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0 毫秒
1.
[目的]探讨脊髓纵裂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1978年5月~2006年1月收治的有完整资料的121例单管型及双管型脊髓纵裂手术及非手术治疗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通过临床神经功能评分及胫后神经皮层体感诱发电位(PTNCSEP)P40波峰监测,评价其手术治疗的疗效.[结果]双管型脊髓纵裂通过手术后观察和6个月~15年(平均2年6个月)的随访发现,临床神经功能评分及PrNCSEP术后有明显改变,尤其是疼痛为主诉的患者恢复最为明显,手术的总有效率可达86%;单管型脊髓纵裂手术前后无明显变化.[结论]双管型脊髓纵裂脊髓损害重,且呈进行性加重,精细的手术治疗可以使大多数患者症状缓解,终止神经进行性损伤,确诊后应尽早手术;单管型脊髓纵裂脊髓损害轻,不需手术探查.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脊髓纵裂分型治疗效果。方法:对1978年5月至2005年1月我院收治的有完整资料的121例单管型及双管型脊髓纵裂手术及非手术治疗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双管型脊髓纵裂通过手术后观察和6个月~15年的随访发现,手术的总有效率可达86%,尤其是疼痛为主诉的患者恢复最为明显;单管型脊髓纵裂手术前后无明显变化。结论:双管型脊髓纵裂脊髓损害重,且呈进行性加重,精细的手术治疗可以使大多数患者症状缓解,终止神经进行性损伤,确诊后应尽早手术;单管型脊髓纵裂脊髓损害轻,不需手术探查。  相似文献   

3.
23例单管型脊髓纵裂的回顾性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分析单管型脊髓纵裂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方法 对23例单管型脊髓纵裂患者的神经功能进行临床评分,并检查其胫后神经皮层体感诱发电位(PINCSEP),按临床表现及是否需要手术治疗分组,探讨手术适应证及疗效。结果 7例无临床症状患者随访前后的临床评分及PTNCSEP P40潜伏期无变化;11例非进行性神经功能缺陷患者,无论是否手术,随访前后临床评分及PTNCSEP P40潜伏期亦无变化;5例进行性神经功能缺陷患者,手术后的临床评分及PTNCSEP P40潜伏期明显改善,术中均发现间隔或纤维带等异常结构。结论 对单管型脊髓纵裂应按是否存在进行性神经功能缺陷分类并治疗,对进行性神经功能缺陷的患者应及时手术;无症状或非进行性神经功能缺陷患者不宜手术,应长期观察,定期随访。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忻双管型脊髓纵裂患者脊髓栓系综合征的手术疗效。方法对34例行手术治疗的双管型脊髓纵裂TCS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通过手术后观察和3个月~5年的随访发现.手术的总有率可达91%,尤其是疼痛为主诉的患者恢复最为明显,术后恢复似乎与术前病程无关。结论双管型脊髓纵裂合并TCS的患者一旦确诊.无手术禁忌证就应尽早手术。只要手术操作细致,大多患者症状可缓解.不会出现明显的神经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脊柱截骨术治疗合并脊髓纵裂伴脊髓拴系综合征的先天性脊柱侧凸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2013年6月在我院采用脊柱截骨手术治疗的23例合并脊髓纵裂伴脊髓拴系综合征的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其中男6例,女17例;手术时年龄16.9±3.4岁(10~23岁)。腰骶部疼痛8例,其中5例仅表现为腰骶部疼痛,神经功能损害18例。术前冠状位Cobb角95.4°±25.2°(65°~156°)。Ⅰ型脊髓纵裂9例,Ⅱ型脊髓纵裂14例。脊髓圆锥位置均在L3水平以下。对合并Ⅰ型脊髓纵裂伴脊髓拴系的患者,采用骨性纵隔切除、一期脊柱截骨矫形;合并Ⅱ型脊髓纵裂伴脊髓拴系的患者单纯行一期脊柱截骨矫形(未处理纤维纵隔)。其中行全脊椎截骨13例,经椎弓根截骨10例。术前、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分别测量患者侧凸Cobb角,并按脊柱裂神经功能评分(SBNS)分级评估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手术时间571.1±136.5min(310~835min);术中失血量4888.3±2482.3ml(500~9600ml)。随访38.9±18.3个月(24~79个月)。术后冠状面Cobb角33.7°±15.9°(3°~73°),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矫正率平均为(62.3±14.1)%;末次随访时冠状面Cobb角37.4°±17.2°(5°~82°),矫正率平均为(58.1±14.7)%,较术后平均丢失4.2°±2.3°,与术后比较无明显矫形丢失(P0.05),但与术前相比有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18例患者神经损害症状获得不同程度改善,其中13例术前SBNS神经功能分级为Ⅱ级者术后恢复至Ⅰ级;2例Ⅲ级恢复至Ⅱ级;另外3例神经损害评分提高,SBNS分级维持不变,脊柱侧凸畸形及局部疼痛明显好转。围手术期出现并发症5例,其中2例术后出现单侧下肢肌力下降,1例术后2周下肢肌力恢复至4级,另1例于术后3个月恢复至术前水平,术后2年随访肌力基本恢复正常;术中发现胸膜破裂1例,术后脑脊液漏1例、泌尿系感染1例。所有病例术后无伤口感染、假关节形成、内固定松动/断裂及永久性神经损害并发症。结论:脊柱截骨术治疗合并脊髓纵裂伴脊髓拴系综合征的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安全有效,且对神经功能恢复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程斌  李勇  王坤正  张开放 《中国骨伤》2003,16(10):593-594
目的研究稳定性脊髓纵裂的临床特征、手术疗效以指导诊断和治疗.方法报告18例稳定性脊髓纵裂诊治情况.根据手术所见、影像学和手术疗效分析其致病机制及治疗要点.结果稳定性脊髓纵裂患者临床症状是脊髓发育不良的结果,11例患者手术后神经功能障碍无改善,非手术7例患者长期随访神经功能障碍无进展.结论稳定性脊髓纵裂患者无需手术,应长期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双管型脊髓纵裂患者脊髓栓系综合征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34例行手术治疗的双管型脊髓纵裂TCS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通过手术后观察和3个月~5年的随访发现,手术的总有效率可达91%,尤其是疼痛为主诉的患者恢复最为明显,术后恢复似乎与术前病程无关。结论:双管型脊髓纵裂合并TCS的患者一旦确诊,无手术禁忌症就应尽早手术。只要手术操作细致,大多患者症状可缓解,不会出现明显的神经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脊髓纵裂分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研究脊髓纵裂临床病理分型及临床意义。方法 通过对 65例脊髓纵裂临床资料的回顾 ,根据影像学、病理解剖和临床表现 ,结合手术方法和效果 ,进行脊髓纵裂分型。结果 按硬脊膜形态及纵裂与脊髓关系分为双管型和单管型。双管型特征 :硬脊膜为两独立的次管 ,其内有各自分裂的半脊髓 ,两硬膜管间隙有骨性、软骨性或纤维性间隔。单管型硬膜管维持单管状 ,管腔扩大 ,其内有两个呈“镜影状”分裂的脊髓 ,少有间隔。结论 脊髓纵裂应按分型确定治疗方法。双管型应尽早手术治疗 ,如切除骨嵴 ,切断纤维性带状终丝 ,脊髓水囊肿内引流等。然后 ,进行先天性脊柱畸形矫正。单管型一般不主张脊髓探查 ,可考虑早期进行畸形脊柱的矫正治疗。  相似文献   

9.
成人脊髓纵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分析成人脊髓纵裂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对 13例行手术治疗的成人脊髓纵裂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通过手术后观察和 6个月 ~5年的随访发现, 手术的总有效率可达 87%, 尤其是疼痛为主诉的患者恢复最为明显, 术后恢复似乎与术前病程无关。结论: 双管型脊髓纵裂患者一旦确诊, 无手术禁忌证就应尽早手术。只要手术操作细致, 大多患者症状可缓解, 不会出现明显的神经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单纯后路截骨矫形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Ⅰ型脊髓纵裂畸形的安全性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10例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Ⅰ型脊髓纵裂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不处理骨性纵隔,单纯经后路截骨进行矫形。通过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和输血量、围手术期神经功能变化及并发症来评估手术的安全性,根据手术前后脊柱侧凸冠状面Cobb角、顶椎偏距、胸廓躯干偏移和躯干平衡等客观矫形指标及脊柱侧凸研究学会(SRS)-30评分来评估手术的有效性。结果患者获得3~36个月随访(平均14.2个月)。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及术中输血量分别为275.4 min、4 005.7 m L和2 800 m L;围手术期并发症包括脑脊液漏1例、胸腔积液10例、切口感染1例、下肢神经功能症状加重6例(其中5例治疗后恢复至术前水平、1例遗留永久性足下垂)。术后大体外观均显著改善;术后及末次随访时影像学测量参数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矫正率虽较术后即刻有所丢失,但总体矫形效果满意;末次随访SRS-30自我形象、心理健康评分以及总评分均优于术前,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合并Ⅰ型脊髓纵裂畸形的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采取不预先处理骨性纵隔的单纯经后路截骨治疗矫形效果满意,但具有一定的手术风险,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11.
对29例脊髓纵裂的神经功能状态进行临床评价及胫后神经皮层体感诱发电位检查,结果 :患病组29例两下肢间神经缺陷的临床评分及PTNCSEP有显著差异,患病组29例的58根PTNCSEP明显异常;手术组20例间隔切除术后神经缺陷的临床评分及PTNCSEP异常明显改善,非手术组9例1年关随访时则无改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揭示椎体骨质疏松的一种严重并发症 ,重视对骨质疏松的预防。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本院收治的13例椎体骨质疏松自发性发生脊柱骨折 ,最后导致脊髓损伤的病例。通过X线片、CT或MRI检查及临床症状确诊。手术减压治疗 9例 ,保守治疗 4例。结果 经过手术减压和保守治疗 ,多数患者的病情得到恢复或缓解。结论 椎体骨折导致脊髓损伤是椎体骨质疏松的一种严重并发症。要防止这种并发症 ,关键在于预防。已经出现脊髓压迫症状者 ,以手术减压后植骨融合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中央型颈髓损伤综合征的临床治疗.方法对30例急性中央型颈髓损伤综合征患者,根据病情分别采取保守治疗、颈椎前路、后路脊髓减压手术.结果平均随访4年8个月,根据ASIA分级标准,在21例非手术治疗组中,治疗前B级1例,C级5例,D级15例,治疗后恢复至D级者4例,恢复至E级者15例,无明显恢复者2例;在9例手术治疗组中,治疗前B级2例,C级4例,D级3例,治疗后恢复至C级者1例,恢复至D级者3例,恢复至E级者4例,无明显恢复者1例.结论对于MRI显示脊髓无明显受压的患者,经保守治疗多可取得满意疗效.对于MRI显示脊髓明显受压的患者,行颈椎前、后路脊髓减压手术,有利于脊髓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伴颈神经根病的无症状颈椎退变性脊髓压迫(asymptomatic spondylotic cervical cord compression,A-SCCC)的治疗。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09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34例伴颈神经根病的A-SCCC患者病例资料,患者入院后先接受系统的非手术治疗,如果神经功能无缓解或加重,则行手术治疗,收集患者一般情况及影像学资料,于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通过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评价临床治疗效果。结果34例患者平均随访4个月,其中23例经非手术治疗获得不同程度的改善;11例改善不明显,其中8例改手术治疗,3例患者继续非手术治疗(2例症状逐渐缓解,1例出现脊髓病临床表现)。治疗后及随访期间非手术组与手术组患者JO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多数伴颈神经根病的A-SCCC患者经过系统非手术治疗后病情可以缓解,部分仍需手术治疗,伴颈神经根病或脊髓高信号的A-SCCC不必预防性手术,但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相似文献   

15.
齿状突骨折对枕颈部生物力学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为比较齿状突骨折后对寰枕和寰枢关节的生物力学影响,对6具新鲜尸体的枕颈部骨韧带标本(C0~C3),通过截骨术复制成齿状突骨折Ⅱ型的模型,采用生物力学方法测量了寰枕及寰枢关节的三维运动范围。结果表明,齿状突骨折后对寰枕关节的三维运动几无影响,该关节仍保持正常的生理性运动范围,对寰枢关节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后伸及侧屈运动范围增大,后伸运动范围由正常的21.50°增至45.42°,增加52.7%,侧屈的运动范围由正常的7.25°增至20.81°,增加65.1%,与正常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结果提示,齿状突骨折所致的枕颈部不稳主要集中在寰枢关节  相似文献   

16.
颈椎外伤所致脊髓一过性挫伤手术与非手术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椎外伤所致脊髓一过性挫伤,因椎管内无明显压迫,手术适应征不十分明确。本文报告9例,其中3例手术,6例非手术治疗。经6~24个月随访,采用Frankle分级,结果显示,保守治疗者中半数脊髓功能基本恢复正常;而手术者手功能恢复较好。作者意见,脊髓一过性挫伤均可试用非手术治疗1~2周,如神经功能恢复不佳,应及时改用手术治疗,以利于改善手功能。  相似文献   

17.
SCEP监测在脊柱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1990年3月~1992年12月对55例脊柱外科手术患者进行了脊髓诱发电位(SCEP)术中监测,无1例出现不可逆的神经损伤并发症。术前脊髓神经功能正常组27例中有2例出现了电位波幅明显变化。25例术前伴有不全截瘫,在脊髓减压后出现振幅增大、潜时加快的电位图象,术后患者神经功能障碍有了明显的改善。3例完全性截瘫者,术中脊髓诱发电位波幅消失,但在减压后有1例出现了电位波幅,术后截瘫得到了部分恢复。在硬膜外放置刺激及记录电极线记录SCEP的方法可得到大而稳定的电位波幅,能够准确地反应出脊髓功能的即时变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无脊髓损伤颈椎骨折脱位的治疗方法选择。方法 28例无脊髓损伤的颈椎骨折或骨折脱位,新鲜损伤26例,陈旧性损伤2例;其中23例手术治疗;5例保守治疗。结果 全部病例随访观察,症状均获得改善,17例完全恢复,7例残留手指麻木,4例颈椎旋转受限,颈椎椎间高度、生理曲度维持良好。结论 对于无脊髓损伤的稳定性上颈椎骨折脱位行牵引、制动、复位和固定,而不稳定性上颈椎骨折脱位应手术治疗;对于无脊髓损伤的下颈椎骨折脱位宜首选经前路手术治疗,前路手术除可达到减压、恢复颈椎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外,更重要的是可重建颈椎即刻稳定性,对防止继发性脊髓损伤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多节段非相邻性胸腰椎骨折诊治体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多节段非相邻型胸腰椎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分析21例多节段非相邻型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神经损伤Frankle分级:A级2例,B级2例,D级8例,E级9例。15例行手术治疗,5例行非手术治疗,1例放弃治疗。结果经3个月~5年的随访,有神经症状的11例Frankle分级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8例D级恢复至E级,1例A级恢复至B级,1例A级、1例B级恢复至C级。1例双AF系统固定的患者因过早负重于术后7个月出现断钉,遗留了腰痛及后凸畸形。7例患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腰背部疼痛症状,其中非手术治疗者5例,手术治疗者2例。结论多节段非相邻型胸腰椎骨折应根据患者的全身情况、脊柱骨折的类型、稳定程度及脊髓神经损伤情况选择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