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肝或肾移植术后受者再次行一期肝肾联合移植的手术适应证、术后并发症及存活情况.方法 对2003年10月至2008年12月施行的3例肝或肾移植术后再次行一期肝肾联合移植的受者进行随访,并进行文献复习.对其围手术期死亡率、术后并发症及存活情况进行总结.结果 围手术期死亡率为33.3%(1/3).术后并发症:1例因腹腔出血术后第29天死于肺部感染、急性移植肾功能衰竭和多器官功能衰竭;3例患者均发生了肺部感染;无急性排斥反应发生.2例存活患者,从首次移植计算,已经分别存活56个月和228个月;从一期肝肾联合移植计算,已经分别存活40个月和48个月.结论 肝肾联合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肝肾疾病的有效方法.肝或肾移植术后受者再次行一期肝肾联合移植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Yu LX  Yu YM  Deng WF  Xu J  Ye JS  Fu SJ  Du CF  Ye GR  Wang YB  Liu XY  Li CJ  Miao Y 《中华外科杂志》2006,44(10):674-677
目的总结腹部器官联合移植患者长期存活的临床经验。方法我院从2001年10月至2005年1月共施行19例腹部器官联合移植术,其中胰肾联合移植6例,肝肾联合移植12例,肝胰十二指肠联合移植1例,术后随访10个月~3年8个月,分析总结腹部器官联合移植患者的原发疾病种类,长期存活的影响因素和器官联合移植的免疫学特点。结果19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18例获随访,16例至今存活,2例肝肾联合移植患者死亡,其中1例术后1年6个月死于心肌梗死,1例术后1年1个月死于肺部巨细胞病毒感染。1例肝肾联合移植和2例胰肾联合移植患者各发生1次急性排斥反应,2例肝肾联合移植患者发生他克莫司中毒。18例患者中存活3年以上者4例,2年以上者7例,1年以上者6例,10个月以上者1例。结论腹部器官联合移植是治疗腹部两个器官衰竭的有效办法,影响患者术后长期存活的因素包括选择合适的受者,优质的供体器官,避免外科并发症,术前心肌梗死病史,免疫抑制方案和术后远期病毒感染等。腹部器官联合移植有不同于单器官移植的免疫学特点。  相似文献   

3.
肝肾联合移植15例报道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肝肾联合移植的适应证和疗效。方法对2001年2月至2003年12月施行肝肾联合移植术的15例患者进行了随访。15例中,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合并肝肾综合征8例、合并尿毒症2例、合并糖尿病肾病1例;多囊肝和多囊肾2例;Caroli病合并多囊肾1例;酒精性肝硬化合并尿毒症1例。对肝肾联合移植患者的手术方式,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急、慢性排斥反应和乙型肝炎复发情况及随访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15例肝肾联合移植术后移植物功能均恢复良好,6个月和1年生存率为100%。1例术前有严重营养不良者,术后给与48d的呼吸机支持后康复。术后创面出血和消化道出血各1例,经非手术治疗后治愈。胆道吻合口狭窄1例,用内镜下球囊扩张术治愈。1例术后2周发生急性移植肝排斥反应,给予激素冲击治疗后得到控制。1例术后30个月时因停用拉米夫定后乙型肝炎复发死于移植肝功能丧失。结论肝肾联合移植是终末期肝病合并慢性肾功能衰竭或肾功能损害的安全有效方法。对乙型肝炎患者术后尽早应用拉米夫定和乙型肝炎病毒免疫球蛋白预防肝炎复发。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肾移植患者再行肝肾联合移植的抉择问题,为肾移植术后再次出现肝肾功能异常与肝肾综合征的患者接受最合理有效的移植治疗提供经验,并对肝肾联合移植的风险因素、利弊以及手术指征予以总结。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至2015年1月期间笔者所在的移植中心成功完成的3例既往有肾移植手术史的患者再行肝肾联合移植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国内外文献。结果 3例患者手术均成功,术后肝肾功能均恢复良好,2例患者成功出院,其中1例患者术后2月余发生严重的肺部真菌感染,经过治疗好转;第3例患者术后1月余死于严重混合性感染。结论肾移植患者再行肝肾联合移植时手术技术和术后排斥反应不是影响该类患者预后的最主要问题,感染才是我们移植医生要面临的最大困难,改善患者术前的全身状况并且根据患者的情况来决定是否实施同步还是非同步肝肾联合移植,以及术后全面系统的治疗管理对提高患者术后长期存活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正>移植术后患者的自我管理状况将直接影响治疗效果[1],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及生活质量,保证长期存活,做好移植患者院外随访教育及制定个性化健康教育已成为医学界关注的重要课题[2]。2011年7月21日,本院成功为1例3次原位肝移植术后7年患者再次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术,术后60天患者康复出院。患者术后4个月正常工作。定期随访,现患者回归社会,适当工作,心理状态稳定,各项医疗指标均恢复至正常水平,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肝肾联合移植肝脏对肾脏的保护作用。方法我院移植中心2002年5月至2006年9月间共进行8例肝肾联合移植手术,对此8例患者及接受同一供体对侧供肾8例肾移植患者及移植物存活率、排斥反应发生率进行分析。结果肝肾联合移植患者及移植物存活率为100%,无可证实排斥反应发生。术后8例患者移植肝功能迅速恢复正常,7例移植肾功能迅速恢复正常,1例移植肾发生急性肾小管坏死,于术后第52天肾功能恢复正常。对应8例单纯肾移植患者,发生急性排斥反应1例,予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及应用抗人T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anti-thymocyte globulin,ATG)后,于术后50d移植肾功能恢复正常,余7例患者恢复良好,至末次随访肾功能均正常。结论肝肾联合移植肝脏对肾脏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巨大多囊肾合并多囊肝并发肝肾功能衰竭行肝肾联合移植的临床经验.方法 对8例巨大多囊肾合并多囊肝并发肝肾功能衰竭的患者进行肝肾联合移植,男性5例,女性3例;年龄41~67岁,平均52.8岁.先肝后肾采用经典非转流原位肝移植6例,先肾后肝并采用背驮式肝移植2例.术后对急性排斥反应、并发症、肝肾功能、人/肝/肾存活率等临床疗效进行长期随访.结果 随访28~65个月,8例患者均存活,肝肾功能正常.存活5年以上2例,4年以上2例,2年以上4例.围手术期并发胸腔积液2例,肺部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1例,均对症治疗后痊愈.截至随访终点,未发现移植物急性排斥反应.结论 巨大多囊肾合并多囊肝并发肝肾功能衰竭的患者,肝肾联合移植术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巨大多囊肾合并多囊肝并发肝肾功能衰竭行肝肾联合移植的临床经验.方法 对8例巨大多囊肾合并多囊肝并发肝肾功能衰竭的患者进行肝肾联合移植,男性5例,女性3例;年龄41~67岁,平均52.8岁.先肝后肾采用经典非转流原位肝移植6例,先肾后肝并采用背驮式肝移植2例.术后对急性排斥反应、并发症、肝肾功能、人/肝/肾存活率等临床疗效进行长期随访.结果 随访28~65个月,8例患者均存活,肝肾功能正常.存活5年以上2例,4年以上2例,2年以上4例.围手术期并发胸腔积液2例,肺部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1例,均对症治疗后痊愈.截至随访终点,未发现移植物急性排斥反应.结论 巨大多囊肾合并多囊肝并发肝肾功能衰竭的患者,肝肾联合移植术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为了进一步规范肝肾联合移植的技术操作,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组织器官移植学专家从肝肾联合移植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受者的术前检查和准备、供肝及供肾修整技术操作规范、麻醉技术操作规范、植入技术操作规范、术后常见并发症及处理、术后排斥反应的诊断和处理、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原则和常用方案、术后随访等方面,制订本规范。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腹部多器官联合移植的围手术期处理经验。方法回顾我中心完成的3例腹部器官联合移植临床资料,其中2例行胰液空肠引流式胰、十二指肠、肾一期联合移植术,1例行肝肾联合移植术。分析手术方法、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和术后并发症治疗。结果3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随访12~24个月移植器官功能良好。结论腹部器官联合移植成功的关键是保证供体器官质量、选择恰当的手术方式、术后合理使用免疫抑制剂以及防治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肝肾联合移植的适应证、手术技术、治疗经验及并发症防治。方法2001年10月至2005年3月进行肝肾联合移植13例。男12例,女1例。年龄41—66岁,平均54岁。原发病:多囊肝、多囊肾并尿毒症3例,酒精性肝硬化合并尿毒症2例,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尿毒症7例,肾移植术后14年丙型肝炎肝硬化导致肝衰竭伴移植肾功能不全尿毒症1例。肝移植采用经典非转流原位肝移植术式和背驮式肝移植术式,肾移植为常规术式。病肝切除时注意细致分离第三肝门、创面及时止血。以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或白细胞介素-2受体单克隆抗体作为免疫诱导,术后服用他克莫司、吗替麦考酚酯及激素维持免疫抑制治疗。患者门诊随访,复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他克莫司血药浓度以及移植物B超等。随访时间12—53个月。结果13例手术均成功。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1例,继发性出血1例,心肌梗死1例(死亡),胸腔积液4例,肺部感染3例(1例死亡)。除死亡病例外,所有并发症经相应治疗后逆转治愈。11例存活者肝肾功能正常,其中存活4年5个月者1例,存活3年以上者2例,2年以上者6例,1年以上者2例。1例49岁患者术后18个月死于心肌梗死,1例52岁患者术后13个月死于肺部巨细胞病毒感染。结论 肝肾联合移植是肝肾功能衰竭的有效治疗手段。娴熟的手术技巧和并发症的及时诊治是肝肾联合移植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分期肝肾联合移植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报告1例分期肝肾联合移植,并探讨分期肝肾联合移植治疗技术及其效果。方法 对1例晚期乙型肝炎肝硬变伴肾功能衰竭患者实施原位肝移植术,所用免疫抑制方案为环孢霉素A与甲基强的松龙联合用药,于肝移植术后3个月行肾移植术,结果 肝移植一肝功能恢复良好,但肾功能持续恶化,经血液透析治疗无效而行肾移植术。患者肝肾联合移植术后9个月,一般情况良好,移直和移植肾功能均正常。结论 对肝移植后各种原因导致的肾功能衰竭,当血液透析治疗无效时可再行肾移植术,同时,免疫抑制剂用量并未增加。  相似文献   

13.
杨翔  郎韧  贺强  陈大志  李宁 《腹部外科》2004,17(6):324-326
目的 探讨肝肾序贯移植和同期联合移植的手术难点及围手术期处理要点。方法 对2例肾移植术后发生药物性肝损害的病例实施肝移植 ,并对 1例巨大多囊肝、多囊肾的病例实施肝肾联合移植。结果  2例肾移植术后实施肝移植的病例 ,其中 1例因术后肾功能衰竭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 ;另 1例术后肝、肾功能良好 ,现已存活 1年。肝肾联合移植病例术中采用肝后腔静脉直接阻断法 ,使重达 10kg的巨大病肝得以顺利切除 ,并采用腔静脉成型术完成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术后免疫方案采用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达利珠单抗免疫诱导下的以FK5 0 6、霉酚酸酯 (MMF)和激素的三联用药 ,肝、肾功能恢复良好 ,现为术后 6个月。结论 序贯性肝肾移植在术前应该准确评估移植肾功能 ,如果移植肾功能不良 ,应果断选择实施肝肾联合移植。肝后下腔静脉直接阻断法在实施巨大病肝切除时具有较大优势。肝肾联合移植术中及术后建议采用达利珠单抗免疫诱导下的免疫三联用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活体肝肾联合移植1例的体会.方法 2007年9月对1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合并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的患者施行了成人间亲属活体肝肾联合移植.切取供者带肝中静脉的右半肝和右侧肾脏,受者手术采用背驮式肝移植及异位肾移植.受者给予巴利昔单抗联合他克莫司+吗替麦考酚酯+甲泼尼龙的方案抗排斥反应,供、受者术后加强护肝治疗、抗感染治疗和营养支持治疗.结果 供、受者均顺利渡过围手术期,术后肝、肾功能均恢复良好.随访5年余,供者肝、肾功能正常,对生活质量无明显影响;受者移植肝、肾功能良好,未发生明显并发症.结论 活体肝肾联合移植是治疗肝、肾功能衰竭的有效手段,供者同时捐赠部分肝脏和一个肾脏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肝肾联合移植术中肝脏对肾脏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肝肾联合移植术中肝脏对肾脏的保护作用。方法:给1例肾移植术后移植肾失功并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先行丧失功能移植肾切除术,术后第5天始每天口服环磷酰胺50mg,连服3个半月。经两次血浆置换,群体反应抗体(PRA)由66%降至22.5%,施行一期肝肾联合移植。供肝血流开放前及开放后每间隔半小时动态检测PRA,共7次,术后1个月、3个月、9个月复查PRA。术后免疫抑制治疗采用FK506、霉酚酸酯(MMF)和激素联合应用。结果:术后供肝、肾立即发挥功能,肝动静脉血流开放后,PRA由22.5%降至5%,并维持在7.5%(见图1),术后未发生排斥反应现象。随访9个月,移植肝、肾功能正常,术后1个月、3个月、9个月复查PRA分别为7.5%、8.33%和7.5%。结论:肝肾联合移植术中肝脏对肾脏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肝肾联合移植是临床治疗各种终末期肝肾疾病的最有效的治疗方法,该手术程序复杂、创伤大、术中生理、生化及血流动力学等方面的变化较剧烈;术后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可导致机体免疫力低下等。增加了护理工作的复杂性。为确保手术成功率,加强围术期护理尤为重要。我科为1例肝肾衰竭患者进行了肝肾一期联合移植,患者已存活5年,目前工作、生活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肝肾联合移植的治疗体会。方法收集接受肝肾联合移植的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手术时间、供肝和供肾热缺血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受者和移植物功能等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10例患者的原发病分别为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后肝硬化5例,其中合并药物性肾衰竭1例、移植肾失功1例、肝肾综合征3例;原发性肝细胞癌合并肾衰竭2例;酒精性肝硬化合并尿毒症1例;先天性多囊肝和多囊肾(polycystic liver and kidney disease,PCLKD)1例;肝移植术后缺血性胆管狭窄并肾衰竭1例。肝移植采用改良背驮术式,肾移植采用常规移植方法,将移植肾置于左髂窝或右髂窝。手术均获成功,肝移植手术时间(444±175)min,肾移植手术时间(184±36)min;移植肝和移植肾热缺血时间为8min以内;术中出血量(3367±1726)ml。术前严重感染的5例,术后1周内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存活的5例患者中,其中1例患者术后反复肺部感染,给予呼吸机辅助支持治疗、积极抗感染后治愈,其余4例患者无明显并发症。5例患者均存活,生存12~32个月,受者和移植物功能良好。结论肝肾联合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肝、肾功能同时受损的有效的不可替代的治疗手段。选择合适病例,把握适当的手术时机,术中控制手术时间、热缺血时间和出血量,术后积极处理并发症是获得良好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合并尿路结石的危险因素、临床特征和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0月至2008年12月间在本院进行肝移植的742例受者(肝移植726例,肝肾联合移植16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在单纯肝移植中尿路结石发生率为0.4%(3/726),在肝肾联合移植中发生率为6.3%(1/16)。2例男性受者(肝移植1例,肝肾联合移植1例)接受了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术后肾功能恢复正常。例1尿路结石发现于第一次肝移植术后36个月,肝肾联合移植术后21个月;例2尿路结石发现于肝移植术后19个月。高尿酸血症、免疫抑制剂(他克莫司、泼尼松)、尿路感染可能是肝移植术后尿路结石形成的诱因。结论肝移植术后患者合并尿路结石应及时手术治疗,其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9.
笔者对1例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期)的患者施行一期肝肾联合移植。采用背驮式肝移植及常规肾移植。术后免疫抑制方案采用达利珠单抗(赛尼哌)、他克莫司(FK506)、酶酚酸酯(MMF)及激素联合用药。患者顺利渡过围手术期,移植肝肾功能良好,现已存活15个月。提示完善的手术技术,围手术期合理治疗措施是肝肾联合移植成功的关键;移植肝对肾脏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肝肾联合移植的临床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1999年2月至2013年4月单中心开展了26例肝肾联合移植(联合移植组),以同期一般情况相似的35例肝移植(肝移植组)为对照,回顾分析两组生存情况、排斥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肝移植组术后1、2、5年存活率分别为88.9%、81.3%和69.0%,联合移植组为86.7%、82.1%和65.2% (P>0.05).联合移植组中15例受者存活至随访结束,所有移植物功能均正常.联合移植组从2004年之前的经典原位肝移植的手术方式改进为改良背驼式肝移植后,受者的生存情况得到改善.两组术后并发症以感染最为常见.联合移植组发生了3例次肾脏急性排斥反应和1例次肝脏急性排斥反应,治疗后均逆转;肝移植组发生了5例肝脏急性排斥反应,其中1例发展为难治性排斥反应,受者最终死亡.结论 在严格掌握适应证、合理把握时机的条件下,肝肾联合移植可获得与肝移植相似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