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宋晓哲 《华南预防医学》2007,33(1):51-52,54
目的了解徐州市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及监测系统运转情况。方法收集徐州市AFP病例的个案调查表和随访表,采集病例粪便标本进行病毒分离,并对初免接种对象免前和免后血清标本和0、1、2、3、4~9岁健康人群血清标本进行脊灰抗体水平检测。结果2004年徐州共报告31例AFP病例,分布于8个县(区),男性21例,女性10例,4~8月份发病数占全年总数的54.8%,年龄最大14岁,最小2 d,免疫次数≥3次的占87.1%。15岁以下儿童非脊灰AFP病例报告率为1.99/10万,双份合格粪便标本采集率为100%,2例标本分离出脊髓灰质炎疫苗株,1例标本分离出非脊灰肠道病毒;60份初免接种对象血清样本的Ⅰ、Ⅱ、Ⅲ型脊髓灰质炎疫苗基础免疫成功率分别为96.67%、98.33%、100.00%;237份健康人群血清样本的Ⅰ、Ⅱ、Ⅲ型脊灰中和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6.62%、94.94%、90.29%,GMT分别为1∶109.24、1∶43.38、1∶29.27。结论徐州市AFP病例监测系统运转状况良好,人群免疫状况良好,冷链设备运转正常,能够满足计划免疫工作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徐州市消灭脊髓灰质炎现状及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通过分析徐州市脊髓灰质炎 (脊灰 )现状 ,评价消灭脊灰的成果。 方法 应用流行病学监测理论分析徐州市脊灰疫情、急性弛缓性麻痹 (AEP)监测工作开展情况及儿童常规免疫、强化免疫及“扫荡免疫”接种率 ,检测健康人群血清脊灰中和抗体水平。 结果 近 10年已无脊灰野病毒病例发生 ,1995年开始AFP监测指标达WHO及卫生部要求。免疫接种率保持在较高水平 ,检测人群抗体阳性率Ⅰ、Ⅱ、Ⅲ型分别为 95 .83%、93.79%和 88.5 4% ,比流行年份 ( 1989年 )有显著提高。 结论 通过开展AFP监测 ,提高人群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 (TOPV)接种率 ,开展强化免疫和“扫荡免疫” ,人群免疫水平已达阻断脊灰野病毒传播能力 ,综合分析认为我市已具备消灭脊灰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3.
曹丽  周志峰  方琼  王永刚  林宝妮  蔡琳 《职业与健康》2010,26(23):2820-2822
目的为进一步做好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巩固无脊髓灰质炎(脊灰)成果。方法对深圳市福田区2007—2009年AFP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及监测系统运转情况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及统计分析。结果福田区2007—2009年报告AFP病例43例,年龄分布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7125,P〈0.01)。我区〈15岁儿童非脊灰AFP病例报告发病率3年分别为1.47/10万、1.33/10万、1.21/10万,AFP病例监测系统各项指标均达到要求。合格粪便标本采集率为95.3%,分离到Ⅰ、Ⅱ、Ⅲ型脊灰病毒各一株,为疫苗株;非脊灰肠道病毒分离率为4.6%。2007—2009年福田区OPV基础免疫报告接种率分别为99.5%、99.0%、100%。2008年3—9月开展以流动儿童为主的查漏补种活动,摸底调查应补服OPV2190人份,共补服2184人份。结论做好常规免疫和AFP病例合格粪便标本的采集,继续保持AFP病例监测系统敏感性,是无脊灰证实阶段重要的工作。  相似文献   

4.
龙岩市2006~2008年急性弛缓型麻痹病例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龙岩市2006~2008年急性弛缓型麻痹(AFP)病例监测情况,维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结果2006~2008年AFP病例监测系统共报告非脊灰AFP病例28例,<15岁儿童非脊灰AFP病例报告发病率2006年为1.90/10万,2007年为1.95/10万, 2008年为1.57/10万,但个别县出现监测医院AFP病例报告不及时与全县年度无AFP病例报告。所有病例中分离到Ⅰ型脊灰疫苗株变异病毒1例,Ⅱ型疫苗株病毒1例,Ⅰ+Ⅱ混合型疫苗株病毒1例,并检测到非脊灰肠道病毒3例。结论龙岩市AFP监测系统各项监测指标均达到卫生部规定的指标,应继续保持高水平的免疫接种率,进一步提高AFP病例监测系统的敏感性、及时性,巩固无脊髓灰质炎成果。  相似文献   

5.
四川省2003年维持无脊髓灰质炎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四川省2003年维持无脊髓灰质炎(脊灰)工作。方法对口服脊灰疫苗(OPV)常规免疫、强化免疫和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等有关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OPV常规免疫报告接种率为95.96%,抽样调查接种率为93.59%,4岁儿童加强免疫接种率为91.16%。2002/2003年度和2003/2004年度各两轮强化免疫共免疫0~3岁儿童506万人次,报告接种率均>97%。2003年报告AFP病例338例,<15岁儿童非脊灰AFP病例报告发病率1.84/10万,其它各项监测指标均达到卫生部和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标准。分离出脊灰病毒(PV)14例(Ⅰ型1例,Ⅱ型8例,Ⅲ型2例,Ⅰ+Ⅱ+Ⅲ型1例,Ⅱ+Ⅲ型2例),非脊灰肠道病毒13例。1993年至今未分离到脊灰野病毒,分离出的PV经鉴定均为疫苗株。AFP病例最后诊断均为脊灰排除病例。结论四川省2003年继续保持了无脊灰状态,但应加强免疫和监测工作,并注重对高危AFP病例的及时发现和调查处理。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铁岭市2005—2014年10年间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情况,提高全市AFP监测系统质量。方法对铁岭市10年间报告的AFP病例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10年间共报告AFP病例76例,报告发病率在1.40/10万~3.24/10万之间。7—12月报告病例56例,占73.68%;病例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占56.58%;服苗史≥3剂次63例,占82.89%;合格标本采集率为89.47%。从病例粪便标本中分离到1例2份Ⅰ型脊髓灰质炎(脊灰)疫苗株病毒,5例10份非脊灰肠道病毒(NPEV)。结论铁岭市AFP病例监测系统运转较好,为继续保持无脊灰状态,应进一步加强脊灰疫苗常规免疫接种率,提高监测系统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初步评价我市消灭脊髓灰质炎(脊灰)工作进展。[方法]根据菏泽市脊灰监测中心提供的疫情资料、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资料、临床诊断和实验室病毒分离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菏泽市2003年共报告急性弛缓性麻痹(AFP)58例,无脊灰确诊病例。15岁以下儿童非脊灰急性弛缓性麻痹报告发病率4.22/10万;AFP病例14d内合格粪便标本采集率为86.21%;从AFP病例及接触者标本中未分离出脊灰野毒株;AFP标本脊灰疫苗病毒和其他肠道病毒分离阳性率分别为6.03%和11.21%。[结论]我市AFP监测及消灭脊灰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就诊48h内及时报告率仍较低,应加强AFP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大连市急性驰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情况,为消灭脊髓灰质炎(以下简称脊灰)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大连市2006~2015年AFP病例监测数据进行整理统计,采用描述性方法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大连市2006~2015年共报告AFP病例181例,每年15岁以下儿童非脊灰AFP病例报告发病率均>1/10万,各项及时性指标均达到WHO要求。各区市县AFP病例监测敏感性尚不平衡,合格便标本采集率降低。结论:各区市县应进一步提高本辖区AFP监测系统的敏感性,积极开展主动搜索,提高合格便标本采集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汕头市金平区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系统运转状况。方法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汕头市金平区2001~2005年AFP病例监测数据。结果2001~2005年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监测系统共报告AFP病例12例,其中非脊髓灰质炎(脊灰)AFP病例11例,疫苗衍生脊灰病毒(VDPV)病例1例,未发现本土或输入性脊灰野病毒病例。2001~2005年<15岁儿童非脊灰AFP病例报告发病率分别是0.51/10万、1.60/10万、1.74/10万、2.34/10万、0.59/10万;5年合格粪便标本采集率平均为91.7%。结论2001~2005年汕头市金平区AFP病例监测系统运转正常,但应提高该系统的敏感性,尤其应提高AFP病例的报告发病率、合格粪便标本的采集率和免疫接种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河北省2006年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监测系统运转情况,维持无脊髓灰质炎(脊灰)状态. [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 [结果]河北省2006年AFP病例监测系统共报告486例,其中AFP病例480例,15岁以下儿童非脊髓灰质炎AFP病例报告发病率3.2/10万,其他各项监测指标均达到世界卫生组织和卫生部要求.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脊灰实验室共收到474例病例标本,合格便标本采集率为93.8%,分离出脊灰疫苗株病毒25株,非脊灰肠道病毒(NPEV)71株. [结论]要维持无脊灰状态,应继续保持高质量AFP病例监测,保证高水平口服脊灰疫苗接种率.  相似文献   

11.
报告了1990~1999年辽宁省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共859例,报告发病率由1990年的0.56/10万上升至1999年的1.02/10万.共采集AFP病例粪便标本780例,从中分离到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63株(以例数计算),分离率为7.33%(63/859);非脊灰其他肠道病毒(NPEV)72株,分离率为8.38%(72/859),其中脊灰病毒Ⅰ型16株,Ⅱ型17株,Ⅲ型20株,混合株10株.采集健康人群及AFP病例密切接触者粪便标本2662份,分离到脊灰病毒50株,分离率为1.88%(50/2662);NPEV为139株,分离率为5.22%(139/2662);脊灰病毒Ⅰ型34株,Ⅱ型3株,Ⅲ型13株,以Ⅰ型为优势株.采集外环境生活污水标本157份,共分离到脊灰病毒24株,分离率为15.29%(24/157),NPEV为60株,分离率为38.22%(60/157),脊灰病毒型别分布无明显的优势株.辽宁省自1991年以来已连续9年未检测到脊灰野病毒.  相似文献   

12.
报告了1990~1999年辽宁省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共859例,报告发病率由1990年的0.56/10万上升至1999年的1.02/10万.共采集AFP病例粪便标本780例,从中分离到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63株(以例数计算),分离率为7.33%(63/859);非脊灰其他肠道病毒(NPEV)72株,分离率为8.38%(72/859),其中脊灰病毒Ⅰ型16株,Ⅱ型17株,Ⅲ型20株,混合株10株.采集健康人群及AFP病例密切接触者粪便标本2662份,分离到脊灰病毒50株,分离率为1.88%(50/2662);NPEV为139株,分离率为5.22%(139/2662);脊灰病毒Ⅰ型34株,Ⅱ型3株,Ⅲ型13株,以Ⅰ型为优势株.采集外环境生活污水标本157份,共分离到脊灰病毒24株,分离率为15.29%(24/157),NPEV为60株,分离率为38.22%(60/157),脊灰病毒型别分布无明显的优势株.辽宁省自1991年以来已连续9年未检测到脊灰野病毒.  相似文献   

13.
谷利妞  许雷 《职业与健康》2010,26(21):2444-2446
目的分析连云港市2007—2009年儿童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结果。方法应用Excel软件和中国免疫规划监测信息管理系统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连云港市2007—2009年分别报告AFP病例19、10和12例,报告发病率分别为1.55/10万、1.06/10万和1.27/10万。夏秋季节病例居多,4岁以下病例所占构成比为75.61%,服苗史≥3次的占90.24%。41例病例实验室培养结果显示,Ⅰ型、Ⅲ型脊灰病毒各1例阳性,均为脊灰疫苗株。AFP病例报告后48h内流调率、标本采集率、60d随放率及75d内送达率均为100%,粪便标本7d内送检率为97.56%,均达到相关要求。初到村级、乡级、县级及以上医院就诊的病例报告率分别为0、30.77%、70.83%。结论连云港市儿童AFP病例监测系统运转良好。但仍需提高监测灵敏性,做好常规免疫和AFP病例合格标本的采集工作,提高首诊报告率,有效维持无脊灰状态。  相似文献   

14.
杭州市2001-2006年无脊髓灰质炎阶段连续监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保持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系统高效运转和处于敏感状态,达到能够及时发现相关病例并采取相应措施,为维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提供可靠依据。方法根据各区、县(市)2001—2006年连续6年健康人群免疫水平监测及AFP病例监测系统的专报资料和杭州市组织的每年一次对AFP监测医院的专项漏报调查,进行系统评估。结果连续6年共有AFP病例146例,无脊灰确诊病例,AFP病例报告发病率在1.65/10万-3.09/10万之间,5岁以下发病占76.71%。格林巴利综合征(GBS)占大多数,达到30.82%。6年共漏报3例,漏报率为1.03%。共分离到脊髓灰质炎病毒(PV)13例,最后鉴定均为疫苗株。连续6年共调查1125名健康对象,脊灰Ⅰ、Ⅱ、Ⅲ型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9.64%、98.76%、99.56%;健康人群免疫水平高。结论连续6年的AFP监测表明,杭州市的AFP病例监测系统处于敏感状态。健康人群脊髓灰质炎免疫水平较高。有利于维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江西省2000年~2006年急性迟缓性麻痹病例的病原学监测,为证实江西省消灭脊髓灰质炎提供准确的、可靠的科学依据。方法:按照WHO扩大免疫规划和传染性疾病部《脊髓灰质炎病毒经验手册》推荐的方法进行病毒的分离与鉴定。脊髓灰质炎病毒阳性标本送国家脊髓灰质炎实验室用FIT—PCR—RFLP法和ELISA法进行型内鉴定。结果:1312例AFP病例粪便标本,经病毒的分离与鉴定为:脊灰病毒110株,其中脊灰I型13株,Ⅱ型44株,Ⅲ型28株,PV混合15株,P+E混合10株。除Ⅱ型均为疫苗相关株外,I型1株有3个核苷酸序列变异,Ⅲ型有7株有1~6个核苷酸序列变异,未发现脊灰野毒株和疫苗衍生脊灰病毒(VDPV)。分离非脊灰肠道病毒193株。结论:江西省2000年-2006年急性迟缓性麻痹病例中未发现脊灰野病毒存在,且实验室的各项监测指标都达到控制标准,从而证实江西省消灭了脊灰野病毒。2006年脊灰Ⅲ型的核苷酸变异,提示我们要警惕疫苗变异循环的发生,一定要提高脊灰疫苗免疫覆盖率,预防VDPV。  相似文献   

16.
孔秀珍 《实用预防医学》2007,14(6):1773-1774
目的了解肇庆市健康儿童脊髓灰质炎抗体水平。方法2005和2006年对肇庆市辖下3个县3~15岁儿童共465人进行脊髓灰质炎中和抗体测定;检测方法用微量组织培养法。结果465名儿童脊灰Ⅰ、Ⅱ、Ⅲ型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8.7%、99.8%、97.6%,几何平均滴度(GMT)分别为1:145、1:104、1:40。3县间脊灰Ⅰ、Ⅱ、Ⅲ型抗体阳性率和GM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个年龄组间脊灰Ⅰ、Ⅱ、Ⅲ型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M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女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肇庆市通过OPV常规免疫和强化免疫,已形成对脊灰病毒有效的免疫屏障,年龄较大的儿童脊灰抗体水平偏低。  相似文献   

17.
延安市健康人群脊髓灰质炎抗体水平监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延安市实施口服脊髓灰质炎(脊灰)疫苗(OPV)强化免疫活动以来,健康人群脊灰抗体水平。方法随机抽样确定安塞县0~39岁人群269名,采集血清标本,检测脊灰抗体。结果脊灰Ⅰ、Ⅱ、Ⅲ型中和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4.05%、97.40%、86.25%,几何平均滴度分别为1∶172.59、1∶90.39、1∶36.49。结论延安市通过OPV常规免疫和强化免疫后,健康人群对脊灰已形成免疫屏障。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辽宁省2015年首次分离到的疫苗衍生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VDPV)进行病原学分析。方法采集所涉1例急性弛缓性麻痹(AFP)患者血清标本进行脊灰中和抗体检测;采集患者粪便标本,用L20B和RD细胞进行脊灰病毒分离;对脊灰病毒阳性分离物进行型内鉴定;对病毒VP1区进行基因测序和进化树分析。结果该例AFP患者血清脊灰Ⅰ、Ⅱ、Ⅲ型中和抗体滴度分别为1:4、1:4、1:8;患者的9份粪便标本中,2份标本的脊灰病毒分离阳性;阳性分离物的型内鉴定为PVⅡ-SL-Discordant;与Ⅱ型脊灰疫苗株(Sabin株)相比,两毒株VP1区序列核酸变异数分别为21个(2.3%)和22个(2.4%),鉴定为Ⅱ型VDPV。结论该AFP病例未持续排毒,其Ⅱ型VDPV分离株未引起循环。灭活脊灰病毒疫苗纳入免疫规划后,需加强脊灰病原学监测。  相似文献   

19.
陕西省2003年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监测系统运行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评价陕西省2 0 0 3年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系统运行状况,维持无脊髓灰质炎(脊灰)状态。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结果 陕西省2 0 0 3年AFP病例监测系统共报告178例,其中16 5例为AFP病例,<15岁儿童非脊灰AFP病例报告发病率为1 .89/ 10万,其它各项监测指标均达到世界卫生组织和卫生部要求。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脊灰实验室收到15 4例粪便标本,其中合格粪便标本14 1例,合格粪便标本采集率为85 .5 % ,分离出1株脊灰Ⅱ型疫苗株病毒,非脊灰肠道病毒13株,分离率8 .4 %。结论 要维持无脊灰状态,应继续保持高质量的AFP病例监测,保证高水平的口服脊灰疫苗接种率。  相似文献   

20.
曾永松 《职业与健康》2015,(1):55-57,60
目的进一步做好宾阳县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AFP)监测,巩固无脊髓灰质炎成果。方法运用χ2检验的统计方法对宾阳县2004—2013年AFP监测病例有关资料进行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并对监测系统进行评价。结果宾阳县2004—2013年共报告AFP病例55例,报告发病率在1.37/10万~4.84/10万之间,年平均发病率为2.59/10万。0~7岁组45例,占81.82%;8~14岁10例,占18.18%;两年龄组别发病率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328 5,P0.01),AFP病例监测系统各项指标均达国家监测方案的要求,合格粪便标本采集率为90.91%(50/55)。55例病例中均未分离出脊髓灰质炎野病毒。结论宾阳县AFP病例监测系统运转情况良好。做好常规免疫、强化免疫和AFP病例合格大便标本的采集工作,提高首诊报告率,继续保持AFP监测系统的敏感性是有效维持无脊灰状态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