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是指卒中后产生任何类型的认知恶化,范围从轻微损伤到痴呆。卒中幸存者患认知障碍的风险明显升高,这可能会影响患者日常活动的独立性、社会参与度和生活质量。由于药物治疗PSCI的效果有限,因此众多学者们非常注重对非药物治疗方法的探索。非药物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具有安全、经济、有效、方便实用等优点。目前的诸多研究已证实非药物方法在改善PSCI患者运动、认知功能方面有一定效果,且不同的非药物干预方法作用机制各不相同。本文通过对运动疗法、针灸疗法、物理疗法、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等治疗PSCI患者的非药物手段进行综述,为PSCI患者选择非药物干预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卒中后认知障碍(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 PSCI)指卒中后出现并持续到6个月时仍存在的以认知损害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存时间。本文结合最新影像学、生物标志物及干预措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从PSCI的定义、流行病学和危险因素、发病机制、预测、预防和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为PSCI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脑卒中是导致全球死亡率排名第一的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的特点。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卒中及卒中后认知障碍(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 PSCI)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引起了个人、医疗、社会的经济负担,目前尚无治疗方案可以恢复较晚期的卒中后认知功能或延缓、阻断认知进一步损害的临床证据,因此卒中后认知障碍的早期有效干预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综述PSCI发生的相关因素、潜在机制及诊疗策略,早期评估PSCI的潜在发生风险,并给予患者药物及康复治疗,进而为临床PSCI的诊疗提供指导性意见。  相似文献   

4.
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是由卒中引起的从轻度认知障碍到痴呆的一类临床综合征,其明显增加了卒中患者的残疾、死亡风险,但发生机制目前尚不明确,且治疗方法较局限。近年来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可通过各种途径在PSCI的发生、发展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该文主要综述具有代表性的肠道菌群代谢产物短链脂肪酸、氧化三甲胺、脂多糖与PSCI的相关性,为PSCI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脑卒中常导致持续性脑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主要表现为学习、记忆等方面的障碍。目前,PSCI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与线粒体功能障碍密切相关,健康线粒体对神经元存活至关重要。近年来研究表明,细胞间线粒体转移可通过增加神经元活力、增强线粒体代谢、调控神经炎症等过程与脑卒中联系,从而改善认知障碍。本文概述了线粒体转移的机制以及细胞间线粒体转移在PSCI中的关键作用,并探讨了线粒体移植作为PSCI的新型治疗干预措施的效果,为其临床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研究发现,脑卒中已成为世界居民第二大死因。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作为脑卒中后最主要的并发症之一,是指从中风引起的轻度认知障碍的一系列综合征,包括语言功能障碍、视觉空间障碍、执行功能障碍、记忆力障碍。而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因其安全有效的优点,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PSCI的治疗。故针对近年来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卒中后认知障碍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张俊  马将  李红  梅浩男 《重庆医学》2021,50(18):3120-3122,3126
目的 探讨卒中恢复期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与认知障碍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8年9月至2020年10月石家庄市人民医院进行康复治疗的222例卒中恢复期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进行评估,分为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组和非PSCI组.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和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利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PSCI的危险因素,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对PSCI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 PSCI组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和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水平均明显低于非PSCI组(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高T3水平是PSCI的保护因素(OR=0.106,95%CI=0.031~0.361,P<0.05).血清T3诊断PSCI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19(P<0.05).结论 卒中恢复期血清高T3水平是PSCI的保护因素,且对PSCI的临床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8.
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是脑卒中后残疾的重要原因,也是脑卒中研究的重点之一。PSCI发病率高,影响脑卒中后神经功能的康复,进而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在临床工作中神经科医师应警惕PSCI的发生,并指导患者积极预防PSCI以改善患者预后。本文就PSCI的发病率、影响因素、神经心理评估、影像学、预防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等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9.
脑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PSCI在临床治疗中尚未发现有效的针对性治疗措施。大量研究证实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炎症小体的活化在PSCI中起关键作用,且对其进行的许多抑制性治疗显示出了改善认知障碍的功效。为此,本文总结了NLRP3炎症小体的活化和影响因素及其与PSCI的关系,发现在PSCI的细胞和动物模型中,针对NLRP3或其炎症小体成分的抑制措施可以减轻炎性反应和相应的病理特征,从而促进其认知功能的恢复,因此,靶向NLRP3炎症小体可能是PSCI治疗的新趋势。然而到目前为止,尽管许多药物和治疗措施已成功鉴定出能够抑制NLRP3炎症小体的活化,但其在临床中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仍有待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卒中后认知障碍(post 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PSCI)患者粪便钙卫蛋白(fecal calprotectin,FC)水平及其与认知状态和血清炎性因子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就诊的PSCI患者32例、卒中后无认知障碍(post stroke with no cognitive impairment,PSNCI)患者44例和无卒中对照者25例,检测并对比3组中FC水平以及PSCI组治疗前后的FC水平。对PSCI组进行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ini 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评估,并检测血清C 反应蛋白(CRP)和白介素 6(IL 6)的水平。结果: PSCI组、PSNCI组和对照组的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未见明显差异,高血压史和糖尿病史在3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PSCI组FC水平显著高于PSNCI组和对照组(P<0.01)。对PSCI患者改善认知治疗1个月后,PSCI患者FC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在PSCI组中,FC水平与MoCA评分和MMSE评分呈负相关(P<0.01),与血清CRP水平和血清IL 6水平呈正相关(P<0.01)。结论: PSCI患者FC水平升高,与PSCI患者的认知功能和血清炎性因子具有相关性,在PSCI的发生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卒中后认知障碍(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PSCI)发病率逐年上升,传统医学作为一种标本兼治、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正逐渐被更多的人接受,其中头针在治疗脑血管疾病领域疗效尤为突出。该文经查阅近10年来相关文献,对头针治疗卒中后认知障碍的取穴定位原则(分别以传统经络腧穴理论、现代大脑皮层功能分区理论为主及二者相结合)和针刺方法(丛刺法、透刺法、排刺法等)进行归纳总结,旨在为临床治疗卒中后认知障碍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12.
背景 《卒中后认知障碍管理专家共识2021》明确指出,需在卒中后3~6个月进行认知功能评估以最终确定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的发生,但关于PSCI的影响因素研究尚存在争议,且缺乏循证医学证据。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后3~6个月认知障碍的影响因素,为PSCI的预防和干预提供循证医学证据。 方法 计算机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CINAHL、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维普网(VIP)、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筛选关于缺血性脑卒中后3~6个月认知障碍影响因素的队列研究或病例对照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0年12月。采用RevMan 5.3软件完成Meta分析。 结果 最终纳入27篇文献,包含8 677例患者,其中PSCI患者4 322例,非PSCI患者4 355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10,95%CI(1.06,1.14),P<0.000 01〕、受教育程度〔OR=0.82,95%CI(0.78,0.85),P<0.000 01〕、高血压〔OR=2.69,95%CI(1.90,3.81),P<0.000 01〕、糖尿病〔OR=1.95,95%CI(1.58,2.39),P<0.000 01〕、心房颤动〔OR=2.92,95%CI(1.92,4.45),P<0.000 01〕、卒中史〔OR=2.68,95%CI(1.95,3.68),P<0.000 01〕、Fazakas评分〔OR=1.86,95%CI(1.57,2.21),P<0.000 01〕、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OR=1.44,95%CI(1.17,1.77),P=0.000 6〕,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OR=1.08,95%CI(1.02,1.14),P=0.006〕、饮酒〔OR=2.85,95%CI(2.00,4.04),P<0.000 01〕均是缺血性脑卒中后3~6个月认知障碍的影响因素。 结论 现有研究证据表明年龄、受教育程度、高血压、糖尿病、心房颤动、卒中史、Fazakas评分、入院时NIHSS评分、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饮酒是缺血性脑卒中后3~6个月认知障碍的影响因素,医务人员应根据上述影响因素和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康复治疗方案,以减少PSCI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分析卒中后非痴呆认知障碍患者认知损害特点的护理措施。方法:选取永城市妇幼保健院2011年7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40例卒中后非痴呆认知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析,并按患者住院尾号将其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蒙特利尔认知评量表总分及各项指标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措施对卒中后非痴呆认知障碍患者认知损害特点具有显著效果,可促使患者早日康复,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卒中后1个月内认知下降患者肠道菌群构成改变,并探讨差异菌类与认知功能等临床指标的相关性。  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分别选取卒中伴认知障碍 (PSCI组)、卒中不伴认知障碍(Non-PSCI组)和对照者(NC组)各12例。收集各组人群一般资料及临床指标。采用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进行肠道菌群丰度、多样性及差异性分析,分析肠道菌群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及差异菌类对认知下降的鉴别效能。  结果  PSCI组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 MoCA)得分低于Non-PSCI组(P<0.001),3组间其他一般资料和临床指标及肠道菌群Alpha多样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肠道菌群在门、属、种水平构成上存在差异。门水平,PSCI组放线菌门相对丰度明显增加(LDA score>2)。属和种水平,3组排列前10的菌类以厚壁菌门多样性最高,相对丰度Non-PSCI组中疣微菌门呈增加趋势,PSCI组中放线菌门呈增加趋势。组间差异性分析显示各组存在不同的标志菌类,其中PSCI组放线菌门的Bifidobacterium属、Alloscardovia属和Alloscardovia omnicolens菌及厚壁菌门的Lactobacillus gasseri菌和Anaerostipes hadrus菌明显升高(LDA score>2),且相关性分析提示Anaerostipes hadrus菌与MoCA呈负相关,Bifidobacterium属与血尿酸呈正相关。Bifidobacterium属、Lactobacillus gasseri菌和Anaerostipes hadrus菌对区分有无认知下降有一定鉴别效能,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85、0.792、0.750(P<0.05)。  结论  卒中后早期认知下降患者肠道菌群结构发生改变,差异菌类与认知功能及相关危险因素存在一定相关性,为卒中后认知障碍的早期防治提供新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中医心理疗法对卒中后高血压的影响及对改善卒中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入选的96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与心理干预组(46例,简称干预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中医综合心理治疗。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压变化情况、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以及中医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且干预组均优于对照组。结论:中医心理疗法不仅有助于卒中后高血压的恢复,而且能够促进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改善,可提高缺血性卒中药物治疗的整体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脑卒中后认知障碍(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 PSCI)是脑卒中后常见并发症之一,对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较大,但发病机制尚未能完全解释清楚。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程序性细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 PCD)机制与PSCI有关,包括细胞凋亡、坏死性凋亡、细胞焦亡、泛凋亡、PARP-1依赖性细胞死亡和铁死亡等。因此,清楚了解各种PCD机制及其与PSCI的关系,阐明PCD在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至关重要。文章综述了与PSCI相关的6种PCD途径,总结其在PSCI中的作用机制,并阐述了不同途径之间可能存在的串扰,以期为临床靶向PCD途径的调节因子来治疗PSCI提供资料依据。  相似文献   

17.
脑卒中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是一种神经心理障碍,常见于脑血管病及脑血管病后遗症,表现为记忆障碍、失语、失用、失认、失读、视空间障碍等,给患者的日常生活、社会适应和全面康复造成极大的不便。针刺疗法对罹患卒中后轻度认知障碍的患者有显著疗效。分别以"卒中,脑梗死,脑出血,轻度认知障碍,针刺"为关键词,对PubMed、Cochrane、Embase、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2004-2014年近10年收录已发表的相关临床研究报道进行中英文检索,对近年来应用针刺治疗轻度认知障碍的方法及操作加以归纳、总结。旨在指导临床应用,为治疗卒中后轻度认知障碍提供新的思考,并指出目前应用针刺治疗本病存在的问题与对未来研究方向、研究深度加以展望。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缺血性卒中急性期血压水平与卒中后认知障碍的关系.方法 选取发病24 h内住院的首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796例,急性期收缩压或舒张压定义为卒中发病7d内的平均收缩压或平均舒张压,MoCA分值<26分判定为认知障碍.对比分析患者入院时、发病14 d、发病3个月、发病6个月、12个月的MoCA分值和认知障碍患病率,并将急性期血压值按五等分分组(Q1 ~Q5),采用多参数对数回归分析急性期血压水平与卒中发病3个月认知障碍的关系.结果 卒中发病3个月后认知障碍(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PSCI)患病率最高(71.89%),以后各时相点逐渐下降.以03为参照,经多参数调整后,血压过低(Q1-SBP 102~ 127 mmHg)或过高(Q5-SBP> 170~215 mmHg),PSCI发病风险均高(Q1-SBP的OR=1.83,95%CI=1.64~2.28,P=0.007;Q5-SBP的OR=2.32,95%CI=1.74 ~2.90,P<O.01).DBP和MBP与SBP具有类似特征.结论 缺血性卒中急性期血压过高或过低均是PSCI发病的风险因素,将血压维持在某一“适当水平”可能有助于降低PSCI的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认知障碍的情况及其危险因素。 方法选取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98例,随访6~12个月,根据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分为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PSCI)组和卒中后认知正常(PSCN)组,比较两组患者血生化指标以及卒中病灶部位等指标。 结果198例脑卒中患者中,105例患者出现认知功能障碍,PSCI发病率为53.03%。PSCI组患者年龄、空腹血糖、超敏C反应蛋白、NIHSS评分、脑梗死病史发生率以及脑白质疏松发生率均高于PSCN组(P<0.05)。与PSCN组比较,PSCI组额叶、顶叶、颞叶、枕叶梗死部位患者PSCI发生率更高(P<0.05)。经Log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脑梗死以及脑梗死部位是PSCI的危险因素(P<0.05)。 结论轻型缺血性脑卒中后PSCI发生率较高,年龄、脑梗死以及脑梗死部位是其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oulder Hand Syndrome,SHS)是脑血管病后最常见并发症之一,SHS发病机制存在很大争议,而医师临床干预不同,导致每位患者预后差异很大,其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目前临床上缺乏特效的治疗方法。中药外用是中医外治法主要疗法之一,其起效迅速、费用低、操作简便,疗效独特、安全,无不良反应。使用中药外用治疗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疗效明显,相对于西医疗法具有操作简单、痛苦小、疗效稳定、预后佳、易接受、依从性高等优点。通过查阅近5年使用中药外治疗法治疗卒中SHS的相关文献资料,分别从中药熏洗、中药穴位贴敷、中药药罐法、中药熨敷、中药蜡熨、中药涂擦、中药刮痧、中药仪器导入以及综合疗法等方面予以归纳整理,以期为今后使用中药外用疗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方案选取提供更为有力的依据,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