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内镜下诊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南方医院2010年至2016年收治的69例行内镜下治疗的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临床资料,比较不同内镜治疗方法的差异。结果 69例患者均行结肠镜检查,其中39例行超声内镜。均在内镜下完整切除病变,主要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电凝切除及透明帽辅助黏膜下肿物切除术(Cap-aspiration lumpectomy,CASL)4种方法 ,69例标本送检得到病理确诊,其中20例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符合神经内分泌肿瘤诊断。比较四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变大小及距肛门距离、浸润深度、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显示,EMR组病变直径比ESD组及电凝切除组小(P=0.021,P=0.017);ESD组住院时间比EMR组长(P=0.004)。结论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诊断首选结肠镜,推荐行超声内镜明确病变大小及浸润深度。内镜下治疗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已经得到证实,其中EMR为目前推荐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10 mm~20 mm非转移性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组织完整切除率的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分析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宿迁医院普外科和消化科2008年1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的医院数据库数据,总结因素特点,对比分析内镜黏膜下切除与经肛切除组织完整性的影响因素,将有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找出其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在24例患者中,诊断的中位年龄为43岁(29~58岁),62.5%为男性。距肛缘的中位距离为6.2 cm(3 cm~15 cm)。中位肿瘤直径大小为11.7 mm(10 mm~20 mm)。12例(50%)患者肿瘤浸润局限于黏膜层,有12例侵及黏膜下层。19例(79.17%)继续接受结肠镜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37.3个月(3.5~113.0)。经肛局部切除组13例,完整切除率84.62%。内镜黏膜下切除11例,手术完整切除率54.55%。两组资料对比,术前超声肿块浸润深度、组织完整性切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42,2.663;P=0.028,0.046),对组织学切除完整性的比较,单因素分析侵犯深度、肿瘤大小、G分期、镜下表现是影响切除与否的危险因素,将有意义的单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得出肿瘤浸润深度和肿瘤大小是其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对于10 mm~20 mm非转移性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肿瘤浸润深度和肿瘤大小是组织完整切除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未分化型早期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扩大适应证的可行性,探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18年12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接受胃切除加淋巴结清扫术的807例未分化型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分析早期胃癌临床病理特征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7.2%(139/807)的未分化型早期胃癌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110例符合ESD扩大适应证的患者均未发生淋巴结转移。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淋巴结转移与癌胚抗原水平升高、肿瘤大小、大体分型、溃疡、浸润深度、脉管侵犯、神经侵犯均有关(χ^2=4.500、13.332、16.611、6.083、51.064、0.564、17.006,P均<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肿瘤最大径>20 mm(OR=1.606,95%CI 1.021~2.526,P=0.040)、脉管侵犯(OR=16.835,95%CI 10.510~26.966,P<0.01)、黏膜下浅浸润(≤500μm;OR=1.962,95%CI 1.022~3.765,P=0.043)和黏膜下深浸润(>500μm;OR=3.014,95%CI 1.753~5.181,P<0.01)均是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未分化型早期胃癌的ESD扩大适应证适用于内镜下治疗,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风险较低;肿瘤最大径>20 mm、脉管侵犯、黏膜下浅浸润和黏膜下深浸润均是未分化型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食管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的价值及影响其非治愈性切除的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经ESD治疗的92例食管HGIN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评估ESD治疗食管HGIN的效果,并根据ESD后大体病理结果分为治愈性切除组(79例)和非治愈性切除组(13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变部位、红斑、糜烂、结节、活检块数及大体类型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统计分析2组病灶内镜下特点的差异及影响其非治愈性切除的预测因素。[结果]92例患者中整块切除率、完整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分别为100.0%、85.9%、85.9%,术后复发率为2.3%,3年生存率为97.7%。单因素分析提示治愈性切除组与非治愈性切除组间存在差异:病变2cm(X~2=6.891,P=0.009),表面覆盖白苔(X~2=9.291,P=0.002),黏膜下层病变(X~2=9.291,P=0.002)及卢戈氏碘未染色(X~2=10.408,P=0.015),纳入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变大小2cm(OR=6.737,95%CI:1.443~31.454,P=0.015)、黏膜下层病变(OR=8.333,95%CI:1.771~39.215,P=0.007)及卢戈氏碘未染色(OR=1.996,95%CI:1.233~6.230,P=0.005)是ESD治疗食管HGIN非治愈性切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ESD是治疗食管HGIN的有效方法。对于ESD术前诊断为食管黏膜HGIN的病变,如病变2cm、黏膜下层病变及卢戈氏碘未染色,需警惕ESD非治愈性切除的可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不同内镜下切除方式对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NETs)患者的疗效及转归情况。方法 本研究为回归性研究。选取2018年1月至2022年6月我院收治的行内镜下直肠NETs切除术的11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前通过内镜检查对患者病灶进行测量及分类,并根据患者接受的内镜治疗方式分为改良内镜下黏膜切除术(m-EMR)组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组,术后比较两组整体切除率、组织病理学完全切除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分析影响不完全切除的危险因素。结果 110例NETs患者病灶平均直径为6.27±2.92 mm, m-EMR和ESD治疗组的整体切除率分别为98.41%(62/63)和100%(47/47),组织病理完全切除率分别为92.06%(58/63)和80.85(38/4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出现1例穿孔、3例迟发性出血、1例肿瘤复发。相较于m-EMR组,ESD组迟发性出血率更高(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7 mm、肿瘤深度为黏膜下层为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m-EMR和ESD是切除直径≤15 mm直肠NETs安全有效的内镜切除方...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表现、内镜特点、病理及内镜下治疗。 方法对解放军总医院2012年12月至2017年2月经临床及病理诊断为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22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全部患者行内镜检查,内镜下均表现为表面光滑的直肠黏膜下隆起,色泽黄或者微黄。16例患者行微探头超声内镜检查,1例未探测到,余15例均起源于黏膜下层,14例表现为低回声改变。全部病例均行内镜下治疗,钳除5例,电凝电切1例,内镜下黏膜剥离(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12例,内镜下黏膜切除(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3例,1例行外科手术切除。全部病例均行病理检查,21例行免疫组化,G1级11例,G2级10例,G3级0例。 结论常规内镜、超声内镜对诊断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有重要价值,包含EMR、ESD的内镜下治疗对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EGC)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后非治愈性切除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镜中心2010年12月至2018年12月行ESD的EGC(包括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的临床、内镜及病理资料,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方法,分析与ESD非治愈性切除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最终纳入EGC患者191例。ESD非治愈性切除率为24.61%(47/191)。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肿瘤直径20 mm(OR=10.187,95%CI:3.427~30.283)、溃疡形成(OR=3.850,95%CI:1.541~9.616)、未分化型癌(OR=11.915,95%CI:3.395~41.817)及浸润黏膜下层(OR=8.197,95%CI:2.186~30.737)是影响EGC内镜非治愈性切除的独立危险因素,随着危险因素的增加,内镜非治愈性切除率也随之增加。结论对于肿瘤直径20 mm、溃疡形成、病理为未分化型癌及浸润黏膜下层的EGC患者,ESD应该更加谨慎。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内镜超声检查术(EUS)判断十二指肠非壶腹部神经内分泌肿瘤大小和浸润深度的准确性,并对比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和改良ESD治疗十二指肠非壶腹部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以2007年1月至2018年1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接受ESD(ESD组)或改良ESD(改良ESD组)治疗的22例十二指肠非壶腹部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纳入患者临床资料。22例患者中,13例行ESD,9例行改良ESD。对比分析ESD组和改良ESD组整块切除率、R0切除率、手术时间、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评估术前EUS判定病变大小和浸润深度的准确率。结果 22例十二指肠非壶腹部神经内分泌肿瘤大小为(6.9±1.5)mm。与术后组织病理学结果相对照,内镜超声评估病变浸润深度的准确性为95.5%(21/22)。ESD组和改良ESD组的R0切除率分别为13/13和7/9(100.0% 比77.8%, P=1.000)。改良ESD组在手术时间上显著短于ESD组[(16.0±2.2) min 比 (29.8±4.9)min,P<0.001]。ESD组发生1例术中穿孔和1例迟发穿孔,改良ESD组发生1例迟发出血。术后22例患者均成功进行了随访,随访时间为(30.0±24.8)个月。随访期间无患者发生局部复发或者远处转移。结论 内镜超声可以准确评价十二指肠非壶腹部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大小和浸润深度。对于直径≤10 mm,浸润深度局限在黏膜下层的十二指肠非壶腹部神经内分泌肿瘤,改良ESD可以获得与ESD相当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索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黏膜下层浸润的危险因素。 方法 2015年11月—2019年2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直径≥2.0 cm的侧向发育型肿瘤病例211例(221处病变)纳入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后病理分成黏膜下层侵犯组(13例患者,14处病变)和非黏膜下层侵犯组(198例患者,207处病变),临床特征、内镜特征、手术特征、病理特征组间比较行χ2检验或连续矫正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多因素分析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单因素分析发现结直肠癌病史(P=0.037)、病变直径(P=0.036)、部位(P=0.024)、非抬举征(P=0.040)是黏膜下层浸润的影响因素。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有结直肠癌病史者较无结直肠癌病史者更易发生黏膜下层浸润(OR=3.76,95%CI:1.338~23.768,P=0.018),直肠病变较右半结肠病变更易发生黏膜下层浸润(OR=7.091,95%CI:1.437~34.274,P=0.016),直径≥2.5 cm病变较直径<2.5 cm病变更易发生黏膜下层浸润(OR=6.297,95%CI:1.375~28.836,P=0.018),非抬举征阳性病变较非抬举征阴性病变更易发生黏膜下层浸润(P=0.021,OR=5.373,95%CI:1.291~22.360)。 结论 对于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患者有结直肠癌病史,以及病变直径≥2.5 cm、位于直肠、术中非抬举征阳性均是发生黏膜下层浸润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上消化道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安全性及其疗效.方法 采用ESD方法对19例上消化道神经内分泌肿瘤进行治疗,术后标本送病理检查,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疗效,随访肿瘤复发及转移情况.结果 肿瘤直径0.4 ~1.5 cm,平均0.9 cm,均一次性完整剥离切除,ESD手术时间(自黏膜下注射至完整剥离病变)15~ 50 min,平均20 min,无严重出血及穿孔发生.术后18例病理诊断为神经内分泌瘤,其中G1级16例、G2级2例,基底和切缘均未见病变累及;另1例病理显示有浸润性生长倾向,诊断神经内分泌癌(G3级),行外科扩大切除,术后病理未见肿瘤组织残留,无淋巴结转移.平均随访28个月,无一例出现肿瘤复发和转移.结论 ESD治疗上消化道神经内分泌肿瘤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疗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后食管狭窄发生率及其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行ESD的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1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可能引起术后食管狭窄的危险因素。[结果]132例行ESD治疗的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29例,其中食管狭窄22例(16.7%),迟发型出血5例(3.8%),食管穿孔2例(1.5%)。将狭窄组(n=22)与非狭窄组(n=110)进行单因素分析比较显示病变纵向长度≥50mm、组织浸润深度为m2有统计学意义(P0.05),选择性阶梯变量回归分析显示病变纵向长度≥50mm和组织浸润深度为m2是狭窄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ESD后影响管腔狭窄的危险因素是病变纵向长度≥50mm、组织浸润深度为m2。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大的结直肠肿瘤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的结局,并分析影响ESD疗效的因素。方法 从2016年11月—2019年12月在北京医院消化内科行ESD治疗的结肠肿瘤患者中,筛选出病变长径≥20 mm、活检病理为结直肠腺瘤或腺癌的患者共82例,收集分析患者的临床特点、ESD及病理结果等资料。结果 82例患者病变均为单发,病变长径(29.72±10.74)mm,分为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s,LST)组46例,主要位于升结肠及回盲部(47.8%,22/46);腔内突出型肿瘤组36例,病变均位于左半结肠,其中约一半位于乙状结肠(52.8%,19/36)。总体的整块切除率81.7%(67/82),治愈性切除率72.0%(59/82),出血和穿孔的发生率分别为2.4%(2/82)和1.2%(1/82)。LST-G、LST-NG、腔内突出型肿瘤3组的治愈性切除率[91.4%(32/35)、63.6%(7/11)、55.6%(20/36),P=0.003]和外科手术率[8.6%(3/35)、18.2%(2/11)和36.1%(13/36),P=0.0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变形态为腔内突出型肿瘤(OR=3.396,95%CI:1.014~11.374,P=0.047)和黏膜下层重度纤维化(F2型)(OR=5.508,95%CI:2.216~13.692,P=0.001)是长径≥20 mm结直肠肿瘤ESD非治愈性切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ESD治疗长径≥20 mm的结直肠肿瘤总体有效、安全,但不同类型病变的黏膜下侵犯比例和治疗结局存在一定差异,腔内突出型肿瘤和严重的黏膜下层纤维化是造成非治愈性切除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结直肠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已广泛应用于早期结直肠肿瘤的治疗。早期结直肠肿瘤ESD非治愈性切除的危险因素已在多项研究中得到证实。本文就早期结直肠肿瘤ESD非治愈性切除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应用放大色素内镜观察结直肠肿瘤表面凹陷形态判断病灶性质和浸润深度的作用。方法连续收集符合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指征的无蒂或平坦、凹陷型病灶。应用放大色素内镜,对伴有中央凹陷的病灶根据凹陷面形态分为1型(星芒状)和2型(圆盘形)。根据EMR术后病理诊断,分析病灶表面凹陷形态与病变性质和浸润深度的相关性。结果EMR切除病灶90个(无蒂型25个,平坦、凹陷型65个)。病灶中央有凹陷者占54.4%(49/90),出现高度异型增生(HGD)或癌的比例(51.0%)显著高于没有凹陷者(17.1%)(P〈0.001)。其中,2型凹陷出现HGD或癌的比例(89.5%)又显著高于1型凹陷(26.7%、)(P〈0.001)。根据凹陷面形态区分黏膜下浅层(m·sm1)和黏膜下深层(sm2-sm3)浸润的总体准确性为83.7%(41/49)。结论根据结直肠平坦、凹陷型和无蒂肿瘤表面凹陷形态能够判断病变程度和浸润深度,从而指导EMR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回顾性分析透明帽辅助的内镜黏膜下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with a cap,EMR-C)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 tumors,NETs)的效果差异。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解放军第306医院接受EMR-C(27例)或ESD(15例)治疗的42例直肠NETs患者。分析两组患者在整块切除率、病理完整切除率、根治性切除率、手术时间、并发症、随访复发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EMR-C组和ESD组的肿瘤平均大小分别为(5.1±1.2)mm和(6.8±2.1)mm(P=0.013),整块切除率分别为92.6%和100%(P=0.280),水平切缘阳性均为0,垂直切缘阳性率分别为11.1%和13.3%(P=0.831),脉管浸润率分别为0和6.7%(P=0.174),根治性切除率分别为81.5%和80.0%(P=0.907),手术时间分别为(5.83±1.32)min和(31.43±8.12)min(P0.001),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7.4%和13.3%(P=0.531),随访均未见局部复发及转移。结论 EMR-C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直肠NETs内镜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胃神经内分泌肿瘤G1/G2患者经内镜切除与外科手术的疗效及预后,寻找肿瘤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我院2006年11月至2022年5月确诊为胃神经内分泌肿瘤G1/G2的病例,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及术后疗效,并用Cox回归分析肿瘤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 92例胃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中G1 65例,G2 27例。70例行内镜切除,22例行外科手术,两组肿瘤直径均较小,均以胃体多见,浸润深度多局限于黏膜层及黏膜下层。内镜切除组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均显著少于外科手术组,且术中出血发生率显著低于外科手术组(P均<0.001)。内镜切除组1、3年疾病复发率分别为7.1%、30.0%;外科手术组分别为4.5%、13.6%。单因素分析显示,切缘、肿瘤分型与G1/G2肿瘤复发相关(P<0.05),而年龄、性别、肿瘤部位、浸润深度、病理分级、手术方式、临床症状对肿瘤复发无影响(P>0.05)。多因素Cox回归显示...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LST)手术时长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于2013年6月—2019年3月在北京市消化疾病中心行ESD治疗的结直肠LST患者。对ESD手术时间延长(≥60 min)的影响因素先进行单因素分析,对于其中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再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独立危险因素。结果纳入了201位患者,年龄(65.05±10.44)岁,其中男性占53.73%。患者有病变213处,病变长径(2.52±1.67)cm。病变整块切除率、完整切除率和治愈性切除率分别为93.90%、84.04%和79.81%。术中穿孔率、迟发穿孔率和迟发出血率分别为1.88%、0.94%和1.41%。单因素分析显示,病变直径≥3 cm(OR=13.48,P<0.001)、结节混合型(OR=25.28,P=0.002)、颗粒均一型(OR=9.00,P=0.045)、位于直乙部位(OR=3.08,P=0.002)以及抬举征阴性(OR=3.40,P=0.012)与ESD手术时间延长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直径≥3 cm(OR=9.29,P<0.001)、结节混合型(OR=8.80,P=0.043)和抬举征阴性(OR=3.43,P=0.043)是手术时间延长的独立危险因素。ESD手术时间延长,病变的完整切除率(69.56%比88.55%,P=0.003)和治愈性切除率(63.64%比85.50%,P=0.002)显著降低,发生癌变的风险显著升高(86.96%比51.91%,P<0.001)。结论当LST直径≥3 cm、结节混合型或抬举征阴性时,ESD的手术时间延长。手术时间越长,ESD的切除效率越低,病变发生癌变的风险越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结直肠病变术后发热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行结直肠ESD的34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病例的年龄、性别、既往病史、病变位置、病变大小、病理、术中不良事件、ESD操作时长、术后创面处理、围术期抗生素使用情况、ESD后住院时间、术后不良事件等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总结术后发热的危险因素。[结果]347例患者术后发热率为4.6%(16/347),发热最高体温(38.1±0.4)℃,发热天数(2.6±1.5)d。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术中出血或术中穿孔(OR=0.481,95%CI=0.267~0.867,P=0.015)、术后迟发出血或迟发穿孔(OR=0.323,95%CI=0.105~0.991,P=0.048)以及病灶累及固有肌层(OR=0.320,95%CI=0.143~0.716,P=0.006)是结直肠EDS后发热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中出血或术中穿孔、术后迟发出血或迟发穿孔以及病灶累及固有肌层是结直肠EDS后发热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给予此类患者更多的观察及处理,以期降低术后发热率。  相似文献   

19.
背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是侧向发育型结直肠肿瘤的首选治疗方法,但对大的腔内突出型结直肠肿瘤的效果并不太理想。目的:探讨大的腔内突出型结直肠肿瘤的特征和ESD的临床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2019年12月在北京医院行ESD治疗的36例直径≥20 mm的腔内突出型结直肠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总结患者的临床特征、内镜特征、手术特征和病理特征,并探讨影响ESD的危险因素。结果:36例患者的平均病变直径为(25.44±5.57) mm,病变均位于左半结肠。ESD的整块切除率为75.0%,R0切除率为72.2%,5例(13.9%)患者终止ESD转为外科手术。治愈性切除率为55.6%,非治愈性切除者11例,其中7例追加外科手术,整体外科手术率为33.3%。有肌肉收缩征组整块切除率(0对87.1%,P=0.003)和R0切除率(20.0%对80.6%,P=0.008)均显著低于无肌肉收缩征组。黏膜下层无纤维化(F0)、轻度纤维化(F1)、重度纤维化(F2)的整块切除率、R0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01,P=0.000,P=0.010)。结论:直径≥20 mm的腔内突出型结直肠肿瘤的ESD操作技术难度较高,整块切除率、R0切除率较低,治愈性切除率更低。肌肉收缩征、病变黏膜下层严重纤维化可能是影响ESD手术疗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回顾性分析超声内镜(EUS)并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在直径≤1 cm的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rNENs)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经结肠镜及EUS检查诊断为rNENs、直径≤1 cm的68例患者行ESD治疗。[结果]ESD后病理检查结果示68例为神经内分泌肿瘤;免疫组化分型35例为G1型,无G2型;病理结果切缘报告63例切缘阴性,完整切除率为92.6%;肠镜随访未发现有复发病例。[结论]直径≤1 cm的rNENs患者经EUS评估后,行ESD剥离,具有较高的完整切除价值及较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