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国淳  廖宁 《循证医学》2009,9(1):56-60
1病历摘要 患者,女,56岁。2003年9月因“左乳肿物3个多月”于外院住院治疗。曾于2003年9月全麻下行左乳肿物切除活检术,术中冰冻病理结果提示左乳浸润性癌,遂行左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程顺利,术后恢复良好。术后病理结果示:(左)乳腺浸润性导管癌,Ⅱ级。肿瘤最长径2.2cm,腋窝淋巴结见癌转移(1/16)。免疫组化结果:ER(-),  相似文献   

2.
1 临床资料 病例1 女,63岁,因左乳腺癌行左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3年.术后病检:左乳浸润性导管癌,Ⅱ级6分.左侧腋窝未见淋巴结转移.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s,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s,PR)(+)、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CerbB-2)(+).  相似文献   

3.
曾丽  孙雪梅  邵勇 《内分泌外科杂志》2011,5(4):280-280,282
1病例介绍 例1:30岁,因左乳包块伴疼痛不适2个月入院。2个月前,患者无意发现左乳房包块伴触痛,行“左乳切开引流并活检”,病检结果:左乳浸润性导管癌伴局部坏死灶。遂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乳腺外科。入院诊断:左乳癌,31“周妊娠G2P0。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皮肤鳞状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总结皮肤临床细胞癌患者75例的临床资料,针对其临床特点、病理特征、诊断方法、鉴定措施以及病发原因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进行归纳分析,为以后皮肤鳞状细胞癌患者的诊断治疗总结经验。结果本组患者中年龄≥40岁患者(85.3%)病发率明显高于年龄<40岁者(14.7%),患者病发部位在非暴露位置者(53.3%)明显高于病发位置在暴露位置者(46.7%),皮肤鳞状细胞癌患者中结节隆起型患者比例(66.7%)远高于溃疡型(26.7%)以及深在浸润性(6.7%),皮肤鳞状细胞癌患者中普通型患者数量(69.3%)远高于特殊型(30.7%)。结论皮肤鳞状细胞癌患者虽然症状繁多且较为复杂,但全面清晰的检查对确定患者的具体分型有很重要的帮助。  相似文献   

5.
张和生  张治 《四川医学》1994,15(2):78-80
80例老年癌性胸膜炎的临床特征重庆医科大学第二医院(630010)张和生,张治我院肺科近5年来收治年龄大于60岁的老年胸膜炎104例,其中40例病理证明为癌性胸膜炎;64例进行抗结核药物诊断性治疗,结果40例抗瘫疗效满意,出院时诊断为老年结核性胸膜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中心性乳腺癌的病理和钼靶的特点以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多中心性乳腺癌的病理、影像及治疗资料。结果:多中心性乳腺癌发生在外上象限合并其他象限的达85.7%(18/21),病检以浸润性导管癌为主(16/21)。21例均采取以手术和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除1例三阴性外其它20例序贯采取了内分泌治疗。结论:乳腺钼靶在多中心性乳腺癌的诊断中尤为关键,病理以浸润性癌为主,内分泌和化学药物治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早期发现”是控制肿瘤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早期乳腺癌包括:(1)临床触不到肿块的To癌和微小癌(直径0.5cm);(2)病理组织学原位癌(小叶原位癌、非浸润性管内癌及不伴肿物的乳头派杰病)及早期浸润癌。上述乳腺癌甚少伴发血行转移,经综合治疗后,其5年生存率均在90%。  相似文献   

8.
肠淋巴管扩张症(intestinal lymphangiectia,IL)在临床上较为少见,其临床特点(内镜下形态特点及病理特点)报道较少,内镜医师对此病的了解十分有限,容易出现漏诊或误诊现象。现将我院1例肠淋巴管扩张症误诊为十二指肠降部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报告  相似文献   

9.
颌骨中心性腺泡细胞癌1例向彬张福胤(大连大学口腔系)(第一临床学院口腔颌面外科)腺泡细胞癌是属低度恶性的涎腺肿瘤,主要发生于大涎腺,发生于颌骨中心者极为罕见,现将我科近期诊治的1例报告如下。患者女,54岁。左下颌骨肿物伴左下唇麻木半年余。临床检查:面...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甲状腺髓样癌(MTC)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以CEA增高为首发表现并长期漏诊的甲状腺髓样癌的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化、组织化学方法研究其病理形态特点,并结合文献分析。结果:患者男性,47岁,因发现颈部肿块3年人院。患者十余年前在当地医院体检发现CEA增高。手术后病理诊断示甲状腺髓样癌伴左颈部淋巴结转移。结论:MTC其诊断依赖于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和组织化学,临床癌胚抗原升高有重要的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影响原发性输尿管癌预后及其术后继发膀胱癌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2010年6月至2017年9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手术治疗,病理诊断为输尿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可能影响输尿管癌预后的7个临床及病理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模型分析,对可能影响输尿管癌术后继发膀胱癌的5个临床及病理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模型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临床分期( χ2=16.441,P=0.000)、组织学分级( χ2=6.941,P=0.008)、术后是否化疗( χ2=4.934,P=0.026)与输尿管癌预后显著相关。性别( χ2=0.414,P=0.520)、年龄( χ2=2.013,P=0.156)、肿瘤是否多发( χ2=0.029,P=0.865)、手术方式( χ2=0.243,P=0.622)与预后无关。浸润深度( χ2=5.314,P=0.021)、术后膀胱灌注( χ2=3.919,P=0.048)、组织学分级( χ2=7.025,P=0.008)、手术方式( χ2=6.565,P=0.010)与输尿管癌术后继发膀胱癌显著相关。肿瘤是否多发( χ2=1.291,P=0.256)与输尿管癌术后继发膀胱癌无关。多因素分析表明:临床分期(RR=6.037,95%CI=1.708~21.333,P=0.005)及组织学分级(RR=10.032,95%CI=1.161~86.695,P=0.036)是影响输尿管癌预后的显著因素,高级别组织学分级(RR=8.942,95%CI=1.175~68.056,P=0.034)及非根治手术(RR=3.819,95%CI=1.424~10.244,P=0.008)是输尿管癌术后继发膀胱癌的危险因素(RR>1)。结论:输尿管癌的临床分期及组织学分级是决定预后的显著影响因素;组织学分级及手术方式是影响输尿管癌术后继发膀胱癌的显著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甾醇O-酰基转移酶1(SOAT1)在肝细胞癌(HCC)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探索其与患者预后及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方法: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收集HCC数据集,下载SOAT1 mRNA表达谱及预后资料,比较SOAT1 mRNA在50例正常肝组织与374例HCC组织中的表达,分析表达量与患者预后相关性。收集53例HCC患者石蜡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癌和癌旁组织中SOAT1的蛋白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结果:TCGA数据库数据分析显示,与癌旁正常组织比较,SOAT1在HCC中表达显著升高(P<0.01)。预后生存分析发现SOAT1高表达患者的5年生存率较低(P< 0.05)。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与癌旁组织相比,HCC组织中SOAT1蛋白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癌组织中SOAT1蛋白表达量与肿瘤临床分期及微血管癌栓形成相关(P<0.05)。结论:SOAT1在HCC组织中表达增高,并与HCC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密切相关,其表达与肿瘤恶性程度高度相关。  相似文献   

13.
结肠一期切除吻合治疗左半结肠癌梗阻(附22例报告)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630042)张才全,韩文妙1980年1月至1993年12月,我院收治左半结肠癌126例(不含直肠癌),对其中合并肠梗阻的22例采用结肠一期切除吻合,效果满意,报告如下。临床...  相似文献   

14.
<正>患者,男,63岁,2020年11月无意发现左耳下肿物,大小约20 mm×20 mm,质地中等,界清,可活动,无压痛。渐增大就诊我院完善相关检查,2021年1月18日腮腺CT平扫+增强示:左侧腮腺内占位。2021年1月22日行“左腮腺全切+左颈部根治性淋巴结清扫+皮瓣修复”手术,术中冰冻切片会诊单报告:(左腮腺肿物)淋巴结7枚,4枚见癌转移(4+/7)。2021年1月28日活体组织病理检查报告:(左腮腺肿瘤)癌在多形性腺瘤中(侵袭性);癌肿总大小约30 mm×23 mm×10mm;癌组织为涎腺导管癌,癌组织侵及瘤体外约10 mm;神经见癌侵犯,脉管内未见癌栓;标本边缘电灼处见癌累及;找见淋巴结(1+/3);(左颈大块)涎腺组织,找见淋巴结(9+/22),见图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癌细胞CAM5.2 (+),  相似文献   

15.
隐匿性乳腺癌是临床较少见的特殊类型的乳腺癌。笔者就1989年10月~1999年3月收治的6例临床资料结合文献报告,讨论如下。1 临床资料(见附表)附表 6例隐匿性乳腺癌临床资料病例年龄(岁)部位发现肿块至手术时间首发症状肿块大小(cm)手术方式病理诊断155左侧7个月左腋下肿块4×4×3根治术左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病灶约0.5×0.6×0.8240左侧14个月左腋下肿块首发左乳外上象限局限皮肤增厚1×1×1根治术左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病灶约0.3×0.4×0.5 364左侧2年左腋下肿块7×6×5尺动脉…  相似文献   

16.
1临床资料患者,男,49岁,因左颊部肿块切除术后病理示转移性肾细胞癌15天入院。患者15天前因发现左颊部肿块而行切除术,术后常规病理以及免疫组化提示符合转移性肾细胞癌形态,免疫组化结果:CK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在结直肠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探索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并探讨PD-L1表达水平在结直肠癌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50例结直肠癌患者,手术中获取癌组织及癌旁组织,采用PCR及Western blot检测结直肠癌及癌旁组织中PD-L1 mRNA及蛋白水平,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癌旁组织相比,结直肠癌组织中PD-L1基因及蛋白表达量均显著升高(P<0.05)。癌组织中PD-L1蛋白阳性率与癌组织分化程度和淋巴转移相关(P<0.05)。结论:PD-L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表达增高,并与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甲状腺鳞状细胞癌与其他甲状腺癌的临床病理学区别。方法采用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分析4例原发性甲状腺鳞状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并结合临床资料观察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确诊2例为高分化鳞状细胞癌,1例为低分化鳞状细胞癌,1例为腺鳞癌。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在高、低分化鳞状细胞癌中Tg(-)、CK/L(-)、CK/H(+)、EMA(+)和CgA(-);腺鳞癌中Tg(+)、CK/L(+)、CK/H(+)、EMA(+)和CgA(-)。患者中位生存期3个月,3例患者均于术后1~7月内,因呼吸道梗阻及全身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1例随访13个月死亡。结论原发性甲状腺鳞状细胞癌临床呈高度恶性,Tg、CK/L和CK/H蛋白免疫组化染色可用于其临床病理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青年人左半结肠癌误诊与漏诊的原因,并寻求减少误诊、漏诊的方法。方法分析我院经病理证实的青年人左半结肠癌患者的病史,对在诊断过程中发生过误诊的患者,分析其原因,并探讨预防对策。结果 48例青年人左半结肠癌在结肠镜检查明确诊断前存在误诊。误诊为痢疾19例,慢性结肠炎9例,溃疡性结肠炎5例,痔疮11例,结肠息肉3例,消化性溃疡1例;病理类型以低分化癌为主,黏液腺癌23例(47.9%),印戒细胞癌10例(20.8%),未分化癌3例(6.3%);Dukes分期,C、D期共37例,占77.1%。结论对有大便习惯与粪便性状改变、内科治疗效果不佳的青年人要想到左半结肠癌的可能,尽早行结肠镜或钡灌肠检查,检查阴性但临床上仍怀疑时,应重复检查避免漏诊。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肾透明细胞癌腮腺转移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分析我院2008年1例肾透明细胞癌孤立性腮腺转移临床病理特征,结合文献对其临床表现、病理组织形态、鉴别诊断、免疫组化特点及治疗和预后等进行分析。结果患者,男性,60岁,2008年发现左面部肿物6个月,临床诊断腮腺混合瘤。大体:孤立性肿物1个,大小为6.0cm×4.5cm×1.1cm,界限清,无包膜,切面灰白暗红相间。镜下肿瘤位于腮腺组织周围,瘤组织呈腺泡状排列,瘤细胞胞浆丰富,透明(少许嗜酸),核大小一致,间质血窦丰富。追问病史,患者2002年于我院因左肾透明细胞癌行左肾切除术。复查:原肾癌切除后病理切片,左侧腮腺肿瘤与原肾癌组织像完全一致。病理报告:左腮腺转移性肾透明细胞癌。结论肾透明细胞癌腮腺转移少见,病理诊断需除外腮腺原发透明细胞肿瘤,结合原发灶及免疫组化可以明确诊断。术前建议细针穿刺诊断,为腮腺切除术前准备提供重要的依据,腮腺切除术伴有面神经保护可作为孤立性腮腺转移治疗的首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