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 观察针刺四神聪为主治疗颈性眩晕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将103例颈性眩晕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针刺四神聪为主治疗,对照组予天麻素注射液静滴,治疗周期为1周.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2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0.38%,两组疗效相近(P> 0.05).结论 针刺四神聪为主可有效改善颈性眩晕症状.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铍针配合普通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采用铍针配合普通针刺治疗,对照组30例单纯采用普通针刺治疗;治疗前后两组均采用改良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进行评定。结果经过2个疗程的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为7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两组治疗后症状积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铍针配合普通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疗效确切,疗效优于单纯普通针刺。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针刺颈夹脊穴为主配合按摩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收集2006年1月至2006年12月东直门医院针灸科门诊6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治疗组以针刺颈夹脊穴配合推拿治疗:对照组采用推拿治疗,治疗2周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总体疗效、症状评分、单一症状疗效及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平均值的变化情况.结果 ①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体疗效构成(Z=2.594)、痊愈率(x2=5.963)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308,P>0.05);②症状积分比较: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均较同组治疗前明显改善(t治疗组=8.680,t对照组=8.266,P均<0.01),其中治疗组症状积分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39<0.05).③单一症状疗效比较:治疗组眩晕、恶心呕吐症状的改善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2.598、2.984,P<0.05);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平均值比较各组疗前、疗后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刺颈夹脊穴为主配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较单用推拿治疗明显提高,且对缓解患者主症眩晕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4.
斜圆刃针治疗颈性眩晕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斜圆刃针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予斜圆刃针治疗,对照组予普通针刺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症状评分、临床疗效.结果 经过10d的治疗后,治疗组临床症状评分、临床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 斜圆刃针治疗颈性眩晕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以"老十针"为主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颈性眩晕患者70例,随机分入治疗组35例,以"老十针"为主穴针刺治疗,对照组35例,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时间为4周,观察治疗前后2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颈性眩晕量表积分及临床有效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5.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针刺治疗组椎基底动脉血流改善优于药物对照组(P0.05);治疗组颈性眩晕各症状积分和总积分改善上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十针"为主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明显优于药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申脉、照海穴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治疗组选用跷脉腧穴申脉、照海穴结合常规针刺,对照组单纯采用颈夹脊穴常规针刺,通过对两组眩晕症状积分进行评估,观察临床疗效及两组治疗前后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1%,对照组为79.4%,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疗程结束后眩晕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且治疗组治疗后眩晕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针刺的基础上针刺申脉、照海穴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纯常规针刺疗法。  相似文献   

7.
探讨针刺四神聪穴为主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选取确诊的颈性眩晕患者11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n=55)和对照组(n=55),治疗组予以针刺四神聪穴为主的针灸治疗,对照组在治疗组的穴位中除去四神聪穴,疗程为针刺30次。结果治疗组的有效率及主证、次证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刺四神聪穴为主治疗颈性眩晕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林乾炤  蔡阁  高山 《新中医》2021,53(24):46-49
目的:观察益气聪明汤加味联合针刺及推拿治疗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6 例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患者,根据不同治疗方式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8 例。对照组给予益气聪明汤加味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针刺及推拿治疗,2 组均治疗1 个月。比较2 组临床疗效;比较2 组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纤维蛋白原(FIB)、总胆固醇(TC) 水平及眩晕评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37%,高于对照组的81.58% (P<0.05)。治疗后,2 组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基底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增大(P<0.05),治疗组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基底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 组FIB、TC 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眩晕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组FIB、TC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眩晕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气聪明汤加味联合针刺及推拿治疗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疗效较好,可有效改善大脑血液循环,缓解患者的眩晕症状,降低FIB、TC 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针刺四神聪穴位为主联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64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用针刺四神聪、百会、风池等为基础穴进行辨证加减取穴,并结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对照组单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治疗4个疗程后,对比两组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血流情况以及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75%,高于对照组的75.00%(P0.05);治疗后两组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均有明显改善,治疗组改善更明显(均P0.05)。结论针刺四神聪为主治疗颈性眩晕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不同方法治疗颈性眩晕疗效对比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Li JP  Cai J  Gan XM 《中国针灸》2011,31(5):405-408
目的:比较常规针刺、电针、电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差异.方法:采用随机的方法,将91例颈性眩晕患者分成常规针刺组(30例)、电针组(31例)和电针穴位注射组(30例),3组均取足三里、风池、安眠、太阳、合谷、印堂、百会、四神聪,常规针刺组用平补平泻法针刺,电针组加用G 6805电针治疗仪,电针穴位注射组在电针组治疗基础上,于风池或安眠穴采用维生素B120.5 mg及0.2%利多卡因2 mL穴位注射,治疗4周共20次.观察治疗前后椎动脉、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的变化,采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法在治疗前后进行评分,并进行疗效评定.结果:3组治疗后椎动脉、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及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1),电针穴位注射组较其他两组改善更明显(P<0.05,P<0.01),电针组优于常规针刺组(P<0.05);常规针刺组总有效率为63.3%(19/30),电针组为80.6%(25/31),电针穴位注射组为90.3%(28/30),3组疗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常规针刺、电针、电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颈性眩晕均有效,其中电针穴位注射组疗效最好,电针组疗效次之,说明常规针刺、电针、穴位注射治疗在颈性眩晕上疗效有叠加效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颈椎手法推拿结合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5例,对照组给予针灸治疗,治疗组给予颈椎手法推拿结合针灸治疗,1个疗程后对比分析2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8.18%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5.45%,差异有性统计学意义(P〈0.05);2组眩晕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但治疗组下降更为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颈椎手法推拿结合针灸治疗颈性眩晕,通络活血,荣窍定眩,可明显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缓解眩晕症状,安全高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向齐  刘麒麟  向诗余 《吉林中医药》2014,(6):633-634,639
目的观察针刺四神聪穴为主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除外5例脱落病例,实际纳入统计治疗组33例,对照组34例,2组均取百会、风池、天柱、大杼穴针刺,治疗组加用四神聪穴,观察比较2组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情况及综合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椎-基底血流动力学指标均好转,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综合疗效评定,治疗组(治愈23例,显效7例,好转1例,总有效率93.94%)优于对照组(治愈15例,显效10例,好转4例,总有效率85.29%)。结论针刺四神聪穴可有效调节患者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流动力学,缓解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针刀疗法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颈源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40例,采用针刀疗法治疗;对照组40例,采用针灸治疗;半个月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眩晕症状与功能、TCD数值和颈椎X线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运用针刀疗法治疗后在眩晕症状与功能计分、TCD数值、颈椎X线变化方面均有明显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1);且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刀疗法治疗颈源性眩晕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益气温中针灸疗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益气温中法治疗组(治疗组)30例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30例,比较治疗后两组临床效果及两组患者眩晕症状改善程度情况。结果:益气温中治疗组临床疗效及眩晕症状改善程度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运用益气温中针灸疗法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针灸、电针联合小针刀综合治疗颈性眩晕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中医医院收治的颈性眩晕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均分为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电针联合小针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另给予针灸治疗,比较2组总有效率、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血流动力学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有效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左侧椎动脉、右侧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较比治疗前高,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眩晕、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颈肩痛、头痛评分及总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比对照组高(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电针联合小针刀综合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显著,可提高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缓解眩晕症状,安全性高,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颈椎手法推拿结合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单纯颈椎手法推拿治疗;研究组患者使用颈椎手法推拿结合针灸治疗,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给予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结果:研究组颈性眩晕患者经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高达88.89%,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72.22%,两组患者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颈椎手法推拿结合针灸共同治疗颈性眩晕患者,可显著提高此类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保障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头针快速捻转治疗颈性眩晕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采用相同穴位不同手法对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4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7例。治疗组针刺采用施快速捻转手法,对照组针刺不使用手法,分别观察治疗前、第一次治疗后和疗程结束后的视觉模拟评分和中山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采用的眩晕评分量表变化。结果治疗组第一次治疗后和疗程结束后的眩晕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快速捻转手法可以增加刺激量,使眩晕症状得以迅速改善。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葛根舒颈汤联合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对照组(40例)采用针刺治疗,治疗组(40例)采用针刺联合葛根舒颈汤加味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13例,显效2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0%,对照组治愈8例,显效24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0.0%,经统计学分析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葛根舒颈汤加味联合针刺治疗颈性眩晕具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