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报告了确诊的50例原发性心肌病病人的心血池扫描结果。肥厚型心肌病的心血池扫描图象表现为3种类型,即狭窄型15例,稀疏型14例,正常型2例。狭窄型为梗阻型肥厚性心肌病的典型表现;稀疏型则为非梗阻型肥厚性心肌病的表现;而正常型视为假阴性。故心血池扫描诊断肥厚性心肌病的灵敏度为96. 0%。19例扩张型心肌病的心血池扫描图象特点为心血池影扩大,呈球形或椭圆形。但缺乏诊断的特异性。当怀疑有扩张型心肌病而又不能确诊时,心血池扫描对诊断有较大价值。此技术不仅对原发性心肌病的诊断,而且对梗阻型与非梗阻型肥厚性心肌病以及肥厚性与扩张性心肌病的鉴别诊断,也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2.
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因其主要病理改变为室间隔不均匀显著肥厚,导致左室流出道梗阻,临床上表现为心绞痛、晕厥、心衰和猝死,年死亡率达1.7%~4%,其中50%为猝死。以往治疗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内科药物治疗,但效果不好;二是手术切开,切除肥厚间隔心肌,临床效果较好,但死亡率高。 1995年英国医生Sigwart在世界上首次报告3例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病人经间隔心肌消融术后症状  相似文献   

3.
肥厚性心肌病酷似心肌梗塞心电图改变三例周晓华,张斯伟,张凤茹肥厚性心肌病是原发性心肌病的一种类型,根据其无左室流出道梗阻与压力阶差分为梗阻与非梗阻型,由于其表现的复杂多样化,临床上常易误诊。我院1990年以来共收治肥厚性心肌病患者8例,其中3例心电图...  相似文献   

4.
肥厚性心肌病的起搏器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成明  刘光耀 《重庆医学》2001,30(4):368-369
近年来起搏器功能不断拓宽,不仅用于缓慢心律失常,而且用于改善血液动力学障碍-减轻肥厚性心肌病的梗阻和晚期心脏病的心力衰竭.肥厚性心肌病(HCM)是危害人类身体健康和造成心脏性猝死的重要疾病.随着电生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的进展,对HCM有了许多新的认识,从而对HCM开展了心脏起搏器治疗的新途径. 1 HCM的病理生理 HCM是心肌非对称性肥厚,心室腔变小为特征,以左室舒张期顺应性下降,心室充盈受阻为基本病态的原因不明的心肌病.文献[1]报道肥厚性心肌病与HLA B27,DR3,DR4相关联,表明HLA基因与肥厚性心肌病的发病有一定关系.据左室流出道有无梗阻而分为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HOCM)和肥厚性非梗阻型心肌病(NHOCM).由于非对称性室间隔肥厚,特别是HOCM时出现左室与主动脉根部之间的跨流出道(LVOT)压力差,此压力阶≥4.0kPa,梗阻越重压力差就越大.梗阻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流体力学的"射流相应”(venturi effect)使二尖瓣前叶向前移位(SAM)形成的梗阻[2].为克服心室内的阻力,左室需要强力的收缩,心肌代偿性肥厚,室间隔的进一步肥厚,使梗阻加重形成恶性循环,这一耗能过程使心肌储备下降,电稳定性降低;同时,由于心肌的异常肥厚,舒张顺应性明显减低,致舒张功能障碍,造成舒张压和舒张阻力增高,舒张容量减少以及肺静脉瘀血.以上的病理生理改变可使患者出现劳力性呼吸困难,心前区闷痛,各种心律失常.约1/3患者有先兆晕厥,常在活动后发生,这是由于左室流出道梗阻引起脑供血不足所致,每年约4%~6%的患者发生猝死[3].  相似文献   

5.
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obstruchve car-diomyopathy,HOCM)是原发性心肌病(idiopathic car-diomyopathy)中肥厚性心肌病(hr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的一种特殊类型,因其肥厚的心肌导致左心室流出道(lef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LVOT)梗阻而得名。由于部分患者肥厚的心肌在左心室和主动脉瓣下造成了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患者经皮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后护理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皮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治疗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的资料,着重术前,术后的身心护理及病情的观察.结果6例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经过精心的治疗护理,均痊愈出院,无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结论完善术前准备,心理护理,术后心电监护的护理,临时起博器的护理,密切病情观察是患者康复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7.
本文总结了24例肥厚性心肌病,对其肥厚的部位以及临床意义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指出:①肥厚性心肌病根据心肌肥厚部位的不同,可以分成室间隔肥厚、心室中部肥厚和心尖肥厚三种不同亚型;②由于心肌肥厚部位的不同,三种亚型之间存在显著不同的临床表现、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特征;③梗阻型室间隔厚度与非梗阻型相比,无显著差异,但梗阻型心肌肥厚的范围可能较广;④二维超声心动图是确定心肌肥厚部位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王璐 《河南医学研究》1999,8(4):347-348
探讨肥厚性心肌病心肌肥厚的部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24例肥厚性心肌病患者作超声心 动图检查,常规探察左室长轴、左室短轴及心尖四腔切面,重点注意心肌肥厚的部位、室间隔厚度及二尖瓣前叶活 动情况,分析不同肥厚部位相应的临床表现及心电图改变。结果:肥厚性心肌病根据心肌肥厚的部位不同,可以 分为室间隔肥厚、心室中部肥厚和心尖肥厚三个亚型,三种亚型之间存在不同的临床表现、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 特征。梗阻型室间隔厚度与非梗阻型相比无显著差异,但梗阻型心肌肥厚的范围可能较大。结论:二维超声心 动图是确定心肌肥厚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作者对50例高血压病和 14例肥厚性非梗阻型心肌病患者及36例正常人,经测定左室收缩和舒张的功能,结果发现:高血压病尚未发生左室肥厚者及肥厚性非梗阻型心肌病患者,其左室收缩功能正常,舒张功能下降;高血压病已发生左室肥厚者,则舒张及收缩功能均下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70岁以上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患者化学消融术的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化学消融术治疗11例70岁以上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患者的资料,总结患者术前、术后的护理经过。结果:11例70岁以上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患者术中2例死亡,其余9例经过精心护理,均痊愈出院,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加强术前术后的观察和护理,不断提高护理质量可以减少手术并发症及护理并发症发生,促进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1.
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obstrutive cardiomypathy HOCM)是肥厚性心肌病的一种特殊类型,它是一种以心肌非对称性肥厚和心室腔变小为特征的心肌病变,主要表现为室间隔异常肥厚,伴有左室流出道梗阻,此型患者很少有正常心电图表现,为此,我们对我院1997年以来住院确诊的36例HOCM患者的心电图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并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自1979年Kaltenbach等证明异搏定对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的疗效优于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下称β-阻滞剂)以来,目前国内尚未见有报告。我院自1980年6月至1981年8月用异搏定治疗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16例,取得较为满意的近期疗效,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肥厚性心肌病梗阻程度与QT离散度(QTd)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肥厚性心肌病患者51例,梗阻型28例,非梗阻型23例,体表心电图分别测定QTd及校正后QT间期(QTc),动态心电图统计室性心律失常类型及程度,多谱勒超声测定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LVOTG),并比较二组间差异.结果:肥厚梗阻与非梗阻型心肌病静息时QTd分别为(61.2=23.1)ms和(47.0±18.6)ms(P<0.05),QTc分别为(60.2±24.1)ms和(4 7.2±21.6)ms(P<0.05),发生Lowns2级以上室性心律失常分别为71.5%和21.7%(P<0.001),LVOTG分别为(70.1±23.8)mmHg和(13.2±5.8)mmHg(1 mmHg=0.133 kPa)(P<0.001);梗阻型心肌病LVOTG与QTc呈正相关(r=0.48,P<0.05),24 h室性早搏次数与QTc亦有良好相关性(r=0.51,P<0.01).结论:肥厚性心肌病随左室流出道梗阻程度加重,QTd及室性心律失常程度加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VDD起搏器治疗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的临床疗效及其血液动力学变化。方法:对6例肥厚梗阻型心肌病患者植入VDD起搏器,并进行随访观察,观测其左室流出道压差及血流速度的变化情况。结果:随访期间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有明显缓解。与术前相比,术后随访各期的左室流出道压差及血流速度均有显著降低(P<0.001,P<0.01)。结论:VDD起搏器治疗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临床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血液动力学状况,是一种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肥厚型心肌病是以心肌非对称性肥厚、心室腔变小为特征,以左心室血液充盈受阻、舒张期顺应性下降为基本病态的心肌病.分两种类型:①以室间隔肥厚为主,造成左心室流出道梗阻,称肥厚梗阻型心肌病;②心肌肥厚而无流出道梗阻,称非梗阻型心肌病.其肥厚部位亦可为室间隔中部、左心室游离壁、右心室.根据流行病学资料,有家族史者占50%,男女比例为2:1,发病以青壮年多见.本病常为青年人猝死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肥厚梗阻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obstructive car-diomyopathy,HOCM)是一种有明显遗传倾向的以非对称性室间隔肥厚、左室流出道梗阻为特点的心肌疾病,患者可出现晕厥、心绞痛、心功能不全等症状,年死亡率为1.7%~4%。近年随着介入性心脏病学的进展及导管技术日臻成熟地应用于临床,我国少数心血管医院报道应用经皮导管间隔化学消融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septal myocardial ablation,PTSMA)治疗肥厚梗阻型心肌病。现将1例我院观察化学消融术治疗的肥厚梗阻型心肌病患者疗效作一报道。  相似文献   

17.
马恩医生:肥厚性心肌病是一种心肌的遗传性疾病,常常造成诊断困难。积累的超声心动图经验着重的说明,肥厚性心肌病的临床、血液动力学和形态学的表现多种多样。根据症状和体检所见,许多原来认为有别的心脏病的患者,借助于超声心动图检查,诊断是肥厚性心肌病。这些经验说明,肥厚性心肌病是近代的“大伪装者”,在临床上可酷似种种别的先天性或获得性心脏病。这次讨论会的目的是说明和讨论肥厚性心肌病与别的心脏病可能混淆的一些临床背景,重点放在非侵入性检查,主要是超声心动图上,这种检查可鉴别这些疾病。在开始时,也应指出:由于近年来积累的资料,我们不仅讨论肥厚性心肌病可能误诊为别的疾病的方面,而  相似文献   

18.
<正> 肥厚性心肌病并不少见。Goodwin曾说如把心肌病中的肥厚型与充血型(扩张型)两者加在一起,其重要性堪与冠心病相匹敌。 肥厚性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的命名比较混乱,有人统计各家提出的名称竟有58种之多。通常把伴有流出道梗阻者叫肥厚性梗阻性(型)心  相似文献   

19.
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是以心肌具有非对称性的,不均匀的肥厚为特征的,原因不明的心脏病.典型者室间隔肥厚远较游离壁明显,引起左室流出道狭窄,所以又名为原发性肥厚性主动脉瓣下狭窄(IHSS).偶尔可呈南心性肥厚,不伴梗阻;亦可心尖部肥厚,称心尖肥厚型心肌病,为本病的亚型.广泛分布于全世界,家族发病较多,常可发生心律失常及早年猝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小儿肥厚性心肌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对我院于1999年7月至2005年1月收治的9例肥厚性心肌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例患儿均为男性,年龄1~9个月,平均年龄6个月。临床表现为气促、发绀、肺部中小水泡音、心率增快、心脏杂音及肝大。超声心动图提示非梗阻型肥厚性心肌病8例,其胸片示心影呈球形增大;心尖局限性肥厚性心肌病1例。8例非梗阻型肥厚性心肌病患儿予口服心得安3~4mg.kg-1.d-1;1例心尖局限性肥厚性心肌病患儿在纠酸、镇静等处理后自动转律,未予特殊处理。9例中4例被误诊,其中3例误诊为支气管肺炎,1例误诊为支气管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本组有4例于确诊后半年内死亡。结论小儿肥厚性心肌病易误诊为呼吸系统疾病,该病病情重,进展快,内科治疗效果差,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