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ABG)对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心功能改变的影响,以提高治疗效果。方法53例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男45例,女8例;年龄51~73岁,平均年龄63.3岁。53例患者均行off-pump CABG,术前及术后12个月分别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心功能改变及二尖瓣反流情况。结果术后3h死于突发心室颤动1例;术后发生大出血1例,于术后6h行二次开胸止血手术。随访52例,随访时间12个月,其中行超声心动图检查48例。术后12个月左心室收缩期末内径(34.75±6.83mm vs.38.80±7.21mm,t=-3.550,P=0.001),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50.50±10.31mm vs.53.85±11.20mm,t=-6.364,P=0.000)和二尖瓣反流面积(25.32%±9.80% vs.29.45%±12.30%,t=2.129,P=0.001)均较术前减小,左心室射血分数(62.10%±24.20% vs.57.75%±22.10%,t=2.132,P=0.038)较术前增加。结论冠心病合并中度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行off-pump CABG术后12个月二尖瓣反流量减少,左心室功能改善。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亚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重度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的处理方法及手术时机. 方法 2005年1月至2011年12月北京安贞医院采用外科手术治疗89例亚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重度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男66例,女23例;平均年龄64(55~73)岁].所有患者手术前先用药物治疗3个月后行单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二尖瓣病变未做处理.就诊时、术前和术后6个月做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二尖瓣反流情况,并检测左心室收缩期末内径、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 结果 无手术死亡,无围术期心肌缺血和其它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81例(91.0%),随访时间6~60个月,术后6个月二尖瓣反流面积[(3.1±1.3) cm2 vs.(5.6±2.3)cm2]、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51.3±4.2) mm vs.(54.3±5.5)mm]和左心室收缩期末内径[(31.7±3.9) mm vs.(34.6±4.3) mm]均较术前明显减小(P<0.05),而术后6个月LVEF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9.1%±3.9%vs.58.9%±5.6%,P> 0.05).术后3年起,随访患者每年行冠状动脉血管CT检查1次,未发现移植血管存在明显狭窄(狭窄>50%). 结论 对亚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重度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适当的延缓手术,结合正确的药物治疗,可能不再需要同期处理二尖瓣病变,可降低手术风险,减少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冠心病合并左室室壁瘤形成患者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但未同期行左心室成形术的疗效。 方法 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收治冠心病合并室壁瘤患者共105例,术中探查发现室壁瘤边界欠清或活动欠佳或无明显矛盾运动而未处理室壁瘤患者共74例,其中男59例,女15例;年龄 (60.96±9.09) 岁。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单支血管病变5例,双支病变10例,3支病变45例,左主干+3支病变14例。术中发现30例室壁瘤界限不清,29例心尖室壁变薄、室壁瘤不明显,15例室壁瘤未见明显的矛盾运动、心尖部质地较厚。所有患者均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在体外循环下手术62例,非体外循环下手术12例。70例采用左乳内动脉吻合于左前降支,2例行左前降支内膜剥脱术。因二尖瓣中-重度反流行二尖瓣成形术3例,二尖瓣置换术2例;因合并主动脉瓣重度狭窄同期行主动脉瓣置换术1例。 结果 术后因恶性心律失常、缺血、缺氧性脑病死亡2例 (2.7%);因低心排血量、围术期心肌梗死、恶性心律失常等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IABP) 辅助6例。术后随访70例,随访时间24~60 (43±12) 个月。随访期间发现心室内血栓形成8例,其中5例服用华法林1年内血栓消失,无1例发生血栓脱落栓塞事件。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室壁瘤消失18例 (25.7%)。出院时、术后6个月、1年射血分数较术前明显增高 (术后6个月与术前比较:44%±6% vs. 39%±5%),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 [术后6个月与术前比较:(54.37±6.28) mm vs. (59.24±6.24)mm]、左心室收缩期末内径与术前比较明显缩小 (P<0.01)。但随着时间延长,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左心室收缩期末内径较出院时逐渐增大。 结论 对于合并室壁瘤的冠心病患者,根据术中探查实际情况未行左心室成形术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左心室收缩期末内径均较术前明显改善,但术后心室扩大呈进行性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应用人工腱索行二尖瓣成形术治疗原发性感染性心内膜炎二尖瓣反流患者的中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28例原发性感染性心内膜炎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行二尖瓣成形术的临床资料,男17例、女11例,年龄18~69(52.0±15.4)岁。19例为中度关闭不全,9例为重度关闭不全;术前心功能(NYHA)Ⅱ级6例,Ⅲ级14例,Ⅳ级8例;急性期手术2例,亚急性期及慢性期手术26例。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例,主动脉瓣置换术6例,主动脉瓣成形术5例,三尖瓣成形术20例,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5例。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予以随访,随访时间6~55(30.5±6.4)个月。术后心功能均明显改善。术后随访左心大小较术前进行性显著减小,左心房内径由术前的(51.78±17.50)mm降低至术后的(36.64±8.50)mm(P0.05),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由术前的(57.70±7.49)mm降低至术后的(49.30±5.05)mm(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值进行性显著提升,由术前的53.86%±8.16%提高到术后的59.14%±4.23%(P0.05),无明显反流16例,轻度反流8例,轻-中度反流2例,中度反流1例,复发心内膜炎1例,再次手术1例。无死亡,无瓣膜反流加重。无血栓形成、栓塞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结论应用人工腱索行二尖瓣成形术治疗原发性感染性二尖瓣关闭不全,手术效果安全、可靠,中远期疗效满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冠心病合并室壁瘤和二尖瓣关闭不全的外科治疗经验及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78例冠心病合并室壁瘤和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5例,女33例;年龄42~70岁,平均年龄55岁.室壁瘤位于心尖部44例,外侧壁14例,下壁20例; 二尖瓣中度关闭不全48例,重度关闭不全30例.手术在低温体外循环下施行,室壁瘤线性缝合术24例,心内膜环缩、三明治缝合术36例,心内膜环缩、左心室补片成形术18例,同期血栓清除术13例;二尖瓣成形术42例,二尖瓣置换术36例;移植旁路血管1~6支(2.5±1.5支). 结果 围术期死亡5例,死于败血症1例,多器官功能衰竭2例,心力衰竭2例.术中停机困难5例.术后主要并发症:低心排血量综合征、恶性心律失常和多器官功能衰竭.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55.6±1.2 mm vs. 68.2±4.0 mm),射血分数(45%±23% vs.34%±14%),心功能分级(NYHA,1.82±0.26级 vs. 3.36±0.56级)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9例,随访率94.52%,随访时间25±8个月.随访期间无远期死亡,无症状复发.心功能Ⅰ~Ⅱ级58例,Ⅲ级9例,Ⅳ级2例, 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 结论 根据病理生理特点选择对心腔、血管和瓣膜全面处理的手术方式,加强围术期管理,手术治疗冠心病合并室壁瘤及二尖瓣关闭不全的近、远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自体肺动脉瓣移植术治疗先天性主动脉瓣病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Li WB  Zhang JQ  Zhou HB  Wang SX  Liu W  Bo P  Gan HL  Mao B 《中华外科杂志》2004,42(8):455-457
目的 总结自体肺动脉瓣移植手术 (Ross手术 )治疗先天性主动脉瓣病变的疗效。方法 自 1994年 10月至 2 0 0 3年 11月 ,共收治 2 0例先天性主动脉瓣病变患者行Ross手术治疗 ,其中男 15例 ,女 5例 ,平均年龄 2 5岁 ;术前诊断 :主动脉瓣二瓣畸形 12例 ,主动脉瓣叶脱垂 5例 ,瓣叶发育不良 3例 ,合并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4例 ,合并室间隔缺损 2例。术前超声心动图检查 (UCG)示所有患者均存在主动脉瓣狭窄或 /并关闭不全 (中重度 )。左心室舒张末内径 (LVDD) (6 0 5 1±11 87)mm ,主动脉瓣跨瓣压差 (2 7 0 4± 6 80 )mmHg。心功能 (NYHA分级 )Ⅱ级 17例 ,Ⅲ级 3例。所有病例均在全麻体外循环中度低温下进行 ,手术分三步进行 :(1)采取自体肺动脉瓣 ;(2 )切除病变的主动脉瓣并移植自体肺动脉瓣于主动脉位 ;(3)利用同种动脉瓣重建右心室流出道。结果 全组患者无手术死亡 ;左心室舒张末内径明显缩小 ,为 (46 38± 9 17)mm (t=3 4 0 0 7,P =0 0 0 0 8) ,术后主动脉跨瓣压差降至正常范围 (6 80± 0 19)mmHg。术后随访 3个月至 9年 ,所有患者的主动脉瓣、肺动脉瓣结构及功能正常。结论 自体肺动脉瓣移植手术是一种临床疗效好的治疗先天性主动脉瓣病变的手术方法 ,近中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室间隔厚度对主动脉瓣跨瓣压差的影响.方法 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接受主动脉瓣置换术患者273例,全部为单纯主动脉瓣狭窄.根据手术时使用的主动脉瓣不同品牌,将患者分为3组:Regent组、On-x组、其他品牌组.定义术后跨瓣压差大小为:轻度(0~30 mm Hg,1 mm Hg=0.133 kPa)、中度(30 ~60 mm Hg)及重度(大于60 mm Hg).分别比较术前、术后测量的左心室收缩期末径、左心室舒张期末径、左心室射血分数(EF值)和室间隔厚度.结果 3组患者术前的左心室收缩期末径、左心室舒张期末径及EF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egent组患者,术后跨瓣压差为重度的患者术前室间隔厚度明显多于轻、中度(P<0.05).使用On-x组患者,术后跨瓣压差为重度与中度的患者术前室间隔厚度者明显多于轻度组(P<0.05).其他品牌组患者,术后跨瓣压差为重度的患者术前室间隔厚度明显多于中、轻度组(P<0.05).结论 行主动脉瓣置换术后,术前室间隔厚度大于13.6 mm的患者其主动脉瓣跨瓣压差较厚度小于13.6 mm的患者显著增高.室间隔厚度大于15.3 mm的患者,应同期行室间隔部分切除或替换无支架瓣膜以减少主动脉瓣替换后的跨瓣压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合并心脏射血分数低下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外科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于沈阳军区总医院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或心脏瓣膜成形术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合并心脏射血分数低下患者34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7例、女7例,年龄21~74(51.03±12.06)岁。所有手术均在全身麻醉体外循环下完成。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体外循环时间40~155(60.92±22.89)min,主动脉阻断时间24~79(37.12±12.61)min,术后4~67(16.12±12.74)h脱离呼吸机辅助,术后住院时间8~15(11.03±2.04)d;出院前射血分数为30%~48%(41%±4%),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肺动脉收缩压33~50(38.35±4.35)mm Hg,较术前明显下降(P0.01);左心室舒张期末容积168~380(269.12±52.01)ml,较术前明显缩小(P0.01)。结论对心脏功能低下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可进行外科治疗,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巨大左心室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左心室重构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目的观察巨大左心室患者心瓣膜置换术后左心室重构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92例巨大左心室患者行心瓣膜置换术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术前、术后不同时间心脏超声心动图(UCG)检查结果和心功能变化。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后2周和2个月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期末内径(LVESD)、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VFS)、每搏量(SV)和心胸比率均较术前减小或降低(P〈0.05);术后2个月LVEDD和LAD较术后2周进一步缩小(P〈0.05)。术后早期心功能较术前下降,术后2个月心功能恢复达Ⅱ级的患者(38例,41.3%)较术前(5例,5.4%)明显增多。结论心瓣膜置换术对巨大左心室心瓣膜病患者术后左心室重构的早期影响明显,术后左心室、左心房明显缩小,但必须加强术后心功能维护,预防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12例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其中二尖瓣大量反流9例,中量反流3例,均有心肌梗死史,术前心功能Ⅱ级4例,Ⅲ级4例,Ⅳ级4例,均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同期保留二尖瓣和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结果 1例术后并发肺部感染死亡,其余患者均痊愈出院,出院时心功能为Ⅰ~Ⅱ级.随访3~59个月,无远期死亡,亦无抗凝和机械瓣膜引起的并发症,患者心功能仍为Ⅰ~Ⅱ级.术后早期超声心动图检查示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和左心房舒张期末内径均较术前缩小(P<0.05).结论缺血性心脏病伴缺血性中至重度二尖瓣反流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加二尖瓣置换术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75岁以上老年瓣膜手术临床特征及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75岁以上老年瓣膜手术患者资料,总共73例,占同期心脏瓣膜手术的5.3%(73/1372)。其中男46例,女27例;平均年龄77.35岁(75~88岁),诊断为二尖瓣关闭不全28例(38.3%),二尖瓣狭窄8例(11.0%),主动脉瓣关闭不全7例(9.6%),主动脉瓣狭窄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7例(9.6%),主动脉瓣狭窄6例(8.2%)。行二尖瓣置换联合三尖瓣成术28例(38.4%),主动脉瓣置换术20例(27.4%),二尖瓣置换术11例(15.1%)。同期安装起搏器2例(2.7%),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4例(19.2%)。结果手术前后左心房舒张期末内径(LA)、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LV)、右心房舒张期末内径(RA)及左心室射血分数(EF)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随机抽取的150例60岁以下瓣膜手术相比,手术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术后呼吸机时间、ICU时间、手术并发症、术后肝肾功能不全及病死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75岁以上老年瓣膜病以二尖瓣关闭不全发病率最高,手术后心脏结构改善明显,且手术风险与正常年龄组相同,因此常规瓣膜手术在75岁以上老年人群中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严重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合并左心功能衰竭的患者行主动脉瓣置换术的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2年12月鼓楼医院44例严重主动脉瓣反流及左心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全组均患有严重左心功能不全、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35%,其中男29例、女15例,年龄23~78(44±6)岁;LVEF为22%~34%(29%±3%)。全组均行主动脉瓣置换术。结果围术期死亡2例,死亡原因为心力衰竭。术中体外循环时间57~92(73±8)min,主动脉阻断时间33~61(48±6)min。术后住ICU时间2~15(8±3)d。全组随访1~11(4.3±2.9)年。随访期间死亡2例,其中1例死于心功能障碍,另1例死于脑卒中。术后1年生存率为93%,术后5年生存率为91%。结论主动脉瓣置换术能够明显延长严重主动脉瓣反流合并左心功能衰竭患者的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二尖瓣成形术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二尖瓣关闭不全的疗效。方法自2002年3月至2012年1月共有33例感染性心内膜炎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在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接受二尖瓣成形术,其中男23例、女10例,年龄10~67(35.7±17.8)岁。13例有心脏基础解剖病变。术前二尖瓣轻度反流5例,中度反流15例,重度反流13例。心功能分级(NYHA)Ⅰ级5例,Ⅱ级23,Ⅲ级4例,Ⅳ级1例。所有患者均行二尖瓣成形术,活动期手术14例。同期行主动脉瓣置换术6例,三尖瓣成形术5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例,左心房粘液瘤切除术1例,主动脉窦瘤修补术1例。成形方法包括心包修补穿孔5例,瓣叶切除缝合17例,双孔法成形3例,腱索转移及人工腱索5例,15例使用人工成形环。结果围术期死亡1例,于术后7 d并发急性心肌梗死死亡。32例存活患者均康复出院。出院前超声心动图提示: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左心房内径分别为(48.9±7.6)mm及(31.7±7.4)mm,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00)。32例患者完成随访,随访时间6~125(73.0±38.6)个月。随访期间无死亡,无心内膜炎复发及出血栓塞等并发症。1例术后3年因二尖瓣狭窄而行二尖瓣机械瓣置换术。心功能分级(NYHA)Ⅰ级25例,Ⅱ级5例,Ⅲ级2例。二尖瓣有少量反流4例,中量反流1例,无反流26例;舒张期二尖瓣流速偏快(1.7 m/s)1例,主动脉瓣中量反流1例。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及左心房内径与术后早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射血分数较术后早期改善(60.9%±6.6%vs.57.5%±6.7%;P=0.043)。结论二尖瓣成形术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二尖瓣关闭不全疗效可靠,左心房、左心室内径显著减小,心功能改善明显。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49岁.因咳嗽1个月,加重伴气喘10 d入院.入院查体:心律不齐,第一心音强弱不等,二尖瓣听诊区闻及3/6级收缩期杂音,P2稍亢进.心功能分级(NYHA)Ⅱ级.心电图示:快速型心房颤动,心率102次/分.胸部X线片示:心影增大,以左心房增大明显.彩色超声心动图提示:左心房收缩期末内径62 mm,左心室收缩期末内径48 mm,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70 mm,射血分数(EF)53%,二尖瓣后叶收缩期脱垂入左心房,二尖瓣中度反流,主动脉瓣及三尖瓣有轻度反流.术前临床诊断:心瓣膜病,二尖瓣后叶脱垂,二尖瓣关闭不全,巨大左心室,快速型心房颤动.术前冠状动脉造影未见冠状动脉狭窄.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瓣膜病合并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reduced ejection fraction,HFrEF;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40%]患者瓣膜手术后心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8年6月于我院行手术治疗的LVEF40%的98例瓣膜病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75例、女23例,年龄9~78(55.3±11.9)岁。结果全组患者共死亡15例,术后3个月内死亡4例,术后中远期死亡11例。术后91例患者随访6个月以上,随访时间10个月至8.6年。91例患者术后心功能分级(NYHA)均为Ⅰ~Ⅱ级,18例(19.8%)患者LVEF恢复10%以上,47例(51.6%)患者LVEF保持术前水平,26例(28.6%)患者LVEF降低。HFrEF瓣膜病患者术后LVEF易恢复的因素包括术前仍为窦性心律(P=0.038)、以主动脉瓣病变为主的瓣膜病(P=0.026)、术后早期即出现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明显缩小(P=0.017)及术前肺动脉收缩压较高(P=0.018);术后LVEF可能出现降低的危险因素包括术前左心房较大(P=0.014)、术前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较小(P=0.003)、术后心率较快不容易控制(P=0.019)。结论二尖瓣脱垂患者出现左心室内径明显增大时,应尽早手术;HFrEF的主动脉瓣病变患者应积极手术,预后较好;HFrEF瓣膜病患者若肺动脉收缩压较高,预后通常较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部分可曲性人工二尖瓣瓣环成形技术治疗二尖瓣关闭不全疾病的临床应用经验,探讨其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8年1月~2006年8月施行部分可曲性人工瓣环二尖瓣成形术治疗259例二尖瓣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二尖瓣疾病的病理分类为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或关闭不全16例,二尖瓣感染性心内膜炎16例,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13例,先天性二尖瓣关闭不全40例,退行性二尖瓣关闭不全174例.围术期采用超声心动图监测左心房(LA)、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期末内径(LVES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心室短轴缩短分数(LVFS)等指标;观察并记录围手术期和随访中生存率、二尖瓣反流率、二次手术率.结果 259例患者主动脉阻断时间为74±30min,体外循环时间为105±37min.术后围术期生存率为96.5%(250/259),无脑、肝、肾等重要器官并发症发生率为93.4% (242/259),无左室流出道梗阻、冠状动脉狭窄发生.术后随访45±28个月,随访60个月时的生存率为93.8%(243/259);无二次手术率为96.1%(249/259).术后LVEDD由术前的62.60±10.19mm缩小至52.88±8.67mm, LVEF由术前的57.91%增加为61.00%,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随访中无或微量反流188例(72.6%),轻度反流62例(23.9%),中度反流8例(3.1%),重度反流1例(0.4%),二尖瓣反流程度较术前得到明显改善(P<0.05).结论 这种部分可曲性人工二尖瓣瓣环成形技术操作简单,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快速二期动脉转位术(ASO)的长期随访,探讨其远期并发症和预防措施。方法随访研究2002年9月至2007年9月期间上海儿童医学中心21例行快速二期动脉转位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3例,女8例;手术年龄75 d(29~250 d),体重5 kg(3.5~7.0 kg)。对患者的左心功能锻炼期资料和二期动脉转位术术中和术后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方法筛选对术后远期主动脉瓣反流加重的危险因素。结果术后远期肺动脉和主动脉吻合口直径较术后早期有所增加(0.96±0.30 cm vs.0.81±0.28 cm,t=-1.183,P=0.262;1.06±0.25 cm vs.0.09±0.21 cm,t=-1.833,P=0.09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远期肺动脉和主动脉吻合口血流速度无明显增快,说明吻合口无梗阻。术后远期心功能较术后早期有所改善,但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值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2.88%±7.28%vs.67.92%±7.83%,t=1.362,P=0.202);术后早期与术后远期比较左心室舒张期末直径(LVD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6±0.30 cm vs.2.92±0.60 cm,t=-5.281,P=0.003),术后远期左心室舒张期末后壁厚度(LVPWT)较术后早期略有增长(0.39±0.12 cm vs.0.36±0.10 cm,t=0.700,P=0.5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远期随访中发现,主动脉瓣反流程度有4例(30.77%,4/13例)较术前加重,7例无变化,2例较术前减轻,反流程度均未达到中度以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较小的Ao/PA瓣窦直径比值、较长的随访时间与术后主动脉瓣反流加重有关。结论快速二期动脉转位术后主动脉瓣反流发生率较高,远期无死亡,无再手术,生存情况良好,但仍需定期随访,密切观察吻合口和主动脉瓣的关闭情况。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采用非环的三尖瓣成形技术的远期临床结果。方法纳入2006年1月至2011年3月我们施行的机械瓣二尖瓣置换且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并完成了术后≥5年超声心动图复查的患者401例,其中女309例、男92例,年龄17~71(46.2±12.0)岁;窦性心率66例、心房扑动2例、心房颤动333例,心功能分级(NYHA)Ⅱ级19例、Ⅲ级380例、Ⅳ级2例。三尖瓣成形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行瓣叶修补、二瓣化(bicuspidization)和改良Kay成形术。结果本组患者术后随访5~10(7.4±1.4)年。与术前相比,患者术后远期右心房[RA,(57.6±13.0)mm vs.(49.3±13.2)mm]、右心室[RV,(23.2±4.7)mm vs.(22.0±3.6)mm]、左心房[LA,(59.7±19.0)mm vs.(53.6±14.7)mm]及左心室[LV,(49.3±8.6)mm vs.(47.7±6.2)mm]均明显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术前相比,术后远期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60.3%±8.9%vs.61.7%±8.3%)及左心室缩短分数(LVFS,32.6%±6.3%vs.33.8%±5.5%)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术前相比,术后远期患者三尖瓣瓣环舒张期末内径[TEDD,(35.9±5.7)mm vs.(32.8±5.9)mm]、三尖瓣瓣环收缩期末内径[TESD,(9.4±5.7)mm vs.(26.5±4.9)mm]均明显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术前相比,术后远期患者三尖瓣反流(TR)构成比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二尖瓣病变患者以三尖瓣瓣环径作为同期行三尖瓣成形的手术指征是合理的,采用非环联合的个体化三尖瓣成形术同样可获得较好的远期结果,此外对患者术后TR应积极给予口服利尿剂。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合并左心室功能不全的外科治疗经验,评价其治疗措施、疗效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治疗的68例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合并左心室功能不全(左心室射血分数≤40%)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4例,女14例;年龄12~75岁(50.30±13.90岁)。所有患者均行主动脉瓣置换术,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6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3例,有中度以上二尖瓣反流患者均行二尖瓣成形术(包括Reed成形、加用二尖瓣成形环等),中度以上三尖瓣反流患者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包括Kay成形术、改良DeVega成形术)。结果围术期死亡7例,死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2例,多器官功能衰竭3例和恶性心律失常2例。术后并发低心排血量7例,肾功能不全2例,恶性心律失常l例,肺部感染和切口感染各1例;均经相应的治疗治愈。术后随访6l例,随访时间1~6个月。术后6个月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55.43±9.52mmVS.73.05±12.71mm,P〈O.05)、左心室舒张期末容积(156.19±70.31m1VS.293.43±109.91ml,P〈O.05)较术前明显减小;左心室射血分数(47.13%±11.60%vs.36.68%±4.92%,P(0.05)较术前明显增大。结论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合并左心室功能不全患者围术期病死率较高;但采取适当的外科治疗措施,对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生存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总结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aortic insurficiency,AI)合并左心室扩大及功能低下患者伴随的功能性二尖瓣反流(functional mitral regurgitation,FMR)在主动脉瓣置换术(aortic valve replacement,AVR)后的转归,判断在此类患者中,轻中度或中度FMR(2+<FMR≤3+)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2000年1月至2011年4月,74例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合并左心室舒张期未径(LVEDD)≥70 mm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0.35,并伴2+<FMR≤3+的患者.男61例,女13例.收集患者术前、术中及围手术期详细临床资料.术后进行随访.计算FMR术前/FMR术后比值,对年龄、性别、体质量、高血压、室性心律失常、房颤、LVEDD、LVEF、左心房内径(LAD)、肺动脉压(PAH)、二尖瓣对合点与瓣环水平间距离(CPMA)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围手术期死亡6例,病死率8.1%.术后平均随访(14.9±7.7)个月,随访率83.8%.随访期间死亡5例.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FMR术前/FMR术后与年龄、性别、体重、LVEDD≥75 mm、LVEF≤0.30、高血压、室性心律失常不相关.而PAH≥50mm Hg(1 mm Hg =0.133 kPa)、LAD≥50 mm、CPMA≥15 mm、术前房颤与FMR术后改善呈负相关.结论 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合并左心室扩大及功能低下患者,如PAH≥50 mm Hg、LAD≥50 mm、CPMA≥15 mm、术前房颤,其伴随的轻中度或中度功能性二尖瓣反流在主动脉瓣置换术后通常不会改善甚至加重,应在行主动脉瓣置换术时同期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