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6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23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0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25篇
预防医学   5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4篇
中国医学   27篇
肿瘤学   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 探讨孕前BMI、妊娠期糖尿病(GDM)与儿童脂肪重积聚(AR)时相提前的关联。方法 基于已经建立的马鞍山优生优育队列,本研究共纳入2 896对母子对,收集孕妇孕前身高、体重、24~28周GDM情况,在婴儿42天、3月龄、6月龄、9月龄以及1岁后每6个月进行1次随访,连续追踪随访至6岁,获得其身长/高、体重等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孕前BMI、GDM与儿童AR时相提前的关联强度,并通过相乘、相加模型分析孕前BMI及GDM对于儿童AR时相提前的发生是否存在交互作用。结果 母亲孕前体重不足、体重正常、超重和肥胖者分别占23.2%(672例)、66.4%(1 923例)、8.7%(251例)和1.7%(50例);GDM患病率为12.4%。儿童AR年龄为(4.38±1.08)岁,AR时相提前的儿童占39.3%。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孕前超重(OR=1.67,95%CI:1.27~2.19)、肥胖(OR=3.05,95%CI:1.66~5.56)以及孕期患有GDM(OR=1.40,95%CI:1.11~1.76)是AR时相提前发生的危险因素,而孕前体重不足(OR=0.60,95%CI:0.49~0.73)是AR时相提前发生的保护因素。与仅孕前超重/肥胖或孕期患有GDM相比,孕前超重/肥胖与孕期患有GDM并存,AR时相提前的发生风险更高,OR值(95%CI)分别为2.03(1.20~3.44)、3.43(1.06~11.12)。相乘模型和相加模型分析显示,孕前BMI和孕期患有GDM对儿童AR时相提前无交互作用。结论 母亲孕前较高的BMI和孕期患有GDM是儿童AR时相提前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两者并存的风险更高,但无统计学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头颈部孤立性纤维瘤(SFT)的影像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头颈部 SFT 患者的 CT 和 MR 表现。10例均行 CT 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2例行 MR 检查。结果10例病灶均表现为孤立的肿块,最大径20~115 mm,中位最大径约35.5 mm。肿瘤发生于眼眶2例、鼻腔鼻窦4例,腮腺、面颊、锁骨上区及枕部各1例。病变边界清楚8例、模糊2例,呈椭圆形7例,分叶状3例。CT 平扫呈等或稍低密度,其中4例密度均匀,6例密度不均匀(2例见多发囊变区,1例见结节状钙化灶)。增强后9例呈明显均匀(n=3)或不均匀(n=6)强化,1例呈轻度均匀强化。CT 双期增强强化模式包括快速强化缓慢廓清8例、快速强化快速廓清1例和延迟强化1例。与脑实质相比,T1 WI 呈均匀等信号1例,等、低混杂信号1例;T2 WI 呈均匀等信号1例,等、高混杂信号(多发囊变)1例;增强后分别呈均匀和不均匀显著强化。结论头颈部不均匀的富血供肿瘤要考虑到 SFT 的可能。瘤体 T2 WI 与脑实质相比呈等或稍低信号,CT 增强扫描明显强化,双期增强呈快速强化缓慢廓清的强化模式可能是有诊断价值的影像特点。  相似文献   
4.
微视频是当今多媒体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具有教学目标明确,主题突出,内容精炼,针对性强,传播形式多样,反馈及时的特点,为学生学习、掌握某个知识点提供前所未有的便捷途径。刺灸法的教学要求更多在于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必备的临床技能,除了通过后期教师的亲身示教、相互练习、临床见习等必备途径外,随着多媒体网络教学体系的改革,前期微视频的介入可有效使相对枯燥乏味的文字内容转化为生动形象的操作过程。本文旨在分析通过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改革,以微视频资源介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师生互动,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针刺疗法对单纯性肥胖症患者代谢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单肓试验方法,将118例单纯性肥胖症患者按2:1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76例和安慰组42例,另纳入健康对照组30例。两组单纯性肥胖症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受饮食控制。治疗取腹部以脐为中心12穴并配合下肢梁丘(双)、足三里(单)、阴陵泉(单);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体重指数(BMI),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葡萄糖、尿酸指数,腹部皮下脂肪层及双大腿根部皮下脂肪层面积(CT扫描下)分值变化情况。结果试验结果显示,两组单纯性肥胖症患者治疗前BMI指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治疗后,治疗组BMI为(29.38±2.92),对照组BMI为(31.35±3.26),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两组间患者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葡萄糖、尿酸指数在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而治疗组患者血清总胆同醇、葡萄糖指数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具有极显著性(P总胆固醇〈0.01;P葡萄糖指数〈0.01)。两组间腹部皮下脂肪层、双腿皮下脂肪层面积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极显著性(P腹部〈0.01,P左大腿根部〈0.01,P右大腿根部〈0.01)。两组单纯性肥胖症患者治疗前、后,BMI指数、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葡萄糖、尿酸指数、腹部皮下脂肪层及双大腿根部皮下脂肪层面积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针刺可降低单纯性肥胖症患者BMI指数,并相应降低其血清总胆同醇、葡萄糖指数及腹部皮下脂肪层及双腿皮下脂肪层面积,提示针刺疗法可降低单纯性肥胖症患者局部脂肪蓄积,并调整体内代谢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青藤碱对胶原诱导型关节炎(CIA)大鼠关节炎症,滑膜增生、凋亡及突变型p53的影响,揭示青藤碱抗类风湿关节炎(RA)可能的作用途径。方法采用牛Ⅱ型胶原混合弗氏不完全佐剂于W istar大鼠尾根部注射,足肿后随机分为造模加生理盐水组、甲氨蝶呤(M TX)治疗组和青藤碱(SIN O)治疗组,采用容积法和计分法分别评价后肢肿胀度和四肢关节炎症程度;左前肢和右后肢近端第3足趾关节苏木素-伊红(H E)染色,评价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滑膜细胞增生和纤维组织增生的情况;对足肿胀和病理各项指标进行回归性分析。碱性磷酸酶标记法检测大鼠滑膜细胞凋亡;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突变型p53的表达。比较M TX和SINO灌胃治疗后各项指标的差异。结果CIA大鼠造模后,炎症迅速发展,1周内即可达到肿胀高峰,然后逐渐消退,在第21~25天后又出现第2个炎症高峰。药物治疗17d后抑制CIA肢炎症的作用逐渐显现出来。M TX和SIN O都可明显抑制第2个炎症高峰,后肢肿胀度和四肢肿胀积分在35d与造模加生理盐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理结果中,CIA大鼠关节表现为单个核炎症细胞浸润(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的浸润),滑膜细胞增生、纤维组织增生;足肿与淋巴细胞浸润,滑膜增生呈直线回归关系,其中以滑膜增生为主(P<0.01  相似文献   
7.
<正>乳腺神经内分泌癌较罕见,约占乳腺癌的2~5%,文献多为个案报道,综合影像学报道更少见。本文报道2例经病理证实的乳腺神经内分泌癌。病例1女,66岁。右乳腺包块术后复发1年。查体示右乳外上象限、距乳头3.0cm处触及2个质硬肿块,边界不清,活动度差,局部皮肤浅表静脉曲张:右侧腋窝内触及一枚大小约1.0cm×1.0cm的淋巴结。钼靶片示右乳外上象限腺体表浅处见两个浅分叶状肿块(图1a),大小分别为2.7cm×2.2cm及1.1cm×0.5cm,边界清晰,局部皮肤增厚、凹陷。  相似文献   
8.
目的 旨在分析CIA X线片四肢关节的破坏特点.揭示CIA大鼠关节破坏的规律,为规范评分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Ⅱ型胶原和弗氏完全佐剂皮下注射清洁级Wistar大鼠,造模成功(每批10只,共3次)后第35天行全身X线钼靶照片,以正常组作为对照、每只大鼠评价96块骨破坏(erosion)和100个关节间隙(joint space narrowing,JSN);处死动物,取左前肢和右后肢近端第3足趾关节苏木素-伊红(HE)染色,评价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滑膜增生和软骨破坏的情况.结果 造模成功后CIA大鼠关节出现明显的红肿,活动受限;HE病理显示,CIA关节存在明显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滑膜增生,纤维组织增生,软骨破坏;X线片分析结果显示:①广泛性骨质疏松,边缘性骨质侵蚀,关节间隙狭窄或增宽,部分踝关节间隙消失,关节相互融合甚至骨性强直.②67%的骨出现erosion,JSN影响为78%,关节破坏以中、重度为主;③远端、近端趾间关节和踝关节发病率高,损害严重,掌趾关节发病率低,破坏较轻.④后肢关节破坏重于前肢(PO.05).结论 ①滑膜是CIA炎症反应启动的主要病灶,与骨交界的滑膜和血管翳造成了CIA的骨质破坏;②CIA影像学表现关节破坏严重,以远端、近端趾间关节和踝关节为主,这些关节可作为评价破坏程度的选择.本研究对于深入CIA关节破坏的病因病理和进一步规范X线片评分方案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中药通痹灵(TBL)的有效部位-总生物碱对LPS(脂多糖)刺激后的巨噬细胞产生炎性细胞因子IL-1β、TNF-α的影响。方法:培养人类单核白血病细胞系——THP-1细胞,在PMA(Phorbol 12-mmstate 13-acetate)作用下分化为巨噬细胞。体外用LPS(Lipopolysaccharide)刺激分化的巨噬细胞,以MTX(甲氨喋呤)作为对照,培养有药物作用的细胞24小时后检测细胞上清液中炎性细胞因子IL-1β、TNF-α含量并用PR-PCR(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半定量测定IL—1β mRNA、TNF-α mRNA的表达。结果:LPS刺激PMA分化后的THP—1细胞,其IL-1β、TNF—α含量明显升高(与正常组比较P〈0.01),不同浓度的通痹灵总碱(200、100、50、25mg/L)及MTX明显抑制IL—1β、TNF-α的产生(P〈0.01),并下调IL-1β mRNA、TNF-α mRNA的表达。结论:通痹灵总碱抑制巨噬细胞分泌炎性细胞因子IL-1β、TNF-α,进而抑制了一系列免疫炎症反应造成的病理损伤。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通痹灵合剂抗新生血管形成的作用机制。方法:先随机分为造模组和正常对照组,采用弗氏完全佐剂于Wistar大鼠尾根部注射,足肿后随机分为造模对照组、消炎痛组、通痹灵合剂组。鸡胚尿囊膜模型分组:建立鸡胚尿囊膜模型(CAM),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其中模型组加入20μl的10ng/L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载体上,再随机分为5组,加入各组大鼠血清或生理盐水20μl,分组为:VEGF+正常对照组,VEGF+造模对照组,VEGF+通痹灵合剂组,VEGF+消炎痈组,VEGF+1%生理盐水(VEGF组)。观察各组大鼠血清对CAM中一、二级新生血管的作用情况;另取各组大鼠右前和左后爪骨,运用RT-PCR方法检测各组关节组织的VEGF和VEGFR-1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各组CAM模型在10ng/L的VEGF刺激作用下,血管计数明显增加,VEGF+造模对照组血清作用于CAM后血管数目显著升高,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明显(P<0.01)。VEGF+通痹灵合剂组血清的CAM血管计数中一、二级血管计数明显低于VEGF+造模对照组(P<0.01),消炎痛组CAM血管一、二级血管计数与造模对照组比较亦有明显降低(P<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