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0 毫秒
1.
目的 对汶川地震后6月都江堰地区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伴发焦虑及抑郁症状的状况进行分析.方法 整群分层抽取都江堰地区中学生49个班级,利用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PTSD-SS)、儿童焦虑性情绪筛查量表(SCARED)、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DSRSC)进行评估,共1925人完成调查.结果 PTSD的检出率为15.9%,焦虑症状的检出率为40.8%,抑郁症状的检出率为24.4%.其中,PTSD与焦虑症状的共患率为13.6%,PTSD与抑郁症状的共患率为8.5%,PTSD与抑郁、焦虑症状的共患率为8.1%.PTSD总分与DSRSC抑郁指数(r=0.475,P<0.01)、SCARED焦虑总分(r=0.650、P<0.01)呈正相关.在检出PTSD的青少年中,有85%检出焦虑症状(χ~2=295.160,P<0.01),53.4%检出抑郁症状(χ~2=166.504,P<0.01).在检出PTSD的女性青少年中,有88%检出伴发焦虑症状,高于男性(χ~2=4.010,P<0.05).逻辑回归分析发现,女性、生活在农村、亲人伤亡严重、财产损失大、主观支持少、对支持的利用度低、消极应对方式是PTSD伴发焦虑的危险因素;女性、非独生子女、生活在农村、亲人伤亡严重、社会支持少、对支持的利用度低、消极应对方式是PTSD伴发抑郁的危险因素.结论 地震后6个月,青少年PTSD伴发焦虑及抑郁症状的发生率高,女性PTSD伴发焦虑症状的发生率高于男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目击伤害的大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症状、应对方式及安全感的现状及其关系.方法 方便抽样法抽取广州某大学大一和大二的学生800名,用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PTSD-SS)、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和安全感量表(SQ)进行调查.结果 曾目击某人被杀死或被严重伤害的大学生有155人,阳性率为20.5%.与未目击伤害的大学生相比,有目击伤害经历的学生安全感总分[(50.78±5.63)分,(52.01±5.19)分]和积极应对因子分[(34.94±5.42)分,(35.88±5.45)分]、确定控制感得分[(25.07±4.25)分,(26.11±3.71)分]均明显偏低,PTSD症状总分及各因子分和消极应对得分均明显偏高,除人际安全感因子外,两组均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相关分析结果 表明:目击伤害的大学生PTSD的因子分、总分与消极应对因子分呈正相关,与积极应对、人际安全感、确定控制感因子分、安全感总分均呈负相关,绝大多数相关具有显著性(P<0.01或P<0.05).结论 有目击伤害经历的大学生,其PTSD症状明显、安全感较差,消极应对方式多、积极应对方式较少.  相似文献   

3.
救援官兵地震1周年后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率及相关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调查汶川地震1周年后救援官兵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现患率.方法 采用自编一般情况问卷、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症状清单平民版(PCL-C)、症状自评量表(SCL-90)、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艾森克个性问卷(EPQ)组成调查表,于汶川地震1周年时对1176名参加抗震救灾部队官兵进行测试.以PCL-C、SCL-90部分因子作为心理健康状况评定指标,用t检验、相关分析探讨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1周年后救援官兵PTSD现患率为3.45%.SCL-90量表中躯体化因子分[(1.43±0.57)分]、EPQ中内外向[(12.50±3.79)分]、SCSQ中积极应对[(2.05±0.71)分]分值均显著高于全军常模(P<0.01或P<0.05),SCL-90量表中焦虑、抑郁、EPQ中神经质、SCSQ中消极应对分值均显著低于全军常模(P<0.01).PTSD组情绪更不稳定、更多地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PCL-C总分与SCL-90中躯体化、焦虑和抑郁因子分及EPQ中神经质因子和消极应对分值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EPQ中内外向因子、积极应对分值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 汶川地震1周年后救援官兵PTSD现患率为3.45%,官兵整体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具有神经质、内向性的个体及低年资、低文化程度的救援军人是心理干预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SARS相关3类人群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发生情况及主要影响因素.方法使用自拟应激源-认知情况问卷、事件影响量表(IES-R)、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自尊量表(SES)、艾森克个性问卷(EPQ)作为工具,对SARS患者、一线医务人员及疫区公众进行调查.结果1.SARS患者、一线医务人员、疫区公众PTSD症状检出率分别是:55.1%、25.8%、31.18%;SARS患者PTSD症状的检出率最高(P<0.01).2.3类人群PTSD的发生率不同的主要原因是应激源强度与特征的不同;消极应对方式是SARS患者、公众的危险因素,自尊是SARS患者和一线医务人员的保护因素,社会支持是一线医务人员的保护因素.3.相比2003年9月的第一次调查,2004年9月第二次调查IES-R条目严重出现率明显下降.结论1.在SARS事件应激暴露强度不同的各人群中均产生了PTSD症状,SARS患者的PTSD症状检出率最高.2.组间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应激源强度,不同人群产生PTSD的影响因素不完全相同.3.随着时间改变PTSD症状逐渐减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泥石流灾后中学生心理弹性特征及其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症(PTSD)阳性症状的影响。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于灾后1月,使用心理弹性量表对舟曲受灾的1 273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男生在心理弹性特征维度上(除乐观因子外)得分均高于女生,不同心理弹性等级之间PTSD阳性症状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心理弹性有性别、年龄差异,同时具有相对稳定性及一定的局限性,对PTSD的发生有减轻作用,应加强灾后中学生心理弹性建设,预防灾后PTSD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调查妇科癌症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率、心理健康水平与心理弹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清单-平民版(PTSD checklist-civilian version,PCL-C)、心理弹性量表(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 RISC)、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艾森克人格问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EPQ)、应对方式问卷对181例三甲医院的妇科癌症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①妇科癌症患者的PTSD总分为(30.75±11.28)分,PTSD总分≥38分者41例(22.65%),总分≥45分者20例(11.05%),总分≥50分者11例(6.08%).②PTSD阳性组在心理弹性的总分上显著低于PTSD阴性组(P<0.05).③妇科癌症患者SCL-90阳性组在心理弹性总分上显著低于SCL-90阴性组(P<0.01).在人格(EPQ)的神经质得分显著高于阴性组(P<0.01),在应对方式的自责、退避、合理化因子得分上显著高于阴性组(P<0.05).④PTSD总分与SCL-90总分、自责、退避应对方式3个因素成正相关,与心理弹性(CD)总分、解决问题、求助、合理化应对方式4个因素成负相关.SCL-90总分与PTSD总分、自责、幻想、退避应对方式4个因素成正相关,与CD总分、外向性、合理化应对方式3个因素成负相关.结论 妇科癌症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率较高,低心理弹性、低心理健康水平、消极的应对方式是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重要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妇科癌症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率、心理健康水平与心理弹性的关系。方法采用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清单-平民版(PTSD checklist-civilian version,PCL-C)、心理弹性量表(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艾森克人格问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EPQ)、应对方式问卷对181例三甲医院的妇科癌症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妇科癌症患者的PTSD总分为(30.75±11.28)分,PTSD总分≥38分者41例(22.65%),总分≥45分者20例(11.05%),总分≥50分者11例(6.08%)。②PTSD阳性组在心理弹性的总分上显著低于PTSD阴性组(P<0.05)。③妇科癌症患者SCL-90阳性组在心理弹性总分上显著低于SCL-90阴性组(P<0.01)。在人格(EPQ)的神经质得分显著高于阴性组(P<0.01),在应对方式的自责、退避、合理化因子得分上显著高于阴性组(P<0.05)。④PTSD总分与SCL-90总分、自责、退避应对方式3个因素成正相关,与心理弹性(CD)总分、解决问题、求助、合理化应对方式4个因素成负相关。SCL-90总分与PTSD总分、自责、幻想、退避应对方式4个因素成正相关,与CD总分、外向性、合理化应对方式3个因素成负相关。结论妇科癌症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率较高,低心理弹性、低心理健康水平、消极的应对方式是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重要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8.
地震伤员PTSD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调查汶川地震灾后伤员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相关症状的发生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DSM-Ⅳ)中关于PTSD的诊断标准,在地震后40 d对伤员PTSD症状进行评定.结果:地震后40 d PTSD症状的检出率为51.4%,其主要影响因素为性别(OR=2.364)、地震中被掩埋(OR=2.171)、目睹有人在地震中受伤(OR=0.338).结论:此次地震后PTSD症状的检出率相当高,应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武汉火神山医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 19)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20年3月1-26日在武汉火神山医院住院治疗的COVID-19患者55例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人口学调查表、PTSD自评量表平民版(PCL-C)、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并对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患者PTSD总分(40.24±12.11)分,其中19例(34.5%)有明显PTSD症状,15例(27.3%)有一定程度PTSD症状,21例(38.2%)无明显PTSD症状.患者PTSD总分和消极应对呈正相关(r=0.277,P<0.05),与家庭支持呈负相关(r=-0.296,P<0.05),与其他支持呈负相关(r=-0.294,P<0.05).结论 消极应对是COVID-19患者PTSD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山西省SARs康复者创伤后应激反应的发生率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调查。方法 采用自编的应激源-认知问卷、经修订的事件影响量表(IES-R)、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自尊量表(SES)、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对117例SARS康复者进行测试,并作相关统计分析。结果 本调查PTSD症状发生率为55.6%;闪人症状出现的频率较高;高反应者多为感受隔离受限、社会歧视明显以及习惯于采用消极应对方式者。结论 山西省SARS康复者PTSD症状发生率高,影响PTSD症状产生的主要因素足特定应激源和消极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汶川地震震后6个月安县受灾群众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发生率、症状分布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应用PTSD调查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和标准化评定工具,对地震时在安县地区居住的群众,进行DSM-ⅣPTSD诊断检查及相关量表的测查。结果:完成调查的289人中,PTSD筛查阳性率为11.4%。抑郁症状阳性率为23.4%,8.7%报告有自杀观念。灾后6个月PTSD发生率为11.4%,PTSD组反复更现创伤性体验、持续性警觉性增高、持续的回避等症状较对照组明显。SCL-90总分和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及其他因子分、SDS总分和标准分、SAS总分和标准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地震后PTSD的发生率是11.4%(6个月)。PTSD患者无法摆脱精神创伤的痛苦记忆,PTSD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心身健康。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性别精神分裂症患者应对方式与应激源及阳性症状是否存在关系。方法:采用自编的一般情况问卷、特质应对方式问卷、中学生应激源量表和阳性症状评定量表,对202例青春期首发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评定。结果:相关分析发现,男性在教师压力与消极应对呈显著负相关,P<0.05,而女性无相关性。女性在家庭压力与消极应对呈显著正相关、在同学朋友压力与积极应对呈显著负相关,P<0.05,而男性无相关性。在怪异行为总评分与消极应对之间,女性呈正相关,而男性则无相关性。男性在阳性思维形式总评分、分量表综合评价总分、阳性症状量表总分与积极应对方式之间呈显著负相关,而女性则无相关性。多因素分析发现性别因素与阳性症状存在明显的关联。结论:不同性别分裂症患者,面对应激的应对方式存在差异;应对方式不同,会影响其症状的表现;性别与阳性症状存在明显的关联。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究震后的PTSD症状对灾区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 以亲历过汶川地震的666名高中生为调查对象,应用事件影响量表和自我描述问卷评估个体的PTSD症状和心理状况,并在此基础上使用相关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分别对男女两组数据进行解析.结果 (1)受访高中生有666名(男313、女353),其中有151人(22.67%)的事件影响量表总体得分高于35分,为PTSD可疑者:女生为83人(占女生总数的23.51%),男生为68人(占男生总数的21.72%).(2)在女性样本中,相关分析显示侵入症状与其对自己外貌的评定呈正相关(r=0.101,P<0.05);过度警觉症状与其异性关系呈负相关(r=-0.123,P<0.05)、与父母的关系和情绪的稳定性呈正相关(r=0.126,P<0.05; r=0.181,P<0.01),结构方程模型中相应的路径系数为0.11~0.18,均P<0.05.(3)在男性样本中,相关分析显示回避症状与其自我评定的外貌、同性及异性关系、情绪、自我整体认知间存在正相关(r=0.152~0.221,均P<0.01);过度警觉症状与其对自己外貌的评定、与同性朋友和父母的关系、道德品行、情绪稳定性和对自己的整体评价呈正相关(r=0.114~0.313,均P<0.05);侵入症状与同性关系、情绪和自我认知间的相关系数为r=0.111~0.234,均P<0.05.结构方程模型显示回避与其异性关系间的路径系数为0.12;过度觉醒症状与自我评定的外貌、与异性和同性的关系、品行、情绪以及自我认知间的路径系数为0.11~0.31,均P<0.05.结论 灾区高中生中22.7%的个体有较为严重的PTSD症状.PTSD症状对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有明确的影响,并且存在明显的男女差异.这种影响主要集中在人际关系、情绪、品行、自己感知到的外貌以及自我的整体评价等方面,而学业或体能两方面则不受PTSD症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汶川地震1周年救援官兵心理应激状况及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调查汶川地震1周年救援官兵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的现患率并探讨其危险因素。方法采用晤谈法和自编一般情况问卷、PTSD症状清单平民版(PTSD Checklist-Civilian Version,PCL-C)、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imple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SCSQ)、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艾森克个性问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EPQ)的部分因子组成调查表,于汶川地震1周年时对1176名救援官兵进行调查。结果1周年后救援官兵PTSD现患率为3.45%,PCL-C各症状因子均分<2分;SCL-90中躯体化因子分显著高于军人常模(P<0.01),抑郁、焦虑因子分显著低于军人常模(P<0.01);EPQ中神经质(N)因子分显著低于军人常模(P<0.01),内外向(E)因子分显著高于军人常模(P<0.05);SCSQ中积极应对因子分显著高于中国陆军常模(P<0.01),消极应对因子分显著低于中国陆军常模(P<0.01);不同救援单位军人在PTSD总分、再体验...  相似文献   

15.
目的:汶川地震震后6个月安县不同受灾地区女性受灾群众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应用使用自编个人基本情况调查表、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清单平民版(PTSD Checklist-Civilian Version,PCL-C)调查表和标准化评定工具,对地震时在安县地区居住,在极重受灾乡镇、重受灾乡镇、一般受灾乡镇灾区女性受灾群众应用PCL-C调查表进行PTSD诊断检查及相关量表的测查,测定PTSD总的发生率,对比不同受灾乡镇影响因素。结果:完成调查共563名20~70岁女性人群中,PTSD总的发生率是19.54%,极重灾区、重灾区和一般灾区PTSD发生率分别为26.94%,18.85%,15.79%,均高于一般人群。影响因素为反复重现创伤性体验,持续性警觉性增高,持续的回避。极重灾区、重灾区和一般灾区这几种因素对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震后6个月女性受灾群众PTSD发生率较高,重灾区女性受灾群众尤其需要灾后心理干预工作的关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重大灾害后应激障碍(PTSD)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应用一般情况调查表、创伤后应激障碍筛查表、症状自评量表对重灾区的16名重性精神病患者(A组)、62名普通受灾群众(B组)以及轻灾区的普通受灾群众(C组)66人进行调查。结果:三组PTSD发生率分别为73.3%、16.1%和28.8%;A组被调查对象没有任何变量能够顺利进入回归模型中;B组被调查对象的PTSD相关因素只有"洪水当时感到害怕/无助/恐怖"一个变量;C组被调查对象有"目睹或接触了尸体"、"洪水当时感到害怕/无助/恐怖"二个相关因素。结论:PTSD的发生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灾后关注重灾区的同时也要给予非重灾区以适当的关注、支持。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汶川地震后军队高龄老干部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发生情况及特点。方法采用PTSD诊断工具、症状自评量表(SCL-90),在震后第30天对170名亲历地震的军队住院老干部进行评估。结果根据DSM-Ⅳ诊断标准,震后第30天有20.59%的老干部发生PTSD;PTSD患者年龄与非PTSD组患者年龄相比,明显较大(P〈0.05);PTSD组患者的躯体化、焦虑、抑郁因子分均显著高于非PTSD组(P〈0.01)。结论地震后1个月,军队老干部PTSD的发生率是20.59%,PTSD组老干部平均年龄比非PTSD组明显更大。有必要主动对受灾老干部进行精神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病前有无物质依赖史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防御方式的差异性。方法对170例创伤后应激患者以不同性别进行分组,其中物质依赖组85例,非物质依赖组85例。采用半定式检查法,严格按照遗传学研究用诊断检查问卷内容询问入组患者临床症状,应用防御方式问卷(DSQ)、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评定分析。结果HAMD评分两组患者总分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但物质依赖组患者的自杀、激越、精神性焦虑、躯体性焦虑、胃肠道症状及全身症状与非物质依赖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SDS评分物质依赖组患者心跳加快、疲劳、坐立不安、生活无意义感得分与非物质依赖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DSQ评分创伤后应激患者多采用不成熟型或中间型防御方式来应对生活事件;物质依赖组患者被动攻击、幻想、投射、退缩、躯体化及因子Ⅳ(掩饰)得分与非物质依赖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两组患者运用成熟型防御方式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有物质依赖史的PTSD患者临床特征及防御方式与无物质依赖史的患者比较差异性明显。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对脑卒中后抑郁的影响,并建立结构模型.方法 采用生活事件量表、社会支持量表、特质应对方式问卷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对125名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进行测评,并对结果进行相关、回归及路径分析.结果 生活事件与消极应对、社会支持及抑郁症状呈正相关,与积极应对呈负相关.社会支持与消极应对、积极应对均呈负相关,与抑郁症状呈正相关.抑郁症状与消极应对呈负相关,与积极应对呈正相关.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社会支持、生活事件和消极应对是脑卒中后抑郁的影响因素.社会支持和消极应对的介入增强了生活事件对脑卒中后抑郁的影响.该模型的主要拟合指标为:x2/df=2.17 (P=0.008),GFI=0.983,AGFI=0.954,CFI=0.933,RMSEA=0.053.综合各项拟合指标可以认为所设模型对数据的拟合度良好.结论 生活事件、社会支持、消极应对是脑卒中后抑郁的影响因素,社会支持、消极应对是生活事件与脑卒中抑郁的中介变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