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  观察镜像疗法联合作业治疗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方法  将40例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镜像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接受作业治疗,镜像组在作业治疗的基础上接受健侧上肢的镜像治疗。于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 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运动功能状态量表(MSS)、Brunnstrom分期量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及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分别对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  结果  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镜像组与对照组的FMA-UE、MSS、Brunnstrom评分、MBI均显著提高,且镜像组患者的以上评分明显优于治疗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 < 0.05);镜像组和对照组组内的改良Ashworth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间改良Ashworth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镜像疗法联合作业治疗能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镜像疗法可作为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康复的一种辅助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自拟外敷癌痛止痛贴膏联合盐酸羟考酮治疗难治性癌性疼痛的效果。  方法  选择2019年1月—2020年6月衢州市中医医院收治的102例难治性癌性疼痛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1例。对照组给予盐酸羟考酮缓释片,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自拟外敷癌痛止痛贴膏治疗,对比疼痛治疗效果、数字疼痛评分(NRS)、羟考酮应用剂量、爆发痛次数、疼痛缓解平均起始时间、Karnofsky功能状态(KPS)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每日睡眠时间,监测血清中相关致痛介质、免疫调节因子水平。  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3.62%(44/4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78%(35/45,P<0.05);治疗1 d、治疗1周同一时间点比较,观察组的疼痛NR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羟考酮应用剂量减少,爆发痛次数更少,疼痛缓解平均起始时间显著缩短(均P<0.05);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KPS评分显著升高,焦虑SAS评分更低,睡眠时间显著增加,血清中致痛介质P物质(SP)、前列腺素E2(PGE2)明显降低,β内啡肽(β-EP)含量明显升高(均P<0.05);治疗1 d、治疗1周同一时间点比较,观察组的血清中IL-2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2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自拟外敷癌痛止痛贴膏联合盐酸羟考酮治疗难治性癌性疼痛安全有效,其机制可能与调节血清中SP、PGE2、β-EP、IL-2含量以镇痛、增强免疫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焦点解决团体治疗(solution focused group therapy, SFGT)联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抑郁障碍的疗效评估。  方法  选取云南省精神病医院符合ICD-10抑郁障碍诊断标准的84例患者,随机分入联合42例和单一药物组42例,开展为期8周的治疗。采用精神病人生存质量问卷(social disability screening schedule, SDSS)和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 self-efficacy scale, GSES)进行效果评价,并使用SPSS22.0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  8周治疗结束后, 2组共脱落18例,其中联合治疗组共脱落8例。对照组脱落10例, 2组在治疗前SDSS、GSES各分量表及总分均无差异,SDSS量表在治疗第4周、第8周量表总分及各分量表得分联合治疗均低于对照组,且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联合治疗组的GSES评分在干预第4周及第8周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结论  焦点解决团体治疗(SFGT)联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抑郁障碍疗法比单一药物治疗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基于加速康复外科理念下冲击波诱导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外用在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中的效果。  方法  选取上海市第一康复医院2018年1月—2020年6月骨科收治的膝关节置换术后疼痛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0例。对照组行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除常规康复治疗外,每隔6 d行冲击波诱导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治疗1次,共3次。观察2组患者治疗后第1、6、12天的疼痛VAS评分、SAS评分、Berg平衡评分量表、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  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第12天时,冲击波诱导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治疗效果最为显著。治疗组VAS评分(2.62±1.26 vs. 3.65±2.58,P < 0.05)和焦虑量表SAS评分(42.08±2.16 vs.47.76±2.69,P < 0.05)显著低于对照组;Berg平衡量表评分(46.83±4.67 vs. 41.39±3.52,P < 0.05)和Lysholm量表评分(82.98±8.86 vs. 74.52±6.48,P < 0.05)显著高于对照组。  结论  基于加速康复外科理念下的冲击波诱导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外用能够有效减少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疼痛和焦虑水平,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柴胡桂枝汤对躯体形式疼痛障碍患者的疗效及血清5-羟色胺(5-HT)、前列腺素E2(PGE2)的影响。   方法   选择2017年1月—2019年2月衢州市中医院及衢化医院门诊64例躯体形式疼痛障碍患者为观察对象, 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各32例。2组均给予心理治疗, 研究组口服柴胡桂枝汤煎剂, 对照组口服度洛西汀, 治疗周期均为8周。采用抑郁症状严重程度量表(PHQ-9)、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McGill疼痛量表(SF-MPQ)及生活质量综合问卷(GQOLI-74)分别评价患者抑郁、焦虑、疼痛程度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 有效率作为评定指标,并监测治疗前与治疗8周末血清5-HT、PGE2水平, 随访6个月。   结果   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8周末的疼痛分级指数(PRI)、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现在疼痛状况(PPI)、PHQ-9、GAD-7、GQOLI-74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6个月时, 研究组PRI、VAS、PPI评分、GQOLI-74总分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8周末, 2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72, P=0.679), 且研究组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其治疗后血清PGE2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而5-HT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柴胡桂枝汤治疗躯体形式疼痛障碍具有与度洛西汀相当的近期效果, 远期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及血液流变学影响。  方法  选取昆明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20年3月至2021年4月医院接收的6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数字随机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设为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丁苯酞进行治疗,并检测对比2组血液流变学、治疗前后2组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以及日常生活能力不良反应。  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研究组NHISS评分低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研究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比黏度、血浆比黏度、红细胞压积、血小板聚集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研究组不良反应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采用丁苯酞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治疗,其效果较好,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以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得到改善,且安全性较高,值得应用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对比B超引导下股神经阻滞镇痛(femoral nerve block,FNB)和口服镇痛在老年股骨中上段骨折术前镇痛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昆明市第二人民医院2018年4月至2020年11月确诊并治疗的84例股骨骨折(femoral fractures,FF)老年患者,所有患者骨折位置均为中上段骨折,采取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应用口服镇痛,研究组应用B超引导下FNB。使用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评估2组镇痛前、镇痛72 h后的效果指标:主动活动VAS(AVAS)评分、被动活动VAS(PVAS)评分、静息VAS(RVAS)评分水平差异;2组经静脉自控镇痛(PCIA)总按压及有效按压次数。数据采集时间段:开始镇痛后72 h;2组的不良反应。  结果  镇痛前,2组患者AVAS评分、PVAS评分、RV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 > 0.05);镇痛72 h后,研究组AVAS评分、PVAS评分、RVAS评分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研究组按压PCIA总次数及有效次数均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研究组不良反应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给予FF患者在术前镇痛时应用B超引导下FNB,可更为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感,镇痛效果理想,且不良反应较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慢性盆腔炎患者疼痛程度与焦虑情绪的临床护理方法与效果。方法:随机将12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均分为2组,各6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予以综合护理干预。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疼痛程度(采取视觉模拟评分法测评)与焦虑情绪(汉密尔顿焦虑量表测评)评分变化,并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护理后疼痛评分与焦虑评分均有一定改善(P <0.05),但研究组改善更为明显(P <0.05)。结论:慢性盆腔炎患者存在疼痛与焦虑等情况,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可明显改善疼痛与焦虑,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胸外科及康复科联合干预对单孔胸腔镜肺术后快速康复外科中的优势及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安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单孔胸腔镜下肺手术(包括肺楔形切除、肺段切除术及肺叶切除术)患者分为2组, 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的105例患者为对照组(术后常规胸外科处理组),2021年3月至2021年12月125例患者为研究组(术后胸外科联合康复科处理组),收集患者的手术数据、住院资料以及护理相关数据。比较2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scales,VAS)评分、患者满意度等方面的差别。  结果  研究组术后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24 h、术后48 h VAS评分,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72 h 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胸外科及康复科联合干预对单孔胸腔镜肺术后,能进一步减轻疼痛、减少镇痛药物用量、缩短术后住院时间。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下,胸外科及康复科联合干预对单孔胸腔镜肺术后显著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规范化运动处方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活动受限、抑郁情绪等相关症状的临床疗效。  方法  纳入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常规治疗加规范运动处方康复训练)和对照组(常规治疗加常规运动训练),观察各组治疗前后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抑郁自评量表评分、直腿抬高角度。  结果  治疗后,实验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评分(SDS)、直腿抬高角度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经对比,实验组的患者VAS、SDS评分在治疗前后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对照组的患者VAS评分在治疗前后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而SDS评分治疗前后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178)。实验组VAS、SDS、直腿抬高角度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实验组疼痛、情绪抑郁、直腿抬高角度改善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01)。  结论  规范化运动处方康复训练具有减轻腰椎间盘突出症疼痛、提高直腿抬高角度、改善抑郁情绪的临床疗效,进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医护患共同决策模式在原发性肝癌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2020年11月1日至2021年4月30日期间120例原发性肝癌治疗选择腹腔镜肝叶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围手术期采用常规健康干预模式,而实验组患者采用医护患共同决策模式。对2组患者围手术期的心理痛苦程度(采用心理痛苦温度计)、焦虑抑郁程度(采用HADS量表)、术后生活自理能力(日常生活能力评定表)及遵医行为、住院时间、医护满意度、复诊率进行比较。  结果  除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在入院时的心理状态和自理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的心理痛苦、焦虑抑郁程度;术后生活自理能力、患者遵医行为、住院时间、医护满意度、复诊率都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对原发性肝癌行腹腔镜肝叶切除围手术期的患者实施医护患共同决策健康干预模式,可减轻患者心理痛苦、缓解患者焦虑抑郁程度、提高术后生活自理能力、提高其遵医行为、缩短住院时间、对促进康复是安全有效,是值得临床推广和借鉴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患者术前营养需求和生活质量状况,分析个体化营养干预措施对其影响效果。  方法  选取2018年12月—2019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收治的择期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的12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纳入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术前均进行欧洲营养风险筛查量表2002(NRS2002)及生活质量量表(EORTC QLQ-C30)筛查,对照组患者围手术期行常规饮食指导,观察组患者行个体化营养干预,随访3个月,观察和比较2组患者的NRS2002、EORTC QLQ-C30评分、肝功能指标(ALT、AST、GGT)及营养指标(BMI、ALB)变化情况。  结果  (1) 12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前营养状态差,生命质量低;(2)2组患者干预前NRS2002、EORTC QLQ-C30评分、肝功能和营养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3)随访3个月,观察组患者NRS2002、EORTC QLQ-C30评分改善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tNRS2002=9.076,P=0.003),肝功能指标(ALT、AST、GGT)低于对照组(tALT=-7.623,P < 0.001;tAST=-8.816,P < 0.001;tGGT=-12.476,P < 0.001),营养指标(BMI、ALB)显著高于对照组(tBMI=6.578,P < 0.001;tALB=3.593,P < 0.001)。  结论  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前营养状态差,生活质量低,采用个体化营养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营养状态、生活质量和肝功能,具有较好的临床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程序化护理实施健康教育对改善肺癌患者围术期焦虑并提高治疗依从性的作用。  方法  将86例拟手术的肺癌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3例。实验组运用护理程序实施健康教育,而对照组进行常规健康教育。通过焦虑自评表(SAS)评估围术期肺癌患者焦虑情况;通过治疗依从性优良率比较评估依从性水平。  结果  健康教育前,2组患者焦虑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健康教育后,无论在术前1d还是术后3d,实验组患者焦虑情况均低于对照组(P < 0.05)。实验组患者治疗依从性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  结论  程序化护理实施健康教育不仅能有效缓解肺癌患者围术期焦虑,还能有效提高其治疗依从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究对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实施聚焦解决模式护理干预对其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  以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肝病中心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期间住院患者中的100例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格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0例进行研究,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实施聚焦解决模式护理干预[包括:(1)干预计划;(2)健康宣教;(3)评估与反馈;(4)护理评价;(5)护理优化],均干预6个月。比较分析2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治疗依从性、护理满意度,判断聚焦解决模式护理干预在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结果  干预后实验组的SF-36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120.64±8.71) vs (113.97±8.43),且干预后实验组的治疗依从性(98.00% vs 86.00%)和护理满意度(100.00% vs 92.00%)也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聚焦解决模式护理干预在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护理中是有效的。以该模式为依据的护理干预模式对患者生活质量有明显改善,能提高患者遵医行为及护理体验,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富马酸替诺福韦酯联合肝爽颗粒对乙型肝炎肝硬化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方法  18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3组:富马酸替诺福韦酯联合肝爽颗粒组(A组)60例、富马酸替诺福韦酯联合复方鳖甲软肝片组(B组)60例和单用富马酸替诺福韦酯组(C组)60例,治疗6个月。治疗前后,分别收集3组患者性别、年龄、血生化指标、肝硬度值及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指标门静脉内径(DPV)、门静脉平均血流速度(VPV)、脾静脉内径(Dsv)、脾静脉平均血流速度(Vsv)、门静脉血流量(Qpv)、脾静脉血流量(Qsv)等。  结果  3组治疗前后血生化指标、血流动力学指标、肝硬度值均明显改善;治疗后A组与C组比较血生化指标恢复、肝硬度值、血流动力学指标均低于C组(P < 0.05);治疗后A组与B组比较,A组ALT和AST下降、肝硬度值下降、部分门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DPV 、VPV、 Qpv)恢复优于B组(P < 0.05)。  结论  富马酸替诺福韦酯联合肝爽颗粒能够更好地改善乙型肝炎肝硬化的肝功能、纤维化及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指标,疗效明显优于单用富巴酸替诺福韦酯或联用复方鳖甲软肝片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医护一体化结合快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在破裂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术中应用及其对患者康复质量、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云南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58例破裂脑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上病例均为脑动脉瘤入院后在1~10 d内...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腹部区域阻滞联合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对比患者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对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老年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焦虑情绪、恶心呕吐及炎性介质释放的影响。  方法  选取昆明市第二人民医院普外科所收治的全身麻醉气管插管下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老年患者90例,时间自2021年2月至2022年6月,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神经阻滞组(S组)和硬膜外镇痛组(Y组)。每组各45例,Y组患者择T12~L1行硬膜外穿刺置管,连接PCEA测定硬膜外阻滞平面在T8~L1以上后行快速诱导全麻气管插管下完成手术,术毕继续使用PCEA行术后镇痛;S组患者在超声引导下行术侧髂腹下/髂腹股沟神经阻滞(IINB)及双侧腹直肌鞘阻滞(RSB),测定区域阻滞平面在术侧及腹正中T8~L1以上后行快速诱导全麻气管插管下完成手术,术毕联合PCIA行术后镇痛。对比2组患者术毕清醒及术后不同时间点疼痛强度数字等级评定量表(NRS)评分、贝克焦虑量表(BAI)评分、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浓度及术后恶心呕吐(PONV)发生率。  结果  2组患者性别、年龄、美国麻醉医师协会风险评估分级(ASA)、身体质量指数值(BMI)、手术用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S组住院天数少于Y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组间及时间存在交互作用(P < 0.05);2组术毕拔除气管导管后0.5 h的NR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S组术后12 h,24 h时间点NRS评分均低于Y组(P < 0.05);2组术后48 h时间点NR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组间及时间存在交互作用(P < 0.05);S组术后12 h,24 h时间点BAI评分均低于Y组(P < 0.05);2组术后48 h时间点BAI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术后12 h,24 h,48 h任意时间点BAI评分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且BAI评分逐渐降低。2组术前12 h时间点HMGB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S组术后12 h,24 h时间点HMGB1均低于Y组(P < 0.05);2组术后48 h时间点HMGB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术后12 h,24 h,48 h时间点HMGB1组内比较均高于术前12 h时间点(P < 0.05)。S组术后12 h,24 h,48 h时间点PONV发生率均低于Y组(P < 0.05);2组术后12 h,24 h,48 h时间点PONV发生率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术前采用腹部区域阻滞联合PCIA多模式镇痛相较于硬膜外阻滞镇痛,对减轻全身麻醉下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老年患者术后疼痛和焦虑情绪、减少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以及降低静脉血中HMGB1浓度有更积极的作用,且对减少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的效应更为持久,有利于老年患者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护士主导的护理模式在腹腔镜肝切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2021年01~12月120例,行腹腔镜肝切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实施以护士为主导的护理模式,对照组实施常规整体护理模式。比较2组患者术前与术后肝功能指标、术后并发症(出血、胆漏、腹水、腹胀)、术后下床活动时间、进食时间、肛门排气排便时间、腹腔引流管拔除时间、住院时间、术后疼痛评分、自理能力评分、住院满意度。  结果  除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前肝功能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外,其余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将护士主导的护理模式应用于腹腔镜肝切除围手术期,可加速患者康复、减少并发症发生、缩短住院时间、提高自理能力,提升治疗效果与住院满意度,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