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2 毫秒
1.
目的 探讨喉镜吞咽功能评估(FEES)在指导气管切开合并神经性吞咽障碍患者拔管中的作用。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至2019年期间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康复科住院并行气管切开的188例神经性疾病(合并吞咽障碍)患者FEES评估结果,同时分析FEES评估指标(包括声门活动是否正常、咽部分泌物分级及残留、渗漏-误吸评级等)对拔管成功与否的影响。 结果 入选患者根据拔管情况分为拔管成功组及拔管失败组。拔管成功组共有患者109例,拔管失败组共有患者79例,拔管成功率为57%;拔管成功组气管切开平均病程(184 d)较拔管失败组平均病程(292 d)明显缩短(P<0.05)。拔管失败组患者声门异常占比(55.0%)较拔管成功组异常占比(20.8%)明显增高(P<0.05);拔管成功组咽部分泌物分级、渗漏-误吸分级均显著低于拔管失败组水平(P<0.05);拔管成功组与拔管失败组患者在食物残留方面未见明显差异(P>0.05)。 结论 FEES评估指标(包括声门活动、分泌物残留、进食误吸情况等)在指导神经性吞咽障碍患者气管切开套管拔管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索高流量气道湿化对气管切开合并吞咽障碍患者的误吸与残留的影响。 方法 纳入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气管切开伴吞咽障碍患者17例,在气管套管处配接高流量湿化仪并抽空气囊,对照条件为气管套管堵管、抽空气囊、充盈气囊的三种状态,在不同状态下给予患者5 ml中稠食物,使用喉镜吞咽功能评估(FEES)对残留和误吸情况进行评估。 结果 17例患者在高流量湿化、气管套管堵管、抽空气囊、充盈气囊四种状态下的渗漏-误吸评分和残留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配接高流量湿化仪时,17例患者的渗漏-误吸评分为(3.2±2.0)分,明显低于另三种状态下的渗漏-误吸评分[气管套管堵管(5.2± 2.3)分、抽空气囊(5.6±2.3)分、充盈气囊(6.0±2.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配接高流量湿化仪时,17例患者的残留评分为(2.8±1.1)分,亦明显低于另三种状态下的残留评分[气管套管堵管(3.8±1.2)分、抽空气囊(3.6±1.3)分、充盈气囊(3.9±1.4)分],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结论 配接高流量湿化仪可以有效改善气管切开患者的吞咽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3.
<正>误吸指进食(或非进食)时,有数量不一的食物、口腔内分泌物或胃食管反流物等进入到声门以下的气道[1]。ICU患者存在误吸或误吸风险,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抑制了患者咽部运动,使喉部的保护性反射消失;气管导管气囊压迫食管上段括约肌影响吞咽功能,从而对反流物的清除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后咳嗽反射缺失并环咽肌失弛缓患者吞咽障碍的康复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1例小脑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切除术后气管切开后吞咽障碍患儿。患儿无咳嗽反射,环咽肌完全不开放,误吸严重。予安装说话瓣膜,行呼吸训练、球囊扩张术、表面肌电生物反馈吞咽训练、吞咽手法训练及电刺激等康复。结果 7周后,患儿大口进食稀流质时发生误吸,有弱咳嗽反射,进食浓流质和糊状食物无误吸,环咽肌开放正常。于第11周拔除气管套管后拔除胃管,完全经口摄取足够营养。结论气管切开后并发严重误吸的吞咽障碍患者,可通过佩戴说话瓣膜和综合吞咽训练减少误吸,改善咳嗽反射,促进吞咽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分析说话瓣膜对气管切开吞咽障碍患者渗漏、误吸的影响,探讨说话瓣膜对吞咽障碍的治疗价值。方法:32例气管切开后长期未能拔除气管套管伴吞咽障碍的患者,在其气管套管口佩戴说话瓣膜,佩戴1周后,采用吞咽造影检查观察未佩戴与佩戴说话瓣膜时渗漏、误吸程度的变化,比较其渗漏和误吸的发生率,应用Rosenbek误吸程度分级量表对其进行评价。结果:吞咽造影检查发现32例气管切开患者在未佩戴与佩戴说话瓣膜时误吸的发生率分别为81.25%和56.25%,Rosenbek分级全部为异常级别,未佩戴与佩戴说话瓣膜比较,26例级别有变化,6例级别无变化。结论:气管切开患者佩戴说话瓣膜能显著降低误吸的程度和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气管切开患者吸痰前不同浓度氧疗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患者在吸痰前提高不同氧浓度对患者血氧饱和度的影响.方法:吸痰前提高患者的氧流量为5 L/min、6 L/min、7 L/min分别为2 min的情况下,观察20例气管切开患者吸痰前、吸痰后2 min血氧饱和度的变化.结果:20例气管切开患者不同氧流量吸痰后2 min血氧饱和度均高于吸痰前血氧饱和度(P<0.05),而不同氧流量吸痰后2 min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管切开患者在吸痰前提高氧流量至5 L/min,既能有效避免因吸痰引起的低氧血症,又可减少氧疗副作用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患者在吸痰前提高不同氧浓度对患者血氧饱和度的影响。方法:吸痰前提高患者的氧流量为5L/min、6L/min、7L/min分别为2min的情况下,观察20例气管切开患者吸痰前、吸痰后2min血氧饱和度的变化。结果:20例气管切开患者不同氧流量吸痰后2min血氧饱和度均高于吸痰前血氧饱和度(P〈0.05),而不同氧流量吸痰后2min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管切开患者在吸痰前提高氧流量至5L/min,既能有效避免因吸痰引起的低氧血症,又可减少氧疗副作用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气管切开会导致言语、吞咽、呼吸、嗅觉等多方面功能障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说话瓣膜作为单向通气阀,可恢复闭合的上呼吸道及正常的呼吸模式,重塑声门下压力,有利于改善言语功能,减少渗漏及误吸,改善呼吸及嗅觉功能,提升活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本文对说话瓣膜在气管切开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进行综述,总结其具体作用机制、结构及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不同稠度和容积吞咽任务对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生理成分表现及渗漏误吸的影响。 方法 选取在我院康复科治疗的59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参照中国改良容积粘度测试程序,按2、1、0、3号(分别对应中稠度、低稠度、硫酸钦原液及高稠度)顺序分别对每种稠度食物进行3、5、10 ml的吞咽造影检查。使用标准化吞钡造影功能障碍评价量表(MBSImP)和Rosenbek渗漏/误吸量表进行量化分析。记录患者在执行不同稠度及容积吞咽任务时其各个吞咽生理成分评分和渗漏误吸分级。 结果 入选患者舌控制、咽期吞咽启动及喉关闭均在吞咽0号食物时表现较差,口腔残留在执行大容积吞咽任务时表现较差,咽蠕动在执行较小容积吞咽任务时表现较差。入选患者在执行低稠度、大容积吞咽任务时发生渗漏误吸的风险较高;其渗漏误吸分级与咽期总分间具有明显正相关性(r=0.365,P<0.01),并以喉关闭与渗漏误吸分级间的相关性尤为显著(r=0.772,P<0.01)。 结论 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口咽期各吞咽生理成分的表现与进食食物稠度及容积密切相关,患者在执行较低稠度、较大容积吞咽任务时发生渗漏误吸的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软式喉内窥镜吞咽功能检查(FEES)结合染料试验对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隐性误吸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12月至2022年6月在徐州市中心医院康复科住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50例,进行FEES和透视荧光吞咽检查(VFSS)。比较两者检查结果。结果 FEES误吸检出率高于VFSS(χ2=7.000, P <0.05)。FEES对于进食液体食物时误吸检出率高于VFSS (χ2=4.000, P <0.05);两种方法对于进食糊状(κ=0.941, P <0.001)及固体食物(κ=0.779, P <0.001)时一致性很好。两种方法食物残留部位一致性较好(κ=0.818, P <0.001);3种食物类型残留部位一致性均很好(κ≥0.862, P <0.001)。两种方法对于3种食物类型Rosenbek渗漏-误吸量表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Z <0.667,P> 0.05)。结论 FEES结合染料试验可用于评估卒中后隐性误吸。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染料试验在重症康复病房气管切开患者误吸筛查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信封法将本院重症康复病房2019年6月—12月期间收治的116例需行气管切开治疗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8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及防误吸护理,基于医师临床经验及患者症状判断进行堵管拔管操作;观察组应用染料试验检测误吸,实施针对性防误吸护理,根据气管套管拔管指征启动堵管拔管流程。对比染料试验和吞咽造影对误吸的检出效能及两组患者的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拔管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染料试验和吞咽造影检出的误吸率、无误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气管切开时、切开后1周的CP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气管切开后2周、3周、4周的CPI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拔管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重症康复病房气管切开患者误吸筛查过程中应用染料试验可以有效诊断误吸,对临床实施护理操作具有指导意义,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球囊导管扩张联合吞咽基础训练对脑桥出血后气管切开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取脑桥出血气管切开吞咽障碍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20例。2组患者均采用营养神经药物联合吞咽基础训练进行治疗,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增加球囊导管扩张技术进行治疗。球囊导管扩张术每日1次,每次25 min,每周5 d,连续治疗6周。于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治疗后)由1名吞咽治疗师于双盲状态下采用功能性经口摄食(FOIS)评级和Rosenbek渗漏/误吸评分量表(PAS)评级分别评估2组患者的进食能力和渗漏-误吸情况,并采用洼田饮水实验评估2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的FOIS和PAS分级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FOIS和PAS分级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7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30%,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球囊导管扩张术联合吞咽训练可更好地改善脑桥出血后气切患者的吞咽功能,并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淀粉类增稠剂、黄原胶类增稠剂及凝胶类增稠剂对口咽期吞咽障碍患者渗漏误吸的影响。方法:选取20例口咽期吞咽障碍患者进行吞咽造影检查(videofluoroscopic swallowing study,VFSS),患者随机顺序进食分别由淀粉类增稠剂、黄原胶类增稠剂及凝胶类增稠剂调制的高度稠/细泥型造影剂,观察患者的吞咽功能及不同增稠剂对其渗漏误吸情况的影响,并采用Rosenbek渗漏-误吸分级记录。结果:黄原胶类组与淀粉类组的渗漏误吸分级比较,及凝胶类组与淀粉类组的渗漏误吸分级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结论:黄原胶类增稠剂及凝胶类增稠剂改善口咽期吞咽障碍患者渗漏误吸情况的效果优于淀粉类增稠剂,临床应用时应根据患者的误吸风险及吞咽能力更个体化地选择合适的增稠剂。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神经重症康复病房气管切开术后拔管困难患者的临床特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5月由淄博市中心医院康复科神经重症康复病房收治的气管切开术后患者122例,根据患者是否成功拔管分为2组,拔管成功组(73例)和拔管困难组(49例)。采用全面无反应性量表(FOUR)和昏迷恢复量表(CRS-R)评定患者的意识状态,采用口腔摄入功能量表(FOIS)评定患者的进食能力,采用纤维内窥喉镜观察气道解剖结构,采用Marianjoy分泌物五分评分量表、Rosenbek渗漏-误吸量表(PAS)行分泌物潴留及吞咽误吸评分。先采用单因素分析,再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危险因素。 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意识状态、吞咽功能、分泌物潴留、误吸和声门开放水平可能是影响神经重症气管切开术后患者拔管的因素(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咽喉部分泌物潴留多[OR=9.380,95%CI(3.010,29.231),P<0.05]和声门开放水平差[OR=0.186,95%CI(0.083,0.417),P<0.05]是神经重症气管切开术后患者拔管的危险因素。 结论 咽喉部分泌物潴留多和声门开放水平差是神经重症气管切开术后患者拔管困难的独立危险因素。纤维内窥喉镜在诊治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最适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类型及神经肌肉电刺激的作用方式。 方法60例经电视透视吞咽检查确诊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疗程10 d,比较2组的误吸、喉上升、食物残留、进食量评分,将2组患者按电视透视吞咽检查评分标准分为轻、中、重3个亚组,比较各亚组间的疗效。 结果治疗前电视透视吞咽检查评分、误吸、喉上升、食物残留、进食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第10天,治疗组误吸、喉上升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电视透视吞咽检查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进食量、食物残留量评分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第10天,治疗组中度吞咽障碍患者电视透视吞咽检查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3),2组轻、重度吞咽障碍患者的电视透视吞咽检查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 结论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效肯定,主要通过改善喉上升减弱、误吸程度起作用。中度吞咽障碍的患者最适合采用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轻度患者无优势,重度患者具有疗效较好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氧气雾化吸入疗法中不同氧流量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雾化吸入前后心率及动脉血氧饱和度变化的影响。方法对32例采取氧气雾化吸入疗法的COPD患者,分别选择氧流量为4、5、6、7、8L/min,观察患者雾化吸入前后心率及动脉血氧饱和度变化的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氧流量为4~6L/min时,雾化前后患者心率变化较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氧流量为7~8L/min时,雾化前后患者的心率变化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无论氧流量大小,雾化后患者的动脉血氧饱和度均增加,与雾化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COPD患者进行氧气雾化疗法时,为达到最佳的雾化效果,建议采用氧流量在5~6L/min。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和吞咽生理指标的特点,探讨咽期吞咽障碍的危险因素及其预测价值。 方法 选取符合纳入标准且疑似脑卒中后有吞咽障碍的患者169例,收集每例入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病程、脑卒中部位、脑卒中类型、烟酒史、留置胃管、气管切开、既往病史、洼田饮水试验、咽反射情况、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HISS)评分及改良曼恩吞咽能力(MMASA)评分。入组患者1周内完善吞咽造影(VFSS)及纤维内镜吞咽功能(FEES)检查,根据VFSS结果将169例患者分为咽期吞咽障碍组(92例)及非咽期吞咽障碍组(77例),分别比较2组患者间的临床和吞咽生理指标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咽期吞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危险因素对咽期吞咽障碍的预测价值。 结果 咽期吞咽障碍组与非咽期吞咽障碍组的病程、脑卒中部位、气管切开状态、留置胃管、洼田饮水试验、改良曼恩吞咽能力(MMASA)评分、渗漏-误吸评级(PAS)、耶鲁咽部残留物严重程度分级评定量表(YPR-SRS)、会厌翻折、咽启动、舌骨上移最大距离、咽感觉、咽分泌物水平等经统计学分析比较,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渗漏-误吸、咽部残留和咽分泌物是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渗漏-误吸评级、咽部残留分级、咽分泌物评分预测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90[95% CI(0.838~0.942)]、0.741[95% CI(0.669~0.806)]、0.874[95% CI(0.814~0.920)],敏感度分别为75.0%、52.2%、84.8%,特异度分别为96.1%、94.8%、85.7%,最佳临界值分别为2级、1分、1级。 结论 渗漏-误吸、咽部残留和咽分泌物为咽期吞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渗漏-误吸评级、咽部残留分级、咽分泌物评分对咽期吞咽障碍具有一定的诊断和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氧气雾化吸入疗法中不同的吸氧流量对老年COPD患者舒适度及1h内咯痰总量的影响。方法选择氧流量为4L/min,5L/min,6L/min,7L/min,8L/min,观察雾化后患者舒适度及1h内咯痰量的情况。结果患者在氧流量为6L/min时舒适度得分最高,同时1h内咯痰量最多。经统计学分析,患者舒适度和1h咯痰量均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使用氧气雾化疗法时,为达到最佳的雾化效果,建议采用氧流量为6L/min。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经皮内镜胃造口术(PEG)对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及营养状况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的43例行PEG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根据使用3种不同对比剂的吞咽造影结果对PEG术前、术后患者误吸发生率进行比较;根据实验室检查结果对患者PEG术前、术后营养指标(如血红蛋白水平、血清总蛋白水平、血清白蛋白水平、血清前白蛋白水平等)进行比较;并对住院期间观察到的PEG术后并发症及患者吞咽功能转归进行分析。 结果 与PEG术前相比,吞咽造影结果显示PEG术后患者进食浓流质对比剂的误吸率降低(75.0% vs 25.0%,P<0.05),但患者术前、术后进食稀流质对比剂(91.7% vs 83.3%)和糊状对比剂(66.7% vs 25.0%)的误吸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G术前、术后患者营养指标(血红蛋白水平(121.0±17.1)g/L vs (119.4±12.7)g/L、血清总蛋白水平(63.3±4.3)g/L vs (62.8±6.2)g/L、血清白蛋白水平(36.5±3.5)g/L vs (36.3±3.9)g/L、血清前白蛋白水平(218.9±61.8)g/L vs (216.0±70.0)g/L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G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3.3%;住院期间观察到9.3%的患者恢复完全经口进食能力,16.3%的患者恢复部分经口进食能力。 结论 PEG可以改善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但其改善营养状况的作用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20.
不同氧流量驱动氧气雾化吸入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麻玉秀  刘志英 《护理学报》2008,15(10):63-64
目的探讨采用不同氧流量时氧气雾化吸入的效果。方法60例老年肺部感染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3组均行氧气雾化吸入1周,3次/d。各组的雾化器氧气驱动流量分别为5、8、10 L/min,比较3组雾化后初次咳痰量以及雾化时的血氧饱和度、心率和主观感觉。结果经比较,3组患者前述的4个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种不同氧流量对雾化吸入效果无明显差异,从节约成本及患者雾化时的舒适感来讲,使用5 L/min的氧流量就能达到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