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2 毫秒
1.
目的:分析后路减压、过伸体位复位、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后路减压、过伸体位复位、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48例。手术前后测量骨折椎体前、后缘高度百分比、后凸畸形Cobb's角,定期随访并评定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及后凸畸形Cobb's角明显恢复(t=9.26,P〈0.01;t=7.35,P〈0.01),伤椎后缘高度较术前无明显变化(t=8.32,P〉0.05)。随访6~36个月,平均25个月,患者平均伤椎后凸畸形Cobb's角及椎体前缘高度分别较术后丢失5%和8%。5例完全神经损伤者(Frankel A级)神经功能无明显恢复,24例不完全神经损伤者(Frankel A~D级)中21例(87.5%)神经功能恢复1级或以上。断钉1例,钉道松动1例,过度牵伸复位致神经损伤加重1例。结论:后路减压、过伸体位复位、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能有效恢复椎体高度和生理弯曲,有利于恢复神经功能,但也存在断钉、钉道松动、伤椎高度及矫正角度丢失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前路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前路手术对不稳定型胸腰段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4例不稳定型胸腰段爆裂骨折患者行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手术,然后用Z-plate内固定系统治疗,并于治疗15月后评价患者治疗前后的ASIA分级、影像恢复情况。结果:ASIA分级:除A级2例无效,其余分别恢复1级以上。影像学检查比较,术前X线片后凸Cobbs角20°~36°,平均24±2.4°,术后均<9°,平均4.4°±0.6°,无纠正角度丢失。结论:前路手术对胸腰段骨折的后凸角纠正度、椎体恢复高度等具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分析对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做后路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2月我院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50例,将其分为A、B两组各25例,A组行联合伤椎内植骨术后路手术,B组则行联合后外侧植骨融合术后路手术。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术前术后伤椎前后缘高度之比、Cobb角、伤椎改善情况(VAS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椎体高度均得到良好恢复,有效矫正后凸成角畸形。随访一年半,A组伤椎前缘高度比、Cobb角矫正与改善情况明显好于B组。结论:后路手术可以有效恢复患者伤椎高度,减小丢失其后凸矫正角度,临床疗效理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疗效观察。方法对2004—2008年以来的70例脊柱胸腰段骨折的患者进行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术前、术后观察椎体高度、后凸Cobb角等情况。结果64患者得到随访,6例失访,出现并发症10例。术后按ASIA评级,患者神经损伤有较大的改善。术后1a,Cobb角南术前29.810矫正到12.160、椎体前缘高度由术前35.50%恢复到84.97%、椎体后缘高度由术前83.38%恢复到89.78%。结论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较为理想的方法是脊柱后路内固定融合术。  相似文献   

5.
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X线平片疗效评价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检测X线平片评价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疗效,筛选X线平片评价指标,提出X线平片评价体系。方法:对60例(79椎)单纯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2.4、12周X线平片的伤椎椎体前、后缘高度,Cobb角以及相邻椎体高度等指标进行测量,统计椎体高度的损失率、恢复率、矫正率、治疗后损失率及Cobb角矫正率,并将上述影像学观测指标与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在0、2、4、12周4个检测时相中,以第4周最有价值且具有代表性。该时相中60例压缩椎体前缘高度损失率、恢复率、矫正率治疗后椎体前缘高度损失率分别为(15.3±16.6)%、(97.4±3.5)%、(90.3±3.4)%、(4.2±1.9)%;Cobb角大小为(4.7±3.4)。;Cobb角矫正率为93.3%。结论:用X线平片评价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疗效时,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的改变最具有临床价值,Cobb角与椎体高度的测量价值相同;检测时相以0、2、4、12周为宜;伤椎高度损失率反映椎体的损伤程度,伤椎高度恢复率反映治疗效果,伤椎高度矫正率反映疗法的效率,伤椎治疗后损失率反映疗效的巩固程度;上述4个“率”构成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X线平片疗效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应用经皮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时运用手法复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收治的15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先行手法整复后再应用经皮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术中配合手法复位。对15例患者进行了3个月至2年的随访,以复位前后 Cobb 角、椎体前缘平均高度及脊柱生理弧度、有无术中神经、脊髓损伤作为观察指标进行疗效评价。结果:复位前 Cobb 角为(13.6±1.6)°,复位后(5.0±1.37)°,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椎体前缘平均高度复位前为(1.49±0.25)cm,复位后为(2.60±0.22)cm。明显高于复位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脊柱生理弧度呈明显改善、术后均无神经、脊髓损伤。结论:经皮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对于椎体高度恢复及 Cobb 角的纠正非常小,术中同时配合手法整复对于骨折的恢复具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后路钉棒系统对于胸腰椎骨折、脱位患者的疗效.方法:对2009年3月~2010年7月期间我科室52例应用后路钉棒系统进行治疗的胸腰椎骨折、脱位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予以回顾性的分析总结.结果:手术后52例胸腰椎骨折脱位患者椎前缘高约23.9±2.1mm,明显高于术前10.6±1.1mm;手术之后患者椎后缘高约25.1±1.2mm,明显高于术前20.0±1.3mm;手术之后患者Cobb角约2.0°±1.0°,明显小于术前17.9°±2.5°,手术前、后患者椎前后缘高度、Cobb角比较差异性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后路钉棒系统操作简捷,复位较为准确,固定牢固,可以较好的恢复脊柱自然弯曲,对于胸腰椎骨折及脱位有着良好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借鉴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轻度胸腰段骨质疏松性爆裂性骨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6年2月~2008年3月,我科采用球囊骨水泥系统行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胸腰段爆裂性骨折28例32椎。所有患者均属爆裂性骨折,均无神经症状,椎管占位小于25%,术中使用球囊骨水泥操作系统进行经皮穿刺单侧椎弓根椎体后凸成形术使骨折塌陷椎体复位。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进行疼痛评价,术前、术后椎体前后缘高度和Cobb's角测量对照,所有结果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所有患者术后24h内疼痛症状明显缓解或消失,术后1d可下地行走,3d出院。术后第2天常规行X线复查,4例4个椎体出现骨水泥少许渗漏,未见神经压迫症状。手术前、后骨折椎体前缘的平均高度分别为(16.3±2.05)mm和(24.8±1.86)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缘的平均高度分别为(25.05±1.25)mm和(25.10±1.50)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伤椎前柱高度恢复明显。Cobb's角纠正范围180~280,平均220,差异显著(P〈0.05)。28例随访6-18个月,平均10个月,未诉明显疼痛,X线片示椎体高度未见明显丢失。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患者术前、术后第2天、随访6个月时的平均VAS评分分别为7.5分、2.8分、1.8分,后两者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体后凸成形术用于轻度骨质疏松性胸腰段爆裂硅骨折可以有效恢复椎体高度、缓解疼痛。  相似文献   

9.
黄溶 《内蒙古中医药》2009,28(24):44-44
目的:探讨胸腰段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的手术疗效及远期预后.方法:对胸腰段骨折伴脊髓损伤62例的病人行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手术治疗,并于术前、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采用Frankel分级对脊髓损伤情况进行评估,观察手术疗效及脊髓损伤恢复情况.结果:椎体高度完全或基本恢复者54例,占87.1%.Cobb角术前平均29.3(15°~40°),术后平均恢复至4.5°(0°-12°),丢失4°~13°,平均6.2°.脊髓损伤情况随访发现除8例(6例A级,2例B级)无明显改善外,余脊髓损伤程度均有明显恢复.结论:胸腰段骨折伴脊髓损伤病人早期手术可明显改善脊髓损伤的程度.尤其是术前Frankel分级B~D级者,远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从影像学方面评估前路手术在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对54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病例行一期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测量术前、术后及随访时的Cobb’s角、伤椎椎体压缩率及椎管狭窄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5例失访,49例进行3个月~9年的随访。X线片检查提示植骨均融合,内固定位置良好。在矢状位Cobb’s角术前为(26.7±5.2)°,术后为(3.6±4.5)°,随访时为(3.8±4.9)°,术后脊柱曲度接近正常生理曲度。伤椎前缘高度压缩率由术前的49.18%±12.32%,降低到术后的13.10%±8.96%;伤椎后缘高度压缩率由术前的11.32%±4.94%,降低到术后的4.64%±3.87%;椎管狭窄率术前为55.46%±14.35%,术后为2.89%±2.15%;放射学检查各指标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随访时未发现矫正角度和高度的丢失,植骨融合率为100%.结论:前路手术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有效的方法,它具有良好的恢复椎体高度、矫正后凸畸形、扩大椎管容积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金翔  马勇  吕锦瑜  李志伟  许建安 《中医正骨》2010,22(7):10-11,15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40例45个椎体,观察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椎体高度及Cobb角的改变。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通过手术。术后疼痛明显缓解,VAS评分由术前(7.55±1.32)分降至术后(2.15±1.27)分;骨折椎体前缘、中部高度由术前(17.11±2.07)mm和(14.6±1.32)mm增加至术后(21.34±1.53)mm和(18.7±2.04)mm;Cobb角由术前23.2°±4.6°降至术后14.1°±3.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例患者骨水泥从椎体上终板渗漏,未出现临床症状。36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24个月,平均8.3月,腰背部疼痛明显缓解或消失,未出现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结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能够迅速缓解疼痛,恢复脊柱的形态,是一种既有效又安全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三平面同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胸腰椎骨折脱位的患者54例,采用三平面同定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对患者术前术后的X线片进行测量,测量其伤椎高度恢复的比例以及后凸角度的纠正情况。结果:术前骨折的椎体高度(57.5±16.4)%,节段后的凸角度(20.7±9.5)°;术后骨折椎体的高度(93.5±11.6)%,节段后凸的角度(5.8±7.4)°。手术前后骨折椎体的高度和节段后凸的角度筹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均P〈0.001)。结论:三平面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有利于后路术中复位以及纠正后凸畸形,并且增加了内同定系统的强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充气式脊柱弹性固定牵引器在胸腰椎爆裂骨折后路内固定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非盲前瞻性随机对照方法,将480例年龄在25~45岁,椎体前缘高度丢失率大于50%的外伤性单节段胸腰椎爆裂骨折病人平均分为A组(术后3周佩戴充气支架坐起或下地)、B组(术后3周佩戴普通硬质腰围坐起或下地)、C组(术后8周佩戴充气支架坐起或下地)、D组(术后8周佩戴普通硬质腰围坐起或下地)。采用ALPF复位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术后随访5年。评价⑴术前、术后、内固定取出前、末次随访时,伤椎前、后缘高度、矢状面后凸校正Cobb角;⑵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Franlkel分级;⑶末次随访时腰痛Denis分级。结果:(1)A、C两组无钉棒断裂;B组螺钉断裂8例(6.7%);D组螺钉断裂3例(2.5%)。(2)四组伤椎前、后缘高度和矢状面后凸校正Cobb角术后均恢复良好,与术前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四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内固定取出前及随访时,B组的伤椎前缘高度丢失较多,矢状面后凸校正Cobb角明显增大(P〈0.05)。而A、C、D三组无明显丢失(P〉0.05),明显优于B组(P〈0.01)。⑶末次随访时,A、C、D组神经功能均好于B组(P〈0.05),腰痛程度均较B组轻(P〈0.01),腰痛程度与矢状面后凸校正Cobb角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305,P〈0.05)。结论:ALPF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可获得满意的复位,但术后缺乏有效的支具保护可影响疗效。术后应用充气式弹性脊柱固定牵引器,可早期下地,并能有效保持复位效果,降低内固定失效率和腰痛程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飞燕式腰背肌锻炼在胸腰椎压缩性骨折PKP术后的作用疗效。方法:45例(其47个椎体)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行PKP治疗后行飞燕式腰背肌锻炼,分别于术后3天、术后半年、术后1年进行VAS评分、活动能力评分、使用止痛药物评分、Cobb角评价。结果:所有病历完成随访,视觉模拟评分(VAs)由术后3天的(3.05±0.89)分下降至术后半年的(2.63±0.71)分,术后1年随访时为(1.78±0.55)分,活动能力评分由术后3天的(2.52±0.65)分改善到术后半年的(1.84±0.55)分,术后1年随访时为(1.54±O.50)分,使用止痛药物评分由术后3天的(1.71±0.77)分下降至术后半年的(1.24±0.43)分,术后1年随访时为(0.31±0.46)分,Cobb角由术后3天的(22.81±1.38),矫正到术后半年的(22.35±1.32),术后1年的随访时为(22.02±1.37),术后3天与术后半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O.05);术后半年与术后1年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飞燕式腰背肌锻炼对胸腰椎压缩性骨折PKP术后具有减小后凸,改善临床症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复位五法结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手法复位技术在胸腰椎骨折脱位中的应用。方法:自2007年至2017年共诊治胸腰椎骨折脱位患者72例,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共37例,采用山东省名中医徐展望"牵压旋扳撑"复位五法,手术切开前先行手法复位,术中椎弓根钉棒系统撑开固定矫正残余移位及维持复位后位置。对照组35例只采用术中器械撑开复位固定。术后3 d所有患者均佩戴支具在床上坐起,下肢肌力在3级以上者下地活动。比较两组术后后凸Cobb角的改善以及侧方角度的改善情况,两组椎骨旋转角度改善情况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结果:治疗组在侧方角度改善及椎骨旋转角度的改善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侧方成角从平均17.46°±3.67°恢复到4.39°±1.23°;对照组从18.39°±4.12°恢复到8.12°±2.1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椎骨旋转角度方面,治疗组恢复到6.02°±1.64°,对照组则恢复到14.91°±3.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VAS均有明显改善,两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37例患者中治愈16例(43.24%),好转19例(51.35%),优良率94.59%。对照组35例中治愈11例(31.43%),好转19例(54.29%),优良率为85.71%。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选取典型病例,详细介绍了复位五法的应用情况。结论:手法复位可明显改善移位复杂严重的胸腰段骨折脱位,特别是脊柱的侧方成角以及椎骨的旋转移位。配合术中椎弓根钉棒系统撑开固定可达到满意的复位,且安全实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自助式悬吊牵引整复对单纯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100例单纯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分别采用自助式悬吊牵引整复和垫枕复位治疗。分别观察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1个月时的“健康调查简易量表”(Medical Outcomes Study,SF-36)评分,并进行比较。结果:经统计分析显示治疗前两组SF-36问卷评分各维度无统计学差异,但治疗结束后1个月时的sF_36问卷评分显示悬吊牵引组在缓解躯体疼痛,恢复精力,恢复社会活动功能及精神、心理健康维度上优于垫枕复位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助式悬吊牵引整复治疗单纯性胸腰椎压缩骨折能更好的改善患者的SF-36问卷评分,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应用两种方法:牵引辅助下充气复位、牵引复位,治疗新鲜胸腰椎骨折,观察其复位效果并进行比较。方法:所有研究病例120例,均为新鲜的胸腰椎骨折,均为胸腰椎楔型骨折,将120例病例分为A、B组,每组60例,A组病例应用牵引复位,B组病例应用牵引下充气复位。于复位前、复位后拍片,行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的影像学测量和计算。结果:A组病例复位后骨折椎体前缘的压缩率、Cobb角改善率较复位前改善不明显,B组病例复位后骨折椎体前缘的压缩率、Cobb角改善率较复位前改善显著。结论:单独应用牵引复位复位新鲜胸腰椎骨折复位效果不好,应用牵引辅助下自制充气复位器复位新鲜胸腰椎骨折复位效果显著:牵引辅助下充气复位器复位是治疗新鲜胸腰椎楔型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19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运用支具联合中医手法治疗的临床随访观察,评价该疗法在治疗AIS的有效性;方法:本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19例,女10例.男9例,年龄4-16岁,其中单腰弯的4例,胸腰弯的15例,Cobb角为20°-45°(26.26°±10.06),均采用支具联合中医手法矫形治疗,随访时间,3~12个月,平均6个月,治疗后评价患者前后的Cobb角、身高、坐高;结果:19例AIS患者进行支具联合中医手法治疗,治疗后,根据Cobb角,消退患者为6例,好转的为11例,无效的为2例;结论:支具联合中医手法矫形治疗可以减少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侧弯角度,减缓侧弯进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牵引踩踏法矫治腰椎间盘突出症脊柱侧弯的疗效。方法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脊柱侧弯患者53例,将其随机分入牵引踩踏研究组26例和腰椎常规整骨手法对照组27例。观察治疗前后腰椎Cobb角度、VAS、JOA评分改变,并进行疗效评定。结果研究组治疗前后腰椎Cobb角度差为(11.84±5.257)°;对照组Cobb角度差为(8.07±6.189)°。研究组分级疗效评定总有效率为88.5%,对照组为63.0%(P〈0.05)。结论牵引踩踏法对于矫治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脊柱侧弯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