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了解浙江省中学生非致死性伤害流行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预防和控制中学生非致死性伤害提供依据。方法于2017年4—5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浙江省30个县(市、区) 442所中学24 157名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社会人口学特征、伤害发生情况及伤害相关行为。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中学生非致死性伤害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有效调查中学生23 462人,近12个月内非致死性伤害发生率为20.86%。男生和女生非致死性伤害发生率分别为24.15%和17.33%,男生高于女生(P0.05)。城市和农村学生非致死性伤害发生率分别为20.17%和21.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初中、普通高中和非普通高中学生非致死性伤害发生率分别为22.17%、19.42%和19.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生(女生:OR=0.805,95%CI:0.728~0.890)、学习成绩差(OR=1.149,95%CI:1.018~1.298)、吸烟(OR=1.260,95%CI:1.083~1.466)、饮酒(OR=1.410,95%CI:1.279~1.553)、体育活动(OR:1.244~1.527,95%CI:1.098~1.767)、孤独(OR:1.336~1.500,95%CI:1.219~1.682)、悲伤(OR=1.308,95%CI:1.186~1.441)、旷课(OR=1.390,95%CI:1.182~1.634)、离家出走(OR=1.242,95%CI:1.076~1.435)、打架(OR=1.771,95%CI:1.594~1.967)和被欺凌(OR=2.071,95%CI:1.869~2.294)是中学生发生非致死性伤害的危险因素。结论中学生非致死性伤害发生率为20.86%,非致死性伤害的发生与性别、吸烟、饮酒、负性情绪和暴力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深圳市宝安区中学生电子烟使用现况,并从个体、家庭和人际、社会环境层面探究青少年电子烟使用的相关因素,为预防青少年使用电子烟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深圳市宝安区15所中学共2 915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单因素χ2检验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对青少年电子烟使用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2 915名学生中,302人(10.4%)表示既往尝试使用过电子烟,56人(1.9%)表示在过去30 d内使用过电子烟。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就读于职业高中(OR=2.91,95%CI:1.33~6.37)、每周零用钱>25元(OR=2.82,95%CI:1.31~6.07)、认为“吸烟使人更有吸引力”(OR=3.24,95%CI:1.11~9.44)、认为“社交聚会吸烟使人更舒服”(OR=4.54,95%CI:1.80~11.47)、母亲教养方式为过度保护(OR=2.31,95%CI:1.17~4.55)或拒绝(OR=3.34,95%CI:1.31~8.53)、好朋友使用电子烟(OR=15.29~45.67,95%CI:3.54~223.90)...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贫困地区青少年网络成瘾(简称网瘾)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制定针对该特定人群网瘾的干预策略提供流行病学依据。方法 2022年4月20日—5月10日,采用横断面调查方式对毕节市威宁县9~18岁青少年在校学生进行一般人口学资料及网络成瘾相关调查,应用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S-D)、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评估抑郁、焦虑,分析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共有23 180名中小学生完成调查,2 394(10.3%)名青少年有网瘾,男性(OR=1.243,95%CI:1.139~1.355)、中学(OR=1.911,95%CI:1.731~2.110)、留守(OR=1.380,95%CI:1.249~1.525)、就读重点学校(OR=1.375,95%CI:1.225~1.544)及就读重点班(OR=1.184,95%CI:1.048~1.338)是青少年在读学生出现网瘾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学习成绩良好(OR=0.635,95%CI:0.564~0.715)及良好的社会关系(家庭关系OR=0.620、同学关系OR=0.701)是青少年在读学生出现网瘾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共有8 2...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师范男生4种艾滋病防控生活技能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有效预防艾滋病在学生中流行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某师范学院1 380名男生进行问卷调查,使用SPSS 21.0软件对数据进行一般描述性分析、t检验、χ~2检验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师范男生防艾生活技能影响因素。结果师范男生艾滋病防控风险识别、寻求帮助、协商和拒绝四种技能具备率分别为68.84%(950/1 380)、60.07%(829/1 380)、28.33%(391/1 380)、26.30%(363/1 380)。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汉族(OR=1.55,95%CI:1.01~2.39)、不饮酒(OR=1.69,95%CI:1.08~2.65)、愿意进行HIV检(OR=1.41,95%CI:1.02~1.96)、客观支持(OR=1.06,95%CI:1.01~1.11)、主观支持(OR=1.04,95%CI:1.01~1.07)和支持利用(OR=1.13,95%CI:1.06~1.21)得分高等的师范男生艾滋病防控风险识别技能具备率更高;四年级(OR=2.45,95%CI:1.43~4.18)、出生于城镇(OR=1.40,95%CI:1.04~1.89)和城市(OR=1.60,95%CI:1.08~2.35)、正在恋爱(OR=1.40,95%CI:1.03~1.91)、主观支持(OR=1.03,95%CI:1.00~1.07)和支持利用得分高(OR=1.24,95%CI:1.16~1.32)的师范男生艾滋病防控协商技能具备率更高,不吸烟的男生(OR=0.67,95%CI:0.49~0.92)相对于吸烟者具有较低的艾滋病防控协商技能具备率;未去过娱乐场所(OR=1.33,95%CI:1.02~1.74)、客观支持(OR=1.06,95%CI:1.01~1.11)、主观支持(OR=1.06,95%CI:1.02~1.10)和支持利用得分高(OR=1.19,95%CI:1.11~1.28)的师范男生艾滋病防控拒绝技能具备率更高;三年级(OR=1.76,95%CI:1.28~2.42)、愿意进行HIV检测(OR=1.46,95%CI:1.02~2.09)、客观支持(OR=1.07,95%CI:1.02~1.12)、主观支持(OR=1.06,95%CI:1.02~1.10)和支持利用得分高(OR=1.20,95%CI:1.12~1.29)的师范男生艾滋病防控寻求帮助技能具备率更高。结论师范男生艾滋病防控协商和拒绝技能具备率处于较低水平,应重点针对出生于农村、一年级、饮酒、去过娱乐场所、从未恋爱过、不愿意进行HIV检测的师范男生开展艾滋病防控生活技能训练,并为师范男生提供更多和更友好的社会支持环境。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城市≥40岁居民脑卒中患病特征及其相关危险因素,为制定综合有效的脑卒中防控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于2018年3月—2019年2月对辽宁省辽阳市弓长岭区和刘二堡以及丹东市振安区5 424例≥40岁的常驻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采集脑卒中患病特征及其相关危险因素资料。结果辽宁省城市≥40岁居民脑卒中患病人数为292例,脑卒中患病粗率为5.4%,男性高于女性(7.2%vs 4.4%,P 0.001)。脑卒中标化患病率为3.8%,男性和女性分别为4.8%和3.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OR=2.25,95%CI=1.75~2.97)、超重或肥胖(OR=1.35,95%CI=1.03~1.77)、缺乏锻炼(OR=1.86,95%CI=1.31~12.65)、高血压(OR=2.84,95%CI=2.08~3.89)、糖尿病(OR=1.93,95%CI=1.49~2.50)、脑卒中家族史(OR=2.13,95%CI=1.64~2.78)等是脑卒中患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辽宁省城市地区≥40岁居民脑卒中患病率较高,疾病负担较重,亟待开展积极有效的脑卒中相关危险因素综合干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中学生心理应激因素对运动伤害发生的影响,为预防和减少中学生运动伤害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抽取广州市5所初中和5所高中的学生进行运动伤害筛查,按性别、年龄、班级1∶1配对原则,通过样本量计算选择267对运动伤害病例和对照,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运动时感觉疲倦(OR=6.77,95%CI=3.56~13.89)、运动时感觉焦虑(OR=5.34,95%CI=3.02~11.97)、过去1 a有过伤害史(OR=3.18,95%CI=1.01~7.98)、遭到体育老师的严厉批评(OR=2.73,95%CI=1.23~7.05)以及感觉运动场地恶劣(OR=1.45,95%CI=0.61~3.26)是中学生运动伤害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不良的心理应激可能让中学生运动伤害发生率升高,应注意调整学生运动时的心理状态以及改善教师批评学生的态度与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中学生自杀意念、自杀计划和自杀未遂行为及影响因素,为开展中学生自杀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宁波市普通初中、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在校学生,采用自行编制的问卷调查基本情况及近12个月内自杀意念、自杀计划和自杀未遂行为,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中学生自杀意念、自杀计划和自杀未遂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发放调查问卷10 729份,回收有效问卷10 726份,问卷有效率为99.97%。最近12个月内中学生自杀意念、自杀计划和自杀未遂行为的检出率分别为12.93%、4.54%和5.06%。女生(OR:1.397~1.575,95%CI:1.178~1.927)、初中生(OR:1.625~1.824,95%CI:1.323~2.082)、自感健康状况一般或不好(OR:1.160~2.131, 95%CI:1.005~2.985)、孤独感(OR:1.574~4.423, 95%CI:1.221~5.254)、绝望感(OR:2.796~3.232,95%CI:2.400~3.990)、焦虑感(OR:1.890~2.117,95%CI:1.503~2.496)、平均每天睡眠时间8 h (OR:1.152~1.263, 95%CI:1.030~1.594)、吸烟(OR:1.476~2.074, 95%CI:1.055~3.072)、饮酒(OR:1.479~1.863,95%CI:1.271~2.296)、打架(OR:1.716~1.941,95%CI:1.330~2.422)和遭受校园暴力(OR:2.254~3.292,95%CI:1.342~5.277)是中学生自杀意念、自杀计划和自杀未遂的共同危险因素,参加体力活动(OR:0.597~0.720,95%CI:0.474~0.923)是共同保护因素。结论性别、年级、自感健康状况、孤独感、绝望感、焦虑感、睡眠时间、吸烟、饮酒、打架、遭受校园暴力和体力活动是宁波市中学生自杀行为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江苏省太仓市中学生近视现状及变化趋势,并分析中学生近视的影响因素及相关指标的预测评估价值,为近视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于2021年10-12月对太仓市的中学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1 566名中学生为调查对象,行现场眼科视力筛查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系统调研中学生近视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并采用ROC进行相关影响因素的预测效能评估分析。结果 在参与调查的1 566名中学生中,完成有效视力检查和问卷调查的有1 356名(86.59%),1 356名中学生中近视检出率为83.30%。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女生(OR=1.672,95%CI:1.265-2.210)、初三年级(OR=1.146,95%CI:1.046-1.254)、高一年级(OR=1.205,95%CI:1.047-1.386)、高二年级(OR=1.183,95%CI:1.084-1.291)、高三年级(OR=1.236,95%CI:1.101-1.387)、父母双方近视(OR=1.451,95%CI:1.185-1.776)、课后作业1-2 h/d(OR=1.839,95%CI:1.319-2.563)、课后作业>2 h/d(OR=2.267,95%CI:1.457-3.523)、屏幕使用1-2 h/d(OR=2.044,95%CI:1.294-3.229)、屏幕使用>2 h/d(OR=2.542,95%CI:1.621-3.987)、BMI>24.0(OR=1.452,95%CI:1.089-1.937)等,均是中学生近视的危险因素。而户外活动1-2 h/d(OR=0.628,95%CI:0.485-0.814)、户外活动>2 h/d(OR=0.468,95%CI:0.313-0.700)和BMI<18.5(OR=0.669,95%CI:0.535-0.837)是近视的潜在阻碍因素。ROC分析显示:上述7个因素/指标联合预测中学生近视的评估效能较高,ROC-AUC(0.95CI)为0.884(0.816-0.927)。结论 江苏省太仓市中学生近视发生率较高,应加强预防近视的教育宣传,在近视防控过程中适当控制学生课后作业量,增加户外活动时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泸州市小学生常见不良行为的发生现状,并探讨其影响因素,为泸州市小学生常见不良行为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于2018-11/2019-01期间以匿名式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泸州市9所公立小学和3所私立小学的小学生近1年来常见不良行为发生状况,应用SPSS 17.0软件,采用χ~2或χ~2趋势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以非条件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共调查5 975名小学生,平均年龄(9.53±0.96)岁,男、女生分别为3 085人、2 807人。中小学生常见不良行为发生率为77.97%;其中,打网络游戏发生率最高,为66.26%,其次是校园暴力为27.94%。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公立学校(OR=1.47,95%CI:1.20~1.79)、五年级(OR=1.60,95%CI:1.25~2.04)、男生(OR=1.83,95%CI:1.55~2.15)、性格一般(OR=2.05,95%CI:1.61~2.62)和性格外向(OR=1.41,95%CI:1.12~1.76)、成绩中等(OR=1.40,95%CI:1.17~1.68)和成绩中下(OR=1.45,95%CI:1.04~2.02)、父母当面吵架(OR=2.30,95%CI:1.88~2.83)是小学生常见不良行为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泸州市城区小学生常见不良行为发生率较高,建议学校等教育部门以及家长都应针对以上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以促进学生人群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辽宁省农村地区出血性卒中患病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为出血性卒中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7年9月至2018年5月按照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辽宁农村地区随机选取4个县(市)19个村庄,对年龄≥40岁的10 926名常住居民进行脑卒中相关危险因素调查,包括问卷调查、体格检查(身高、体重和血压等)和生化检测。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χ~2检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出血性卒中粗患病率为1.38%,男性(1.73%)高于女性(1.15%),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有统计学意义(趋势χ~2=25.222,P0.05),标化患病率为0.99%,男性和女性分别为1.27%和0.84%。男性(OR=2.26,95%CI:1.58~3.24)、高血压病史(OR=5.43,95%CI:2.99~9.87)、房颤(OR=2.68,95%CI:1.12~6.43)、脑卒中家族史(OR=1.78,95%CI:1.28~2.48)、缺乏运动(OR=3.18,95%CI:2.24~4.52)和老龄化(50~59岁OR=17.60,95%CI:2.41~128.49;60~69岁OR=15.38,95%CI:2.11~112.00;70~79岁OR=10.23,95%CI:1.37~76.53;≥80岁OR=11.51,95%CI:1.40~94.59)与出血性卒中高风险相关。结论辽宁农村地区40岁以上人群出血性卒中患病率高,亟待通过控制血压、加强锻炼等措施降低和预防出血性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郑州市青少年抑郁症状和网络成瘾状况以及两者之间存在的关系,为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提供支持。方法 在郑州市分别选取城区和郊区共6024名初中和高中学生进行抑郁症状和网络成瘾情况的问卷调查。结果 郑州市青少年网络成瘾检出率为2.41%。男生(2.97%)高于女生(1.8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C小五号.EPS;P〗=8.01,P<0.01)。城区(2.73%)高于郊区(1.86%)学生、职业高中学生(6.79%)高于高中(2.54%)高于初中(1.19%)学生、住校(4.30%)学生的网络成瘾检出率高于非住校(2.19%)学生,均存在统计学意义(〖XC小五号.EPS;P〗=4.52、81.61、10.69,P<0.01)。郑州市青少年可能存在抑郁症状的比例为9.56%,肯定存在抑郁症状的青少年比例为16.55%。在不同年级、是否住校、网络成瘾等方面青少年抑郁症状检出率之间均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C小五号.EPS;P〗=134.56、9.74、112.46,P<0.01)。回归分析显示,年级方面初中[OR=0.64,(95%CI:0.52~0.79)],高中[OR=1.35,(95%CI:1.10~1.64)]和网络成瘾[OR=4.61,(95%CI:3.23~6.57)]是影响青少年抑郁症状检出率的重要因素。结论 郑州市高中阶段学生、存在网络成瘾学生、城区学生存在抑郁症状的情况均较为严重,住校学生的网络成瘾行为和抑郁症状检出率均较高,因此,住校学生应作为关注的重点群体。  相似文献   

12.
了解湘西州留守与非留守中学生精神成瘾行为情况及网络成瘾影响因素,为积极开展相关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 分层随机整群抽取湘西州2 251名中学生,其中留守1 124名,非留守1 127名,并对其长时间上网、网络成瘾、长时间玩电子游戏行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非留守中学女生长时间上网的报告率(13.69%)高于留守女生(7.19%);非留守初中生(18.84%)、高中生(18.07%)长时间玩电子游戏的报告率高于留守初中生(11.96%)、高中生(12.59%);农村非留守中学生(9.59%)网络成瘾的报告率高于农村留守中学生(6.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Logistic回归显示,留守中学生网络成瘾的危险因素有男生,上网以游戏为主,心情很少或有时、经常或总是不愉快(OR值分别为6.452,1.850,3.263,3.045,P值均<0.05);非留守中学生网络成瘾的危险因素有男生,单亲、其他家庭类型,很少或有时、经常或总是心情不好、父亲学历为初中及高中(OR值分别为2.400,2.558,4.801,3.821,1.794,2.582,P值均<0.05),保护因素有学习成绩中等(OR=0.246,P=0.001).结论 非留守较留守中学生更易发生精神成瘾行为,应引导其正确使用计算机和网络,控制上网时间,并积极开展相关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中学生网络沉溺现状及其与抑郁水平的关系,为开展中学生网络成瘾三级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于2018年1—6月在北京市随机抽取4 500名中学生,采用现场调查法调查其网络沉溺情况、抑郁情况等。结果 在4 234份有效问卷中,显示具有网络可替代性差、优先性高、游戏需求大,日均上网不少于4 h特质的占比分别为22.19%,19.62%,18.60%和21.37%。网络沉溺程度相对较重的组,其上网行为中选择玩游戏的比例也较高。有43.33%自觉有网络成瘾行为,家长是其最主要的求助对象。网络优先性高(OR=1.63,95%CI:1.36~1.95)、网络游戏需求大(OR=1.33,95%CI:1.10~1.60)、日均上网时长长(2~3 h/d:OR=1.40,95%CI:1.09~1.80;3~4 h/d:OR=1.32,95%CI:1.01~1.75;≥4 h/d:OR=1.80,95%CI:1.38~2.36)是中学生抑郁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中学生网络沉溺情况不容乐观,网络成瘾可能是中学生抑郁的风险因素,家长应加强预防中学生网络成瘾。  相似文献   

14.
了解农村中学生性侵犯的防范能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预防农村中学生性侵犯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随机整群抽取湖北省某市农村2所初中学校的初一、初二年级和1所高中学校高一、高二年级共1 658名在校学生,采用不记名自填式问卷调查中学生性侵犯防范能力的现状,并对影响因素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有关中学生性侵犯防范能力的7个问题中,男生回答“有时”或者“经常”的频率更高,其中5个条目性别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中学生性侵犯防范能力得分合格(性侵犯防范能力得分≥12)的危险因素为男生(OR=1.509,95% CI=1.230~1.852)和亲密度得分低(OR=1.259,95%CI=1.138~1.393);保护因素为非留守(OR=0.774,95% CI=0.627~0.956)、非住校(OR=0.558,95%CI=0.455~0.686)、≤12岁(OR=0.363,95%CI=0.268~0.493)和13~16岁(OR=0.160,95% CI=0.101~0.254).结论 农村中学生预防性侵犯的能力相对不足,需要开展加强农村中学生性侵犯防范能力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相似文献   

15.
湖南省中学生网络成瘾症现况调查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了解湖南省中学生网络成瘾症的现状及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通过分层整群抽样获取样本,采用成熟量表和自行编制的影响因素调查表进行调查。结果湖南省中学生网络成瘾症检出率为5.52%(95%CI:4.84~6.20);在不同性别、年级和是否班干部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不同地区、学校类别、是否独生子女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厌学、焦虑、人际交往敏感、同伴常进网吧、父亲受教育程度、社区歌舞厅/录像厅数量、社区锻炼场所数量是中学生网络成瘾症的相关因素(P<0.10),其OR值分别为0.281、3.469、2.318、1.710、1.877、1.456、1.273、0.726。结论湖南省中学生网络成瘾症检出率在全国居于中等水平;中学生网络成瘾症的发生受性别、同伴常进网吧等8个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湖北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湖北地区5~9年级留守儿童1 672人,以症状自评量表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测试。结果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量表测试阳性率为27.8%(95%CI=25.62%~29.91%),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在性别、寄宿情况、父/母是否有固定工作、务工地点等方面存在差异(P<0.05);二项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留守儿童父亲受教育程度较高(OR=0.669,95%CI=0.461~0.972)、有固定工作(OR=0.5529,5%CI=0.317~0.962)为保护因素;寄宿(OR=1.710,95%CI=1.054~2.772)为危险因素。结论男生和住宿学生更易发生心理问题,父亲受较高教育,父母有固定工作,打工地点离家近等有利于降低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北京市青少年二手烟暴露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烟草控制措施提供数据支持。  方法  采用二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确定北京市16个区48所初中、34所普通高中和14所职业高中共370个班级的10 532名在校生为调查对象,使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控烟办公室制定的全国青少年烟草流行监测调查问卷进行信息采集。  结果  2019年北京市中学生在过去7 d内4类场所二手烟暴露率为71.5%(95%CI=70.2%~72.7%),其中室外公共场所的二手烟暴露率最高(60.3%),其次是室内公共场所(48.9%)、家(34.1%),公共交通工具最低(19.1%)。过去30 d内看到有人在学校的建筑物内或室外吸烟的比例为31.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父母中有人吸烟(OR=2.62)、好友中有人吸烟(OR=2.13)、在课堂上学习过烟草危害(OR=0.74)和高一到高三年级(OR=0.68~0.73)与4类场所二手烟暴露率有相关关系(P值均 < 0.05)。  结论  北京市中学生二手烟暴露维持在较高水平。应加强学校烟草危害和控烟宣传,倡导无烟家庭创建,切实保护中学生尤其初中生免受二手烟危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2019年辽宁省学生视力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制定防治学生近视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辽宁省14个市学生,对抽取的学生进行远视力检查、屈光检查和问卷调查。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学生近视发生的影响因素。  结果  辽宁省学生的近视率为53.1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发现,影响视力的主要因素有经济分类、城乡划分、性别、学校类型、是否住校、座位调换情况、眼保健操情况、户外活动是否达标情况及是否存在视屏时间过长行为(均有P < 0.05)。其中经济水平好(OR=0.802, 95% CI:0.751~0.855)、性别女(OR=0.663, 95% CI:0.635~0.692)、高年级(初中OR=0.337, 95% CI:0.358~0.398;高中OR=0.182, 95% CI:0.170~0.196;职高OR=0.392, 95% CI:0.351~0.438)、不住校(OR=0.771, 95% CI:0.716~0.830)、座位至少每月调换1次(OR=0.801, 95% CI:0.739~0.868)和眼保健操每天做2次及以上(OR=0.922, 95% CI:0.850~0.998)与近视率的降低有关,而经济水平中等(OR=1.215, 95% CI:1.115~1.323)、郊县地区(OR=1.134, 95% CI:1.083~1.187)、户外活动不达标(OR=1.069, 95% CI:1.014~1.128)和存在视屏时间过长行为(OR=1.221, 95% CI:1.166~1.280)则与近视率增加有关。  结论  辽宁省学生近视发生率相对较高,防控形势严峻。应采取改变学生的用眼习惯、加强体育锻炼等措施,多方联合的防控手段,以减少学生近视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中学生出现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建立风险预测的列线图模型,为防控中学生抑郁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大连市城市和农村中学生共3 470名,使用学生健康行为调查表及抑郁量表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并建立列线图,预测中学生出现抑郁症状的风险。 结果 中学生的抑郁症状检出率为24.12%,肯定有抑郁症状的检出率为16.22%。遭受校园欺凌(OR = 2.748,95%CI:2.257~3.346)、被家长打骂(OR = 2.025,95%CI:1.679~2.433)、学段(职高:OR = 1.883,95%CI:1.286~2.758;高中:OR = 1.242,95%CI:1.001~1.541)、上网时间越长(≥3 h:OR = 1.773,95%CI:1.366~2.302;2~<3 h:OR = 1.525,95%CI:1.190~1.954)、女生(OR = 1.352,95%CI:1.141~1.603)、农村地区(OR = 1.351,95%CI:1.126~1.622)均是中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的危险因素;体育课时数多(2 节:OR = 0.685,95%CI:0.504~0.931;≥3 节:OR = 0.583,95%CI:0.425~0.799)、睡眠时间充足(OR = 0.676,95%CI:0.562~0.812)都是中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的保护因素;基于以上影响因素建立的列线图模型具有较好的区分度(一致性指数C - index = 0.700,95%CI:0.680~0.721)和准确度(Hosmer - Lemeshow检验χ2 = 2.885,P = 0.941)。 结论 遭受校园欺凌、被家长打骂、职高或高中、上网时间越长、女生、来自农村地区、体育课时数少、睡眠时间不足的中学生更容易出现抑郁症状,可以利用列线图直观、有效地预测中学生出现抑郁症状的风险,从而有针对性地对高危群体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中小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现况;探讨中小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家庭环境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4所学校6 252名中小学生,使用蓄意自伤量表和中国家庭评估测量工具进行问卷调查,采用两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中小学生NSSI行为的家庭环境因素。结果 中小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检出率为30.74%,在中小学生中,家庭相互交流(小学生:OR = 1.041,95%CI:1.028~1.055;中学生:OR = 1.036,95%CI:1.011~1.060)、家庭冲突(小学生 :OR = 1.060,95%CI:1.044~1.077;中学生 :OR = 1.045,95%CI:1.013~1.079)和父母控制(小学生:OR = 1.033,95%CI:1.012~1.055;中学生 :OR = 1.057,95%CI:1.014~1.103)均是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危险因素。结论 改善和提高家庭环境功能水平,有助于预防中小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