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吞咽说话瓣膜在气管切开吞咽障碍患儿中的应用。 方法手足口病后继发脑干脑炎患儿3例和小脑毛细胞性星形细胞瘤(WHOⅠ)切除术后患儿1例,均留置气管套管,伴吞咽障碍,吞咽造影检查显示环咽肌失迟缓、隐性误吸,经综合评估后佩戴美国产Passy-Muir吞咽说话瓣膜,同时进行球囊扩张术、呼吸训练、感觉刺激及电刺激等综合性吞咽训练。 结果4例患儿佩戴吞咽-说话瓣膜后,恢复说话功能,经平均(36.50±35.63)d的综合性吞咽训练,4例患儿吞咽功能均明显改善,最终拔除气管套管和鼻饲管,完全经口进食。 结论气管切开后伴吞咽障碍、发音不能患儿佩戴吞咽说话瓣膜后结合吞咽训练可减少误吸,改善环咽肌开放程度,恢复发音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分析说话瓣膜对气管切开吞咽障碍患者渗漏、误吸的影响,探讨说话瓣膜对吞咽障碍的治疗价值。方法:32例气管切开后长期未能拔除气管套管伴吞咽障碍的患者,在其气管套管口佩戴说话瓣膜,佩戴1周后,采用吞咽造影检查观察未佩戴与佩戴说话瓣膜时渗漏、误吸程度的变化,比较其渗漏和误吸的发生率,应用Rosenbek误吸程度分级量表对其进行评价。结果:吞咽造影检查发现32例气管切开患者在未佩戴与佩戴说话瓣膜时误吸的发生率分别为81.25%和56.25%,Rosenbek分级全部为异常级别,未佩戴与佩戴说话瓣膜比较,26例级别有变化,6例级别无变化。结论:气管切开患者佩戴说话瓣膜能显著降低误吸的程度和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球囊扩张术在环咽肌失弛缓症所致吞咽障碍中的治疗作用。 方法共选取10例经吞咽X线荧光透视检查诊断为环咽肌失弛缓症的吞咽障碍患者。利用14号导尿管球囊,采用注水方式使球囊充盈以扩张环咽肌,同时辅以低频电刺激、口颜面吞咽器官运动训练及进食指导练习等。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吞咽功能评估。 结果上述患者经平均19.7次球囊扩张治疗后,其扩张球囊注水量由(2.65±0.91)ml增加至(8.20±0.92)ml,环咽肌开放功能显著提高,吞咽障碍明显改善,共显效7例,有效2例,这9例患者能完全经口自主进食糊状食物,无呛咳,吞咽造影复查显示在进食糊状食物时,其咽部期残留明显减少,环咽肌正常开放,误吸现象消失,仅余下1例患者只能达治疗性进食水平,吞咽造影复查显示其吞咽肌无力,环咽肌开放不全,仍存在误吸现象;比较治疗前、后患者饮水试验分级及吞咽障碍分级,发现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球囊扩张术能显著改善环咽肌失弛缓导致的吞咽功能障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报告1例脑干梗死后环咽肌失弛缓致严重吞咽障碍患者的护理。通过及早行吞咽功能训练,加强呼吸道管理及健康教育,病情稳定后及时行导尿管球囊扩张术护理,效果显著,20日后恢复完全经口进食,成功拔除胃管。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游戏训练对脑干损伤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和咽部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取脑干损伤后吞咽障碍患者3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2组,每组1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吞咽功能障碍康复训练,包括口腔感觉和运动功能训练、门德尔松吞咽训练、球囊扩张术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游戏训练。于治疗前和治疗5周后(治疗后),对2组患者的吞咽功能进行评定,比较2组患者的功能性经口进食评分(FOIS),渗漏-误吸分级(PAS)和舌骨向前位移(HAM)、舌骨向上位移(HSM)、环咽肌开放幅度。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FOIS、PAS、HAM、HSM、环咽肌开放幅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FOIS、PAS、HAM、HSM、环咽肌开放幅度较组内治疗前改善(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FOIS、PAS、HAM[(7.40±2.76)mm]、HSM[(9.75±2.65)mm]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治疗后环咽肌开放幅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游戏训练可以显著改善脑干损伤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和舌骨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说话瓣膜联合吞咽基础训练对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吞咽功能的疗效观察。 方法 将入选颅脑损伤患者3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采用常规营养神经药物治疗及吞咽基础训练)和观察组(采用常规营养神经药物治疗及佩戴说话瓣膜吞咽康复训练),每组15例。观察组有1例因病情加重、1例因经济及家庭原因不能坚持治疗而退出研究,最后纳入统计的患者共28例,其中观察组15例,对照组13例。2组患者均接受吞咽基础训练,包括冰刺激、舌运动训练和咳嗽训练,观察组患者在吞咽训练的基础上,进行佩戴说话瓣膜训练,每日2次,每周5 d,共4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才藤氏吞咽障碍评级和Rosenbek渗漏-误吸分级量表(PAS)评级对2组患者行喉镜吞咽功能检查及吞咽功能评估。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的才藤氏吞咽障碍等级和PAS评级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且观察组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说话瓣膜联合吞咽基础训练可以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的吞咽功能,且减少其吞咽的误吸情况。  相似文献   

7.
导尿管球囊扩张治疗环咽肌失弛缓症2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导尿管球囊扩张治疗环咽肌失弛缓症的可行性,客观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 放射性脑病、脑干梗死伴吞咽障碍患者各1例,经吞咽X线荧光透视检查和光纤内窥镜吞咽检查,拟诊环咽肌失弛缓症。利用14号导尿管球囊,采用注水方式使球囊充盈,牵拉导尿管,自下而上缓慢移动球囊,使球囊反复多次通过狭窄的食道入口,逐渐扩张环咽肌。同时在颈部结合Vitalstim神经肌肉低频电刺激,进食指导训练。结果 分别给予4次及15次扩张治疗后,2例患者均可独立自主进食糊状食物,无呛咳。吞咽造影复查显示在食团通过时,环咽肌正常开放,误吸消失。结论 导尿管球囊扩张术能有效缓解环咽肌失弛缓,操作简单,安全可靠。吞咽动态造影是明确诊断及疗效评价必不可少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导尿管球囊扩张术对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所致吞咽障碍的疗效。 方法 选取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32例,均经吞咽X线荧光透视检查(VFSS)确诊为环咽肌失弛缓,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研究组16例,对照组16例。对照组仅行吞咽功能训练及电刺激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以普通导尿管为扩张工具,对其进行环咽肌扩张治疗。于治疗前和恢复经口进食或治疗达6周后(治疗后)评估2组患者的经口进食人数、吞咽障碍程度(VFSS评分)和临床吞咽功能。 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16例患者中恢复经口进食11例(68.75%),对照组16例患者中恢复经口进食仅4例(25.0%),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VFSS评分在口腔期、咽期、误吸以及总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患者的VFSS评分仅口腔期和总分显著优于组内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VFSS评分中的咽期、误吸程度、总分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临床吞咽功能评分与组内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常规吞咽功能康复训练和电刺激联合环咽肌球囊扩张术可促进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所致吞咽障碍患者及早经口进食,并改善其吞咽障碍程度,恢复其吞咽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球囊扩张术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康复疗效及不良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经吞咽造影检查确诊为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导致的吞咽障碍患者50例,随机分为2组各2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吞咽功能训练、Vitalstim神经肌肉低频电刺激,观察组另外给予球囊扩张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吞咽功能、并发症发生率,同时比较治疗前和治疗后的咽通过时间、吞咽造影检查(VFSS)评分及功能性经口摄食评估(FOIS)评分。结果:观察组的可进水、可进食流质物、可进食糊状物、可进食固体食物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观察组的吸入性肺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咽通过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VFSS和FOIS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观察组的康复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6.0%,72.0%,P0.05)。结论:球囊扩张术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具有显著疗效,缩短患者康复时间,降低误吸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导尿管球囊扩张术在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症所致吞咽障碍中的治疗作用及随访情况。方法共选取28例经电视透视下吞咽功能检查(VFSS)诊断为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症的吞咽障碍患者,应用14号导尿管球囊,采用注水方式使球囊充盈以扩张环咽肌,同时辅以神经肌肉电刺激、常规吞咽康复训练。治疗终点为恢复经口进食或治疗已满6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终点时进行吞咽功能评估及吞咽造影检查,1年后随访。结果在导尿管球囊扩张治疗终点,28例患者中有22例恢复经口进食普通饮食,包括固体食物、流质物及水,24例可进食糊状食物,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吞咽造影中,治疗后咽通过时间缩短(P<0.05);VFSS吞咽障碍程度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治疗终点时VFSS疗效评价显示总有效率达89.28%。1年后随访发现,23例(82.14%)患者均能从口进食普通食物;12例患者咽通过时间、吞咽障碍程度评分已接近正常。结论导尿管球囊扩张术能显著改善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导致的吞咽功能障碍,且具有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鼻咽癌放疗术后患者吞咽障碍的吞咽造影表现及不同性状食物对其吞咽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例鼻咽癌放疗后吞咽障碍患者进行吞咽造影检查,患者进食3种不同粘稠度的对比剂,观察其吞咽功能情况并分析不同性状对比剂对其吞咽功能的影响。观察指标包括口腔运送时间、口腔残留量、咽部残留量、渗漏误吸分级、环咽肌开放率。 结果 患者进食3种食物的各项观察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中,患者进食稀流质与糊状食物比较,各项观察指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食浓流质与糊状食物的各项观察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进食稀流质与浓流质比较,口腔运送时间、口腔残留量和咽部残留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鼻咽癌放疗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严重程度不一,不同食物性状对其吞咽功能的影响也不同,吞咽造影检查可以客观评价患者的吞咽功能,并为选择食物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2.
正环咽肌功能障碍(CPD)指环咽肌不能及时松弛或发生痉挛,吞咽过程中出现不开放、开放不完全和开放/松弛时间不当等病理性改变,环咽肌功能障碍引的吞咽障碍在临床上最主要的表现是鼻咽部食物反流,还可导致如营养不良、吸入性肺炎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出现窒息而危及生命[1]。脑卒中病人吞咽障碍的患病率为30%~67%,吞咽障碍可能导致20%~25%的脑卒中病人发生误吸[2]。因此,早期干预护理很关键,我科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症患者采取导尿管球囊扩张术治疗的效果,以便找到一种治疗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症有效的措施。方法随机抽取2014年11月到2016年3月期间接诊的经视频吞咽造影检查(VFSS)确诊为脑卒中且有环咽肌失弛缓症的患者40例进行研究。根据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两组,各2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吞咽训练+神经肌肉电刺激vitalstim治疗,而治疗组除了实施对照组治疗方案外,还加用导尿管球囊扩张术治疗。两组患者于治疗前、治疗后7 d、治疗后14 d及治疗后3周时采取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测评口腔吞咽功能,同时治疗前后均进行VFSS评定,相关结果最终采取统计学软件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0.00%,而对照组仅为60.00%,研究组明显比对照组高(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吞咽通过时间、环咽肌开放情况、吞咽障碍程度和误吸率相比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但研究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7 d、14 d、3周后POIS评分均有明显下降(P0.05),但研究组下降更明显(P0.05)。结论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症患者采取导尿管球囊扩张术治疗,不仅能提高临床效果,而且能改善吞咽通过时间、环咽肌开放情况、吞咽障碍程度及误吸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球囊肌力训练法治疗重度格林-巴利综合征(GBS)所致吞咽障碍的可行性,客观评价其治疗效果。 方法重度GBS吞咽障碍患者1例,经电视透视检查(VFSS)评价,环咽肌完全不开放。将14号导尿管经鼻腔插入咽腔,不进入食管入口,向球囊内注入冰生理盐水,嘱患者做吞咽动作,同时在最大幅度喉上抬时尽可能保持5~10 s,逐渐改善吞咽肌群的力量。 结果经12次治疗后,VFSS显示:食物能较顺畅地穿过环咽肌处进入食管,吞咽肌力量明显增强,环咽肌开放正常,患者拔除胃管,经口安全进食。 结论球囊肌力训练法可以有效增强喉上抬肌群及咽部肌群的力量,其效果可能优于门德尔松手法和Shaker训练法,而且操作简单、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流质食团对鼻咽癌放疗术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影响情况。方法:选取鼻咽癌放疗后吞咽障碍患者26例,在吞咽造影检查下,分别进食一口量为5ml的浓流质和稀流质,采集并测量舌骨位移幅度、舌骨运动时间、喉关闭时间、食管上括约肌(upper esophagus sphincter,UES)开放时间、吞咽启动时间、咽运送时间、喉关闭至UES开放间隔时间等参数,并进行渗漏误吸分级评分,分析流质食团对该类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结果:浓流质(0.41±0.32)cm较稀流质(0.27±0.26)cm的舌骨水平位移幅度大(P=0.033)。浓流质(1.72±0.28)s较稀流质食团(1.59±0.27)s的舌骨运动时间长(t=2.12,P=0.04),喉关闭时间较稀流质短(t=-2.35,P=0.03),咽运送时间较稀流质长(t=2.73,P=0.01)。进食浓流质发生渗漏误吸为3例(11.54%),稀流质为18例(69.23%),具有显著性差异(Z=-3.76,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咽运送时间、喉关闭至UES开放时间是影响该类患者发生渗漏误吸的相关因素(P0.05)。结论:对于舌运动障碍的患者,鉴于其咽部清除能力、气道保护以及肌肉耐力等功能的不同,应根据吞咽造影检查制定个体化的食物性状指导,包括食物性状的进食先后顺序,以帮助患者发挥吞咽功能最大效能。  相似文献   

16.
窦祖林 回眸2013吞咽障碍康复,期待学科快速发展 913-915中国吞咽障碍康复评估与治疗专家共识组  中国吞咽障碍康复评估与治疗专家共识(2013年版)916-929出江绅一 日本吞咽康复的历史与现状及其对中国吞咽康复的借鉴意义 930-933卫小梅 吞咽障碍干预的中枢神经通路调控机制 934-937王兴林 吞咽障碍的生物力学变化及电刺激治疗机制 938-940兰月 高分辨率固态压力测量在吞咽功能评估中的应用 941-944出江绅一 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在脑卒中吞咽障碍治疗中的应用 945-948王强 神经肌肉电刺激在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 949-951魏鹏绪 牵拉技术在口咽期吞咽障碍康复中的应用 952-954万桂芳 口腔感觉运动训练技术在吞咽康复中的应用 955-957叶芊 认知功能对吞咽障碍的影响初探 958-960张芳 认知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 961-962刘玲玲 正常成人咽期吞咽相关肌群的表面肌电图研究 963-966招少枫 康复期脑卒中患者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影响因素分析 967-971李哲 不同训练方法对环咽肌失弛缓患者食管上段腔内压力的影响 972-975周秋敏 口腔定位疗法治疗脑卒中后流涎的疗效观察 976-978温红梅 表面肌电生物反馈联合吞咽训练在脑梗死恢复期吞咽障碍患者康复中的应用 979-983尤爱民 吞咽训练联合咳嗽诱导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 983-984姜从玉 两种不同胃肠营养方式下吞咽康复训练疗效的成本效果分析 985-987王如蜜 如何在综合医院开展摄食-吞咽障碍康复工作 988-992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导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症的必要性及治疗方法。客观评价其治疗效果。选择脑干梗死伴咽期吞咽障碍患者2例,经吞咽X线荧光透视检查检查。拟诊环咽肌失弛缓症。病例1单纯采用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而病例2在神经肌肉电刺激的基础上加用球囊扩张术。结果:经治疗后,2例患者均可独立自主进食糊状食物,无呛咳。吞咽造影复查显示在食团通过时,环咽肌正常开放。结论:球囊扩张术对于脑卒中引起的环咽肌失弛缓症并非必要。可通过咽喉肌肉神经运动功能,促进环咽肌的开放。  相似文献   

18.
曹云云 《护理与康复》2019,18(12):93-94
总结1例肺癌术后气管切开佩戴说话瓣膜患者的康复护理。护理要点为佩戴说话瓣膜,重建声门下压力,恢复患者言语功能,同时做好坐位平衡训练、心肺功能训练,限制液体总入量,加强心理护理。经康复训练和护理,成功拔除气管切开套管,恢复说话功能,患者住院50 d后出院。  相似文献   

19.
不同病灶部位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不同病灶部位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特点。 方法 纳入2015年1月至2016年8月期间在我院治疗且病变局限于单侧大脑或脑干的92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病变部位分为3组,其中单侧脑干病变29例(纳入单侧脑干组),左侧半球(皮质+白质)病变37例(纳入左侧半球组),右侧半球(皮质+白质)病变26例(纳入右侧半球组)。入院后所有患者进行吞咽造影检查,记录并对比各组患者口腔运送、吞咽启动、残留、渗漏、误吸、咳嗽反射及环咽肌开放等指标结果。 结果 3组患者在口腔运送(χ2=0.712,P=0.918)、吞咽启动(χ2=1.564,P=0.458)、渗漏(χ2=5.615,P=0.060)、咳嗽反射(χ2=5.882,P=0.053)方面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单侧脑干组在会厌谷、梨状窦残留(χ2=6.508,P=0.011)和误吸(χ2=7.803,P=0.005)方面与左侧半球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单侧脑干组在环咽肌开放方面与左侧半球组及右侧半球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29.555和24.630,均P<0.05)。 结论 单侧脑干较单侧大脑半球卒中更容易发生咽期吞咽障碍,主要表现为残留、误吸及环咽肌开放异常等方面,两侧大脑半球卒中后吞咽障碍特点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冰水、常温水球囊扩张对脑干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症的治疗作用,并进行疗效对比。 方法根据入院时间将脑干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患者(40例)分为2组,实验组患者给予冰水球囊扩张及低频电刺激治疗,对照组则给予常温水球囊扩张及低频电刺激治疗。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对2组患者吞咽功能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后2组共有36例患者可独立自主进食糊状食物,电视X线透视吞咽功能检查(VFSS)显示食团在通过咽喉时,其环咽肌均正常开放,食物能顺利通过环咽肌,误吸消失。通过组间比较发现,治疗后2组患者环咽肌开放情况、留置鼻胃管例数、正常进食例数及功能性经口进食量表评分(FOIS)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但实验组平均治疗次数[(7.45±2.3)次/例]、平均住院天数[(16.7±4.8)d/例]、平均治疗费用[(6430±874)元/例]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冰水球囊扩张或常温水球囊扩张联合低频电刺激均能有效改善脑干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导致的吞咽障碍,并且与常温水球囊扩张联合低频电刺激比较,冰水球囊扩张联合低频电刺激能进一步缩短疗程,减轻患者经济负担,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