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评价使用保留主动脉瓣主动脉根部置换术治疗主动脉根部瘤的临床应用疗效。方法 2001年2月至2010年9月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对60例主动脉根部瘤患者行保留主动脉瓣主动脉根部置换术,其中男44例,女16例;年龄9~64(37.2±13.0)岁。主动脉夹层15例,升主动脉瘤10例,马方综合征25例,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2例。行主动脉根部重建术53例,主动脉瓣瓣叶再植术7例。比较术前、术后心功能及主动脉瓣反流程度等指标。结果全组中无手术死亡和严重并发症发生,呼吸机使用时间中位数为13(2~1 110)h,住ICU时间1~18(2.7±2.5)d。术后复查超声心动图提示:主动脉瓣反流程度均明显减轻,仅3例为中大量反流,其余无反流或微少量反流。术后随访2~122(61.5±35.9)个月,随访56例,失访4例,随访期间死亡9例,生存率83.9%(47/56)。2例因主动脉瓣反流分别于术后13个月和14个月再次入院行主动脉瓣置换术。47例患者心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心功能Ⅰ级35例(74.4%),Ⅱ级8例(17.0%)。免于主动脉瓣中重度反流40例(85.1%)。结论保留瓣叶的主动脉根部置换术治疗主动脉根部瘤的远期疗效满意,瓣膜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主动脉瓣叶牛心包置换术在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合并主动脉瓣反流患者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3年12月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合并主动脉瓣重度反流的79例患者行主动脉瓣叶牛心包置换术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0例、女19例,平均年龄12~78(38±14)岁。全组心功能分级(NYHA)均为Ⅱ级。主动脉窦管交界及升主动脉扩张患者26例。结果全组无死亡及并发症发生。术后即刻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提示手术成功重建主动脉瓣,瓣叶均有正常对合,所有患者主动脉瓣反流均在1级以内,跨主动脉瓣峰压差(14.2±2.8)mm Hg。住院时间15 d,没有任何不良症状。全组患者随访9~64(50±16)个月。术后心功能均为Ⅰ级。末次随访显示:主动脉瓣反流0级57例,1级16例,2级5例,3级1例;跨主动脉瓣峰压差(12.4±3.2)mm Hg;主动脉窦管交界及升主动脉扩张患者窦管交界平均直径为2.7 cm,窦管交界形态正常;超声测量主动脉瓣对合缘高度为0.58 cm。随访中无死亡和需要二次手术患者。随访中未见牛心包瓣叶结构性衰败。结论对于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合并严重主动脉瓣反流的患者,主动脉瓣三叶牛心包置换术具有良好的血流动力学和中期效果。对于主动脉窦管交界及升主动脉扩张的患者,需要同期行主动脉窦管交界及升主动脉成形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儿童单个主动脉瓣叶牛心包置换在室间隔缺损合并严重主动脉瓣反流患儿中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至2009年9月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室间隔缺损合并严重主动脉瓣关闭不全42例患儿行单个主动脉瓣叶牛心包置换术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8例、女14例,平均年龄2~14 (9.0±3.6) 岁。所有心功能分级(NYHA)均为Ⅱ级。 结果 手术没有死亡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术后即刻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提示手术成功修复主动脉瓣,瓣叶均对合正常。所有患者主动脉瓣反流均在轻度以内,跨主动脉瓣峰压差为(14.2±2.8) mm Hg。住院时间11 d,没有任何不良症状。全组患者随访32~72 (50±16) 个月。术后心功能均为Ⅰ级,无反流17例,轻度反流21例,中度反流4例。跨主动脉瓣峰压差为(12.4±3.2) mm Hg。随访中无死亡和需要二次手术患者。随访观察中未见牛心包瓣叶结构性衰败。 结论 对于室间隔缺损合并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患者,单个主动脉瓣叶牛心包置换术具有良好的血流动力学和中期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David Ⅰ术式治疗主动脉根部病变导致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治疗效果.方法 2005年8月至2011年5月,采用David Ⅰ手术治疗24例主动脉根部病变导致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男21例,女3例;年龄24 ~ 69岁,平均(47.0±12.3)岁.主动脉夹层13例,主动脉根部瘤7例,马方综合征2例,单纯主动脉瓣环扩张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2例.术前心功能Ⅰ级20例,Ⅱ级3例,Ⅲ级1例;主动脉瓣反流中度13例,重度11例.David Ⅰ手术采用直人工血管9例,带Valsalva窦人工血管15例.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6例,主动脉弓置换11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1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1例,二尖瓣成形+三尖瓣成形1例.1例术中食管超声提示主动脉瓣大量反流,瓣叶脱垂,即刻决定使用带瓣人工血管行Bentall手术.术后观察患者心功能和主动脉瓣反流情况.结果 围术期死亡2例,分别于术后第9天死于感染性休克并多脏器功能衰竭和术后第22天死于肺部感染;近期死亡1例,术后第54天死于肺部感染.本组体外循环(235.9±58.5) min,主动脉阻断(182.7±35.8) min.术后1周超声心动图复查,主动脉瓣无反流11例,轻度反流11例,轻至中度反流1例;所有患者心功能均为Ⅰ级.术后20例(不包括3例死亡和1例行Bentall术者)随访3~74个月.主动脉瓣无反流3例;轻度反流15例,其中3例半年后再次复查提示主动脉瓣无反流;中度反流2例,其中1例3个月后复查提示反流转为轻度,1例采用直人工血管的马方综合征患者术后55个月复查提示反流转为重度.结论 保留主动脉瓣的主动脉根部再植入术(David Ⅰ术式)是治疗主动脉瓣叶及瓣环结构大致正常的主动脉根部病变引起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一种理想手术方式,同时应用带Valsalva窦血管能提供更稳定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部分主动脉根部重建术在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共30例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累及根部患者行手术治疗,其中男25例、女5例,年龄27~72(51.2±8.0)岁。夹层近心端施行了部分主动脉根部重建术:部分根部成形+升主动脉置换术9例,部分根部成形+升主动脉置换+半弓置换术6例,部分根部成形+升主动脉置换+孙氏手术15例。术后随访10~60(37.9±3.2)个月。比较术前、术后主动脉瓣反流程度等指标。结果全组中无手术死亡发生,1例患者术后15 d死于肺炎,生存率96.7%(29/30)。1例患者随访期间死亡,2例患者因主动脉瓣严重反流分别于术后1年和15个月再次入院行主动脉瓣置换术。截至最后一次随访,24例无主动脉瓣膜反流,2例少量反流。结论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导致主动脉根部病变,部分主动脉根部重建术能够保留主动脉瓣瓣膜的持久性和功能性,可获得较满意的早、中期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左心室功能受损低压力阶差主动脉瓣狭窄程度的简便评估方法,探讨该类患者行主动脉瓣置换术的临床指征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5月我院21例左心室功能受损低压力阶差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外科治疗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5例、女6例,年龄41~66(54.6±10.7)岁。主动脉瓣平均跨瓣压差40 mm Hg,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50%。结果对多巴酚丁胺试验有反应的20例患者均行主动脉瓣置换术,术中见主动脉瓣二叶瓣畸形11例,退行性改变5例,风湿性心脏病4例,同期行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3例、升主动脉置换术1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例、二尖瓣成形术1例。1例并发多脏器衰竭术后第4 d死亡,其余患者康复出院。术后随访3~37个月,心功能分级(NYHA)多数改善为Ⅰ或Ⅱ级。术后3个月超声心动图复查示人工瓣膜功能状态良好,LVEF由术前的35.7%±8.2%提高至49.4%±7.2%。1例患者术后11个月不明原因猝死。结论对多巴酚丁胺超声负荷试验显示为真性重度主动脉瓣狭窄且左心室具备收缩储备能力的患者行主动脉瓣置换术后,梗阻解除,左心室后负荷明显下降,左心室功能也随之好转,术后LVEF及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合并巨大左心室患者外科治疗的适应证、危险因素及远期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4年3月至2012年12月共收治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合并巨大左心室患者42例(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70mm和左心室收缩期末内径≥50mm)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8例、女4例,年龄16~73(45.86±14.99)岁。所有患者均行主动脉瓣置换术,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并对患者随访12~132个月,分析影响术后心功能恢复及导致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术后早期死亡1例,远期死亡5例。41例患者术后1周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62.00±13.21)mm、左心室收缩期末内径(50.71±14.02)mm、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指数(35.23±8.58)mm/m~2、左心室收缩期末内径指数(28.92±9.08)mm/m~2,与术前相比均明显减小(P0.01)。左心室射血分数(46.41%±12.4%)明显低于术前(P0.01)。术前心功能分级、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指数是预测术后早期左心室功能恢复的预测因子。左心功能不全及室性心律失常是导致术后死亡的危险因素。术后1年、5年、10年生存率分别为92.9%、90.2%和83.8%。结论大多数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合并巨大左心室患者仍有手术指征,术后疗效满意。但术前左心功能不全、室性心律失常是影响手术疗效和远期存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小主动脉瓣环患者主动脉瓣置换术41例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总结主动脉瓣环加宽后的主动脉瓣置换术治疗小主动脉瓣环合并主动脉瓣病变患者的临床经验。方法对41例小主动脉瓣环合并主动脉瓣病变患者(瓣环直径为15~21 mm)行主动脉瓣环加宽后的主动脉瓣置换术,主动脉瓣环加宽采用改良N icks法11例,改良M anougn ian法29例,K onno法1例。结果41例患者主动脉瓣环加宽后都可以植入比测量的主动脉瓣环直径大1#或2#的主动脉瓣,无手术死亡。术后所有患者随访4~36个月(13±2个月),无死亡、瓣周漏、二尖瓣反流和主动脉扩张;超声心动图检查示:人工瓣跨瓣峰值压差为9~25mmHg(17±6mmHg),与术前的70~105mmHg(80±15mmHg)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小主动脉瓣环合并主动脉瓣病变患者,在置换主动脉瓣时先行主动脉瓣环加宽,能使患者在术后获得良好的血流动力学效果,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术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神经内分泌抑制理念下综合治疗心力衰竭合并慢性左心功能严重受损患者的临床经验。方法 2014年3月至2016年5月我科共收治左心功能严重受损的心外科手术患者65例,其中男49例、女16例,年龄37~80(61.3±11.4)岁。入选标准为术前超声心动图提示左室射血分数(LVEF)40%,排除急性心肌梗死导致的急性心功能衰竭。对纳入患者采用神经内分泌抑制理念下的综合治疗。结果全组体外循环40例,辅助时间55~400(148.1±69.8)min;主动脉阻断35例,阻断时间44~203(95.7±39.6)min。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3例。住院死亡2例(3.1%)。随访1~27(13.4±6.4)个月,心功能明显改善,心脏明显缩小。三腔起搏器植入4例,再入院2例,随访死亡2例(3.1%),再次心血管事件2例,无再次手术,其余有症状不稳定者经门诊药物剂量调整均能稳定。结论初步临床结果表明神经内分泌抑制理念下综合治疗合并慢性左心功能严重受损的心力衰竭患者可以有效降低住院死亡率,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心尖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I)治疗高龄高危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的早期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前瞻性收集2014年4月至2018年5月国产J-Valve TM经心尖TAVI治疗高危单纯无钙化主动脉瓣反流的多中心临床研究资料,并对术后早期结果进行分析。共纳入82例患者:四川大学华西医院62例,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16例,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4例。男55例、女27例,年龄61~90(73.8±6.3)岁。欧洲心脏手术危险评估系统评分10.0%~44.4%(17.5%±8.1%),所有患者均使用J-Valve TM系统行经心尖途径TAVI。分别于术前以及术后1个月对患者进行临床评估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出院前复查多层螺旋CT。结果手术中转开胸为体外循环下手术3例,术后1周因瓣周漏、心功能降低开胸1例,瓣膜手术植入成功率95.1%(78/82),器械成功率93.9%(77/82)。住院期间因中度瓣周漏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l例,肺部感染死亡1例。术后82.1%(64/78)患者微量或者没有残余主动脉瓣反流;16.7%(13/78)例患者轻度瓣周漏,7.6%(6/78)例患者因Ⅲ°房室传导阻滞安置永久起搏器。左心室手术末期容积由术前的(197.7±66.8)mL减少至术后1个月的(147.2±53.3)mL(P0.05);术后1个月主动脉瓣平均跨瓣压差为(9.5±4.1)mm Hg。结论应用J-Valve system治疗高危单纯主动脉瓣反流患者,血流动力学表现和临床预后良好,证实了应用J-Valve瓣膜经心尖途径治疗单纯主动脉瓣反流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初步总结带Valsalva窦人工血管在保留主动脉瓣的主动脉根部替换术(David Ⅰ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2008年1月至2011年5月,在David Ⅰ术式中应用带Valsalva窦人工血管治疗主动脉根部病变致主动脉瓣关闭不全(AI)15例.男14例,女1例;年龄33~67岁,平均(49.5±10.3)岁.术前心功能Ⅰ级11例,Ⅱ级4例;主动脉瓣反流中度9例,重度6例.同期手术包括主动脉弓置换9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术4例,二尖瓣与三尖瓣成形1例,房间隔缺损(ASD)修补术1例.结果 围术期死亡2例,分别死于肺部感染和血源性感染性休克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全组平均体外循环(230.0±54.4) min,平均主动脉阻断(181.2±30.6) min.术后1周复查心功能均为Ⅰ级,主动脉瓣反流轻度6例,轻至中度1例,8例无反流.出院随访3~24个月,平均(8.8±5.9)个月.无主动脉瓣反流3例,轻度9例(3例6个月后复查转为无反流),中度1例(3个月后复查转为轻度).结论 David Ⅰ术式中应用带Valsalva窦人工血管治疗主动脉瓣叶及瓣环大致正常的主动脉根部病变是一种可选择的手术方案,早期手术效果良好,中、远期效果需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回顾性总结先天性主动脉瓣狭窄患儿手术治疗的效果及经验.方法 2006年2月至2011年11月,共收治49例先天性主动脉瓣狭窄患儿,男29例,女20例;年龄1个月~ 14岁;体质量3.2 ~47.0 kg.轻度狭窄2例,中度狭窄21例,重度狭窄26例.术前跨瓣压差45~123 mm Hg(1 mm Hg =0.133 kPa),平均(74.9±20.4)mm Hg.单纯主动脉瓣狭窄14例,伴有中—重度反流4例.伴其他心内畸形33例,包括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主动脉缩窄、左心室流出道狭窄、二尖瓣瓣上环等.行主动脉瓣交界切开术31例,主动脉瓣成形术9例,主动脉瓣置换术2例,Ross手术1例,Ross-Konno手术2例,Konno+主动脉瓣置换术4例.术后随访2~55个月,平均20个月.评估患儿心功能、主动脉瓣跨瓣压差及瓣膜反流程度.结果 死亡1例,生存患儿术后心功能良好,左心室射血分数0.69±0.10,短轴缩短分数0.38±0.09.术后跨瓣压差20 ~ 73 mm Hg,平均(38.6±15.8)mm Hg,较术前降低(36.2±18.3)mm Hg(P <0.001).40例患儿行主动脉瓣交界切开和成形,术后主动脉瓣反流程度为无或轻微8例,轻度25例,中度7例.1例主动脉瓣交界切开术后因切开处复粘连再次行交界切开术.结论 先天性主动脉瓣狭窄的患儿如无明显反流,可行主动脉瓣交界切开术或同时行主动脉瓣成形术,如果反流中度以上,则需根据患儿年龄等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主动脉瓣重度狭窄171例外科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主动脉瓣重度狭窄行瓣膜置换术患者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1990年12月至2006年12月共有171例主动脉瓣重度狭窄患者接受主动脉瓣置换术.其中男性135例,女性36例;年龄10-75岁,平均(45.8±15.6)岁;病程2个月-52年.主动脉瓣病变的病因依次为风湿性75例、老年性66例、二叶瓣畸形26例及其他先天性主动脉瓣畸形4例.单独主动脉瓣置换124例,主动脉瓣置换+升主动脉置换7例,主动脉瓣置换+冠状动脉旁路移植5例,主动脉瓣置换+二尖瓣成形19例,主动脉瓣置换+升主动脉成形8例,主动脉瓣置换+主动脉根部拓宽8例(Nicks法).结果 全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4.4±0.6)h,心肺转流时间(124.7±38.5)min,其中主动脉阻断时间(78.3±21.7)min,术中平均出血量(754.5±518.4)ml,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脱离心肺转流.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为12.3%(21/171),包括低心排血量综合征7例,多脏器功能衰竭3例,心内膜炎1例,肾功能不全4例,心室颤动1例,开胸止血2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纵隔感染1例.全组手术死亡率5.8%(10/171),死于心力衰竭4例,心律失常1例,多脏器功能衰竭4例,感染性心内膜炎1例.结论 主动脉瓣重度狭窄患者的外科治疗对手术技术及围手术期处理经验要求较高,积极行瓣膜置换手术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主动脉瓣轻度和轻中度反流患者中使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9月至2011年1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心脏手术后15例主动脉瓣轻中度反流伴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减低(40.00%)患者行IABP辅助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1例,女4例;平均年龄63.60(50~74)岁。主动脉瓣轻度反流9例,轻中度反流6例,LVEF均40.00%。术后放置IABP,比较患者使用IABP前后的平均动脉压(MAP)、心脏指数(CI)、全身血管阻力指数(SVRI)、肺循环阻力指数(PVRI)、LVEF、主动脉瓣反流等指标。结果本组患者无死亡,患者使用IABP后CI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30±0.29)L/(min.m2)vs.(1.99±0.23)L/(min.m2),t=48.30,P=0.00],LVEF高于使用IABP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7.20%±1.37%vs.42.60%±2.87%,t=11.34,P=0.00),SVRI较使用IABP前改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2 347.00±190.00)dyn s/(cm5 m2)vs.(2 128.00±204.00)dyn s/(cm5.m2),t=20.60,P=0.00],主动脉瓣反流未见明显增加(χ2=0.60,P=0.44)。结论对主动脉瓣轻度和轻中度反流伴LVEF显著减低患者心脏手术后进行IABP辅助具有明显的循环支持效果,且未增加主动脉瓣反流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主动脉瓣下隔膜的外科治疗经验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3年9月北京安贞医院32例主动脉瓣下隔膜行主动脉瓣下隔膜切除术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2例,女10例;年龄0.5~14.0(3.6±3.2)岁;体重5.5~43.0(17.2±9.5)kg。32例中单纯主动脉瓣下隔膜7例,非单纯主动脉瓣下隔膜25例,其中合并室间隔缺损21例,合并二尖瓣关闭不全和动脉导管未闭各1例;动脉导管封堵术后和主动脉缩窄矫治术后再发主动脉瓣下隔膜各1例。18例合并不同程度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结果术前超声心动图漏诊1例。全组体外循环时间(71.7±21.7)min,主动脉阻断时间(48.7±15.1)min,住ICU时间(2.2±1.7)d,术后住院时间(7.9±2.5)d。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后发生Ⅱ°房室传导阻滞1例,于术后第6d恢复。所有患儿随访2~54个月,单纯主动脉瓣下隔膜患儿术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有6例好转,非单纯主动脉瓣下隔膜患儿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术后有5例好转(P=0.003);4例术前中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单纯主动脉瓣下隔膜患儿中术后有3例转为轻度,1例转为微量反流;3例轻度反流中2例术后转为微量反流。8例术前轻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非单纯SM患儿中3例转为微量反流,术前3例中度反流中各有1例转为轻度和微量反流。随访期间全组均无主动脉瓣下隔膜再发。结论主动脉瓣下隔膜超声诊断易遗漏,一经诊断应尽早手术治疗;术中操作要求精细;术后因有再发可能,需定期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合并严重左心功能不全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3)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9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68例合并严重左心功能不全[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34%±4%]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9例,女9例;年龄67.14-8.9岁。行体外循环CABG45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PcAB)23例。结果移植血管2.8±0.9根,术后住院时间18.1±6.9d。围术期死亡6例,其中5例死于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另1例冈切口感染、胸骨哆开、反常呼吸导致心力衰竭死亡。随访62例,随访时间3.2±1.4年。随访期间心功能较术前有明显改善,LVEF提高至46%±11%;死亡20例,其中死于心力衰竭或心律失常15例,脑卒中4例,恶性肿瘤1例。生存患者术后1年和3年的生存率分别为88.7%和72.9%,去除非心源性疾病导致死亡的患者外,术后1年和3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0.3%和77.1%,但无心力衰竭患者的生存率仅为77.4%和67.7%。结论CABG是合并严重左心功能不全冠心病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法,近期疗效满意;缺血性心肌病的远期疗效仍有待观察,OPCAB的手术死亡率较低,并发症发生率与常规CABG相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经右胸骨旁第2肋上缘至第3肋下缘斜切口行胸腔镜辅助下主动脉瓣置换术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14年2月上海远大心胸医院腔镜科施行手术治疗38例单纯主动脉瓣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5例、女13例,年龄32~58(46±13)岁。先天性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12例,风湿性病变22例,退行性病变4例,均采用全身麻醉双腔气管内插管,股动、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经右胸骨旁第2肋上缘至第3肋下缘斜切口行胸腔镜辅助下主动脉瓣置换术。结果全组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均治愈出院。全组平均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分别为(184±28)min、(83±21)min、(58±16)min。术后平均机械通气时间为(8±4)h。术后住ICU时间和住院时间分别为(26±12)h和(8±5)d。术后24 h平均胸腔引流量为(350±296)ml。本组2例患者因主动脉瓣环偏小需延长手术切口以改善手术术野;1例患者术后引流量较多再次开胸止血;术中无中转开胸患者。其他并发症包括切口愈合不良2例(5.3%),胸腔积液及气胸各1例(2.6%)。结论经右胸骨旁第2肋上缘至第3肋下缘斜切口完成胸腔镜辅助下主动脉瓣置换术术野显露良好,美容效果好,患者术后恢复快,临床可选择性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比较小主动脉瓣环(直径≤21mm)患者人工生物瓣置换与人工机械瓣置换术后心功能的变化,探讨人工生物瓣置换术后是否存在植入瓣膜与患者不匹配(PPM)现象。方法40例主动脉瓣环直径≤21mm的患者,其中20例置换人工生物瓣(生物瓣组),20例置换人工机械瓣(机械瓣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于术前和术后6个月~1年期间,检测两组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VFS)、左心室重量指数、瓣膜有效开口面积/体表面积的比值(EOAI)和主动脉瓣跨瓣压差的变化,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术后6个月~1年,两组患者LVEF、LVFS和EOAI均较术前明显升高,左心室重量指数和主动脉瓣跨瓣压差均较术前明显减小或降低。所有患者术后EOAI为0.88~1.32cm2/m2,术后6个月~1年生物瓣组与机械瓣组比较:LVEF79%±8%vs.81%±10%;LVFS43%±9%vs.37%±8%;EOAI1.11±0.14vs.0.92±0.11;左心室重量指数89.10±16.70g/m2vs.95.30±15.10g/m2;主动脉瓣跨瓣压差18.80±12.60mmHgvs.22.30±12.00mmH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主动脉瓣环患者(直径≤21mm)置换人工生物瓣术后左心功能指标明显改善,无PPM现象。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快速二期动脉转位术(ASO)的长期随访,探讨其远期并发症和预防措施。方法随访研究2002年9月至2007年9月期间上海儿童医学中心21例行快速二期动脉转位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3例,女8例;手术年龄75 d(29~250 d),体重5 kg(3.5~7.0 kg)。对患者的左心功能锻炼期资料和二期动脉转位术术中和术后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方法筛选对术后远期主动脉瓣反流加重的危险因素。结果术后远期肺动脉和主动脉吻合口直径较术后早期有所增加(0.96±0.30 cm vs.0.81±0.28 cm,t=-1.183,P=0.262;1.06±0.25 cm vs.0.09±0.21 cm,t=-1.833,P=0.09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远期肺动脉和主动脉吻合口血流速度无明显增快,说明吻合口无梗阻。术后远期心功能较术后早期有所改善,但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值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2.88%±7.28%vs.67.92%±7.83%,t=1.362,P=0.202);术后早期与术后远期比较左心室舒张期末直径(LVD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6±0.30 cm vs.2.92±0.60 cm,t=-5.281,P=0.003),术后远期左心室舒张期末后壁厚度(LVPWT)较术后早期略有增长(0.39±0.12 cm vs.0.36±0.10 cm,t=0.700,P=0.5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远期随访中发现,主动脉瓣反流程度有4例(30.77%,4/13例)较术前加重,7例无变化,2例较术前减轻,反流程度均未达到中度以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较小的Ao/PA瓣窦直径比值、较长的随访时间与术后主动脉瓣反流加重有关。结论快速二期动脉转位术后主动脉瓣反流发生率较高,远期无死亡,无再手术,生存情况良好,但仍需定期随访,密切观察吻合口和主动脉瓣的关闭情况。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单纯主动脉瓣病变的老年患者主动脉瓣置换术后人工瓣膜-患者不匹配(PPM)现象及PPM对术后早期心功能及左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2月我院连续134例单纯主动脉瓣病变行主动脉瓣置换术65岁以上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3例、女61例,年龄65~79(69.7±3.6)岁。分析他们的临床及超声心动图数据,有效瓣口面积指数(EOAI)≤0.85 cm2/m2定义为PPM。对比主动脉瓣狭窄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术后PPM发生率,并对比机械瓣与生物瓣术后效果。结果 80例主动脉瓣狭窄患者中有26例发生PPM(发生率32.5%),54例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中7例发生PPM(发生率1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PPM 8例(发生率6.0%),1例患者术后早期死亡。结论单纯主动脉瓣反流行主动脉瓣置换术后PPM的发生率低于主动脉瓣狭窄的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