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探讨宫颈癌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125例经病理学确诊的宫颈癌新发病人和相同数量的子宫肌瘤患者进行包括基本信息、月经婚孕、性行为及卫生习惯等方面的问卷调查以及HPV16感染状况和GSTM1、GSTT1基因型别检测,对资料进行X^2检验,t检验,分级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GSTM1基因型、HPV16感染状况、绝经情况、首次性交年龄、首次怀孕年龄、孕次、职业作为主要因素进入回归模型。结论 GSTM1基因纯合缺失、HPV16感染是宫颈癌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首次性交年龄早、首次怀孕年龄早、多孕可增加宫颈癌发生的危险,绝经和从事脑力劳动具有保护性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17):60-64
目的分析绍兴地区女性人工流产生殖道感染患病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9年10月在我院收治的200例人工流产患者,根据有无生殖道感染分为感染组99例和未感染组101例。收集所有女性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婚姻状况、联系方式等一般资料。采用问诊的方式收集所有女性初次性交年龄、性伴侣个数、流产次数、是否避孕、个人卫生情况、生殖道感染病史、流产后首次性生活时间等情况。所有女性均进行妇科检查和实验室检查计算感染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人工流产后生殖道感染患病率影响因素。结果人工流产女性生殖道感染患病率为49.50%(99/200),其中以宫颈炎、念珠菌性阴道炎、附件炎最为多见。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初次性交年龄、性伴侣个数、是否避孕、个人卫生情况、生殖道感染病史、流产后首次性生活时间等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婚姻状况、流产次数等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初次性交年龄、性伴侣个数、是否避孕、个人卫生、生殖道感染疾病史、流产后首次性生活时间均为人工流产后生殖道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人工流产后生殖道感染的发病率较高,针对影响人工流产后生殖道感染发生的因素,通过健康宣教教育工作减少生殖道感染的发生,从而更好地关爱女性健康。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宫颈癌危险因素的调查,为现阶段宫颈癌的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1982例妇女采用5种宫颈癌检查方法筛查,并进行问卷调查。癌及宫颈上皮内瘤变者为病例组。病理学检查正常者作为对照。结果高危HPV感染率为21.9%(435/1982),病例组HPV感染率为75.7%(174/230),而对照组为14.9%(261/1752)。单因素分析包含以下变量:高危型感染,初次性交年龄,流产史,性伴侣数,怀孕治疗史及肿瘤家族史等。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高危型HPV感染、性伴侣数和肿瘤家族史与宫颈癌的发生呈显著关联。此外,HPV感染与男、女婚外性行为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宫颈癌高发的主要危险因素是高危型HPV感染,HPV感染与女性性生活、月经期及产褥期卫生不洁有直接关联。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女性吸毒人群人乳头瘤病毒(HPV)的感染情况及相关高危行为对HPV感染的影响,为HPV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现场调查和检测525例女性吸毒人员的HPV感染情况,并采用自制调查问卷对所有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进行调查。结果 HPV 感染与年龄、婚姻状况、静脉吸毒、共用针具无关(P>0.05);与婚外性行为、性伴侣个数、避孕套使用、初次性交年龄、性传播疾病(STD)病史、尿路感染有密切关系(P<0.05),发生婚外性行为、性伴侣个数≥2、未使用避孕套、初次性交年龄<18岁、曾经STD疾病史、曾经尿路感染是HPV 感染的危险因素;HPV感染的前三位危险因素为STD病史、初次性交年龄、婚外性行为,OR值分别为7.436、4.831、2.952。结论吸毒人员的HPV感染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并且伴有较多的感染HPV病毒的高危行为。  相似文献   

5.
罗安俐  金小方  陈美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28):3807-3809
目的:通过对合江地区宫颈炎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探讨宫颈癌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宫颈癌高发区泸州市合江县农村进行为期3a的调查研究,以榕山镇中心卫生院及合江县医院门诊就医的年龄为25岁~45岁的宫颈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先进行宫颈脱落细胞采样,应用TCT技术进行宫颈细胞学筛查,再采用核酸分子导流杂交基因分型技术进行HPV检测;最后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312名研究对象平均年龄(35.8±2.21)岁,经TCT筛查,发现宫颈癌、宫颈上皮内瘤变(CIN)III及CINII共163例,CINI96例,良性病变53例;HPVDNA阳性253例,总阳性率为81.09%;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8个宫颈癌发病相关危险因素:年龄、怀孕次数、初次性交年龄、性伴侣数、肿瘤家族史、长期口服避孕药、卫生条件、HPV感染(P<0.05),其中HPV感染是最密切的因素。结论:宫颈癌与HPV感染具有明显的相关性,也与年龄具有一定相关性,而怀孕次数、初次性交年龄、性伴侣数、肿瘤家族史、长期服避孕药、卫生条件六因素为促进宫颈癌发生的协同因素。  相似文献   

6.
子宫颈癌简称宫颈癌,是女性生殖器官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宫颈原位癌高发年龄为30~35岁,宫颈浸润癌为50~55岁.目前研究发现宫颈癌的发病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①性行为及分娩次数:性活跃、早育、多产或与高危男子(有阴茎癌、前列腺癌或前妻患有子宫颈癌)性接触的妇女易患宫颈癌;②病毒感染: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是发生宫颈癌的主要危险因素,单纯疱疹病毒Ⅱ型(HSV-Ⅱ)及人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与宫颈癌的发生有一定关系.另外,吸烟可增加HPV感染效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宫颈高危型HPV感染与行为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妇科2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高危型HPV(HR-HPV)阳性患者124例为阳性组,阴性患者126例为对照组,采取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调查宫颈HR-HPV感染患者行为危险因素,分析行为危险因素与宫颈HR-HPV感染的关系。结果相关分析表明性伴侣个数、初次性行为时间、是否偏嗜生冷、辛辣及肥甘之品与HR-HPV感染有显著性相关(P均<0.05),与年龄、民族教育程度、居住地、每周性生活次数、是否吸烟、饮酒无明显相关性(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性伴侣个数、初次性行为时间、偏嗜辛辣及肥甘之品为HR-HPV感染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2.264、1.736、12.445、3.856,P均<0.05)。结论性伴侣个数、初次性生活时间及嗜食辛辣、肥甘之品是HR-HPV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宫颈癌的发病率与患者生活因素相关性。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诊治的200例宫颈癌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入选患者均经过手术病理得到确诊,采用我院自拟问卷调查表对患者一般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分析宫颈癌的发病率与患者生活因素之间存在的相关性。结果从单因素分析可以看出宫颈癌的发病率与年龄、被动吸烟以及早婚等差异不显著(P>0.05);宫颈癌发生率与患者吸烟、HPV感染、人工流产次数超过2次,丈夫包皮过长、宫颈癌肿瘤家族史、精神创伤以及结婚次数超过2次关系密切(P<0.05);患者多饮食蔬菜和饮茶能够有效的抑制宫颈癌发生率(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分析,人工流产次数、性伴侣、被动吸烟、丈夫包皮过长、结婚次数、吸烟、宫颈癌家族史等均为宫颈癌发生率危险因素(P<0.05)。结论宫颈癌发病率与患者生活因素存在紧密的联系,患者应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做好宫颈癌筛查工作,降低宫颈癌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R—HPV)持续感染的影响因素。方法:对148例HR—HPV阳性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及随访,调查宫颈HR—HPV感染患者持续感染影响因素,探讨各因素与宫颈HR—HPV持续感染的关系。全部病例随访3年。结果:HR—HPV感染持续感染率为21.62%,自然清除率为69.59%,病毒清除时间为6个月到2年,中位数为18个月。经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非条件回归分析后结果提示,年龄、职业、最初病毒负荷量、性伴侣个数、配偶性伴侣个数、避孕方式以及生殖道各类炎症与HR—HPV持续感染呈正相关,是HPV持续感染的影响因素(P〈0.01);与患者是否吸烟、受教育程度及初次性生活年龄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年龄较大、不用避孕套避孕、性伴侣数目多、生殖道各种炎症或高病毒负荷量患者具有更高的HR—HPV持续感染率,应予以适当治疗并定期随访。对于无症状、低病毒负荷量的HR—HPV感染者宜密切随访,避免过度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影响深圳市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危险因素,为HPV感染和子宫颈癌的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于2011年1月—2015年12月在深圳市对2 694名成年进行问卷调查,采用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TCT)及宫颈HPV DNA检测,阴道镜检查、组织活检及病理检查,分析不同年龄组HPV感染情况,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HPV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HPV的感染率为17.8%(480例),单纯高危型和单纯低危型HPV感染率分别为16.0%和1.8%。高危性HPV感染者432例,以52型、16型、53型、51型、58型为主,感染率分别为3.6%、1.9%、1.5%、1.4%、1.2%;低危型感染者48例,主要致病亚型为HPV81(0.8%)、HPV6(0.3%)和HPV11(0.3%)。单因素分析后,具有显著统计意义的变量有: 首次性生活年龄、丈夫婚外性行为、生产次数、流产史、性伴侣数、生殖系统感染。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首次性生活年龄(≤20)、丈夫婚外性行为、生产次数(>1)、流产史、性伴侣数(>1)、生殖系统感染是HPV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深圳妇女HPV感染率较高,最常见感染型别为 HPV 52,其次是 HPV 16、HPV 53、HPV 51和HPV 58。感染高峰年龄为30~<40岁和45~<60岁。初次性生活年龄、性伴侣数及妊娠次数、流产、丈夫婚外性行为和生殖系统感染是影响HPV感染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广州地区宫颈疾病妇女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感染及基因型的分布情况,探讨不同宫颈疾病妇女不同年龄、不同基因型感染与宫颈疾病的关系.方法 采用导流杂交基因分析技术对患者宫颈脱落细胞标本进行HPV检测及基因分型,检测不同年龄组、不同宫颈疾病组的HPV感染率.结果 768例标本中HPV感染率为71.10%,其中单纯HR-HPV感染率为57.40%,单纯LR-HPV感染率为9.40%.其中HR-HPV以HPV16、HPV58、HPV33、HPV18为主,LR-HPV以HPV11、HPV6为主.HR-HPV、LR-HPV感染在各年龄组的构成差异有显著性(P<0.05).随着年龄的增长,HR-HPV感染的比例逐步增加,而LR-HPV感染比例呈逐步下降趋势.细胞学正常组、CIN Ⅰ组、CINⅡ-Ⅲ组、宫颈癌组患者HPV感染率、HR-HPV感染率、重叠感染率均逐渐升高(P<0.05);随着CIN级别的增加,HPV16的构成比亦逐渐增加(P<0.05);CIN患者主要基因型为HPV16、HPV58为主,宫颈癌以高危型HPV16感染为主.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HPV16、HPV58、年龄大于45岁是宫颈癌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HPV在广州地区宫颈疾病妇女生殖道有较高的感染率及重叠感染率;HPV16、HPV58、HPV33高危型感染时宫颈疾病的主要诱因,高危型HPV16/58及年龄超过45岁与宫颈癌的发生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广东地区宫颈癌组织中HPV16肿瘤相关性抗原E7基因序列的多态性.方法采用通用引物PCR直接测序法对宫颈癌标本中的HPV分型,从含有HPV16型的标本中采用自行设计的多重引物通过巢式PCR扩增出HPV16E7,经DNA序列测定法检测其基因变异,进而寻找其热点突变.结果50例宫颈癌组织HPV-DNA的检出率为78%,其中HPV16和HPV18型混合感染18例,单纯HPV16型感染15例.33例含有HPV16型的标本中扩增出25例HPV16E7,其中17例647位核苷酸“T”变异“C”,导致相应的蛋白质由天冬氨酸变异为丝氨酸.结论广东地区宫颈癌组织中HPV16E7DNA序列发生碱基替换的区域主要在647位至846位,热点突变点为Nt647和Nt846.  相似文献   

13.
宫颈癌组织中HPV16E7序列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广东地区宫颈癌组织中HPV16肿瘤相关性抗原E7基因序列的多态性。方法 采用通用引物PCR直接测序法对宫颈癌标本中的HPV分型,从含有HPV16型的标本中采用自行设计的多重引物通过巢式PCR扩增出HPV16E7,经DNA序列测定法检测其基因变异,进而寻找其热点突变。结果 50例宫颈癌组织HPV-DNA的检出率为78%,其中HPV16和HPV18型混合感染18例,单纯HPV16型感染15例。33例含有HPV16型的标本中扩增出25例HPV16E7,其中17例647位核苷酸“T”变异“C”,导致相应的蛋白质由天冬氨酸变异为丝氨酸。结论 广东地区宫颈癌组织中HPV16E7DNA序列发生碱基替换的区域主要在647位至846位,热点突变点为Nt647和Nt846。  相似文献   

14.
A mass survey was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cervical carcinoma and human papilloma virus (HPV) infection in a high-risk area, Xiangyuan County, Shanxi Province. Fifty-four cases of cervical cancer in situ (CIS), including severe dysplasia (CIN III), 14 cases of invasive cervical carcinoma, 28 cases of mild cervical dysplasia (CIN I), and 13 cases of moderate cervical dysplasia (CIN II) were identified among 6710 women examined. One hundred and sixty-nine punch biopsies from abnormal cervix and genital tract were examined for the presence of HPV 6B/11, 16 and 18 DNA sequences by dot blot hybridization: The positive rates of HPV infection in cervicitis, CIN I, II, III, CIS and invasive cervical carcinoma specimens were 35.06% (27/77), 25% (2/8), 33.33% (2/6), 40% (2/5), 70.58% (24/34) and 40% (4/10), respectively. Among these groups, there was no regular distribution of HPV types except for HPV 16, the positive rate of which was increased from 25% in CIN I to 46.15% in CIS: HPV 16 was also the only type seen in the invasive cervical cancer group. Distribution analysis of HPV types in HPV-positive cervical cancer tissues uncovered an HPV 16 positive rate of 59.4%; 3.7 and 2.4 times higher than those of HPV 6B/11 and HPV 18, respectively. These data confirm the close association between cervical cancer and HPV 16 infection.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山东省东营市适龄女性HPV感染情况,为合理制定精准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择2017—2018年山东省东营市参与“两癌筛查”的35~64岁女性常住人口为调查对象,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法对14种高危型HPV亚型进行检测,收集该人群基本信息和HPV感染情况等数据,进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结果 共调查适龄女性213 020人,平均年龄(49.02±7.64)岁;2017—2018年东营市共检出HPV阳性者18 463例,阳性检出率为8.67%,其中HPV16阳性者3 429例,阳性检出率1.61%,HPV18阳性者1 177例,阳性检出率0.55%,其他高危型别HPV阳性者15 352例,阳性检出率7.21%;在全部14种高危型别HPV阳性检出情况中,35~<40岁年龄段女性检出率最高,随后呈现下降趋势,≥55岁有小幅度上升趋势;东营区、广饶区、垦利区、广饶县、利津县14种高危型别HPV检出率分别为7.91%、8.02%、9.55%、8.95%和8.39%,地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0.621,P<0.05),而东营区HPV16、HPV18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39%和0.38%,比其他县区低;城镇和农村居民中全部14种高危型别HPV阳性检出率分别为9.76%和8.4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0.976,P<0.05),进一步根据县(区)进行分类,结果显示,东营区、河口区和垦利区城镇各型HPV阳性检出率均高于农村,但广饶县和利津县HPV16和HPV18的阳性检出率在城乡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22,0.289,0.023,1.452,P>0.05)。结论 山东省东营市适龄女性HPV感染率处于较低水平;HPV感染的年轻化趋势明显,有关部门应该做好重点人群的监测与筛查,并提高城镇居民“两癌筛查”的覆盖率。  相似文献   

16.
新疆维、汉妇女宫颈癌与人类乳头瘤病毒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新疆地区维吾尔族、汉族妇女宫颈癌发病率不同的原因中是否有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型别特点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导流杂交基因芯片技术检测200例维吾尔族和200例汉族宫颈癌患者21种HPV亚型感染的分布情况。结果:(1)维吾尔族宫颈癌中HPV高危亚型的排序是HPV16、HPV58、HPV18、HPV52和HPV31;汉族宫颈癌的排序是HPV16、HPV31、HPV58、HPV18和HPV52。HPV58、HPV31分别在维吾尔族、汉族宫颈癌中占第二位,是维吾尔族、汉族宫颈癌除HPV16之外较易感染的类型。(2)维吾尔族宫颈癌组织中多重感染者43例,占HPV阳性患者的21.83%;汉族宫颈癌组织中多重感染者27例,占HPV阳性患者的13.78%,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HPV高危亚型感染频率在维吾尔族、汉族宫颈癌中不同。维吾尔族宫颈癌HPV16、HPV58、HPV18、HPV52在HPV阳性的宫颈癌中占的比例分别为65.88%、8.63%、7.06%和2.75%。汉族宫颈癌HPV16、HPV31、HPV58、HPV18在HPV阳性的宫颈癌中占的比例分别为66.81%、6.90%、4.74%和3.88%。结论:维吾尔族、汉族宫颈癌的HPV感染谱不同;维吾尔族宫颈癌患者有较多的HPV高危亚型多重感染,维吾尔族妇女感染上HPV后更容易发展成子宫颈癌。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宫颈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表达与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的关系。方法 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telomere repeat amplification protocal,TRAP)-银染法对45例宫颈癌、30例慢性宫颈炎及20例正常宫颈组织的端粒酶活性进行检测。同时,采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技术测定上述组织HPV、HPV-16型及HPV-18型的感染情况。结果 宫颈癌组织端粒酶阳性率、HPV和HPV-16检出率高于慢性宫颈炎和正常宫颈组织(P〈0.05);宫颈癌组端粒酶表达与HPV感染(φ=0.44,P〈0.01)、HPV-16型感染(φ=0.36,P〈0.05)有关联性,与HPV-18型感染未发现关联性(P〉0.OS)。结论 端粒酶的表达、HPV感染包括HPV-16型感染与宫颈癌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张毅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3,19(1):25-28,31
目的:探讨端粒酶(hTERC)和人乳头病毒(HPV)16/18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诊断意义。方法:随机选择2009年3月~2012年3月,我院妇产科收治的宫颈癌确诊病例40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随机选择在本院门诊就诊的宫颈诊断正常40例病理标本作为对照组。分别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和重复片段扩增方法银染定性法(TRAP-PCR),对所有样本宫颈组织中hTERC和HPVl6/18的感染和表达情况进行检测。利用SPSS17.0软件运用Logistic分析各组HPVl6/18和hTERC的感染和表达与宫颈病变的关联性。结果:宫颈癌组hTERC阳性率为60.0%,显著高于正常宫颈组的2.5%(P<0.01);HPV-16/18阳性率达到92.50%,显著高于正常宫颈组阳性率7.50%(P<0.01);宫颈癌易感性与hTERC、HPV16和HPV18阳性率关联关联系数分别为3.94、4.022和4.73,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结论:hTERC基因表达和HPV16/18感染与宫颈癌宫颈组织病变有密切的关联性,在宫颈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两者可以作为宫颈癌早期诊断的临床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