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双源CT测量心周脂肪组织(pericardial adipose tissue,PAT)体积、心外膜脂肪组织(epicardial adipose tissue,EAT)体积、EAT/PAT比值,分析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相关性。  方法  收集223例临床怀疑冠心病患者,所有患者均行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应用Circulation软件评价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分析PAT体积、EAT体积、EAT/PAT比值与性别,有、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相关性。  结果  有、无冠状动脉硬化组,PAT体积、EAT体积均无性别差异(P > 0.05),EAT/PAT比值存在性别差异(P < 0.05)。男、女性PAT体积、EAT体积、EAT/PAT比值与有、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成正相关(P < 0.05);所有患者PAT体积、EAT体积、EAT/PAT比值与有、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均成正相关(P < 0.05)。  结论  EAT体积较PAT体积与CAS相关性更高,而EAT/PAT较PAT体积、EAT体积与CAS具有更高的相关性,应能更准确地预测CHD。  相似文献   

2.
支架内再狭窄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技术中面临的重要医学难题,而心外膜脂肪(Epicardial adipose tissue,EAT)可表达许多与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相关的细胞因子和蛋白,即EAT在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促进作用,而新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病理生理作用。本文意在探讨心外膜脂肪的病理生理特性在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中发挥的作用,就心外膜脂肪与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相关性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冠心病患者PAT体积、IAT体积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我院2015年1月至2015年6月间因为胸痛等症状就诊,进行冠状动脉CTA检查,并经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查确诊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患者89例。利用半自动Volume软件,计算出PAT体积、IAT体积。获得冠状动脉钙化积分CACS,按CACS分值将钙化程度分为:0级(CACS=0),1级(CACS=l-100),2级(CACS=101-400),3级(CACS400),共4个等级。分析PAT体积、IAT体积,与钙化积分的相关性。结果PAT体积与钙化积分正相关。r=0.45(P=0.0120.05)。IAT体积与钙化积分的相关性,但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r=0.25(P0.05)。结论EAT体积可以反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4.
心外膜脂肪组织(EAT)与冠状动脉具有密切的解剖关系.EAT 除了表达多种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细胞因子和蛋白,还是男性及绝经期后女性 体内产生并维持雌激素水平的主要场所.通过芳香酶产生的雌激素可通过心外膜脂肪的分泌功能影响邻近的冠状动脉从而发挥其血管保护性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非冠心病胸痛患者心外膜脂肪组织(epicardial adipose tissue,EAT)与冠状动脉血流储备(coronary flow reserve,CFR)的关系,探讨EAT厚度对诊断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价值.方法:冠状动脉造影或冠状动脉CT证实各冠状动脉血管直径狭窄<50%的非冠心病胸痛患者62例,经胸超声心动图测定EAT厚度及三磷酸腺苷负荷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的CFR,分析EAT厚度与CFR的关系.结果:完成CFR测定者61例,平均CFR为2.98±0.67;其中出现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即CFR <3者34人(56%),平均CFR为2.52±0.32;CFR≥3者27人(44%),平均CFR为3.56 ±0.52.CFR <3组EAT厚度明显大于CFR≥3组[(3.4±0.8)mm vs.(2.3±0.6)mm,P<0.001],EAT厚度与CFR呈显著负相关(r=-0.668,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EAT厚度是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独立影响因素(OR =7.78,95%CI:2.44 ~24.79,P=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EAT厚度>2.9 mm判断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CFR <3)的敏感性为82.4%,特异性为92.3%(曲线下面积0.860,P<0.001).结论: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患者心外膜脂肪厚度增加,心外膜脂肪厚度是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独立影响因素;心外膜脂肪厚度>2.9 mm预测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超声测量的心外膜脂肪组织(epicardial adipose tissue,EAT) 厚度与非肥胖患者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AD) 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2013 年5 - 8 月本院心内科住院,诊断为冠心病的非肥胖患者64 例,男36 例,女28 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静脉取血行实验室检查,所有患者均行冠脉造影和超声心动图检查。31 例因胸痛入院,冠脉造影检查结果正常的非肥胖患者作为对照组。 结果 非肥胖冠心病组EAT 厚度显著高于对照组(8.1±1.7 mm vs 5.3±1.2 mm,P < 0.01)。冠心病多支病变组EAT 厚度显著高于单支病变组(8.8±1.6 mm vs 7.3±1.5 mm,P < 0.05)。 结论 非肥胖冠心病患者EAT厚度显著增高,即使是体质量正常患者心外膜脂肪显著增厚也可能是冠心病的一个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超声检测多部位内脏脂肪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期待寻找出更多可能影响动脉粥样硬化的指标,从而帮助临床医生更加准确地评估心脑血管疾病。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2年3月在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超声科确诊为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therosclerosis, CAS)的患者95例及健康志愿者39例。将患者按照内膜-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 IMT)分为IMT≤0.9 mm组和IMT>0.9 mm组,测量多个部位内脏脂肪参数,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心外膜脂肪组织(epicardial adipose tissue, EAT)、皮下脂肪厚度(subcutaneous fat thickness, SCFT)、腹膜前脂肪厚度(preperitoneal fat thickness, PPFT)、内脏脂肪厚度(visceral fat thickness, VFT)、右肾后周脂肪厚度(posterior right perinephric fat thickness, PRPFT)、VFT/SCFT、内脏脂肪体积(visceral a...  相似文献   

8.
双源CT测量心周脂肪体积对冠心病的诊断预测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肥胖是代谢综合征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心周脂肪组织(pericardial adipose tissue,PAT)是沉积在心脏周围,特别是围绕在冠状动脉周围的内脏脂肪组织,可能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中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文中通过双源CT(64排)测量PAT体积,评价其对冠心病的诊断预测价值。方法221例同期行双源CT和经皮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入选,进行腰围、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空腹血生化测定。使用双源CT测定PAT体积,通过经皮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明确患者的冠心病诊断,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男性的PAT体积明显大于女性(P〈0.05),冠心病患者的PAT体积明显大于非冠心病患者(P〈0.01)。PAT体积与年龄、性别、BMI、腰围、高血压病、白细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纤维蛋白原有高度相关性。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PAT体积、BMI是影响冠心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子。PAT体积诊断冠心病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为(72.10&#177;4.4)%(P〈0.001),明显优于腰围[(53.8&#177;5.9)%,P=0.487]和BMI[(43.8%&#177;5.8)%,P=0.253]。结论PAT体积与已知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和冠心病的发生有高度相关性。PAT体积与冠心病的密切程度优于腰围和BMI,可作为一个新的冠心病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心外膜脂肪(EAT)体积及血浆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TM)表达水平与冠心病病变程度间相关性。方法:选择109例入院接受诊治的冠心病患者(研究组)和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45例同龄段健康志愿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螺旋CT对两组受试者EAT进行测定;依据冠脉造影(CAG)图像计算研究组患者Gensini评分,并依据评分将其分为低分者、中分者和高分者;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两组sTM含量。分析EAT体积及血浆sTM含量与冠心病病变程度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比,研究组患者EAT体积明显增大,血浆sTM含量均明显增加(P<0.05);冠心病患者EAT体积和sTM含量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11(95%CI:0.862~0.960)和0.895(95%CI:0.838~0.953)。对照组和研究组不同Gensini积分患者EAT体积和血浆sTM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中低分者、中分者和高分者EAT体积和血浆sTM含量均明显大于对照组受试者,中分者和高分者显著大于低分者,高分者显著大于中分者(P<0.05)。Pearson相关系数法分析显示,冠心病患者EAT体积及血浆sTM含量均与Gensini积分呈现显著正相关(r=0.512、0.436,均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EAT体积及血浆sTM含量与冠脉Gensini积分间呈显著正相关,患者EAT体积越大,血浆sTM含量越高,冠脉病变程度越严重。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分析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病变特点,探讨其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与临床意义。方法:选取76例<60岁住院患者,分两组:冠心病组40例,正常对照组36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于冠状动脉造影前后一周内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检查,分别比较两组间、冠心病组内不同病变支数间颈动脉IMT、斑块积分、冠状动脉造影Gensini积分。结果:冠心病组颈动脉IMT、斑块积分、Gensini积分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冠心病2支病变组和3支病变组颈动脉IMT、斑块积分、Gensini积分明显高于单支病变组(P<0.05),Gensini积分与颈动脉IMT、斑块积分呈正相关性(P<0.05),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与颈动脉IMT、斑块积分呈正相关性(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密切相关,可间接反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  相似文献   

11.
代火祥  张欣  申军  黄丽红 《中国全科医学》2019,22(32):4020-4026
传统上,脂肪组织在肥胖和饮食相关代谢紊乱研究中被视为一种内分泌器官,然而,随着研究揭示白色脂肪组织作为能量储存、脂质代谢位点和脂肪因子分泌者发挥作用,脂肪组织已被认为是年轻肥胖和老年肥胖代谢健康的重要器官。在衰老研究的领域内,抗衰老药senolytics已经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清除衰老细胞能减少与年龄相关的疾病。更有意思的是,抗衰老研究显示,这些衰老细胞,特别是p16(Ink4a)阳性衰老细胞可在脂肪组织、骨骼肌和眼睛中积累。暗示脂肪组织在衰老中的重要性,并拓宽了衰老细胞跨越免疫和非免疫细胞途径影响机体寿命和健康的研究范围。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从脂肪组织脂肪代谢和相关内分泌功能方面探讨CYP1B1在成年小鼠营养性肥胖中的作用.方法:CYP1B1基因敲除和野生型雄性6周龄小鼠各16只,给予低、高脂饲料共6周.处理结束后分离脂肪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脂肪组织中相关因子表达水平,免疫印记检测葡萄糖转运蛋白4(GLUT4)表达.结果:与野生高脂组比较,基因敲除高脂组小鼠体重增量低;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敲除高脂组小鼠白介素-6(IL-6)、血管生成素2、脂肪酸结合蛋白2(AP2)等基因表达分别是野生高脂组的0.42,0.36,0.29倍,血管生成素1基因表达是野生高脂组的1.76倍.结论:CYP1B1基因缺失,可能通过对脂肪组织脂肪代谢、炎症状态、血管新生等综合影响,改善营养性肥胖及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利用超声心动图评价心外膜脂肪组织(EAT)厚度变化与2型糖尿病并发冠心病(CAD)的发生是否具有相关性.方法 筛选健康人群120例(对照组),经临床确诊单纯2型糖尿病25例(单纯2型糖尿病组)及糖尿病并发CAD患者24例(CAD组)作为研究对象,共计169例;男性86例,女性83例,平均(64.77±14.80)岁.利用超声心动图于左室长轴切面、心尖四腔心切面及剑下四腔心切面分别测量右室前壁、左室后壁、心尖部及右室游离壁心外膜脂肪组织厚度,对相同部位心外膜脂肪组织的厚度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组间比较.结果 对照组、单纯2型糖尿病组及CAD组右室前壁各组EAT厚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观测部位EAT厚度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CAD组各观测部位EAT厚度均较对照组及单纯2型糖尿病组明显增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2型糖尿病组与对照组各观测部位EAT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AT的增厚与2型糖尿病CAD的发生存在正相关;超声心动图可以便捷、有效地评价EAT的增厚.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脂肪分泌物对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s)的诱导作用,探讨脂肪再生机制。方法利用组织块贴壁法和细胞流式技术分离、鉴定ADSCs,收集含有脂肪分泌物的培养基(CM)作为条件培养基并用来诱导ADSCs(CM诱导组),化学培养基诱导组作为阳性对照组,用普通培养基组作为空白对照组,通过细胞形态学观察脂滴的形成和Real-time PCR技术在基因水平上对其可靠性进行体外验证。用可溶性明胶海绵作为ADSCs的支架来研究脂肪分泌物在体内对ADSCs的诱导作用,并作HE切片观察。结果流式细胞术证实所培养的细胞为ADSCs。在体外实验中,CM诱导4d时,CM诱导组中的ADSCs胞浆内出现了明显的脂滴,Real-time PCR显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相关的成脂基因mRNA表达量也明显增加(P<0.05);体内实验HE染色结果可以观察到CM诱导组中有明显的血管化生成。结论脂肪组织分泌物中可能含有能诱导ADSCs分化形成成熟脂肪细胞以及血管化的目标因子。  相似文献   

15.
张云松  高建华  鲁峰  朱茗 《中华医学杂志》2008,88(38):2705-2709
目的 探讨构建可注射型组织工程化脂肪组织的可行性,为临床修复软组织缺损寻求简便、微创的方法 .方法 采用酶消化法从人脂肪抽吸术的抽吸物中脂质部分获取人脂肪来源干细胞(ASC),以经成脂诱导和未经成脂诱导的ASC作为种子细胞,行DiI体外荧光标记后,分别以1×107个/ml细胞密度与纤维蛋白胶可注射支架复合.取6只裸鼠,将成脂诱导ASC-支架复合物注射于其背部左下方皮下(诱导组),未诱导ASC-支架复合物注射于背部右下方皮下(未诱导组),不加细胞的纤维蛋白胶注射于颈部正中皮下(空白支架组),每点注射0.2 ml.第12周末处死裸鼠取出移植物,通过大体观察、湿重测定、常规组织病理学检测、油红O染色和DiI荧光标记检测判断体内成脂能力.结果 诱导组和未诱导组均获得了外观类似脂肪组织的新生物,新生物湿重分别为(28±15)、(22±t6)mg(t=23.238,P<0.01).诱导组新生物常规组织病理学检查及油红O染色均证实为成熟脂肪组织,DiI荧光标记呈阳性,证实为外源性ASC;未诱导组新生物中见少量成熟脂肪组织,大部分为纤维样结构;空白对照组未见新生组织形成.结论 从人吸脂术抽吸物脂质部分提取的ASC能作为种子细胞,经成脂诱导后与纤维蛋白胶可注射支架复合,可在体内成功构建成熟脂肪组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初步探讨成人脂肪源间充质干细胞(adult adipose tissu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cells ,AMSC)治疗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cute graft-versus-host disease ,aGVHD)的分子机制。方法:3例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发生aGVHD患者,以每公斤体重2×106个细胞剂量静脉输注AMSC;应用RT-PCR扩增患者AMSC使用前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TCR Vβ24个亚家族的CDR3 ,了解患者TCR VβT细胞的分布情况。结果:患者发生aGVHD时,有TCR Vβ3及其他亚家族基因表达,输注AMSC后,GVHD得以有效控制,Vβ3不表达;当患者GVHD复发时,Vβ3基因又表达,治疗后不表达。结论:AMSC治疗aGVHD的分子机制可能与其抑制TCR Vβ亚家族基因表达有关,TCR Vβ3可能是AMSC作用的靶基因。  相似文献   

17.
脂肪组织来源的基质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19  
目的:研究脂肪来源的基质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的可能性,为神经移植探索新的细胞来源。方法:采用β-巯基乙醇诱导脂肪来源的基质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以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对分化的和未分化的细胞进行鉴定。结果:从成年大鼠的脂肪组织中分离出基质细胞,在体外生长形态类似成纤维细胞,可以维持在未分化状态稳定增殖,体外扩增可超过10多代。β-巯基乙醇可诱导这种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分化的细胞早期表达巢蛋白,后期则表达神经元的标志物——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神经微丝,在最适合的诱导条件下约60%~85%的细胞表达这两种神经元的标志物。结论:脂肪组织中存在能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的干细胞。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人工硬脑膜联合自体脂肪组织与单纯人工硬脑膜修补治疗硬脊膜破裂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10年1月—2016年7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脊柱手术中硬脊膜破裂的30例脊柱疾病患者,根据手术方法将其分为单纯人工硬脑膜组(20例)和人工硬脑膜联合自体脂肪组(10例),单纯人工硬脑膜组患者采用传统手术方法,人工硬脑膜联合自体脂肪组采用在传统手术方法的基础上,将自体脂肪组织覆盖于人工硬脑膜表面。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引流量、引流管放置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结果 术后2、3 d人工硬脑膜联合自体脂肪组引流量均少于单纯人工硬脑膜组(P<0.05)。人工硬脑膜联合自体脂肪组术后1 d引流量多于术后2、3 d(t=15.060、28.460,P<0.001);人工硬脑膜联合自体脂肪组术后2 d引流量多于术后3 d(t=7.041,P<0.001)。单纯人工硬脑膜组术后1 d引流量少于术后2、3 d(t=-9.235、-9.521,P<0.001)。人工硬脑膜联合自体脂肪组引流管放置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单纯人工硬脑膜组(P<0.05);两组住院费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1)。结论 人工硬脑膜联合自体脂肪组织治疗硬脊膜破裂的临床疗效较好,可减少引流量、缩短引流管放置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  相似文献   

19.
背景 围绝经期女性肌肉和脂肪组织与各部位骨密度(BMD)间的关系已有研究,但存在部位分布差异,导致肌肉和脂肪组织对BMD的影响及作用部位仍未明确。目的 分析围绝经期女性腰椎、股骨颈和全髋BMD与脂肪和肌肉组织的关系,为提高中老年人生活质量及防治骨质疏松症(OP)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8年1月—2021年10月于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健康管理中心进行体检的2 355例40~60岁的女性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绝经将体检女性分为绝经前女性(n=1 261)和绝经后女性(n=1 094),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DXA)和生物电阻抗体成分分析仪(BIA)测量体检女性腰椎、股骨颈、全髋BMD和脂肪、肌肉组织。采用Pearson相关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脂肪和肌肉组织与体检女性各部位BMD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四肢骨骼肌肉量(ALM)对绝经后女性OP的预测价值。结果 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BMI、脂肪量、全身肌肉量、躯干肌肉量和ALM与绝经前、绝经后、总体检女性腰椎、股骨颈、全髋BMD呈正相关(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全身肌肉量、躯干肌...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电灼损伤胆管致胆管瘢痕狭窄动物模型,观察大网膜脂肪组织对胆管瘢痕狭窄的作用.方法 25只日本大耳兔随机分为A、B、C3组,胆管电灼损伤处未用大网膜包裹A组、大网膜包裹B组及假手术C组,术后30 d通过观察胆管瘢痕大体形态和HE染色光镜下大网膜脂肪对胆管瘢痕狭窄的作用.结果 AB2组胆管在大体形态上均可见损伤处形成狭窄,狭窄以上胆管扩张,而C组胆管无改变;AB2组在HE染色光镜下观察均见胆管壁增厚,胶原纤维明显增生,纤维排列紊乱,其中B组还可见数个脂肪细胞进入致密的胆管瘢痕胶原纤维组织中并被其包绕,且脂肪组织和胆管瘢痕组织能很好的相互融合在一起.结论 大网膜脂肪组织对胆管瘢痕狭窄有融合、封堵的作用,为大网膜脂肪组织防治胆管瘢痕狭窄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