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目的研究正常人群与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强化治疗前后出现低血糖反应时的血糖值。方法出现低血糖反应的糖尿病患者即感饥饿感伴/不伴出现头晕、心慌、出汗时的糖尿病患者检测血糖,使用血糖仪检测毛细血管葡萄糖,记录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强化治疗前后发生低血糖反应时的血糖值及正常人群发生饥饿感时的血糖值。结果①多数糖尿病患者出现饥饿感伴/不伴有心慌、出汗、头晕等低血糖反应的症状时,实际检测血糖不低于正常值,即大于等于6.1mmlol/L,并明显高于正常人群出现饥饿感时的血糖值。②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强化治疗前后出现低血糖反应的症状时,强化后实际检测血糖值较强化前偏低。结论糖尿病患者即使在高于正常水平的血糖值时,患者仍会有饥饿感;因此,糖尿病患者尤其是平索血糖较高的患者出现饥饿感反应时,应注意监测血糖耐受阈值,不宜盲目进食。  相似文献   

2.
一、低血糖反应的病理、生理胰岛素作用是促进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抑制葡萄糖的生成,从而使血糖降低。低血糖反应是在某一个时间里,胰岛素作用过强,使血糖下降到正常以下;或由于血糖从高水平快速下降到正常、或稍高于正常水平所致。人体的组织在低血糖时一般可利用自由脂肪酸做为能量来源,但脑组织则只能利用葡萄糖而不能利用脂肪酸,因此脑组织对低血糖十分敏感,会迅速出现功能失调的症状。人体对低血糖迅速发生的代偿及对抗反应是:饥饿感使食欲增加;体内蛋白及脂肪分解产物通过糖异生使肝糖输出增多;升高血糖的激素如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等的分泌均显著增高。所以,一旦发生严重低血糖后,即会出现高血糖,后者可持续数日之久,常会掩盖更严重的低血糖。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HD)对糖尿病患者血糖的影响。方法14例糖尿病及26例非糖尿病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均采用标准碳酸氢盐无糖透析液进行血液透析。于餐后立即开始HD治疗,HD期间不进食,分别于透析0h、1.0h、2.0h、3.0h、4.0h、4.5h检测血糖;于第2次透析2.5h静脉推注30g葡萄糖,HD结束前检测血糖。结果有11/14例糖尿病患者和10/26非糖尿病患者HD期间血糖低于3.5mmol/L(P<0.05),在21例出现低血糖的患者中10例无任何自觉症状;出现低血糖者具有年龄偏大的特点(P<0.05)但是性别、体重指数、血浆白蛋白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于透析2.5h给予30g葡萄糖后,HD结束时未出现低血糖,也无血糖明显增高。结论HD过程中容易出现低血糖,糖尿病及高龄患者在HD过程中更易发生低血糖,于透析2.5h给予30g葡萄糖可以防止低血糖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孕期应用胰岛素控制血糖与新生儿低血糖的关系。方法选取妊娠期糖尿病患者129例,采集包括产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孕期胰岛素用量、新生儿血糖等资料。结果孕期应用胰岛素控制血糖与饮食控制血糖的患者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率有显著差异(P 0. 05)。结论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孕期应用胰岛素能有效控制新生儿低血糖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尤其老年人患病率较高。常用的治疗方法是用胰岛素配合饮食治疗。胰岛素的作用是促进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抑制葡萄糖的生成,从而使血糖降低。低血糖反应是在某一个时间里,胰岛素作用过强,使血糖下降到正常以下,或由于血糖从高水平快速下降至正常,或稍高于正常水平所致。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肝硬化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变化及不同比例的短效胰岛素治疗后低血糖的发生率.方法 监测、对比糖尿病组和肝硬化合并糖尿病组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血糖升高时给予不同比例的短效胰岛素治疗后,监测低血糖的发生.结果 肝硬化合并糖尿病组患者以餐后2h血糖升高为主,空腹血糖无明显升高(P<0.05).给予短效胰岛素剂量时,量应偏小.短效胰岛素与目标血糖减少量为1U∶4 g,可有效降低低血糖发生率(P<0.05).结论 肝硬化合并糖尿病的患者餐后2h血糖升高明显,而空腹时大多正常.临床监测要以餐后为主.如出现血糖值升高,应使用小剂量的胰岛素.在使用胰岛素后,要注意低血糖的发生,并与出血相鉴别.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患者低血糖恐惧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血糖是与胰岛素治疗糖尿病有关的最常见的不良事件,低血糖经历可导致某些患者产生恐惧反应。低血糖恐惧是患者取得最佳血糖控制的主要障碍,对其生活质量和临床结果产生重要影响。糖尿病恐惧测量工具使用最多的是低血糖恐惧量表(The Hypoglycemic Fear Scale ,HFS)。个体低血糖发作史以及个体的特质焦虑水平与低血糖恐惧有关。更经常发生低血糖或发作时症状更严重的患者其低血糖恐惧水平更高,而焦虑与低血糖恐惧的关系比较复杂,它们之间的影响可能是双向的。血糖意识训练和认知行为疗法可以降低恐惧水平和提高疾病管理。糖尿病管理和患者教育方案中应该解决低血糖恐惧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8.
目的 避免小剂量胰岛素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中出现低血糖及其反应症状。方法 回顾性分析 31例使用小剂量胰岛素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过程中出现低血糖及其反应症状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1例患者 (占同期治疗DKA的 7.8% )入院时血糖无差异。急性低血糖反应组 9例比慢性低血糖反应组 17例的胰岛素应用速度、血糖下降速度快。 5例未发现低血糖。出现低血糖后 ,有 5例再次出现尿酮体阳性 ,其中 1例出现低血糖昏迷 ,1例出现脑水肿昏迷。结论 应用小剂量胰岛素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过程中仍可发生低血糖或低血糖反应症状 ,加强血糖监测可及时发现低血糖 ,及时处理可减少低血糖的危害。  相似文献   

9.
低血糖是胰岛素治疗过程中的常见现象,避免低血糖发生对于糖尿病肾病V期患者的疾病进展及预后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少有降低糖尿病。肾病V期患者胰岛素治疗低血糖风险治疗方案的报道,本研究观察了56例反复出现低血糖症的糖尿病肾病V期患者改用门冬胰岛素皮下注射后的降糖效果,旨在寻找适合于糖尿病肾病V期患者的降糖治疗方案,减少其低血糖发生率,提高其血糖控制达标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假设:既往的研究证明了认知损害与低血糖(<3mmol/L)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假设胰岛素诱导的非严重低血糖会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认知功能。方法:本研究为随机交叉研究,25位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受试者进行两次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试验:一次低血糖钳夹[血糖(3.0±0.2)mmol/L]和一次正常血糖钳夹[血糖(6.0±0.2)mmol/L]。  相似文献   

11.
护理干预对胰岛素强化治疗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胰岛素强化治疗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使用胰岛素强化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8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40例。干预组:采用护理干预措施,包括配备糖尿病专科护士、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面对面的糖尿病健康知识教育、制定食谱普由营养食堂统一配餐、指导运动、严密的血糖监测等。常规组:护理措施包括责任护士的护理,运动和饮食指导以及常规血糖监测等。观察2组患者低血糖反应发生及血糖控制情况。结果与常规组相比,干预组低血糖反应的发生明显减少(P〈0.05),干预组的血糖控制水平优于常规组(P〈0.05)。与无并发症糖尿病患者相比,出现低血糖反应时有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更低(P〈0.05),且更多表现为无症状性低血糖(P〈0.05)。结论在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强化治疗过程中,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有效减少低血糖尤其是严重低血糖的发生,使患者得到更好、更安全的血糖控制。  相似文献   

12.
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预防和治疗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目前随着自我血糖监测技术的推广,糖尿病患者的治疗越来越规范,血糖控制目标也越来越严格。而严格控制血糖所带来的的一个最主要的影响就是低血糖发生得越来越多,甚至已经成为部分糖尿病患者达到血糖控制目标的一个主要障碍。1导致低血糖的危险因素和原因当血糖低于70mg/dL(3.9mmol/L)时,即发生了低血糖。发生低血糖时可伴有或不伴有其他症状。低血糖在1型糖尿患者中较为常见,有调查显示1型糖尿病患者大约每星期发生2次低血糖。2型糖尿病患者的低血糖发生频率低于1型糖尿病患者,但是应用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发生率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13.
崔克勤  陈贤棣 《临床荟萃》1999,14(11):489-490
糖尿病患者清晨高血糖是糖尿病(DM)控制不良的主要表现,也是影响DM控制程度的关键。针对DM清晨高血糖(Somogyi现象,黎明现象),做一综述,以指导临床。 1 概 念 1.1 Somogyi现象 指糖尿病患者应用胰岛素过量,在夜间出现心悸、多汗等症状,血糖可在3.33mmol/L以下,但又迅速出现代偿性高血糖,甚至出现酮症酸中毒。 1.2 黎明现象(downphenimenon DP) 在IDDM患者和NIDDM患者中均可见到,表明在清晨5~9时期间。患者虽夜间血糖稳定,控制尚可,但清晨却出现空腹血糖明显增高或维持正常血糖所需的胰岛素用量明显增加,但在此之前并无低血糖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并发低血糖的原因.方法对16例糖尿病并发低血糖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6例糖尿病合并低血糖患者中,口服磺脲素药物不当12例,应用胰岛素不当4例,即刻血糖均低于2.8 mmol/L,最低达1.2 mmol/L,经给予口服糖水或50%葡萄糖静脉注射,全部患者症状均缓解.结论及时调整口服降糖药物及胰岛素剂量,是防止低血糖发生的主要措施,而对出现低血糖者及时诊断和治疗,才能及时控制低血糖症状.  相似文献   

15.
孟俊华  陶旭  安婧  王磊  刘慧丽  王红 《现代护理》2007,13(20):1874-1876
目的研究高胰岛素-正常葡萄糖钳夹检查时的常见护理问题及对策。方法分析正常者、超重/肥胖者及2型糖尿病患者三组受检者行高胰岛素-正常葡萄糖钳夹检查时的常见护理问题,记录达到钳夹血糖稳态及检查持续时间。结果所有受检者均成功完成高胰岛素-正常葡萄糖钳夹检查。其中正常组出现护理问题次数最少,超重/肥胖组及2型糖尿病组均出现较多次护理问题,2型糖尿病组达到血糖稳态时间及检查持续时间明显延长。结论针对不同受检者所出现的护理问题采取相应的准备措施及护理对策,钳夹检查均能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高胰岛素-正常葡萄糖钳夹检查时的常见护理问题及对策.方法 分析正常者、超重/肥胖者及2型糖尿病患者三组受检者行高胰岛素-正常葡萄糖钳夹检查时的常见护理问题,记录达到钳夹血糖稳态及检查持续时间.结果 所有受检者均成功完成高胰岛素-正常葡萄糖钳夹检查.其中正常组出现护理问题次数最少,超重/肥胖组及2型糖尿病组均出现较多次护理问题,2型糖尿病组达到血糖稳态时间及检查持续时间明显延长.结论 针对不同受检者所出现的护理问题采取相应的准备措施及护理对策,钳夹检查均能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17.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0):1914-1915
研究胰岛素泵在糖尿病治疗中的疗效。以我院2015年1月~2016年6月糖尿病患者50例随机分两组。常规组采用胰岛素常规皮下注射方法进行治疗,胰岛素泵组采用胰岛素泵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糖尿病治疗总有效率;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平均用量、低血糖发生率;施行治疗前和施行治疗后患者血糖水平的差异。胰岛素泵组患者糖尿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P0.05);胰岛素泵组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平均用量、低血糖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0.05);施行治疗前两组血糖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施行治疗后胰岛素泵组血糖水平改善幅度更大(P0.05)。胰岛素泵在糖尿病治疗中的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血糖水平,减少低血糖发生率,减少胰岛素用量,缩短血糖达标时间,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调查临床对住院糖尿病患者发生的轻中度低血糖处置后的血糖水平,并分析影响处置效果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符合纳入标准的糖尿病患者88例,收集一般资料和低血糖处置后的血糖数据,评价处置后的血糖水平,并分析影响因素。结果 :总体186例次低血糖事件中,发生时血糖3.0 mmol/L、处置后15 min3.9 mmol/L、1 h时 5.6 mmol/L、1~2 h≤3.9 mmol/L、2~4 h≤3.9 mmol/L的发生率分别为17.2%、73.7%、64.5%、9.7%和7.1%。低血糖发生时段、发生时血糖水平以及降糖方案中是否包括胰岛素是影响处置效果的因素。结论 :住院糖尿病患者轻中度低血糖进食指导存在不足。影响处置效果的因素包括低血糖发生时段、发生时血糖水平及所用降糖药是否包括胰岛素,应关注上述因素。  相似文献   

19.
皮下持续注射胰岛素的血糖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皮下持续注射胰岛素(CSII)的病人应该间隔多长时间监测血糖浓度? CSII的目的是既维持正常的糖基化血红蛋白浓度,又不出现低血糖。在开始CSII时,即在皮下置入胰岛素注射泵持续胰岛素治疗,至少应该每天测8次血糖浓度,直到保持血糖在正常范围之内。测试时间应在餐前、餐后、就寝时、夜间(约在凌晨3:00)各1次,另外当病人出现低血糖症状时应随时监测血糖水平。在刚开始时医护人员要关心和支持病人,应向病人解释清楚监测血糖的原因和时间,经常随访和电话询问病人血糖的高低以及有无低血糖症状等。如果血糖稳定,则…  相似文献   

20.
郭春玲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2,18(3):F0002-F0002,M0004
目的 比较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30R与普通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48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例,观察组给予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30R治疗,对照组给予普通胰岛素治疗,观察10周.于治疗前后检测两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和低血糖发生率.结果治疗10周末,两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显著(P<0.05);且观察组低血糖发生率,早餐前、晚餐前及全天胰岛素用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30R能够更好地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迅速改善高血糖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