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鼻罩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治疗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的疗效.方法37例重症SARS患者经高流量吸氧治疗后缺氧及呼吸窘迫等症状无改善,采用n-CPAP治疗.CPAP水平为4~8 cmH2O.结果治愈25例(成功组),通气前呼吸频率(RR)为(31.8±4.6)次/min,SpO2为(91.6±1.7)%;平均通气时间为(12.7±5.6)d.转为有创通气12例(失败组),通气前呼吸频率(RR)为(45.8±8.7)次/min,SpO2为(86.2±4.3)%;平均通气时间为(2.99±2.6)d.治疗1 h后,成功组RR下降到(25.8±4.2)次/min(P<0.05),SpO2上升到(97.0±1.7)%(P<0.05).失败组RR下降到(40.7±11.2)次/min(P>0.05),SpO2上升到(97.0±1.7)%(P<0.05).结论对重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CPAP治疗有利于改善肺的氧合功能,减轻呼吸困难,成功率达到67.6%.CPAP是治疗重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较好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无创正压通气在急性左心衰竭抢救中的价值及安全性.方法 将71例急性左心功能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35例)和无创通气组(36例).常规治疗组给予吸氧及药物治疗;无创正压通气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同时给予无创正压通气,观察治疗前及后1/2h,1h的血压、心率、呼吸频率及血气分析等临床指标的变化情况,症状缓解时间,抢救成功率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两组治疗后的血压、心率、呼吸频率及血气分析等临床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无创通气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除血压外其差异有显著性(p<0.05);无创正压通气组有4例治疗失败,3例改用有创通气,1例死亡,成功率88.9%(32/36);常规治疗组13例行有创通气,其中4例死亡,成功率62.8%(22/3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x2=6.604,p=0.01).无创通气组症状缓解时间为(40.7±12.9)min,明显短于常规组(76.5±10.9)min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10.624,p<0.001).3例出现胃胀气,不良反应发生率8.3%(3/36).结论 早期应用无创正压通气能迅速缓解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抢救成功率,是抢救急性左心衰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3.
高枫  唐素兰  朱彦昆 《华夏医学》2007,20(6):1211-1213
目的:探讨无创正压通气(NIPPV)在抢救急性左心功能衰竭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52例急性左心功能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25例)和无创正压通气组(27例)。常规组给予吸氧及药物抢救治疗;无创正压通气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同时给予无创正压通气,模式为S/T。观察治疗前及后1/2,1,2,3,4h的血压、心率、呼吸频率及血气分析等临床指标、症状缓解时间。结果:无创正压通气组有5例治疗失败,3例立即改行有创通气,另外2例拒绝有创通气,继续无创通气6h后1例症状缓解,1例死亡。常规组11例行有创通气,其中3例死亡。无创正压通气组症状缓解时间为(36±2.7)min,明显短于常规组(101±2.1)min。结论:无创正压通气能够迅速缓解急性左心功能衰竭患者临床症状,有效改善缺氧,增加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文玉明  马渝  陶扬  殴书钦  张翠萍 《重庆医学》2007,36(12):1179-1180
目的 评价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急性左心衰疗效.方法 对16例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急性左心衰常规治疗30min不改善者选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观察通气前后临床症状和心功能、相关指标变化,并作统计学处理和分析.结果 15例患者经无创正压通气治疗45min~2h后,临床症状和心功能明显改善.心率、呼吸频率、血压、pH 、PO2、氧合指数等指标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仅1例患者因合并严重肺部感染治疗无效,总有效率为93.7%.结论 在控制适当压力水平、维持血液动力学稳定前提下,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急性左心衰是有效且较安全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无创正压通气在急性左心衰竭抢救中的价值及安全性。方法将71例急性左心功能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35例)和无创通气组(36例)。常规治疗组给予吸氧及药物治疗;无创正压通气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同时给予无创正压通气,观察治疗前及后1/2h,1h的血压、心率、呼吸频率及血气分析等临床指标的变化情况,症状缓解时间,抢救成功率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治疗后的血压、心率、呼吸频率及血气分析等临床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无创通气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除血压外其差异有显著性(p〈0.05);无创正压通气组有4例治疗失败,3例改用有创通气,1例死亡,成功率88.9%(32/36);常规治疗组13例行有创通气,其中4例死亡,成功率62.8%(22/3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x2=6.604,p=0.01)。无创通气组症状缓解时间为(40.7±12.9)min,明显短于常规组(76.5±10.9)min,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10.624,p〈0.001)。3例出现胃胀气,不良反应发生率8.3%(3/36)。结论早期应用无创正压通气能迅速缓解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抢救成功率,是抢救急性左心衰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双水平无创正压通气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呼吸衰竭的治疗价值.方法 选择接受双水平无创正压通气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58例,以同期同样标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50例作为常规治疗组,动态观察两组患者通气、氧合、心率、呼吸频率等改善情况.结果 双水平无创正压通气治疗组同期血气、心率、呼吸频率等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双水平无创正压通气治疗组气管插管率、病死率、住院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较对照组均明显降低,病愈出院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结论 双水平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呼吸衰竭疗效确切、安全,减轻症状,减少气管插管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无创正压通气在治疗病理产科并发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心ICU无创正压通气治疗病理产科并发ALI的病例,共45例.结果:45例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成功44例,占97.8%(44/45);仅1例发展为ARDS,改行有创通气,占222%(1/45).结论:病理产科是ALI发生的高危人群.无创正压通气是治疗病理产科并发ALI的有效手段,抢救成功率高.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并严密监测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sdrome,ARDS)进展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双水平正压无创呼吸机(BiPAP)救治急性左心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2例急性左心衰竭患者在常规药物抗心衰治疗基础上,联用BiPAP呼吸机面罩正压无创通气治疗,治疗后比较两组0h、2h、4h的动脉血PaO2、SaO2、PaOC2、心率、呼吸、血压改善情况及变化。结果无创通气治疗2—4h后患者气促、紫绀症状明显好转,HR、RR及PaO2、SaO2得到改善。结论无创双水平正压通气能明显改善症状及动脉血气,是早期治疗急性左心衰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林鸣  庞胜  詹述德 《河北医学》2014,(3):468-471
目的:比较有创与无创正压通气治疗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 SCAP )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效果,寻找最佳治疗措施。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无创正压通气,对照组加用有创正压通气,比较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呼吸、心率、PaO2、PaCO2、PaO2/PiO2及PH等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30min、24h各项指标均明显好转,较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30min、24h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05)。两组患者在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生存率及住院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无创正压通气治疗SCAP 伴急性呼吸衰竭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病情,减少有创通气使用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李黎  李娟  纪明 《河北医学》2008,14(10):1135-1137
目的: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痰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 稳定期并慢性呼吸衰竭患者家庭使用无创正压通气的疗效.方法:慢性阻塞性肺病稳定期并慢性呼吸衰竭患者使用无创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 与长期家庭氧疗患者比较在治疗的1 年中的急性加重次数、住院次数、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以及6min行走距离、圣·乔治呼吸量表评分、血气指标和肺功能参数的变化.结果:慢性阻塞性肺病稳定期并慢性呼吸衰竭患者家庭使用正压无创通气后, PaCO2、HCO3-和圣·乔治呼吸评分降低, pH、PaO2 和6min行走距离增加与氧疗组相比, 急性加重次数、住院次数、住院费用减少, PaCO2和圣·乔治呼吸评分也明显改善.结论:家庭无创正压通气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稳定期并慢性呼吸衰竭患者积极和有效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28例顽固性左心衰竭患者应用无创正压通气的疗效及护理体会.方法 观察无创通气治疗前后的血气分析、氧合指数、呼吸频率、心率、气急指数等变化.结果 治疗2 h后血pH、氧合指数、呼吸频率、心率及气急指数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1),好转15例,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应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顽固性左心衰竭要给予合适的通气模式及压力,调整好鼻面罩位置和体位,重视呼吸道管理,预防及处理因无创正压通气引起的腹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双水平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6例ARDS患者采用双水平无创机械通气,根据治疗效果分成功组和失败组,记录两组病人治疗前后的心率(HR)、呼吸频率(RR)、氧合指数(PaO2/FiO2)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血氧饱和度(SaO2).结果:双水平无创正压通气成功组15例中均为ARDS早中期患者,治疗之后PaO2/FiO2、HR、PaO2、SaO2、RR均有明显好转,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失败组均呼吸窘迫较严重的ARDS患者,治疗之后PaO2/FiO2、HR、PaO2、SaO2、RR无明显变化.结论:无创机械通气对部分ARDS患者有良好的通气支持作用,尤其是ARDS的早中期阶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无创正压通气在急性左心衰竭抢救中的价值及安全性.方法:将82例急性左心功能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41例)和无创通气组(41例).常规治疗组给予吸氧及药物治疗;无创正压通气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同时给予无创正压通气,观察治疗前及后1、2h的血压、心率、呼吸频率及血气分析等临床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除血压外,两组治疗后的血压、心率、呼吸频率及血气分析等临床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其差异有显著性(P<0.05),无创正压通气组抢救成功率90.2%,常规治疗组抢救成功率73.2%.结论:早期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急性左心衰时能迅速改善患者症状和低氧血症,改善心肺功能是一种快速安全有效的抢救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无创正压通气和有创正压通气对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急性加重并严重呼吸衰蝎患者血浆脑钠肽(BNP)含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56例COPD急性加重并严重呼吸衰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8例.无创通气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面罩呼吸机辅助呼吸,有创通气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分别观察治疗前、治疗后24h两组患者血气分析及血浆BNP含量的变化.结果 机械通气后24h两组的动脉血气指标PH、PO2及PaCO2,与入院时比较均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a1=-8.68 a2=-9.25 a3=11.55 bl=-9.48 b2=-28.92b3=22.78 aP﹤0.05,与无创通气组比较,abl=-3.49 ab2=-2.80 ab3=8.39 (ab)P﹤0.05),有创通气组比无创通气组改善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h两组患者血浆BNP均较治疗前下降,治疗后有创通气组较无创通气组血浆BNP下降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有创正压通气治疗COPD急性加重并严重呼吸衰蝎较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效果显著.机械通气可降低BNP浓度,其浓度变化可用于疗效评价.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在急诊应用无创正压通气(NPPV)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失败的因素。方法:45例AECOPD患者给予无创正压通气,通气模式采用压力支持通气(PSV)加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根据是否需要气管插管分为NPPV成功组和NPPV失败组。比较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1 h动脉血气、呼吸频率、呼吸困难指数(DS)以及氧合指数(PaO2/FiO2)。结果:治疗1 h后NPPV失败组呼吸频率、DS高于NPPV成功组,而动脉血pH较NPPV成功组低。无创通气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有1 h后呼吸频率>20次/min(OR=4.55,95%CI=1.22-16.97),1 h后DS≥5分(OR=9.36,95%CI=2.1-42.8),以及1 h后pH<7.35(OR=10.7,95%CI=1.25-91.6)。结论:急诊NPPV治疗AECOPD后1 h呼吸频率>20次/min、DS≥5分以及pH<7.35则提示NPPV失败的高度可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使用无创正压通气(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NIPPV)治疗多发伤并发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lung injury/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LI/ARDS),总结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呼吸模式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75例多发伤并发ALI/ARDS患者使用NIPPV或有创机械通气(Invasive mechanical ventilation,IMV)的情况,比较两种通气方式治疗前及治疗后2h动脉血气分析变化及机械通气时间.结果:NIPPV 40例,有创通气35例.无创通气组及有创通气组通气2h后病人动脉血氧分压(Arterial 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PaO2)及血氧饱和度(Oxygen saturation,SaO2)较通气前明显提高(P<0.0001).无创通气组中5例无创通气3~5d(平均4.2 d)后改IMV,4例因手术需全麻,先予以IMV 20~36 h后改为无创机械通气.35例无创通气3~18d[平均(8±5.5)d]成功脱机,无1例死亡.IMV组通气5~20 d脱机[平均(9±5.5)d],无1例死亡.两组机械通气时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动脉血气分析治疗前、治疗后变化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发伤后合并ALI/ARDS早期应用NIPPV治疗,采用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的呼吸模式,不仅可取得与IMV治疗相同的效果,而且能减少并发症,提高病人的舒适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回顾性分析无创通气治疗SARS(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AR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作用 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将2002年12月至2003年6月本院收治的21例出现ARDS的SARS患者,分为无创通气 组和有创通气组,并分析无创通气的作用及其成败的原因。结果:两组间的性别和年龄构成没有统计学的差 异;与有创通气组比较,无创通气组的医护人员/非医护人员的比率高(P<0.01)、有基础病/无基础病的比率 低(P<0.05)、呼吸频率低(P<0.05)和氧合指数(OI)高(P<0.01);其中氧合指数是无创治疗失败的弱危险 因素(OR=0.94,P<0.05),医护人员/非医护人员的比率是强危险因素(OR=57.79,P<0.05)。结论:无创 通气可用于治疗SARS继发的ARDS,指导患者正确配合无创通气可提高无创通气治疗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无创正压通气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治疗作用。方法:选61例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标准的患者,分为对照常规组和无创正压通气组两组,对照组为内科常规治疗组,无创正压通气组为内科常规治疗+呼吸机无创正压通气组,其中,对照组26例,无创正压通气组35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气、呼吸频率、心率的情况。结果:呼吸机治疗组患者血气分析、呼吸频率、心率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9.
当突如其来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在北京流行时,医护人员面对的不仅仅是呼吸机的匮乏和呼吸科专业人员的严重不足,更多的还有初期救治这种疾病经验不足所产生的本能的疑虑。记得香港一篇关于治疗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报告中提到“无创正压通气”可以有效地改善重症“非典”患者呼吸困难等症状,但是有可能增加医护人员的感染几率。这一观点多少加重了医护人员使用呼吸机的顾虑。 而北京朝阳医院——北京市呼吸疾病研究所的医护人员,凭借恪尽职守的职业本分和高超的专业技术以及精良的专业装备,从4月  相似文献   

20.
李城达  黄文珊 《右江医学》2012,40(5):647-648
目的探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5月至2011年12月我院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Ⅱ型呼吸功能衰竭患者,均采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结果本组经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有效率为91.49%(43/47),平均通气时间(7.62±1.35)d;与治疗前相比,经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后pH、PaO2均明显升高(P<0.05或0.01),而PaCO2明显下降(P<0.05)。结论无创正压通气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Ⅱ型呼吸衰竭疗效确切,是一种简便、有效、无创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