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目的研究颅内囊性动脉瘤破裂的形态学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551例(共611个)颅内囊性动脉瘤的病例资料,以动脉瘤破裂作为最后评定指标,分为破裂组(341个动脉瘤)和未破裂组(270个动脉瘤),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分析数据。结果两组之间动脉瘤长、瘤颈宽、载瘤动脉平均直径、载瘤动脉近端与动脉瘤长轴夹角(IA)、瘤体长与瘤颈宽之比(AR)、瘤体最大径与载瘤动脉平均直径之比(SR)、动脉瘤面积与瘤颈处动脉面积之比(S1/S2)、存在子瘤有显著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瘤颈宽〈1.7 mm(OR=2.318,95%CI=1.381-3.893,P=0.001)、存在子瘤(OR=12.512,95%CI=7.827-20.002,P〈0.001)、S1/S2〉2.1(OR=2.460,95%CI=1.408-4.300,P=0.002)为颅内囊性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动脉瘤长、瘤颈宽、载瘤动脉平均直径、IA、AR、SR、S1/S2、存在子瘤是动脉瘤破裂的形态学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弹性蛋白酶诱导的兔囊状动脉瘤与人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的形态学差异.方法 采用弹性蛋白酶诱导的方法制作兔右颈总动脉起始部囊状动脉瘤模型18例,3周后行DSA并三维重建.测量动脉瘤瘤高、瘤宽、瘤颈宽、高径比(AR值)、颈宽角、载瘤动脉直径和载瘤动脉夹角,并与人眼动脉段动脉瘤对应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瘤高:兔动脉瘤组(5.32±1.65 )mm,人眼动脉段动脉瘤组(3.69±1.95) m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AR值:兔动脉瘤组1.34±0.57,人眼动脉段动脉瘤组0.94±0.5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兔动脉瘤组与人眼动脉段动脉瘤组的瘤宽、瘤颈宽、颈宽角、载瘤动脉直径和载瘤动脉夹角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弹性蛋白酶诱导的兔囊状动脉瘤在形态学上与人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相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相关的动脉瘤形态学参数。方法 回顾性分析114例颅内动脉瘤(61例未破裂动脉瘤,53例破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7个动脉瘤形态学参数[动脉瘤直径、动脉瘤高度与瘤颈宽度比值、动脉瘤高度与载瘤动脉直径比值(SR)、长宽比、入射角度、载瘤动脉角度和颈体角度)与动脉瘤破裂风险的关系。结果 动脉瘤长度越长,破裂风险越小(OR=0.470;95% CI 0.286~0.771;P=0.003);SR越大,破裂风险越大(OR=18.998;95% CI 2.851~126.607;P=0.002);颈体角度越大,破裂风险越大(OR=1.073;95% CI 1.023~1.125;P=0.004)。结论 SR、动脉瘤长度和颈体角度是判断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三维CTA(3D-CTA)成像在显微手术治疗脑动脉瘤破裂出血以及预测动脉瘤复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2016年06月至2017年06月入我院经诊断为脑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共140例,均采用显微手术夹闭瘤颈法治疗,其中60例(观察组)术前和术后1个月采用3D-CTA成像,另80例(对照组)采用DSA成像;比较两组术前诊断动脉瘤位置、形态、长度、瘤颈宽度、瘤体颈比(AR)、入射夹角、高度/载瘤动脉直径(SR)、瘤体钙化及血栓,指导手术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术后瘤颈夹闭完全率、新发动脉瘤、载瘤动脉狭窄或阻塞、瘤夹滑脱移位、线束硬化伪影和血管对比度值;随访6. 0个月,比较动脉瘤复发率。结果两组术前诊断动脉瘤位置、形态、长度、瘤颈宽度、AR、入射夹角、SR、瘤体钙化及血栓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指导手术成功率比较无差异,但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诊断瘤颈夹闭完全率、载瘤动脉狭窄或阻塞率比较无差异(P 0.05),观察组诊断新发动脉瘤和瘤夹滑脱移位率高于对照组,线束硬化伪影和血管对比度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诊断动脉瘤复发率无差异(P 0. 05)。结论 3D-CTA成像在显微手术治疗脑动脉瘤破裂出血的术前、术后以及预测复发中均有较好的应用价值,研究结果还需要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5.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颅内动脉瘤的几何形态参数与其破裂风险之间的关系,以筛选出关键的动脉瘤破裂风险预测因子。方法回顾性研究2009年3月至2011年4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院神经外科收治的44例颅内动脉瘤病例,共52枚侧壁动脉瘤,其中36枚破裂动脉瘤,16枚未破裂动脉瘤。采用三维头颅CTA获得动脉瘤三维影像,测定动脉瘤大小及纵横比等二维形态参数及动脉瘤入射夹角等三维形态参数。运用t检验、卡方检验及Pearson相关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破裂动脉瘤组与未破裂动脉瘤组相比,入射夹角、动脉瘤长径和瘤高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破裂组动脉瘤的入射夹角明显大于未破裂组。同样,破裂组动脉瘤较未破裂组具有更长的瘤长径和瘤高。Pearson相关分析示动脉瘤入射夹角与动脉瘤破裂风险最为相关。结论动脉瘤入射夹角与动脉瘤破裂风险密切相关,可作为预测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破裂风险的重要评估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LVIS密网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介入治疗单发颅内破裂小动脉瘤的近期疗效及对其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9年4月在我院就诊的70例单发颅内破裂小动脉瘤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35例)和支架辅助组(35例),常规组予以单纯弹簧圈栓塞介入治疗,支架辅助组予以LVIS密网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介入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的围术期指标、动脉瘤闭塞程度、动脉瘤影像特征、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支架辅助组相对于常规组的住院费用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在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上,支架辅助组明显小于常规组(P0.05)。支架辅助组的动脉瘤致密栓塞率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术后,支架辅助组动脉瘤的长度、高度、动脉瘤瘤体高度与瘤颈长度之比值(AR)、动脉瘤瘤体最大瘤深与近端载瘤动脉直径之比值(SR)水平显著小于常规组(P0.05)。支架辅助组的术后GOS评分优于常规组,且其并发症发生率为8.57%,显著低于常规组的31.43%(P0.05)。结论 LVIS密网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介入治疗单发颅内破裂小动脉瘤的近期疗效显著,可有效促进患者术后恢复,改善其术后动脉瘤影像特征及GOS评分,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igh-resolusion magnetic resonance vessel wall imaging,HR-VWI)评估颅内动脉瘤的可行性。方法根据动脉瘤是否破裂,将接受HR-VWI检查的颅内动脉瘤分为破裂组(n=12)和未破裂组(n=88),对比两组动脉瘤的部位、大小、瘤颈宽度、高/颈比(aspect ratio,AR)、子囊和瘤壁强化等级。以动脉瘤是否破裂为因变量,以上各因素为自变量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未破裂动脉瘤中,对症状性亚组(n=8)和无症状亚组(n=80)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破裂组的动脉瘤大小(t=2.187,P=0.031)、AR(t=3.164,P=0.002)、子囊比例(P=0.012)和瘤壁强化分级(P0.001)大于未破裂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提示瘤壁强化等级是破裂动脉瘤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2)。未破裂动脉瘤中,症状性亚组瘤壁强化分级(P0.001)和AR(t=3.939,P0.001)大于无症状亚组。结论破裂动脉瘤中HR-VWI瘤壁强化分级高于未破裂动脉瘤,症状性未破裂动脉瘤存在瘤壁强化现象。有必要获得瘤壁的组织学标本,与HR-VWI结果对照分析,进一步研究瘤壁强化的机制和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IA)破裂的影响因素,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湖南省长沙市湘雅医院收治的474名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单因素、多因素分析等方法对性别、年龄、多发性动脉瘤、既往患病史、吸烟、饮酒、形态学特征等颅内动脉瘤破裂的可能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单发动脉瘤以及既不吸烟也不饮酒人群常见于女性(OR=2.16,95%CI:1.40,3.34)、多发性动脉瘤(OR=2.18,95%CI:1.34,3.56)以及既往既吸烟又饮酒(OR=5.01,95%CI:1.96,12.83)人群是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动脉瘤形态学特征自身对照配对t检验分析:动脉瘤高度、动脉瘤横径、动脉瘤高度/横径、最大瘤颈、最小瘤颈、最小瘤颈/载瘤动脉直径、动脉瘤角度、存在子囊或分叶是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结论综合各类可能影响动脉瘤破裂的因素,制定最佳治疗方案以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9.
颅内动脉瘤一旦破裂后病死率和致残率均很高,对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的评估至关重要。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动脉瘤形态学参数评估。既往报道提出与动脉瘤破裂风险相关的形态学参数有动脉瘤最长径(D)、动脉瘤纵横比(AR)、动脉瘤尺寸比(SR)、动脉瘤长宽比(D/W)及动脉瘤入射角度(IA)等。动脉瘤形态学参数的现阶段测量金标准是3D-DSA重建后人工测量,但由于最优视图选取等导致测量结果存在局限。自动化智能测量用分离动脉瘤、重建载瘤动脉等方式,可以使动脉瘤测量更加精确,从而在智能测量的基础上,进一步评估动脉瘤形态学参数与破裂风险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双微导管技术栓塞复杂颅内动脉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背景尽管球囊或支架辅助栓塞技术已在临床广泛应用,但是对于结构复杂的颅内动脉瘤如相对宽颈的微小动脉瘤或宽颈分叶状、有重要分支血管自瘤颈部或体部发出的动脉瘤,微弹簧圈栓塞治疗仍是一种挑战。本研究旨在评价双微导管技术栓塞结构复杂颅内动脉瘤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与结果 33例复杂颅内动脉瘤位于前交通动脉(7例)、后交通动脉(14例)、眼动脉段(3例)、脉络膜前动脉(3例)、小脑后下动脉起始部(3例)、大脑中动脉分叉部(2例)和基底动脉顶端(1例)。动脉瘤颈宽/体宽平均为0.80±0.21(0.53~1.33)、体宽/高度为1.12±0.37(0.55~2.12)和高度/颈宽为1.26±0.41(0.65~2.96);瘤颈直径≥4mm者7例、颈宽≥高度者9例、颈宽≥体宽者8例;微小动脉瘤(最大径≤3mm)9例,有重要分支血管自瘤颈发出者13例。均采用双微导管技术施行微弹簧圈栓塞治疗,并且获得成功,其中动脉瘤致密填塞19例、瘤颈残留14例,术后脑血管造影检查12例弹簧圈襻突出于瘤颈之外,但均不影响血流。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2分者3例、0~1分者30例;仅1例患者术后1年行脑血管造影检查显示瘤颈微弹簧圈少许压缩,且动脉瘤瘤颈呈"狗耳朵"样再通显影。结论双微导管技术栓塞颅内复杂动脉瘤可行、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基于临床-影像组学特征的机器学习模型预测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的效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153例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利用单因素分析筛选出影响动脉瘤破裂的临床特征;收集DICOM格式影像数据,利用3D Slicer软件对载瘤动脉进行三维重建与分割,利用radiomics插件提取动脉瘤的形态学特征,并利用LASSO算法筛选影响动脉瘤破裂的重要形态学特征;构建基于临床和形态学特征的机器学习模型,计算各模型预测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的曲线下面积、准确度、精准度、灵敏度、特异度。结果 153例中,破裂动脉瘤43例(破裂组),未破裂动脉瘤110例(未破裂组)。与未破裂组相比,破裂组高血压病人占比较高(P<0.05)。与未破裂组相比较,破裂组动脉瘤形态学特征的伸长率、球形度明显缩小(P<0.05),而动脉瘤最小轴径、最大轴径、冠状面最大直径、最大三维直径、网格体积、表面积、表面积体积比和体素体积明显增大(P<0.05)。纳入分析的14个形态学特征经过LASSO回归与十折交叉验证选择最优lambda值0.023,最终筛选出6个最优形态学特征,根...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后交通动脉瘤破裂的临床及形态学的危险因素,指导临床进行干预。方法回顾性分析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5年1月—2018年5月诊治的184例后交通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动脉瘤破裂组(破裂组,138例)及动脉瘤未破裂组(未破裂组,46例)。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和形态学指标与动脉瘤破裂的关系。在未破裂组患者中,比较伴动眼神经麻痹(oculomotor nerve paralysis,ONP)与不伴动眼神经麻痹患者之间,临床及形态学指标上的差异。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破裂组与未破裂组高血压病(χ~2=4.174,P=0.04)、瘤高/瘤颈(aspect ratio,AR)≥1.5 (χ~2=8.575,P=0.003)、瘤顶指向后下外(χ~2=17.435,P=0.01)的比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显示,高血压病(OR=3.443,P=0.004)、AR≥1.5(OR=1.011,P=0.047)、瘤顶指向后下外(OR=5.704,P=0.016)是后交通动脉瘤破裂的独立的危险因素。在未破裂组中,伴ONP与不伴ONP患者之间比较,AR均值(t=9.433,P=0.003)和瘤顶指向后下外(χ~2=24.840,P=0.00)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AR≥1.5、高血压病史、瘤顶指向后下外是后交通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AR较大及瘤顶指向后下外可能是伴动眼神经麻痹的后交通动脉瘤破裂风险较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责任动脉瘤CT血管造影(CTA)特征。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8年3月间我院诊治的颅内多发动脉瘤患者30例为研究对象,共39个动脉瘤,经检测确认破裂动脉瘤30个,未破裂动脉瘤9个,比较两者CTA形态学特征。结果破裂动脉瘤瘤颈宽、高度、长径、AR、BN和SR值均明显大于未破裂动脉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可见,AR、SR曲线下面积最高,分别为0.793和0.837,对应的最佳临界值则分别为1.38和1.8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AR和SR与动脉瘤破裂具有独立相关性。破裂动脉瘤中,形态不规则的比例为66.7%,明显高于未破裂动脉瘤的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TA下责任动脉瘤特征表现为AR和SR数值较大(临界值分别为1.38和1.84),瘤体形态不规则。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破裂与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与形态学差异,分析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镜像后交通动脉瘤病人(均为一侧破裂,一侧未破裂)的临床资料,均行3D—DSA检查,建立数值模型。将16个动脉瘤按是否破裂分组,分析破裂组与未破裂组之间的形态学与血流动力学参数特征。结果破裂组动脉瘤平均擘面切应力(WSS)明显低于未破裂组(P〈0.05);而低壁面切应力面积(LSA)比率和体颈比值明显高于未破裂组(P〈0.05)。剪切震荡指数(OSI)、动脉瘤直径、大小比率、血管角度和动脉瘤倾角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镜像后交通动脉瘤可能是研究动脉瘤破裂风险的理想模型,血流动力学与形态学在判断动脉瘤破裂风险方面同等重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破裂的原因、预防及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颅内前循环动脉瘤夹闭术中发生动脉瘤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载瘤动脉显露后发生破裂27例,未显露载瘤动脉时发生破裂10例。按G0s评分标准评估患者预后,1-3分24例,4-5分13例。结论术前仔细研究影像学资料、平稳的麻醉管理、术中轻柔操作、尽量减少牵拉、锐性分离瘤颈可减少动脉瘤的术中破裂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静脉注入造影剂的CTA与3D-DSA对于诊断颅内动脉瘤准确性的对比评价。方法 13例通过血管造影偶然发现的15个颅内囊性动脉瘤。对于每个患者,我们均进行静脉注射造影剂的CT血管造影和传统的血管造影包括三维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后处理过程中,应用多平面重建技术对于每个动脉瘤的最大直径、瘤颈直径、动脉瘤高度、最大宽度、凸起高度、载瘤动脉直径和载瘤动脉与动脉瘤顶端之间的夹角进行仔细测量。结果 3D-DSA和静脉注射造影剂的CT血管造影都能提供高质量的图像而没有运动伪像。所有参数的测量表明二者对颅内动脉瘤形态的诊断具有极高的相似性(P≤0.001)。结论 CTA是一种可行的、可视的、无创性的诊断囊状脑动脉瘤的手段并且通过评估动脉瘤的大小和几何形态可以提供与传统三维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相媲美的可靠的诊断信息。此初步结果提示CTA可能成为脑动脉瘤介入治疗前取代DSA的一个有前途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地探讨应用高顺应性球囊辅助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方法回顾分析33例颅内宽颈动脉瘤,颈/体≥0.7或瘤颈宽≥4mm,6例动脉分叉部动脉瘤应用高顺应性HyperForm球囊辅助弹簧圈技术治疗,其他27例宽颈动脉瘤应用HyperGlide球囊辅助弹簧圈技术治疗。结果33例应用高顺应性球囊辅助弹簧圈技术治疗的颅内宽颈动脉瘤的病例,25例完全填塞,5例次全填塞(≥90%),3例不全填塞(<90%);1例术中动脉瘤破裂,2例术中血管痉挛,23例影像随访6-12个月,无动脉瘤复发,载瘤动脉保持通畅其他10例临床随访,9例症状好转,1例死亡。结论在填塞颅内宽颈动脉瘤时选择合适的高顺应性球囊,可使部分颅内宽颈动脉瘤得到致密稳定的填塞。  相似文献   

18.
颅内动脉瘤手术中破裂的发生率在7~51%,可发生于从麻醉至夹闭瘤颈的任何阶段,但大多发生于分离动脉瘤颈和夹闭瘤颈时。动脉瘤破裂的部位多发生于瘤壁上的薄弱处或原有瘤囊与新形成的瘤囊交界处。从手术一开始就应采取措施防止破裂,包括低血压麻醉,暂时性控制载瘤动脉和显微技术。对低血压和暂时夹闭动脉的优缺点作了比较。为防止脑缺血,用体感诱发电位监测是一种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IA)破裂的影响因素,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湖南省长沙市湘雅医院收治的474名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单因素、多因素分析等方法对性别、年龄、多发性动脉瘤、既往患病史、吸烟、饮酒、形态学特征等颅内动脉瘤破裂的可能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 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单发动脉瘤以及既不吸烟也不饮酒人群常见于女性(OR=2.16,95%CI:1.40,3.34)、多发性动脉瘤(OR=2.18,95%CI:1.34,3.56)以及既往既吸烟又饮酒(OR=5.01,95%CI:1.96,12.83)人群是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动脉瘤形态学特征自身对照配对t检验分析:动脉瘤高度、动脉瘤横径、动脉瘤高度/横径、最大瘤颈、最小瘤颈、最小瘤颈/载瘤动脉直径、动脉瘤角度、存在子囊或分叶是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结论 综合各类可能影响动脉瘤破裂的因素,制定最佳治疗方案以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20.
颅内动脉瘤夹闭的手术配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颅内动脉瘤是脑动脉的异常膨出,未破裂的患者无任何症状,如果瘤体破裂,则出现颅内出血,死亡率和致残率极高.动脉瘤夹闭是用动脉瘤夹夹闭瘤颈,将动脉瘤排除于血液循环之外,并保证载瘤动脉通畅,这是目前动脉瘤最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