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了解重庆市主城区建筑农民工HIV/AIDS高危行为与性病感染情况,为防治艾滋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随机选取重庆市主城3个区建筑工地工作的农民工,每个区不少于400人,由经培训的专业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基本情况、性行为、生殖健康、艾滋病检测等.结果 共调查1 243人,最近一年与配偶(或同居者)发生性关系每周1次及其以上者占 44.2%,最近一次性行为使用安全套者占21.8%,最近一年从未使用过安全套者占44.0%.商业性性行为者占14.9%;最近一次商业性性行为使用安全套者占60.5%;最近一年商业性性行为使用安全套者占21.1%.98人与临时性伴发生过性关系,占7.9%;最近一次与临时性伴发生性关系时使用安全套者占83.3%;最近一年与临时性伴发生性关系时使用安全套者占58.2%,从未使用过安全套者占27.6%.性疾病感染人数为75人,感染率为6.03%,3个区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54,P<0.05).结论 农民工存在商业性性行为和临时性伴性行为,安全套使用率较低,是艾滋病传播的高危人群.建议相关部门加强对农民工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减少艾滋病传播的高危行为,延缓或减少艾滋病的传播.  相似文献   

2.
深圳市流动人口艾滋病相关性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深圳市流动人口的艾滋病相关行为及影响因素,为后续干预活动提供政策性建议。方法 在深圳市盐田、罗湖、福田三区开展问卷调查。统计分析方法主要包括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统计软件采用SAS 8.02软件包。结果 本次研究共调查1 014名对象,86.79%的调查对象年龄集中在20~40岁之间,812名对象有性生活。流动人口多性伴比例为47.41%,女性多性伴的危险性低于男性(OR=0.40,95%CI:0.28-0.56),首次性行为对象为非配偶的对象其多性伴的可能性高于首次性行为对象为配偶的对象(OR=3.87,95%CI:2.72-5.51)。有52.46%的研究对象近一年性生活中使用安全套,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性别、不同学历、不同收入、不同户口性质、不同艾滋病知识总分、不同的首次性行为对象以及不同性伴数量的对象,其安全套使用的比例有统计学差异。多因素结果显示性别、知识总分是安全套使用的主要影响因素。与男性相比,女性使用安全套的比例较低(OR=0.47,95%CI:0.34-0.65);与知识总分在60分以下的研究对象相比,知识总分在60分以上的研究对象使用安全套的比例高(OR=2.49,95%CI:1.84-3.36)。结论 流动人口中普遍存在艾滋病相关高危行为,建议多部门协调合作,加强流动人口群体的艾滋病防治知识和保护意识的宣传,特别是对男性、首次性行为为非配偶的对象、艾滋病知识较低的对象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基于信息-动机-行为技巧(IMB)模型对女性流动人口生殖健康的干预效果.方法 在上海市浦东新区随机选择200名女性外来务工人员,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n=L00),在干预前和干预后2周分别对两组人群进行生殖健康问卷调查.干预组行基于IMB模型的生殖健康干预,内容包括生殖健康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相关信息、动机和行为技巧等.结果 干预组和对照组分别有96人和92人完成了问卷调查.干预后,干预组的生殖健康信息得分从9.12±1.91提高到12.22±1.51(P <0.05),其中AIDS非传播途径、安全套防病作用及性病知识得分明显提高,对待婚前和婚外性行为的态度持反对意见者明显增多,赞同安全套使用和与伴侣沟通使用者人数也明显增多(P<0.05);最近一次性行为的安全套使用率从35.0%提高到53.1%,2周坚持使用安全套的对象从8.0%上升到27.1%(P<0.05).结论 本次基于IMB模型的生殖健康干预效果显著,提高了女性流动人口的生殖健康信息水平和预防行为技巧,同时减少了高危行为动机.  相似文献   

4.
未婚流动人口安全套使用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未婚流动人口中安全套的使用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广州市城区的未婚流动人口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其中有婚前性行为的未婚流动人口安全套使用情况。结果630名有婚前性行为的未婚流动人口中,74.6%的人都使用过安全套,但只有18.9%的人坚持每次都使用。月收入和知晓安全套双重作用与安全套的使用频率相关。结论需要加强健康教育和提高安全套的可及性,来促进未婚流动人口对安全套的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不同年份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变化情况,为今后开展针对性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分别于2006年和2016年在北京市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人数分别为1 800人和3 001人。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艾滋病相关知识、艾滋病相关态度、性行为及相关高危行为情况、安全套使用意向、艾滋病健康教育情况。 结果:与2006年相比较,2016年大学生艾滋病知识平均分有所下降 [(12.78±1.95) vs. (11.90±2.56), t=12.91, P<0.05],各题知晓率均有所下降。除安全套使用信念外,2016年大学生艾滋病相关态度和自我效能得分均低于2006年。与2006年相比,2016年有过性行为的大学生中,金钱(物品)交易性行为的发生率有所上升[6.53% (16/245) vs. 17.65% (33/187), χ2=13.003, P<0.001],同性性行为的发生率有所上升[4.13% (10/242) vs. 15.43% (29/188), χ2=16.356, P<0.001]。与2006年相比,2016年接触色情信息的主要途径由书籍变为网络(41.15%)。2016年大学生安全套使用意向的影响因素为男性(OR=0.713)、安全套购买自我效能(OR=0.876)、大学前未接受过性教育(OR=0.752)、安全套使用自我效能(OR=1.135)、安全套使用信念(OR=1.775)以及对艾滋病患者的态度(OR=1.136)。结论: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已发生改变,艾滋病健康教育应在当前大学生特点上深入开展,注重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性观念和性责任,加强大学生自我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成都市18~34岁青年男性高危性行为现况及多性伴的影响因素。方法 按照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采用匿名问卷调查成都市18~34岁青年男性的高危性行为及相关因素,对回答有性行为史的1 536份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过去12个月内有多性伴者占23.6%,有过商业性性行为者占11.8%,有过群交行为者占9.0%,有过肛交行为者占4.7%,从不使用安全套者占15.6%,在酒精或兴奋剂影响下发生过性行为者占37.7%。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多性伴影响因素包括已婚〔标准偏回归系数(B)=-0.086, PB=-0.063, PB=0.058, PB=0.042, PB=0.162, PB=0.054, P<0.05)。性取向的差别、年龄、吸烟、酒精滥用、吸毒、焦虑、抑郁、儿童期被躯体虐待对多性伴性行为的影响不显著。结论 多性伴是成都市青年男性最主要的高危性行为,儿童期被性虐待及首次性行为年龄小是多性伴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2005~2008年江苏省吸毒人群艾滋病病毒(HIV)哨点监测结果的分析,了解该人群艾滋病感染状况及高危行为状况变化趋势,评价近年对吸毒人群的干预效果。方法: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对2005~2008年江苏省7个吸毒人群艾滋病哨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吸毒人群中艾滋病病毒抗体(HIV抗体)阳性率为0.7%,丙肝(HCV)阳性率为34.04%。注射吸毒率逐年呈下降趋势且有统计学差异(χ2=156.66,P<0.01);注射吸毒且共用针具者与注射吸毒但不共用针具者艾滋病感染状况有统计学差别(χ2=18.173,P<0.01);发生商业性行为时从不使用安全套的比例有逐年下降趋势(χ2=11.67,P<0.01)。此外,注射吸毒者HCV感染率与非注射吸毒者HCV感染率有统计学差异(χ2=708.945,P<0.01)。结论:在吸毒人群中普遍存在艾滋病、HCV等血源传染性疾病流行的风险,加强对吸毒人群的监测和防病知识宣传教育及行为干预,有利于控制诸如艾滋病、HCV等血源性疾病的传播和蔓延。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某市男男性接触者(MSM)艾滋病高危行为及影响因素,为制定针对性的防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2006年7~10月间采用"滚雪球"的方式,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在知情同意的原则下对某市1 000名MSM艾滋病高危行为及影响因素(年龄、文化程度、自我性取向等)进行面对面的问卷调查,并抽取3 ml静脉血进行HIV及梅毒检测,对上述调查及检测结果进行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 000名MSM年龄15~68岁,平均(27.8±9.1)岁.最近6个月,43.6%有3个及以上同性性伴,53.6%有同性无保护肛交性行为,8.0%有同性商业性行为,24.3%有异性性行为.分析显示:大年龄组发生无保护肛交性行为和异性性行为的比例高,低文化组多性伴和异性性行为比例高,浴室来源组商业性行为和异性性行为比例高,自我性取向为异性恋或未确定组商业性行为比例高.共检出梅毒阳性93例(9.3%),HIV阳性104例(10.4%),其中有18人同时检出梅毒和HIV.分析显示:年龄大(》35岁,OR=3.5, 95%CI 1.7~7.1)、多性伴(2个以上性伴,OR=3.8,95%CI 1.9~7.6)、同性无保护性行为(OR=1.9,95%CI 1.0~3.5)、梅毒感染(OR=2.3,95%CI 1.3~4.1)是感染HIV的危险因素;艾滋病防治知识(OR=0.5,95%CI 0.3~0.7)是感染HIV的保护因素.结论:该地区MSM人群中艾滋病高危行为普遍存在,并存在HIV的局部流行,需针对年龄、文化程度、性取向等不同影响因素开展相应行为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9.
了解男男性行为(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 MSM)人群的艾滋病感染流行情况、安全套使用情况、高危行为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不同样本来源、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年龄组别、不同艾滋病知识水平、不同婚姻状况、不同经济状况、不同艾滋病感染风险意识、不同性伴陌生程度的MSM人群与同性之间发生肛交性行为是否坚持每次全程正确使用安全套,针对MSM人群存在的多性伴、商业性行为以及双性性行为等危险因素应采取相应的同伴教育与宣传咨询等干预措施,扩大人群检测以便能更早发现感染者,同时可进一步促进安全套的使用。为完善男男性行为人群高危行为干预措施提供依据,在实际工作中应根据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对MSM人群提供干预。  相似文献   

10.
罗涛 《中国热带医学》2013,13(2):183-185,219
目的了解邵阳市暗娼人群无保护性性行为及其影响因素情况,为针对暗娼开展高危行为干预和遏制艾滋病的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娱乐场所招募暗娼,调查其社会人口学、吸毒、性行为方式和安全套使用情况。结果调查的450名暗娼中,近6个月与客人发生无保护性性行为的34.9%。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平均月收入低(OR=2.50)、第一次做暗娼年龄小(OR=2.30)和近6个月主要生意地点档次低(OR=5.56)、接客时坚持使用安全套能预防艾滋病同意率低(OR=5.31)、场所的妈咪或经理支持用套少(OR=1.85)是暗娼与客人发生无保护性性行为的影响因素。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该地区暗娼与客人发生无保护性性行为比例较高,中低档暗娼更易发生高危性行为,需对该地区暗娼推广使用安全套,加大行为干预工作力度以控制艾滋病病毒的传播流行。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性病门诊就诊的男男同性恋的性行为方式、安全套使用情况、艾滋病相关知识掌握情况等进行问卷调查,以了解该人群的行为特征,为制定相应的健康教育及行为干预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2009年1月至12月在多家综合医院性病门诊采用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对200名就诊MSM(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男男同性恋)的人口学特征、性行为方式、安全套使用情况、HIV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等进行匿名式问卷调查。结果:被调查者年龄(26.7±8.9)岁,近1年来有121人(62.6%)被确诊过性病。近6个月来,同性性伴侣数为(9.2±4.8)人,102人有异性性伴侣(52.8%)。与同性性交时,123人有肛交行为(63.7%),117人有口交行为(60.6%)。与异性性交时,92人有阴道交(90.2%), 37人有肛交行为(36.2%),59人有口交行为(57.8%)。经卡方检验,同性性行为和异性性行为的行构成有统计学差异(P<0.01)。不同性行为方式安全套使用频率有统计学差异(χ2=188.396, P<0.001)。而人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相关知识与安全套使用情况分析发现除异性肛交安全套使用与HIV知识得分有线性关系外,其他性行为方式的安全套使用与HIV 知识得分间无线性相关关系。结论:被调查对象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较高,能够主动通过多种途径获得艾滋病知识,但其HIV相关知识掌握程度与安全套使用频率无明显相关性。MSM在与异性性交时无保护性行为比例高。如何对性病门诊的MSM采取更为有效的方式进行干预以减少其高危性行为值得思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监测高危人群艾滋病的流行特征,为制订艾滋病防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6年济宁市某性病门诊就诊者的艾滋病哨点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95例就诊者中,感染由多到少依次是非淋菌性尿道炎268例(45.0%)、淋病208例(35.0%)、尖锐湿疣178例(29.9%)、梅毒13例(2.2%)等。最近3个月中有非婚性行为史的有454例(占76.3%);与非婚性伴发生性行为时每次都用安全套的39例(占8.59%)。结论性病门诊就诊者中存在HIV传播的危险因素,应加强对这一人群宣传教育和干预,以促进艾滋病防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吸毒人员HIV感染危险性性行为发生现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以湖南省两所强制戒毒机构的323名吸毒人员作为调查样本, 以面对面访谈方式, 采用自编一般情况问卷、危险性性行为问卷、相关知识问卷和性态度开放程度量表进行调查。结果:调查时点前1年内, 309名吸毒人员有效样本中, 279人(90.3%)有固定性伴;27.5%(85/309)有多个固定性伴;临时性性行为发生率为38.2% (118/309), 商业性性行为发生率为25.9% (80/309), 既有商业性又有非商业性性行为的发生率为23.9%(74/309), 多性伴性行为总发生率为62.8% (194/309)。总分为25分(25条目)的相关知识中位数得分为18分(P25=15, P75=20);总分为66分的性态度开放程度中位数评分为33分(P25=14, P75=38)。按照本研究界定的危险性性行为分级方法, 经ordinal回归分析发现:女性、无稳定婚姻关系、有注射吸毒行为、既往有性传播疾病感染史是其性行为危险程度等级增高的危险因素, 初次性行为年龄越低、性态度趋向保守是样本性行为危险程度增高的保护因素。结论:研究点吸毒人员有较高比例的危险性性行为, 对该人群危险性性行为的有效干预对于预防和控制HIV向普通人群的扩散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许文娟  谢海  黄飞 《医学动物防制》2014,(10):1161-1163
目的了解防城港市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艾滋病、性病感染状况,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照《全国艾滋病哨点监测方案》对性病专科门诊男性就诊者进行面对面访谈式问卷调查,调查其艾滋病相关知识及行为情况,同时采血检测其艾滋病、丙肝和梅毒感染情况。结果 2010-2013年共调查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1 532人,以年龄23-50岁、已婚、广西省、汉族为主,分别占72.78%、75.59%、97.19%、77.94%。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为75.60%。最近3个月商业性行为发生率为24.54%,各年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988,P=0.000);最近3个月非婚非商业性行为发生率为25.70%,各年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350,P=0.000);0.46%的人注射过毒品,0.34%的人发生过男男性行为,21.85%的人曾经被诊断患过性病。共检测出26例HIV,检出率为1.70%;126例梅毒,检出率为8.22%,各年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14,P=0.025);17例HCV感染者,检出率为1.11%。结论防城港市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HIV、梅毒检出率较高,应进一步加大艾滋病、性病相关知识的宣传和高危行为的干预力度。  相似文献   

15.
王毅 《中国热带医学》2013,(10):1203-1206
摘要:目的了解男男性行为者(MSM)群交行为及艾滋病病毒(nlv)/梅毒感染,分析影响因素。方法结合滚雪球抽样法招募调查对象,进行相关行为匿名调查和血清学检测。结果合格调查367例,3.5%近6月有群交行为。有群交/无群交者HIV感染率7.7%N.5%,梅毒累计感染率23.1%陀1.2%、现症感染率15.4%,9.O%(x1-0.286、0.027、0.083,P均〉0.05)。单因素分析,群交行为与年龄、职业、接受同伴教育、寻找性伴场所、首次性行为年龄、近6月男性肛交数、近6月性伴最小年龄、固定性伴侣期间多性伴、累计偶然性伴数、经常观看同志性文化影视、同志性文化影视对行为影响相关(x2分别-5.416、6.261、5.821、11.487、3.876、5.672、22.117、4.316、21.064、4.835、5.018、6.692,P均〈0.05)。多因素分析,MSM群交行为的独立影响因素:年龄(OR=11.129)、近6月商业性行为(0R=295.842)、近6月无保护性肛交(OR=9.091)、同志性文化影视对行为影响(0R=32.810),年龄33~41岁、近6月有商业性行为、有无保护性肛交、同志性文化影视对行为有影响者群交行为的比例较高。结论MSM群交行为受人口学特征、性行为和同志性文化影视影响,高危行为普遍,HIV感染和传播的桥梁作用明显,应针性开展行为干预。  相似文献   

16.
摘要:目的 分析江苏省经异性性行为感染HIV病例性行为感染方式及经商业异性性行为感染病例确证阳性前后性行为特征。方法 选取2014年1-6月报告经异性性行为感染HIV病例,询问具体感染方式,调查商业异性性传播病例确证前后性行为信息。结果 调查对象以商业异性性传播为主,占57.21%,但女性主要为婚内传播。经商业异性行为感染病例同时存在固定和临时性行为,三种性行为的比例由确证前100.0%、14.35%和17.72%降至确证后7.59%、5.06%和2.95%,但未坚持使用安全套、性伴不告知和不知晓性伴感染状态等传播风险仍然存在。调查对象的感染及感染后的传播均主要发生在本省内。结论 除继续推行现有的干预措施外,还应进一步缩短发现到治疗的时间以及推进“配偶强制告知”政策的落实。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江苏省扬州市男男性行为者(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艾滋病高危行为特征?感染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设计,采取分类滚雪球抽样的方法于2008年5月起,对扬州市范围内的MSM人群就艾滋病知识态度?高危行为特征的面对面问卷调查结果,以及血样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及其他性传播疾病(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TD)感染的实验室检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所调查300例MSM中,82.7%最近6个月发生过同性性行为,其中79.4%有多个同性性伴;48.7%曾与异性发生过性行为,其中21.2%有多个异性性伴;最近6个月与同性发生肛交性行为时坚持使用安全套的比例为52.0%,与异性发生性行为时该比例为21.2%?均采集血样进行了血清学检测,确证HIV阳性22例,阳性率为7.3%;确证梅毒抗体阳性66例,阳性率为22.0%;未发现丙型肝炎病毒抗体阳性?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中,常通过互联网寻找性伴(OR=1.93,95%CI:1.01~3.67)和最近6个月曾与固定性伴发生性行为(OR=0.45,95%CI:0.25~0.79)与最近6个月同性性行为时安全套坚持使用率的关系有统计学意义;梅毒感染(OR=3.17,95%CI:1.25~7.99)与HIV感染的关系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扬州市MSM人群无保护性性行为及多性伴现象较为普遍,HIV和梅毒感染率较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该人群的行为干预以防止艾滋病在该人群中的蔓延以及传播至一般人群?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流出地15~24岁未婚校外青少年艾滋病相关危险行为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为对此人群开展相关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某县某所劳务培训和输出机构所有15~24岁未婚校外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以理性行为理论为基础设计结构式问卷,匿名,在调查员的指导下填写后当场装入信封回收。共收回问卷1 800份,有效问卷1 712份。利用Epidata 3.0建立数据库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流出地校外青少年艾滋病危险行为发生率较高,婚前性行为的发生率为18.0%,其中过去3个月中性行为从未使用过安全套的占27.3%,有多性伴者占30.8%,有过商业性行为者占31.0%,有过使用毒品经历占9.7%;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仅为25.1%;同伴环境较差;(2)性行为中使用安全套与艾滋病知识得分、性关系中能谈论安全套相关;发生多性伴行为与年龄、朋友中有多性伴者、对多性伴的态度、主观规范相关;发生商业性行为与艾滋病知识得分、家庭住址、朋友中有发生商业性行为、主观规范、商业性行为意向相关;静脉吸毒与年龄、艾滋病知识得分、朋友吸毒、主观规范、吸毒意向相关;(3)理性行为理论框架中主观规范和行为意向对校外青少年艾滋病危险行为的发生影响较大。结论:流出地校外青少年感染艾滋病的危险性主要表现为缺乏相关知识和应对不良的伙伴压力的能力,应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行为规范,外出打工前期是对校外青少年进行相关健康教育的“关键期”。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深圳市部分男男同性性行为人群(MSM)艾滋病病毒(HIV)、梅毒感染状况,以及艾滋病相关危险行为,为预防控制性病、艾滋病传播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同伴推动抽样(RDS)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0年4月深圳市男男同性恋人群样本300例,并对该样本人群进行问卷调查,同时对该样本进行HIV和梅毒的实验室检测。结果300例研究对象中,HIV感染率为7.0%,梅毒感染率为12.0%,HIV梅毒合并感染率为2.9%;最近一次与男性发生性行为时安全套的使用率为65.3%,与女性发生性行为时安全套的使用率为48.9%。结论深圳市MSM人群HIV、梅毒感染率较高,危险性行为普遍存在,安全套使用率低,应加强对该人群艾滋病性病相关的宣传教育及干预工作,控制HIV的传播。  相似文献   

20.
Reducing HIV sexual risk behaviors among runaway adolescents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OBJECTIVE. Reductions in runaways' sexual risk behaviors were evaluated in response to an intensive program to prevent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 infection and the 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AIDS). DESIGN. In a nonrandomized control trial, sexual risk behaviors among 78 runaways at one residential shelter who received up to 30 HIV/AIDS intervention sessions were compared with 67 runaways at a nonintervention shelter with sexual behaviors assessed at baseline and 3 and 6 months. SETTING. Runaways were recruited from the only two publicly funded shelters in New York, NY. PARTICIPANTS. The runaways were aged 11 to 18 years, 64% female, and predominantly black or Hispanic. INTERVENTION. The intervention addressed general knowledge about HIV/AIDS, coping skills, access to health care and other resources, and individual barriers to safer sex. MAIN OUTCOME MEASURES. Consistent condom use, a high-risk pattern of sexual behavior, and sexual abstinence over a 3-month time frame were assessed. MAIN RESULTS. As the number of intervention sessions increased, runaways' reports of consistent condom use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at 3 months, unique R2 = .06, P less than .05; at 6 months, unique R2 = .09, P less than .05), and their reports of engaging in a high-risk pattern of sexual behavior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at 3 months, unique R2 = .03, P = .06; at 6 months, unique R2 = .04, P less than .05). Abstinence did not change. CONCLUSIONS. The demonstrated effectiveness of the intensive HIV/AIDS program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enlarging the scope of most current HIV/AIDS prevention progra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