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CT脑灌注成像与CT血管成像对颈动脉狭窄所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2012-01—2014-01收治的36例临床诊断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颅CT平扫、CT脑灌注成像和CT血管成像检查,测定兴趣区及对侧相应区域局部脑血流量(rCBF)、局部脑血容量(r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达峰时间(TTP),评价颈动脉的狭窄程度与斑块的性质。结果 36例患者行CT平扫均未发现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病灶,CT血管造影显示责任血管狭窄28例,发现颈动脉斑块54块,而CT灌注成像显示异常24例,阳性率85.71%,其中病灶侧TTP、rCBF、MTT值与对照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rCBV与对照侧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血管造影显示责任血管无狭窄8例,而CT灌注成像异常3例,阳性率37.5%,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期患者MTT低于Ⅱ期,rCBF高于Ⅱ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期、Ⅱ期rCBV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半年随访,其中5例发展成为脑梗死。结论 CT脑灌注成像结合CTA可同时观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脑组织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与颈内动脉的血管形态变化,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颅内外动脉狭窄内支架成形术前后脑灌注CT成像的变化以及与临床疗效之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纳入12例颅内外动脉狭窄的患者,其中表现为前、后循环TIA9例,颈内动脉系统有梗死病灶3例。所有患者均给予狭窄动脉行内支架成形术,并于支架术前、术后48h以及6~12个月的随访期内行头CT灌注成像检查。结果支架术前9例前、后循环TIA患者,灌注成像表现为7例rCBF下降,2例rCBF正常;3例rCBV增高、6例rCBV正常;8例TTP、MTT延长,1例TTP、MTT正常。术后6~12个月,7例rCBF正常,2例rCBF下降;6例rCBV正常,2例增高,1例轻度增高;5例TTP、MTT正常,4例TTP、MTT轻度延长。在6~12个月随访期内,有2例出现TIA,均出现支架后的再狭窄,灌注CT表现为rCBF下降、rCBV增高,TTP、MTT延长。3例行颈内动脉支架的脑梗死患者,支架术前3例rCBF下降;1例rCBV轻度增高,1例rCBV下降,另1例rCBV正常。术后6~12个月,2例rCBF正常,1例rCBF轻度下降;1例rCBV正常,2例rCBV轻度增高;3例TTP、MTT仍延长。3例术前NIHSS评分分别为7、5、6,术后随访期间转为3、3、2。其中1例显示支架后再狭窄,灌注CT表现为rCBF轻度下降,rCBV轻度增高。结论灌注CT成像各指标的转归与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改善具有密切的相关性,灌注CT成像可作为评价临床症状转归的一个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计算机断层扫描灌注成像(computer tomography perfusion,CTP)结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对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支架成形术的术前适应证选择及术后血流变化评价的作用。方法 40例经DSA检查提示单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患者,按照DSA检查结果对缺血部位代偿良好的20例患者行保守治疗,代偿不良的20例患者行狭窄部位支架成形术,行CTP检查,比较非手术组及手术组基线和术后1年的CT相对灌注参数,并比较手术组基线、术后7 d、术后1年的手术侧和健侧的绝对灌注参数。结果 手术组基线相对脑血流量(relative cerebral blood flow,rCBF)明显较非手术组降低,相对脑血容量(relative cerebral blood volume,rCBV)升高(P分别为0.018和0.015),两组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elative mean transit time,rMTT)无差异,1年后手术组rMTT较非手术组低(P =0.012),rCBF、rCB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健侧相比,手术组术前患侧基线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延迟、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减低、脑血容量(cerebral blood volume,CBV)增高,术后7 d患侧MTT缩短、CBF明显增加、CBV回落,术后1年MTT、CBF、CBV患侧与健侧相比更加接近,两组比较尽管有统计学意义(P =0.015、0.012、0.037),但三个变量总体趋势逐渐接近;手术组术前、术后7 d、术后1年,不同时间点患侧与健侧绝对灌注参数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 =0.001,0.009,0.028);支架成形与时间之间有交互作用(P =0.006,0.002,0.032)。结论 CTP结合DSA对颈动脉狭窄的患者合理选择手术适应证有一定指导作用。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可以改善患者的脑血流状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TA、CT灌注成像联合DSA评估单侧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Willis环结构及功能对颈动脉支架置入的决策影响。方法根据CTA筛选出单侧颈动脉狭窄90%的患者80例,40例经DSA证实有通过前交通动脉和/或后交通动脉向狭窄侧代偿供血,称Willis环代偿组;另40例经DSA证实没有向狭窄侧的代偿血供,称Willis环无代偿组。两组均同时行CTP检查,测量并计算两组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的相对脑血容量(rCBV)、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和相对达峰时间(rTTP)。对40例Willis环无代偿组的颈动脉狭窄患者给与支架置入术,残余狭窄30%,术后7 d再次行CT灌注扫描。Willis环无代偿组术前、术后的相对灌注参数分别与Willis环代偿组比较。结果 Willis环无代偿组术前rMTT、rTTP与Willis环代偿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Willis环无代偿组术后与Willis环代偿组rCBV、rCBF、rMTT、rTTP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单侧颈动脉重度狭窄的患者,Willis的结构和功能可明显改变脑血流分布,为颈动脉支架置入术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椎动脉狭窄支架成型手术前后的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CTP)的影像学特点,为术前评估及术后评价提供诊断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椎动脉狭窄支架手术病人的临床资料,手术前后行CTP及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及全脑血管造影(digital subs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测病侧与健侧的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mit time,MTT)、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脑血容量(cerebral blood volume,CBV)并进行统计分析,同时对比病侧手术前后的影像特点。结果 50例病人术后狭窄均解除,无严重并发症。术前CTP发现35例灌注异常,阳性率70%;其中病侧与健侧CBF、MTT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中31例(88.6%)术后病侧CTP较术前改善,手术前后CBF、MTT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余4例无变化。结论 CTP较为敏感,可以反映后循环脑组织的缺血灌注状态,也可以用于椎动脉支架成型手术的术前评估、术后评价。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支架植入术后发生灌注压突破综合征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经临床证实的发生灌注压突破综合征的6例患者作为实验组,在支架植入术患者中随机抽取未发生灌注压突破综合征的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首先,对14例患者病变侧与对侧头颅CT灌注的最大峰值时间的差异性(TTP)进行统计学分析。其次,对可能影响支架置入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4例入选者术前TTP与对侧比均明显延长。其病变侧及对侧的达峰时间分别为(13.19±3.98)s和(9.325±3.87)s,经配对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支架置入术后可能导致并发症发生的相关指标进行秩转换的非参数检验,认为术前脑血流量下降率、术前罪犯血管狭窄率可能与其并发症发生有关(P<0.001)。结论 TTP是评价缺血的一种敏感方法,对于CBF下降率或罪犯血管狭窄率严重患者,应高度警惕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东芝Aquilion ONE 640层CT脑灌注成像(CTP)与CT血管成像(CTA)在超早期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我院2014-06—2015-12收治的28例超早期脑梗死患者,均在发病后6h内实施CT平扫、CTP与CTA检查,分析平扫及灌注CT表现,计算CTP的达峰时间(TTP)、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各参数值,并与对侧及半暗带周边相应区灌注参数相对比;重建颈段和脑内动脉CTA图像,采用图像后处理技术显示病变血管情况,对动脉狭窄程度进行分级评价。所有患者3~7d内行多层螺旋CT复查,评估CTP与CTA在超早期脑梗死诊断中的临床价值。结果 28例患者经头颅CT平扫发现,11例有可疑脑缺血区,其余17例未见明显异常。行CT脑血管灌注成像发现,患者感兴趣区内rCBF、rCBV、rTTP(病变侧与对照侧灌注参数的相对比值)明显改变,脑梗死区较边缘区TTP更高,CBF、CBV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半暗带区CBF、TTP与对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CBV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A检查发现,10例患者大脑中动脉闭塞,7例大脑中动脉狭窄,11例一侧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结论 CTP早期发现脑梗死患者脑组织中的缺血半暗带,CTA检查可准确判断狭窄或闭塞血管,在脑梗死患者的早期诊断和指导溶栓治疗中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CT脑灌注联合血管成像在烟雾病血管重建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01—2016-05收治的36例烟雾病患者,于术前、术后对所有患者行CT脑灌注联合血管成像检查,根据检查结果为血管重建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对术前、术后侧额、颞叶的达峰时间(TTP)、平均通过时间(MTT)、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进行定性和定量测量,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36例患者中,1例行直接重建,术后侧额、颞叶CBF、CBV增加,TTP延长,MTT无显著变化,吻合血管通畅;35例行间接重建,术后侧额、颞叶CBF、CBV增加,TTP、MTT降低,侧支吻合血管形成,术后TTP、MTT平均值低于术前,CBF、CBV平均值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脑灌注联合血管成像应用于烟雾病血管重建术,术前可掌握患者靶组织的灌注状态、血管形态及脑组织缺血程度,术后可评判血管吻合情况和脑血流量改善情况,有利于手术方式的选择和术后疗效的观察,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对脑皮质血流灌注量的影响.方法 应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对18例单侧颈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前后脑皮质血流灌注量进行检测.结果 患者术后双侧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供血区脑皮质血流灌注量均显著增加(均P<0.05);同时支架置入侧术后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供血区脑皮质血流灌注量比值较术前增加更明显(均P<0.05),但大脑前动脉供血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可使狭窄侧及对侧脑皮质血流灌注量增加,而狭窄侧大脑中动脉、后动脉增加幅度更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颅骨修补手术前后患者脑血流的变化。方法对24例早期行颅骨修补手术患者,在颅骨修补前1~2d和术后10~14d,应用16排螺旋CT做脑灌注扫描,记录大脑皮层、基底节和丘脑区域灌注图像上rCBV、rCBF、MTT及TTP等参数值。分析颅骨修补前后双侧大脑皮质,基底节和丘脑相关区域血流灌注数据的变化。结果颅骨修补术前患侧皮质区CBF明显低于对侧,和健侧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患侧在皮质区CBF显著上升,和术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侧基底节和丘脑区在术前术后脑血流相关数值虽有所上升,但前后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颅CT灌注可以及时检测颅脑外伤后不同阶段脑组织血流量的变化,而颅骨修补术可以明显提高患侧大脑皮质区的脑血流量,进而可能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CT脑灌注成像(CTP)在重度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前后的变化,探讨其对术前评估的价值.方法 根据术前CTP将58例颅内动脉狭窄程度>70%患者分为低灌注组和正常灌注组,术后3个月查CTP,比较相对局部脑血流量(rCBF)、脑血容量(rCBV)、平均通过时间(rMTT)、达峰时间(rTTP)变化及疗效.结果 低灌注组术后rCBF、rMTT、rTTP改善明显(P<0.05).低灌注组术后缺血事件发生率较正常组低,改良Rankin评分(mRS)≤2人数增加,神经功能改善明显(P<0.05).结论 术前CTP检查对于重度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治疗术前评估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狭窄程度和血流速度与颈内动脉支架置入术后高灌注损伤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9年2月本院收治的298例颈内动脉狭窄患者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采取颈内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根据术后是否发生高灌注脑出血将其分为高灌注脑出血组(观察组,n=8)与未发生高灌注脑出血组(对照组,n=290); 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2组受试者手术前、手术30 d后残疾程度,分别于手术前、手术后3 d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2组受试者患侧颈内动脉狭窄程度及血流速度,应用经颅多普勒TCD测定2组受试者患侧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 采用NIHSS评分评估2组受试者手术前、手术30 d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采用LOGSTIC多元回归分析颈内动脉支架置入术后高灌注脑出血的影响因素。结果 观察组手术30 d后mR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手术前患侧颈内动脉狭窄程度高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手术前患侧大脑中动脉动脉血流速度(Vm)低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手术30 d后NIHS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 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颈内动脉支架置入术后高灌注脑出血与术前颈内动脉狭窄程度、血流速度、术后3 d患侧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Vm)呈正相关(P<0.05),与术前患侧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Vm)呈负相关(P<0.05)。结论 颈内动脉狭窄程度和血流速度是颈内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发生高灌注脑出血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CT灌注成像(CTP)方法探讨烟雾病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对脑血流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2月至2015年5月本院就诊的烟雾病患者35例,由全脑血管造影术(DSA)确诊为烟雾病。分别于术前、术后7d检查头颅CTP,在术侧及对侧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划定相应位置作为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取得各参数后,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患者行颞浅-大脑中动脉搭桥术,94%患者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较术前增加,平均通过时间(MTT)较前缩短,达峰时间(TTP)无明显变化。术前、术后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对脑血容量(rCBV),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两两比较P0.05。相对达峰时间(rTTP)P0.05。结论 CT灌注成像(CTP)对烟雾病直接搭桥术患者术前、术后脑血流的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大脑中动脉(MCA)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不同脑梗死病灶类型的灌注状态。方法对89例MCA严重狭窄或闭塞患者进行头颅320排CTA+CT灌注成像检查,比较不同梗死病灶类型患者MCA闭塞率、侧支循环程度、MCA供血区灌注情况。结果 89例患者中,穿支动脉梗死(PAI)8例(9.0%)、皮质分支动脉梗死(PI)7例(7.9%)、大面积梗死(LTI)7例(7.9%)、分水岭梗死(BZI)43例(48.3%)、多发性脑梗死(MI)13例(14.6%)、无梗死灶11例(12.4%);不同类型梗死灶间MCA M1段病变、血管闭塞及不良侧支循环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类型梗死灶局部脑血流量(rCBF)患健比、达峰时间(TTP)患健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ZI组rCBF患健比显著高于LTI组与无梗死灶组(均P0.05);LTI组及BZI组TTP患健比显著高于无梗死灶组及PAI组(均P0.05),MI组TTP患健比较无梗死灶组升高(P0.05)。LTI组MCA供血区低灌注发生率显著高于无梗死灶组(P0.05)。不同亚型BZI组间低灌注异常及不良侧支循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灌注参数、MCA M1段病变及闭塞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LTI为失代偿期表现,低灌注发生率最高,其余类型为代偿期表现。皮质下型分水岭梗死较其他亚型侧支循环差,低灌注发生率更高,与血流动力学受损为主要病因的观点相符。MCA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脑梗死病灶类型以BZI为主。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CT指导下脑梗死患者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治疗的3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入选患者CT筛选后均采用纤溶酶原激活物静脉溶栓治疗,根据NIHSS评分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比较2组患者CT灌注成像下局部脑血容量(rCBV)、局部脑血流量(rCBF)、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及血管狭窄分级的差异。结果 37例患者痊愈3例(8.1%),有效27例(73.0%);神经功能无显著改善7例(18.9%),死亡2例(5.4%),2组NIH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7d复查CT并比较相关参数,2组患者缺血中心区rCBF、rCBV无显著差异,但有效组缺血边缘区rCBF、rCBV较无效组增加(P0.05),而rMTT、TTP时间较无效组缩短(P0.05),溶栓后有效组TICI分级显著高于无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溶栓治疗后多模式CT检查早期发现缺血边缘区相关指标及图像变化,为评估溶栓疗效、指导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临床应用CT灌注成像联合血管成像对老年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04—2015-12在我院进行诊治的77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给予CT灌注成像联合血管成像检查,并根据CT、MRI检查分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脑梗死2组,分析2组患者的发病情况及血管成像检查结果、CT灌注成像参数。结果 CI组患者的CBV、CBF较健侧明显下降(P0.05),TTP和MTT较健侧明显延长(P0.05);TIA组与健侧相比仅有TTP及MTT明显延长(P0.05),CBV和CBF无明显变化(P0.05);总血管狭窄发生率为66.23%;发生血管狭窄患者CTPI阳性率明显高于无出现血管狭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应用CT灌注成像联合血管成像能够为临床医师及时诊断、治疗老年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MOSAIC评分系统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支架置入术治疗的获益程度。方法在本院行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支架置入术的脑血管病患者26例,使用MOSAIC(multimodal stroke assessment using computed tomography)评分系统对患者术前神经影像资料进行评分,并同时用ASPECTS(Alberta stroke program early CT score)对患者手术前后头颅灌注CT情况进行评分,并对两者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26例患者术前MO-SAIC评分分为4组,4分组6例、5分组7例、6分组6例、7分组7例,4组病例经ASPECTS量表评分后的TTP改善程度分别为31.7%±14.17%、38.6%±15.73%、43.3%±10.33%、58.6%±13.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0.673,P0.05)。对患者术前MOSAIC评分与支架置入术后TTP改善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两者之间呈正相关(r=0.579,P0.002)。结论在多模式CT的基础上使用MOSAIC评分可以对支架置入术前患者的神经血管病理影像进行定量评价,MOSAIC评分越高的患者,支架置入术后TTP改善程度越好,支架治疗的获益程度更大。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320排动态容积CT全脑灌注成像(CTP)在脑梗死患者中的价值。方法对2014-01—2016-01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收治的33例脑梗死患者采取CT全脑灌注成像检查,测量梗死核心区、缺血半暗带(IP)与健侧镜像区的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达峰时间(TTP)及平均通过时间(MTT)值,计算梗死核心区及IP的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对脑血容量(rCBV)、相对达峰时间(rTTP)、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33例患者中,头颅平扫发现9例早期脑梗死征象,其余24例未发现异常。33例患者行CTP成像均发现异常灌注区,其中25例存在IP;与健侧镜像区对比,CBV无显著差异(P0.05),而TTP、MTT值明显延长,CBF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梗死核心区对比,CBF、CBV升高,TTP缩短,MTT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P区与梗死核心区rCBF、rCBV、rTTP、rMTT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例超急性期(发病6h以内)、15例急性期(发病6~72h)中11例、8例亚急性期(发病72h~14d)中4例存在IP。缺血半暗带分期:Ⅰ2期6例,Ⅱ1期12例,Ⅱ2期7例。结论 320排动态容积CT全脑灌注成像可通过注射一次对比剂获得常规CT、CTP、CTA数据,对脑梗死患者的病变部位、范围及有无IP等提供明确的影像学依据,且可对IP进行分期,为临床实现对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了可能,且显著降低了患者所受的辐射剂量,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9.
灌注磁共振成像在缺血性脑血管病外科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灌注磁共振成像(PWI)在缺血性脑血管病外科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并对外科治疗患者术前、术后均行PWI检查,以比较患者的脑血流灌注情况。结果本组患者中,单侧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9例,单侧大脑中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8例,颅内、外动脉系统多发性狭窄或闭塞5例,烟雾病2例。术前PWI显示局部脑血流量(rCBF)正常、平均通过时间(MTY)升高15例,rCBF降低、MTT升高8例,rCBF和MTT均正常1例。23例接受外科治疗,其中13例行支架血管成形术,4例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6例颞浅动脉一大脑中动脉(STA—MCA)动脉吻合术;术后PWI改善19例(82.6%),其中支架血管成形术12例(92.3%),颈动脉内膜切除术4例(100%),STA—MCA吻合术3例(50%)。结论PWI可以评价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脑血流灌注异常及外科治疗后有效地改善脑血流灌注的情况。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MCA)闭塞患者脑侧支循环建立情况及其对脑灌注的影响。方法 46例单侧MCA闭塞患者,均行320排CT血管成像(CTA)联合CT灌注成像(CTP)检查,根据侧支循环分布状况分为侧支循环丰富组和侧支循环减少组,获取双侧MCA供血区的各项脑灌注参数值,即局部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volume,CBV)、局部脑血容量(cerebral blood flood,CBF)、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TP)及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用Rcbv、Rcbf、Rttp、Rmtt表示患侧与健侧各灌注参数的比值。对比分析健患两侧的脑灌注差异及两组患者脑灌注的不同。结果相比健侧,患侧MCA供血区TTP明显延长(P0.05),CBV、CBF略升高(P0.05),MTT略延长(P0.05)。侧支丰富组Rcbv、Rcbf均高于侧支减少组(P0.05),Rmtt低于侧支减少组(P0.05),Rttp高于侧支减少组(P0.05)。结论丰富的脑侧支循环可以有效地改善闭塞MCA远端缺血区脑组织的血流灌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