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后路复位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后路复位固定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段脊骨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胸腰椎骨折脱位患者3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9例。观察组采用后路复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对照组采用前路复位固定术治疗。结果术后随访4—12个月,平均8个月。术后观察组患者前侧方脱位得到基本复位,患者均无脊髓神经损伤加重。Cobb角和椎体前缘高度、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术后均明显改善。植骨面均见骨性融合,无固定物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对照组患者发生脊柱神经损伤1例,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术前术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后路复位固定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在恢复正常脊柱序列后还可获得很好的脊柱融合效果,并且术后并发症少,对Cobb角和相邻正常椎体的比率也有改善作用,可促进术后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应用经皮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时运用手法复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收治的15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先行手法整复后再应用经皮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术中配合手法复位。对15例患者进行了3个月至2年的随访,以复位前后 Cobb 角、椎体前缘平均高度及脊柱生理弧度、有无术中神经、脊髓损伤作为观察指标进行疗效评价。结果:复位前 Cobb 角为(13.6±1.6)°,复位后(5.0±1.37)°,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椎体前缘平均高度复位前为(1.49±0.25)cm,复位后为(2.60±0.22)cm。明显高于复位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脊柱生理弧度呈明显改善、术后均无神经、脊髓损伤。结论:经皮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对于椎体高度恢复及 Cobb 角的纠正非常小,术中同时配合手法整复对于骨折的恢复具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电磁导航系统在股骨干A型骨折闭合复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提取3例股骨干A型骨折患者(A1型、A2型、A3型各1例)的CT数据并进行三维重建,采用3D打印机打印股骨干骨折模型。每种骨折类型打印8个骨折模型。在电磁导航系统辅助下,术者以显示器上的三维动态影像为参考,采用正骨手法进行骨折闭合复位实验。复位固定后,记录骨折复位时间,测量复位固定后骨折端的侧方移位距离、轴向分离距离、内外翻角、前后成角、内外旋角。结果:24个股骨干A型骨折模型均顺利复位,复位时间(163.71±22.47)s,侧方移位距离(1.25±0.62)mm,轴向分离距离(0.26±0.20)mm,内外翻角1.53°±0.48°,前后成角2.85°±0.25°,内外旋角2.51°±0.97°。结论:采用电磁导航系统辅助股骨干A型骨折闭合复位,复位时间短,复位效果满意,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杨氏旋后牵引手法复位小夹板前臂旋后位外固定治疗儿童和青少年尺桡骨中段双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5年2月至2022年12月,采用杨氏旋后牵引手法复位小夹板前臂旋后位外固定治疗儿童和青少年尺桡骨中段双骨折患者172例,男104例、女68例;年龄1~16岁,中位数7.5岁。骨折端均有移位,前后移位39例,移位>1/2者31例;侧方移位38例,移位>1/2者34例;前后或侧方成角49例,成角7°~78°,中位数38°;旋转移位合并前后、侧方移位46例,移位均>1/2。受伤至就诊时间0.5 h至3 d,中位数4 h。采用杨氏旋后牵引法手法复位骨折后,掌背侧和桡尺侧各用2块小夹板固定,最后用直角托板固定患肢于肘关节屈曲90°、前臂旋后90°位。随访观察骨折复位、愈合及前臂外观和功能恢复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本组172例患者,失访2例,170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个月至4年,中位数6.5个月。170例随访患者,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26~56 d,中位数46 d;复位固定后,28例骨折达到解剖复位,27例骨折前后移位残留>1/2,30例侧方移...  相似文献   

5.
茶晓锋  唐中尧  周琴 《新中医》2016,48(6):119-121
目的:观察三步复位法(牵引,按压,震动)整复单纯胸腰椎骨折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三步复位法(牵引,按压,震动)结合垫枕及功能锻炼观察患者复位后的Cobb角、侧方成角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功能活动的变化情况。结果:2组手法后椎体后凸Cobb角、侧方成角度、VAS评分、功能活动均较手法前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治疗组94.87%,对照组74.35%,2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步复位法(牵引,按压,震动)整复单纯胸腰椎骨折临床效果良好,作用机理明确,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手法复塑形夹板固定治疗Ⅲ°踝部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符合Ⅲ°踝部骨折脱位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四步复位法加双塑形夹板固定治疗,对照组采用手术切开内固定,对所有病例随访18~32个月,平均26个月.并应用AOFAS评分系统进行评价.结果:两组平均得分治疗组为86.61±6.12分,对照组为73.25±7.02分,P<0.01,认为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创伤性关节炎发生率分别为23.3%和26.6%,P>0.05,认为无差别.结论:对于Ⅲ°踝部骨折脱位的治疗,手法复位夹板固定亦能取得满意效果,四步复位加双塑形夹板固定治疗踝部骨折脱位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手法配合外侧小切口复位植骨克氏针内固定治疗距下关节移位跟骨骨折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距下关节移位跟骨骨折患者共80例,以随机区组法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分别采用常规AO钢板内固定方案与手法配合外侧小切口复位植骨克氏针内固定方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临床指标,手术前后跟骨解剖学指标水平、Maryland评分、AOFAS评分,术后关节活动度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观察组患者围手术期临床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Bhler角和Gissane角均显著大于对照组、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Maryland评分和AOFAS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关节活动度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法配合外侧小切口复位植骨克氏针内固定治疗距下关节移位跟骨骨折具有操作简便、术中创伤小及术后恢复时间短等优势,可有效促进骨折愈合,改善足部功能和关节活动度,并有助于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手法整复小夹板固定治疗儿童伸直旋转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方法:将符合伸直旋转型肱骨髁上骨折诊断标准的156例患儿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90例采用正骨手法整复小夹板固定治疗,先矫正骨折端的旋转移位,再矫正侧偏移位,然后才矫正向后方移位;对照组66例采用传统手法整复方法治疗。在拔伸牵引下,先矫正侧偏移位,然后矫正向后方移位。手法整复后复查肘关节正侧位X线片,判断手法整复效果;随访6个月,6个月后评定临床疗效。结果: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复位效果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对于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患者,需要判断骨折端有无旋转移位并且向哪个方向旋转移位,对有旋转移位者需先矫正旋转移位后再矫正侧方移位,最后才矫正向后移位,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手法整复寰枢关节半脱位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手法整复治疗侧向旋转型寰枢关节半脱位的疗效.方法 经X线片证实的侧向旋转型寰枢 关节半脱位患者128例,随机分为两组各64例,治疗组采用手法定位旋转复位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牵引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并用X片证实.结果 治疗后X片证实齿状突偏移调整情况,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椎基底动脉的血流量改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5.3%,对照组总有效率78.1%,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1年,治疗组复发6例,对照组复发13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手法整复治疗寰枢关节半脱位较牵引治疗更能针对病因、整复寰枢椎之间的位置关系,恢复颈椎的力学稳定性,改善患者的椎基底动脉血流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经皮穿针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效果。方法:于2012年12月-2017年12月期间,收治可以行手法复位的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158例,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79例。观察组采用手法复位、经皮穿针以及石膏托外固定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手法复位、石膏托外固定。随访时间为7~18个月,平均12个月,观察两组患者再次移位的例数及功能恢复的情况。结果:观察组中10例患者发生骨折再移位(12.65%),对照组为26例(32.91%),两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功能恢复优良率为88.61%,对照组为70.88%,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闭合复位经皮穿针是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徐斌  张华 《西部中医药》2012,25(5):66-67
目的:探讨过伸手法在胸腰段骨折手术治疗中的复位作用及临床疗效。方法:自2007年6月至2011年12月对42例胸腰段骨折患者在行内固定手术时配合过伸复位手法,对比手术前后伤椎高度和成角畸形(Cobb角)的变化。结果:治疗6个月后椎体高度恢复至(38.1±1.7)mm,术后1年恢复至(37.5±1.2)mm,与治疗前[(12.0±1.2)mm]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bb角得到良好矫正,术后6个月为(2.8±0.6)°,术后1年为(3.6±0.6)°,与治疗前[(24.6±3.5)°]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级3例恢复到B级;B级9例恢复到C级,3例恢复到D级;C级6例恢复到D级,4例恢复到E级;D级7例恢复到E级。结论:在胸腰段骨折内固定手术治疗中应用过伸复位手法,有助于椎体高度Cobb角的恢复及矫正,有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牵引踩踏法矫治腰椎间盘突出症脊柱侧弯的疗效。方法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脊柱侧弯患者53例,将其随机分入牵引踩踏研究组26例和腰椎常规整骨手法对照组27例。观察治疗前后腰椎Cobb角度、VAS、JOA评分改变,并进行疗效评定。结果研究组治疗前后腰椎Cobb角度差为(11.84±5.257)°;对照组Cobb角度差为(8.07±6.189)°。研究组分级疗效评定总有效率为88.5%,对照组为63.0%(P〈0.05)。结论牵引踩踏法对于矫治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脊柱侧弯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分析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经闭合复位治疗后髋臼发育变化的规律以指导治疗。方法:本组对2006年以来获得随访的78例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儿分为大小年龄组,均给予闭合复位治疗,其中连衣挽具治疗18例;可调式铝架治疗60例,于复位前、复位后动态测量患、健侧髋关节的髋臼指数[acetabular index,AI]和髋臼深度与宽度比值[acetabular index of depth to width,AI(D/W)],并进行相关比较。结果:根据周永德发育性髋脱位疗效评价标准,治疗12个月功能恢复总优良率达88.46%。脱位髋关节经闭合复位各项指标的改变分别为:患侧AI由治疗前(33.75±4.60)°下降至(24.50±6.35)°,AI(D/W)由(12.20±4.65)%增长至(20.10±3.45)%,患侧AI下降幅度、AI(D/W)增长幅度明显快于健侧(P〈0.01)。在AI的回复过程中,大龄组和小龄组间存在明显的差别。结论:闭合复位治疗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操作简便,对2~24个月DDH患儿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治疗效果良好,其中股骨头复位是刺激AI下降和AI(D/W)增加的主要因素,在治疗后12个月内,患侧髋臼发育速度明显快于健侧。患儿年龄≤18个月为治疗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最佳时期。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比加压钢板结合注射用人工骨及外固定治疗陈旧性C型桡骨远端骨折后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探讨两种方法治疗的优缺点。方法:2009年2月-2011年3月收治24例单侧C型陈旧性桡骨远端闭合骨折患者,其中闭合复位有限切开外固定治疗(外固定组)14例,切开复位加压钢板结合人工骨治疗(加压钢板组)10例,对2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愈合后腕关节活动范围以及握力,应用Gartland/Werley腕关节评分法进行评分进行临床评定。结果: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0个月,X线片示骨折均愈合,骨折愈合时间外固定组为(10.6±2.1)周,加压钢板组(11.6±2.0)周,2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外固定组掌倾角6.2°±2.0°、尺偏角17.0°±4.1°;加压钢板组8.6°±2.7°、尺偏角21.3°±2.1°,2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效按Gartland/Werley腕关节评分:外固定组:优8例,良3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78.6%;加压钢板组:优8例,良1例,可1例,差0例,优良率90%.结论:外固定组与加压钢板组比较,骨折愈合时间无差异,且均可获得满意的腕关节功能,但加压钢板组能更好的恢复桡骨远端的解剖结构,坚强固定、并发症少、术后患肢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展筋活血方结合脊柱固定支架治疗单纯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单纯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口服骨康胶囊,治疗组口服展筋活血方,同时联合脊柱固定支架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的cobb角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2.0%,对照组有效率为72.0%,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椎体后凸cobb角较治疗前显著改善,且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展筋活血方结合脊柱固定支架方式治疗单纯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临床疗效确切,可显著矫正患者的cobb角。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三平面同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胸腰椎骨折脱位的患者54例,采用三平面同定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对患者术前术后的X线片进行测量,测量其伤椎高度恢复的比例以及后凸角度的纠正情况。结果:术前骨折的椎体高度(57.5±16.4)%,节段后的凸角度(20.7±9.5)°;术后骨折椎体的高度(93.5±11.6)%,节段后凸的角度(5.8±7.4)°。手术前后骨折椎体的高度和节段后凸的角度筹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均P〈0.001)。结论:三平面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有利于后路术中复位以及纠正后凸畸形,并且增加了内同定系统的强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侧方应力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侧方应力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5例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25例予功能锻炼加中药消髓化核汤保守治疗。治疗前及治疗14 d、3个月、6个月后,(1)比较2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变化;(2)测量2组患者Cobb角变化;(3)比较2组患椎椎体高度变化。结果2组治疗14 d后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低于对照组。2组治疗14 d、3个月、6个月后Cobb角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Cobb角小于对照组。2组治疗14 d、3个月、6个月后患椎高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椎高度高于对照组。结论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侧方应力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优于保守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通用脊柱椎弓根钉棒矫形固定系统(GOSS)与弧形自锁椎弓根钉系统(ALPF)治疗严重胸腰椎骨折脱位的疗效。方法:对我科收治的76例严重胸腰椎骨折脱位患者,采用随机的方法应用ALPF和GOSS进行治疗并随访,采用ASIA分级评价术后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椎体前缘高度恢复率及后凸角矫正率;并对椎体前缘高度丢失率及后凸Cobb角丢失率进行随访。结果:2组的疗效术后和随访均有显著差异,但ASIA分级评定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治疗严重胸腰椎骨折脱位,GOSS对恢复及维持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及脊柱后凸Cobb角比ALPF良,是一种治疗严重胸腰椎骨折脱位良好内固定器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股骨颈干角的大小与股骨颈骨折的关系,从而更好地预防老年性股骨颈骨折。方法:收集35例65岁以上股骨颈骨折患者的髋关节X线前后位平片,测量其颈干角的大小,并按颈干角度数从小到大分2组,统计每组的患者例。结果:2组的病例从小到大依次分为110°~125°为29例,126°~140°为6例。结论:股骨颈干角度数越大,越不容易发生股骨颈骨折;反之,则越容易发生股骨颈骨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