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分析维得利珠单抗(vedolizumab,VDZ)所致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s)的特点,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医学网、维普网(VIP)、PubMed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收载的VDZ致ADRs的个案报道并进行分析。结果: 纳入VDZ致ADRs个案报道30篇共34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18例,年龄在19~49岁24例,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用药的前3个月,累及皮肤软组织、消化、呼吸、骨骼等多个系统。经停药或减量和(或)对症治疗后,30例好转,2例转为慢性病程,1例仍处于疾病活动期,1例死亡。结论: 临床医师和药师应关注VDZ致ADRs,做好用药监护和患者随访,保证临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伊布替尼所致不良反应(ADRs)的发生情况及临床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医院知识总库关于伊布替尼不良反应的文献并进行分析。结果:伊布替尼致ADRs的个案共41例,多发生在用药30d内(13例,31.7%);伊布替尼致ADRs累及系统-器官以呼吸系统损害(13例,28.9%)、皮肤及附件损害为主(10例,22.2%)为主。结论:临床医师或药师应了解伊布替尼ADRs的发生规律和特点,尽量将ADRs的影响及危害降至最低,最大程度保障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克唑替尼不良反应发生类别、发生时间、严重程度、发生机制及其影响因素等,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北京协和医院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应用克唑替尼患者63例,记录相关临床信息、治疗方案等,应用SPSS 21.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克唑替尼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中,合并用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1例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s)中,6例为严重不良反应,45例为一般不良反应。最常见的ADRs累及器官系统为:肝胆损害(37.9%)、消化系统损害(24.2%)、泌尿系统损害(9.7%)、血液及循环系统损害(8.9%)。严重ADRs临床表现为转氨酶升高,窦性心动过缓和骨髓抑制。60 d以内ADRs累计发生率为80.6%,肝损伤主要发生时间为10~30 d(53.2%),消化道反应发生时间为0~10 d(90.0%),泌尿系统损伤主要发生在30~60 d(33.3%)。提及合并用药的患者有34例,涉及54个药物品种。结论:临床实践中应关注克唑替尼引起的ADRs,根据不良反应发生类别、时间、影响因素制定合理的临床监测和剂量调整方案,强化安全用药理念。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奥马珠单抗致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的临床表现和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Web of Science、PubMed、Embase等数据库关于奥马珠单抗致ADR的个案报道并进行分析。结果:收集奥马珠单抗致ADR的个案报道26篇,共35例,其中男性9例(25.71%)、女性26例(74.29%),年龄分布以30~69岁居多(82.86%),发生时间大多在用药后1年内(87.27%),过敏反应主要集中在用药3个月内(66.67%),ADR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48.78%)、呼吸系统损害(14.63%)和循环系统损害(12.19%)为主。多数患者对症处理后均好转,仅1例死亡,4例发生过敏反应的患者接受脱敏治疗并成功脱敏。结论:临床应用奥马珠单抗应加强ADR监测,防范严重ADR的发生,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替雷利珠单抗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和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有关替雷利珠单抗导致不良反应的文献报道,并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共收集到替雷利珠单抗导致不良反应的文献报道17篇,18例患者,其中男性13例(72.2%)、女性5例(27.8%),年龄分布在60岁以上居多(72.2%),发生时间大多在用药后3个月内(72.2%),替雷利珠单抗致不良反应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见(6例,33.3%),17例经停药和对症治疗好转,1例因继发肺部感染死亡。结论 替雷利珠单抗致不良反应累及多个器官/系统,应增强监测,防范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依维莫司所致不良反应(ADRs)发生情况及临床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以及Web of Science中关于依维莫司的不良反应个案报道相关文献并进行分析。结果:收集依维莫司ADR个案报道65例,其中女性41例(63.08%),男性24例(36.92%),年龄分布以50~69岁居多(40例,占61.54%),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用药后180 d内(54例,83.08%),累及呼吸、消化、循环、内分泌等多个器官/系统。65例患者中,55例停药或停药并对症治疗,52例好转,3例死亡;5例未停药仅对症治疗,4例好转,1例死亡;4例减量和减量并对症治疗后好转;1例(1.54%)未干预自行好转。结论:依维莫司相关不良反应累及全身多个器官/系统,临床用药过程中,应时刻警惕不良反应的发生,加强用药监测。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阿帕替尼所引起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其临床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检索Web of Science、PubMed、中国知网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关于阿帕替尼致不良反应的个案报道进行分析。结果:阿帕替尼相关的不良反应个案报道共20例次,年龄分布以51~70岁年龄段较多(12例,60%),主要累及系统-器官以消化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其中出血相关不良反应比例最高。结论:阿帕替尼的真实世界应用中可能有比报道更高的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 为临床安全使用替雷利珠单抗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及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检索时限自建库起至2023年4月30日),对替雷利珠单抗安全性的相关临床研究、上市后不良反应的个案报道等30多篇文献进行系统整理,总结替雷利珠单抗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rAE)的发生特点。结果 不同的临床试验中,替雷利珠单抗irAE总发生率为22.2%~76.7%;其中≥3级irAE的发生率为7.0%~36.7%。替雷利珠单抗相关irAE常发生于皮肤系统、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临床表现为皮疹,甲状腺功能异常、高血糖,腹泻,肾功能损伤,肺炎,心肌病等。基于目前的临床观察及相关研究,替雷利珠单抗irAE程度大多轻微,未导致治疗中断。结论 irAE发生情况显示,替雷利珠单抗用于临床恶性肿瘤的抗肿瘤治疗有一定安全性,但作为新上市的药物,临床应用时间短,经验相对不足,建议临床医师严格把握适应证,做好用药监护,以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司库奇尤单抗所致皮肤药物不良反应(cutaneous adverse drug reactions,CADR)的发生发展特点,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VIP)、万方、PubMed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收载的司库奇尤单抗致CADR的病例报告和病例系列报告并进行分析。结果:收集司库奇尤单抗致CADR的个案报道16篇共18例,其中男性6例(33.33%),女性12例(66.67%),年龄分布以40岁以上居多(12例,66.67%),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用药120 d以内(15例,83.33%),CADR类型主要为感染相关(6例,33.33%)和免疫相关(11例,61.11%)2大类。患者经停药或减量和/或对症处理后均好转。结论:对于存在皮肤损伤、慢性感染、特异性皮炎及炎性肠病病史患者,应加强司库奇尤单抗使用后3个月内的药学监护,尤其应重点关注40岁以上人群,避免严重CADR的发生,保证临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地舒单抗致低钙血症的发生规律和临床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PubMed、Web of Science、Springer Link、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及维普数据库中地舒单抗致低钙血症的文献报道,对纳入文献的有效信息进行提取分析。结果:地舒单抗致低钙血症的文献报道共36篇,涉及41例患者,报道年份为2012-2020年,其中男16例(39%)、女25例(61%),年龄38~91岁,60岁以上患者29例(70.7%)。发生低钙血症最短为用药后4 d,最长为用药后4个月,部分患者为非首次用药发生。用药1个月内发生低钙血症患者34例(82.93%)。41例患者中,有3例恶性肿瘤患者因疾病进展且出现反复低钙血症预后欠佳而最终死亡,余均好转或痊愈。结论:临床使用地舒单抗应严格按照说明书合理用药,重点关注高风险人群,加强肾功能、电解质、心电图等的监护、加强患者教育,警惕低钙血症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安罗替尼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的发生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PubMed、Embase及SCI数据库收载的安罗替尼致ADR的个案报道,进行分析。结果:安罗替尼致ADR的文献报道有13篇,共17例,其中男性10例(58.82%),女性7例(41.18%);年龄主要集中在41岁以上(88.24%);多发生在用药31~60 d (38.10%);ADR以心血管系统(33.33%)和呼吸系统(28.57%)损害为主;ADR主要表现为支气管瘘(5例),高血压(4例),手足皮肤反应(2例)等;经对症处理后,13例患者好转,4例患者死亡。结论:应加强安罗替尼ADR的临床监测,避免严重的ADR发生,确保临床安全用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泊马度胺所致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的发生情况和临床特征,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数据库收载的ADR个案,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收集泊马度胺致ADR的个案报道21篇共23例,其中男性12例(52.17%),女性11例(47.83%),年龄分布以60岁以上居多(18例,78.26%);原患疾病主要为多发性骨髓瘤(21例,91.30%);ADR多发生在用药后270 d内(19例,82.61%),主要累及呼吸系统(7例,30.43%)和中枢神经系统(6例,26.09%),其中肺损伤、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甲状腺功能减退、急性肾损伤等为药品说明书未记载的ADR。结论: 临床应加强对泊马度胺相关ADR的认识和监测,及时诊断与治疗,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克唑替尼致不良反应(ADRs)的发生情况及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PubMed、维普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关于克唑替尼不良反应的文献并进行分析。结果:克唑替尼致ADRs的个案报道共30例次;其年龄分布以51~70岁年龄段较多(16例,53.3%);多发生在用药后90 d内(29例,96.7%);克唑替尼致ADRs累积器官位居前3位的分别为呼吸系统损害(32.3%)、胃肠系统损害(25.8%)和心律及心率紊乱(12.9%)。结论:临床医师和药师应了解克唑替尼致ADRs的规律和特点,加强用药监测,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艾曲泊帕所致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的发生发展特点,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VIP)、万方、PubMed和Web of Science 数据库收载的艾曲泊帕致ADR的个案报道并进行分析。结果:收集艾曲泊帕致ADR的个案报道15篇共18例,其中男性7例(38.89%),女性11例(61.11%),年龄分布以50岁以上居多(13例,72.22%),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用药90 d以内(15例,83.33%),主要累及循环系统(7例,38.89%)和皮肤系统(6例,33.33%)。患者经停药或减量和/或对症处理后均好转。结论:应关注艾曲泊帕所致ADR,加强用药教育,避免严重ADR的发生,保证临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奥希替尼所致不良反应(ADRs)发生情况及临床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Web of Science、PubMed、维普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关于奥希替尼不良反应的文献并进行分析。结果:奥希替尼致ADRs的个案报道共13例次;其年龄分布以61~80岁年龄段较多(8例,61.5%);多发生在用药后的90d内(10例,76.9%);奥希替尼致ADRs累计系统-器官主要以呼吸系统损害为主(9例,69.2%);ADRs好转后,9例(69.2%)再次给予奥希替尼治疗,均未观测到ADRs再次发生。结论:临床使用奥希替尼时应加强用药监测,警惕不良反应的发生,同时应慎重评估再次给药后的治疗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特立帕肽致不良反应(ADRs)的规律和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2002年1月-2020年12月PubMed、Web of Science、Springer Link、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及维普数据库中特立帕肽致不良反应的病例报道,对纳入文献的有效信息进行提取并分析。结果: 特立帕肽ADRs病例报道11篇共14例,其中男2例(14.29%)、女12例(85.71%),60岁以上发生ADRs的患者11例(78.57%),合并基础疾病13例(92.86%);注射特立帕肽1 d内发生ADRs者3例(21.43%),1~6个月内发生ADRs者8例(57.14%),患者经停药及对症处理后症状均好转。1例(7.14%)出现无症状短暂低血压的患者继续使用特立帕肽,其余均未再次使用特立帕肽。ADRs主要表现为皮肤及附件损害4例(28.57%),肌肉骨骼系统损害和生化指标异常各3例(均为21.43%),心血管系统损害2例(14.29%),肿瘤和全身性损害各1例(均为7.14%)。结论: 特立帕肽致ADRs的特点是女性和60岁以上老年人占比较高,多数患者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发生的ADRs主要涉及皮肤及附件损害、肌肉骨骼系统损害、生化指标异常等,大部分患者经停药及对症治疗后症状好转或痊愈。临床使用特立帕肽时应严格按照说明书合理用药,加强用药监护及教育,警惕ADR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紫杉醇致中枢神经系统毒性的发生情况及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以"紫杉醇"和"中枢神经系统毒性"与"paclitaxel "和" central nervous system toxicity"为检索词,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VIP)、万方数据库和PubMed、Springer、Embase收载的紫杉醇致中枢神经系统毒性的个案报道,并进行分析。结果: 筛选出有效个案报道19篇,涉及23例患者,男性7例,女性16例。年龄60岁以上的患者11例,接受全脑放疗的脑转移患者3例。紫杉醇使用剂量超过175 mg·m-2者5例,用药4~8 h内发生中枢神经系统毒性8例。临床表现主要为急性短暂性脑病、一过性精神障碍及癫痫样发作,不良反应发生后患者通过停药、继续用药及对症治疗,22例中枢神经系统毒性自行消退,1例死亡。结论: 应加强紫杉醇致中枢神经系统毒性监测,尤其是接受全脑放疗的脑转移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