%)和45~64岁的中年(38/82,46.3%);重症病例10例,男女比9∶1,男女病例的重症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9,P<0.01);轻症患者平均年龄(45.4±12.8)岁,重症患者平均年龄(57.7±14.5)岁, 两者年龄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86,P<0.01);聚集性病例43例、平均年龄(50.7±13.8)岁,散发病例39例、平均年龄(42.7±12.3)岁,两者年龄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65,P<0.01);有武汉或湖北旅居史的患者重症率12.2%(6/48),无武汉及湖北旅居史患者重症率11.8%(4/34),两者重症率无统计学差异(χ2=0.01,P>0.05)。结论 常德市重点人群对新型冠状病毒普遍易感,确诊病例以中青年为主。随年龄增长,发展为重症的风险越高。男性患者比女性患者更易发展为重症。  相似文献   

15.
分析辽宁省丹东市一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家庭聚集性疫情,追踪疫情的传染源。应用现场流行病学方法调查辽宁省丹东市一起新冠肺炎家庭聚集性疫情中的病例及密切接触者,对调查资料及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对病例及密切接触者的样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进行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同时结合血清特异性抗体检测。报告疫情中涉及确诊病例3例,无症状感染者2例,家庭内密切接触者累计34人,其中8人为外省探亲人员,1人与确诊病例同航班,抗体IgG为阳性。本次家庭聚集性疫情是由外省途经武汉来到本地探访亲友的既往感染者引起的家庭聚集疫情。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微滴式数字PCR(droplet digital PCR, dd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PCR)的核酸检测结果,比较两种方法检测各类样本的差异性,为改进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方案提供数据支持。 方法 利用ddPCR和qPCR技术对已经确诊的3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发病不同时间的全血、尿液、粪便共22份标本进行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 结果 两种方法对人保守区域基因扩增结果一致:全血标本信号最强,尿液次之,粪便最少;ddPCR在1份全血,1份尿液,5份粪便中检出ORF-1ab和N基因的阳性微滴,qPCR仅在3份粪便中检出上述基因,漏检的3个标本基因拷贝数平均浓度为128 copies/ml;ddPCR在发病<5、5~15、>15 d的各类标本中都有检出,qPCR检出以中晚期为主;重症病例用ddPCR均可测到阳性微滴,qPCR检测的各类标本均为阴性;轻症病例的各类标本中qPCR只有粪便核酸检测阳性,ddPCR检出率高于qPCR。 结论 ddPCR可以有效克服qPCR 灵敏度不足的难题,是对qPCR 的有益补充,尤其是针对病毒载量比较低的血液、尿液和可疑的粪便或肛拭子标本,适用于早期感染的判断及患者治愈后出院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制快速诊断广州管圆线虫感染的金标层析检测试剂.方法 双抗体(12D5和21B7)夹心ELISA检测实验感染广州管圆线虫的大鼠、广州管圆线虫感染病例血清循环抗原(CAg),同时将12D5和21B7单抗点样于固相的硝酸纤维膜上,以胶体金-protein A为标记物制备金标免疫层析试剂快速检测实验感染广州管圆线虫的大鼠、广州管圆线虫感染病例血清循环抗原.结果经鉴定单抗12D5为IgG1,21B7为IgM,两株单抗同时识别广州管圆线虫成虫相对分子质量55×10~3的蛋白,12D5和21B7双抗体夹心ELISA和金标层析法对实验感染广州管圆线虫的大鼠血清中CAg检出率为100%(48/48),广州管圆线虫感染病例血清CAg检出率为100%(32/32),与日本血吸虫、肝吸虫、肺吸虫、旋毛虫、蛔虫、包虫病例血清无交叉反应,与健康人血清无反应.结论 12D5、21B7双抗体夹心ELISA和金标层析法对感染广州管圆线虫人和动物血清中CAg检测的特异性强,金标层析法操作简便、快速,结果判读容易,不需特殊设备,且敏感性高,能够确定现症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