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6 毫秒
1.
斜圆刃针治疗膝骨性关节炎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斜圆刃针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5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29例.治疗组予斜圆刃针治疗,对照组予针灸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经过14d的治疗,治疗结束及治疗后3个月治疗组Lysholm评分、优良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斜圆刃针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蒙药扎冲十三味丸配合斜圆刃针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02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平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斜圆刃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蒙药扎冲十三味丸,对照组单纯用斜圆刃针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1%,对照组为84.3%,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前后平均血流速度(Vm)均有提高,治疗组比对照组提高更显著,两组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蒙药配合斜圆刃针治疗颈性眩晕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刃针松解肌肉起止点结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64例颈性眩晕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观察组予刃针结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对照组予单纯刃针针刺,观察两组患者治疗1、2、3周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变化,同时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3个月随访复发情况。结果:治疗1、2、3周后观察组的ESCV评分及临床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刃针针刺肌肉起止点结合星状神经节阻滞在改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临床短期疗效方面均优于单纯刃针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斜圆刃针结合颈椎2号治疗颈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骨伤科门诊2012年2月~2015年9月所收治的颈性眩晕患者83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就诊先后顺序进行编号分为观察组(单数号,n=42)与对照组(双数号,n=41)。对照组采取斜圆刃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颈椎2号方,比较两组眩晕症状评分、治疗总有效率、颈椎血流动力学。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9%,高于对照组7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基底动脉、左侧椎动脉及右侧椎动脉的收缩期峰流速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基底动脉、左侧椎动脉及右侧椎动脉的收缩期峰流速均升高(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基底动脉、左侧椎动脉及右侧椎动脉的收缩期峰流速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斜圆刃针结合颈椎2号治疗颈性眩晕患者可化痰除湿、升清降浊,改善患者基底动脉及椎动脉血流动力学,利于眩晕症状的缓解与生活质量的提高,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斜圆刃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浆ET、NO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120例患者随机分为斜圆刃针组和普通针刺组各60例。斜圆刃针组行斜圆刃针疗法,隔1 d针刺1次,10 d为1疗程。普通针刺组行普通针刺疗法,每日1次,10 d为1疗程。治疗后,采用颈源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判疗效,并检测治疗前后血浆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的含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后斜圆刃针组患者的眩晕、颈肩痛、头痛、日常生活及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的评分均低于普通针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斜圆刃针组的总有效率(91.67%)明显高于普通针刺组(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斜圆刃针组的血浆ET含量低于普通针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斜圆刃针组的NO含量高于普通针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斜圆刃针能够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眩晕、颈肩痛、头痛等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其作用可能是通过降低血浆ET含量、增加NO含量来实现。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大数据探索颈性眩晕的中医辨证规律并配合斜刃针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分析。方法:将16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8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斜刃针治疗颈性眩晕,观察组采取常规斜刃针治疗的同时运用大数据将临床症状分类,结合每个患者自身症状及病因,进行精准的个性化治疗,对各个患者的刺入位置和解结松筋的深度均根据大数据分析。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手术前1d、术后1和5个月分别用眩晕障碍量表(DHI)评估眩晕对患者生活的影响。结果:经5个月的随访,对照组50例临床治愈,16例显效,8例好转,6例无效;观察组66例治愈,10例显效,3例好转,1例无效,疗效比对照组更好。结论:大数据技术在中医临床治疗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二者联合会为颈性眩晕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刃针联合美式脊椎矫正疗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符合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排除标准的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6例采用刃针联合美式脊椎矫正疗法,对照组36例采用电针颈夹脊联合推拿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疗效、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及TCD检测指标。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1.7%,治愈率为58.3%;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治愈率为87.1%。两组患者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两组组内比较分值均有提高(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后平均血流速度Vm检测指标,对照组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组内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刃针联合美式脊椎矫正法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颈八针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46例颈性眩晕患者作为试验组进行颈八针治疗,另选择4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常规针刺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和各项临床症状评分的改善情况。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达10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93.48%(P0.05);试验组各临床症状评分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八针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显著,可有效减轻眩晕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自拟升阳化痰方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予自拟升阳化痰方治疗,对照组予盐酸培他啶片、谷维素片及西比灵胶囊治疗,两组均以7 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眩晕症状功能评分,并评价临床疗效及。结果:治疗组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眩晕症状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后治疗组眩晕症状功能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拟升阳化痰方治疗颈性眩晕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以肩胛提肌起止点为刃针作用靶点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刃针作用于肩胛提肌起止点治疗,对照组采用毫针针刺颈夹脊穴、局部腧穴、阿是穴等为主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80.0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以肩胛提肌起止点为刃针作用靶点治疗颈性眩晕具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肌松调整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12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采用肌松调整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2个疗程后对比其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眩晕症状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TCD和X线表现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松调整手法治疗颈性眩晕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小针刀并颈椎引伸复位法联合应用治疗颈性眩晕的远期疗效对比分析,为临床提供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对符合要求的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小针刀、颈椎引伸复位法、按摩及物理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按摩及物理疗法治疗,分别评定治疗结束后30d及结束后60d的疗效,对评定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两疗程结束后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结束30d、6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针刀结合颈椎引伸复位法,是治疗颈性眩晕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其疗效稳定,远期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研究毫针、刃针联合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该院在2012年1月—2013年3月期间共收治颈性眩晕患者1600例,将接受单纯毫针治疗的800例作为对照组,将接受毫针、刃针联合治疗的800例作为实验组,治疗3个疗程后,总结其治疗效果及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等。结果:3个疗程过后,实验组治愈488例(61.00%),显效252例(31.50%),总有效率为92.50%;对照组治愈438例(54.75%),显效151例(18.88%),总有效率为73.63%,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治疗后眩晕症状及功能评分从(19.40±2.78)分提高至(23.97±4.13)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且无显著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与单纯毫针疗法相比,毫针、刃针联合疗法可有效治愈颈性眩晕,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且能有效改善眩晕症状及功能评分,是一种安全高效的方法,应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揿针疗法分经论治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可行性.方法:将7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取穴的揿针疗法,观察组采用分经辨证取穴的揿针疗法.在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的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临床症状评分进行评价,并观察两组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均P<0.01),且观察组患者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均P<0.01),且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分经辨证取穴的揿针疗法能够降低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疼痛评分,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疗效优于常规揿针疗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针灸、电针联合小针刀综合治疗颈性眩晕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中医医院收治的颈性眩晕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均分为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电针联合小针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另给予针灸治疗,比较2组总有效率、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血流动力学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有效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左侧椎动脉、右侧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较比治疗前高,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眩晕、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颈肩痛、头痛评分及总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比对照组高(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电针联合小针刀综合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显著,可提高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缓解眩晕症状,安全性高,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采取推拿治疗,对照组采取针刺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及症状积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3.33%(P〈0.05);治疗组症状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显著,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分析毫针、刃针联合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50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各250例。A组行毫针针刺颈夹脊穴治疗,B组刃针针刺治疗,对两组的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治疗后,A组和B组平均血流速度(Vm)各项指标均显著高于治疗前,且治疗后B组均高于A组(均P<0.01);治疗后,A组和B组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且B组显著高于A组(均P<0.05);B组治疗有效率为95.2%,显著高于A组的80.4%(P<0.05)。结论:毫针与刃针均可以有效治疗颈性眩晕患者,而采用刃针治疗改病,更能有效改善症状,促进患者功能的恢复,产生的临床效果更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消眩止晕片治疗颈性眩晕痰瘀内阻证的疗效及对氧化应激和血清内皮素(ET)-1,5-羟色胺(5-HT)和一氧化氮(NO)水平的影响。方法:筛选符合要求就诊的颈性眩晕患者118例为研究对象,参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9例。对照组采用正骨联合针刺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消眩止晕片,5片/次,3次/d。两组患者均进行3周的连续治疗。比较两组患者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评分、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生活质量及临床疗效。检测两组患者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ET-1,5-HT和NO水平。结果:治疗后,治疗组ESCV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DHI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1)。治疗组治疗后患者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1)。治疗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8. 25%,高于对照组的83. 93%(P 0. 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SF-36量表各项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1)。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血清SOD,NO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MDA,ET-1和5-HT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1)。结论:在正骨联合针刺治疗的基础上,加服消眩止晕片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显著,调节患者体内氧化应激及血清ET-1,5-HT和NO水平可能与其临床疗效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针刀疗法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颈源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40例,采用针刀疗法治疗;对照组40例,采用针灸治疗;半个月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眩晕症状与功能、TCD数值和颈椎X线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运用针刀疗法治疗后在眩晕症状与功能计分、TCD数值、颈椎X线变化方面均有明显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1);且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刀疗法治疗颈源性眩晕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