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正随着手术器械在安全性和术式的改进和升级,椎间孔镜技术日趋成熟,经皮椎间孔镜微创手术在微创外科领域取得了迅猛发展,其疗效确切,适应症也越来越大,得到了广大医疗工作者和患者的推崇。本文就经皮椎间孔镜技术  相似文献   

2.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伤科的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随着脊柱微创技术的开展及应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日趋成熟。与传统手术相比,其具有手术创伤小、对脊柱的稳定影响小、出血量少、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等特点。现简要从经皮椎间孔镜技术的发展状况、技术操作、临床疗效、并发症等方面对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方式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CT和MRI影像技术的发展,腰椎间孔和椎间孔外型椎间盘症逐渐被重视起来.腰椎间盘突出在椎弓根内外缘之间或外缘以外,压迫相应节段神经根而引起的症状和体征,称之为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手术方法与典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都有不同.我院1996年9月~2003年9月共手术治疗椎间孔、椎间孔外及合并后外侧椎间盘突出症12例,其中6例行椎板间入路,4例采用经椎旁肌间隙横突间入路[1],2例行椎板间和经椎旁肌间隙横突间联合入路,12例均得到随访,疗效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椎间孔镜靶向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中医综合护理的疗效。方法对23例行椎间孔镜靶向技术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给予中医综合护理,护理包括:临证护理、饮食护理、用药护理、并发症护理、健康指导等方面。结果 23名患者术后伤口愈合良好,JOA评分改善率:92%~76%,平均83%。结论中医综合护理在行椎间孔镜靶向技术术后病人中的推广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椎间孔镜靶向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中医综合护理的疗效。方法:对23例行椎间孔镜靶向技术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给予中医综合护理,护理包括:临证护理、饮食护理、用药护理、并发症护理、健康指导等方面。结果:23名患者术后伤口愈合良好,JOA评分改善率:92%~76%,平均83%。结论:椎间孔镜靶向技术治疗术后病人应用中医综合护理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椎板间入路经皮椎间孔镜手术的护理配合,提高手术质量。方法总结32例行椎板间入路经皮椎间孔镜手术的手术准备、术中配合及护理。结果 32例患者均在椎板间入路经皮椎间孔镜下顺利完成手术,均无并发症发生,手术时间平均约1h,术后效果满意。结论护理人员的术前充分准备,术中熟练配合是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成功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7.
目的:经皮椎间孔镜微创技术联合术后中医药辨证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患者应用经皮椎间孔镜微创技术联合术后中医药辨证治疗。结果:本组90例患者均得到很好的6~18个月的随访,平均11月,均按照Macnab标准,优78例,良10例,可2例,优良率达97.8%,住院时间4~10d,平均7d。结论:经皮椎间孔镜微创技术联合术后中医药辨证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胸腰椎疾病的效果。方法:将到本院治疗的20例退变性胸腰椎疾病患者作为TLIF组,行经腰椎间孔椎体融合术(TLIF)治疗,将以往行前路椎间融合术(ALIF)、后路椎间融合术(PLIF)、前后路联合椎间融合术(CAPF)治疗的退变性胸腰椎疾病患者各2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日本骨科学会下腰痛评分系统(JOA评分)对改善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TLIF组在术后JOA改善率、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均优于ALIF、PLIF、CAPF三组。结论: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疾病的临床疗效满意,创伤小安全系数大,并发症及后遗症少,符合当今微创外科技术的一种新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9.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伤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多数患者可经非手术治疗达到临床治愈,但是经非手术治疗无效者需行手术治疗。传统手术治疗该病的短期疗效确切,但具有创伤大、费用高、术后恢复慢、易复发等缺点。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属微创技术,具有创伤小、出血量少、患者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本文简要介绍了经皮椎间孔镜技术的发展概况,并从适应证、操作技巧、临床疗效、优点、并发症5个方面对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的应用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0.
腰椎滑脱症是较为常见的外科疾患,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术(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PLIF)和经椎间孔椎间植骨融合术(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 都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有效手段,我们通过对这两种手术的改进,形成了改良的TLIF术式。自2005—2007年笔者应用该技术治疗腰椎滑脱症患者23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可视化椎间孔成形技术在经皮椎间孔入路内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discec-tomy,PETD)治疗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PETD治疗的67例巨大型L...  相似文献   

12.
曹媛 《内蒙古中医药》2013,32(4):141-142
经皮穿刺椎间孔镜术(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discectomy,P T E D)在局部麻醉下完成手术操作,术中创伤小、出血少、视野清晰,具有安全、对脊柱的稳定性破坏小等优点[1-3]。随着微创脊柱外科技术的进步,脊柱内窥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日趋成熟,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是在经皮椎间盘自动切吸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微创技术,该技术仅在局麻下行腰椎侧后路经皮穿刺,将直径7.5mm的手术工作通道经椎间孔入路直接行椎间孔内置入,在内窥镜可视下直接取出致压物。由于手术在局麻下操作,手术中不破坏腰椎间的关节韧带结构,对腰椎稳定性无显著影响,不需要牵拉神经根和硬脊膜囊,对椎管内神经组织无明显骚扰,不会导致椎管内明显的出血和粘连。应用此技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33例,效果满意,现将手术及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实施椎间孔镜技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20)和对照组(n=20),观察组采取椎间孔镜技术治疗,对照组采取传统椎板开窗术治疗,观察两组手术效果及预后。结果:观察组手术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手术时间则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周VAS、JOA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实施椎间孔镜技术治疗效果优良。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经皮椎间孔镜技术联合补肾活血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8例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治疗组38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补肾活血汤治疗。统计2组患者临床疗效、VAS评分及ODI指数。结果:优良率治疗组为89.5%,对照组为73.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VAS评分及ODI指数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技术联合补肾活血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腰椎椎间盘退行性变与腰椎椎间孔狭窄间的关系,为临床经椎间孔侵入性治疗等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20套成人干燥腰椎骨上测量双侧L_3~S_1椎间孔的高度、椎间孔的最小矢状径及最大矢状径,并模拟椎间盘退行性变所致椎间隙狭窄时相应节段椎间孔大小的变化情况。结果:L_(3~4),L_(4~5)和L_5S_1椎间孔平均高度分别为(19.27±1.78)mm,(17.45±1.88)mm,(14.01±1.38)mm;椎间孔最小矢状径分别为(9.39±1.45)mm,(8.33±1.6)mm,(10.16±2.09)mm;椎间孔最大矢状径分别为(11.14±1.28)mm,(10.95±0.85)mm,(11.13±1.17)mm.在移除椎间盘后,椎间孔高度、最小和最大矢状径均减小。各节段椎间孔高度在轻度和中度的椎间盘退行性改变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孔最小矢状径在椎间盘高度正常时与椎间盘退行性改变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_(3~4)和L_(4~5)节段,椎间孔最大矢状径在椎间盘正常时与无椎间盘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间盘退变所导致的椎间隙狭窄可造成椎间孔的高度明显减小,对椎间孔最小矢状径的影响最大;而对椎间孔最大矢状径影响较小。在L_5S_1节段,椎间孔的最宽处与椎间隙的改变无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过程中应用小针刀配合椎间孔臭氧注射技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腰椎间盘突出症的80例病患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针刀治疗,治疗组针刀配合椎间孔臭氧疗法,在四周后观察两组VAS评分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针刀配合椎间孔臭氧注射技术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过程中,综合效果比单纯针刀疗效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析经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8年5月在东莞市第五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1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经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技术治疗,对治疗效果和治疗安全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比较患者手术前后的疼痛程度,术后1周、术后6个月,患者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术前,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比较患者手术前后的腰椎功能指标,术后1周、6个月,患者的腰椎功能评分明显高于术前,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经评估治疗效果,1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治疗优良率为94.0%;比较患者手术前后的生存质量,术后的生理、心理、情感职能和躯体疼痛等生存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术前,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经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显著,且此种治疗方案的安全性高,可缓解患者的疼痛程度,优良率高,同时可改善患者的腰椎功能,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8.
陈能  曾得明  陈国材 《河南中医》2016,(11):1973-1975
目的:比较穴位注射与经椎旁椎间孔注射参麦注射液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6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穴位注射组和椎间孔注射组各32例,两组均给予整脊疗法,穴位注射组给予穴位注射治疗,椎间孔注射组给予经椎旁椎间孔注射药液,药液均为参麦注射液3 m L、2%利多卡因1 m L、曲安奈德10 mg。通过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JOA评分及VA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穴位注射组和椎间孔注射组治疗前后组内JOA评分、VAS评分有显著性差异,两者间JOA改善指数、改善率比较椎间孔注射组显著优于穴位注射组,两组间VAS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运用穴位注射与经椎旁椎间孔注射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两者均可改善患者JOA评分及VAS评分,而后者改善JOA评分效果更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应用中医综合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本院骨伤科自2015年3月—2016年10月,应用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23例患者,术后应用中医综合护理,重点包括:临证护理、用药护理。结果术后患者的伤口愈合均甲级愈合,患者腰椎的JOA评分改善率76%~92%,平均83%。结论应用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后的临床护理中应用中医综合护理,临床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中椎间孔成形的适应证。方法:选取经椎间孔入路行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的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36例患者术中进行了椎间孔成形(椎间孔成形组),50例患者术中未进行椎间孔成形(椎间孔未成形组)。在患者术前的CT图像上测定病变节段的椎间隙高度、椎间孔宽度、椎板角,在术前X线片上测定患者的髂嵴高度,在术前MRI上测定突出椎间盘的下移程度。结果:椎间孔成形组椎间隙高度低于椎间孔未成形组[(5.92±1.22)mm,(6.74±0.92)mm,t=-3.555,P=0.004],突出椎间盘向下重度移位者所占比例高于椎间孔未成形组(P=0.031);2组患者的椎间孔宽度、椎板角及髂嵴高度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6.92±1.03)mm,(7.07±1.20)mm,t=-0.606,P=0.566;99.52°±10.62°,98.23°±8.77°,t=0.616,P=0.739;(33.38±1.06)mm,(32.69±2.24)mm,t=1.713,P=0.164]。L5S1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椎间孔成形组的椎间隙高度、椎间孔宽度均小于椎间孔未成形组[(4.13±1.22)mm,(5.19±0.92)mm,t=-3.198,P=0.006;(5.89±1.38)mm,(7.28±1.28)mm,t=-3.387,P=0.002],髂嵴高度大于椎间孔未成形组[(35.26±3.44)mm,(32.78±2.86)mm,t=2.549,P=0.001];2组患者的椎板角、突出椎间盘下移程度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96.52°±8.62°,95.23°±6.77°,t=0.542,P=0.173;P=0.476)。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椎间孔成形组的椎间隙高度小于椎间孔未成形组[(5.66±0.75)mm,(6.93±0.92)mm,t=-3.499,P=0.006],椎板角大于椎间孔未成形组(103.58°±5.32°,92.38°±4.37°,t=5.426,P=0.001);2组患者的椎间孔宽度、髂嵴高度、突出椎间盘下移程度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5.86±1.46)mm,(7.18±1.41)mm,t=-2.152,P=0.472;(33.25±2.01)mm,(34.03±1.63)mm,t=0.289,P=0.775;P=0.455]。结论:病变节段椎间隙狭窄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突出物向下移位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症、髂嵴较高的L5S1椎间盘突出症、病变节段椎板角较大的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均应视为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中椎间孔成形的适应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