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3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丙型肝炎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危害极大,已成为严重的社会和公共卫生问题。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国际间人员流动频繁,丙型肝炎在人群间传播更加国际化。因此检测丙型肝炎病毒通过国际口岸的流入是我国管控丙肝流行的重要环节。方法目前用于检测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方法主要有抗体检测和核酸检测,但抗体检测有较长的"窗口期",而核酸检测对技术要求较高,检测时间长,因此不适用于出入境人员的快速检测要求。结果本文概述了目前丙型肝炎病毒的检测技术概况,并对在出入境人员中如何进行快速检测的方法和应用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益生菌预防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Ovi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和万方数据库,收集益生菌预防早产儿NEC的RCT,检索时间均从建库至2016年3月。2名评价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偏倚风险,采用 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33个RCT (n=8 248)。Meta分析结果显示:①低出生体重儿(LBWI):益生菌降低NEC 2级以上(包括2级和3级)发生率[OR=0.26(95%CI:0.10~0.66)]、3级发生率[OR=0.29(95%CI:0.11~0.78)]、缩短达全肠道喂养时间[WMD=-3.57(95%CI:-5.79~-1.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益生菌组和对照组总病死率[OR=0.80(95%CI:0.50~1.28)]和脓毒症发生率[OR=0.50(95%CI:0.13~1.9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益生菌降低NEC 2级以上发生率[OR=0.34(95%CI:0.26~0.44)]、3级发生率[OR=0.39(95%CI:0.20~0.76)]、总病死率[OR=0.55(95%CI:0.44~0.69)]、NEC相关病死率[OR=0.38(95%CI:0.21~0.69)]和脓毒症发生率[OR=0.77(95%CI:062~09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益生菌组和对照组达全肠道喂养时间 [WMD=-128(95%CI:-262~00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超低出生体重儿(ELBWI):益生菌缩短达全肠道喂养时间 [WMD=-170(95%CI:-285~-0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益生菌组和对照组的NEC 2级以上和3级发病率、总病死率、NEC相关病死率和脓毒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预防性使用益生菌可减少LBWI和VLBWI的NEC 2级以上以及3级发生率,缩短达全肠道喂养时间,并降低VLBW的总病死率、NEC相关病死率和脓毒症发生率,但纳入研究在研究设计、方法学等方面仍存在局限性,仍需开展更多高质量研究予以验证。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利用二聚体蝎型荧光探针法,建立一种可广泛应用且敏感、特异的检测志贺菌的荧光定量PCR技术。方法 根据编码志贺菌ipaH基因的核苷酸序列设计引物和荧光探针,采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用于志贺菌检测的定量标准品,通过对荧光定量PCR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的摸索,建立了检测志贺菌的二聚体蝎型探针定量PCR方法。结果 成功构建了志贺菌重组质粒标准品和志贺菌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通过特异性、敏感性、稳定性和重复性验证,结果表明具有较好的特异性、敏感性、稳定性和重复性;对比分离培养标本,二者符合率为100%;对比TaqMan方法,本方法具有更敏感、省时、成本低的特点。结论 建立了一种以二聚体蝎型荧光探针技术为基础的志贺菌荧光定量PCR检测法,为研制新型的检测试剂盒奠定了基础,可应用于食品卫生监管以及传染病诊断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血管内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技术要点、并发症防治,评估该技术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应用30只支架辅助栓塞治疗27例29个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1例支架半释放时支架出现变形,2例弹簧圈术中出现移位,其中1例以1支架覆盖并固定,另1例移位至大脑中动脉远端.1例患者用1只支架覆盖2个毗邻的小宽颈动脉瘤,其中1个动脉瘤支架覆盖后再以弹簧圈填塞.余病例术中均成功释放支架并使用弹簧圈填塞.全部病例术毕即刻造影显示动脉瘤闭塞>90%27个.16例临床随访1~7个月,均无再出血或血栓栓塞的症状.全脑血管造影随访5~7个月共6例示支架无移位,动脉瘤无再显影.结论 颅内支架的使用为宽颈动脉瘤的治疗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但支架的置入存在一定风险,其长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与随访.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高斯扩散模型研究口岸化学因子事件中的化学因子扩散模拟和污染区域的划分,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高斯扩散模型对口岸中化学因子的扩散进行计算机模拟,结合几个典型的化学毒剂的中毒浓度对扩散后气溶胶的浓度和分布进行污染区域的划分。结果通过对常见的化学有害因子包括沙林、梭曼、维埃克斯、芥子气、光气、氢氰酸进行模拟计算,可以得出不同气象、植被条件下化学毒剂的污染情况,准确划定风险区域。结论利用高斯扩散模型可以精确模拟出口岸化学因子的扩散并划分污染区域,为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行微血管减压术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产生的相关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3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并行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 结果 26例患者经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后疼痛完全缓解,总体有效率86.67%。术中见责任血管为小脑上动脉14例,小脑前下动脉7例,岩上静脉及其分支6例,3例患者术中未见明确责任血管;术后并发症:低颅压5例,脑脊液鼻漏1例。平均随访(20.53±12.41)个月,复发率为3.33%(1/30)。 结论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手术操作较易掌握,复发率低。小脑上动脉与小脑前下动脉是最常见的责任血管,术中应仔细辨认责任血管并对三叉神经充分减压,术后应注意低颅压及脑脊液漏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正随机对照试验(RCT)被公认为评价医疗干预措施效果的金标准[1,2]。但在研究罕见病、慢性疾病及涉及伦理学或长期疗效观察等问题上,随机对照试验的可行性较低,而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等非随机对照研究(NRSI)更易达到研究目标,并且也是评估干预疗效的重要方法[3-6]。且一些学者在对RCT和观察性研究进行对比后,认为一个大样本的试验设计完善的非随机研究比一个小样本的设计不佳的RCT更加可取[7,8]。目前,许多评价观察性研究方法学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探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HCVcAg)、HCV病毒抗体(抗-HCV)及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丙型肝炎病毒RNA(HCV-RNA)用于丙型肝炎诊断的价值。方法随机选择2014年8月至2015年10月进行HCVcAg、抗-HCV及HCV-RNA检测的疑似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180例为研究对象,纳入同期体检人员200例为健康对照。对比观察3种检测方法的检测结果。结果 180例受检人员经HCV-RNA定量检测,阳性检出率为61.11%(110/180),抗-HCV阳性检出率为52.22%(94/180),HCVcA阳性检出率42.22%(76/180)。200例健康对照人员HCV-RNA阳性检出率为0.50%(1/200),HCVcAg阳性检出率为7.00%(14/200),抗-HCV阳性检出率为9.00%(18/200)。结论 RT-PCR检测HCV-RNA是丙型肝炎感染最为准确的方法,HCVcAg、抗-HCV联用或者抗-HCV、RNA(HCV-RNA)联用,可提高检测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呼吸道感染是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随着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在人流和物流集中的国境口岸传播风险极高。因此当务之急是口岸卫生检疫部门寻找一种多通量、检测速度快、特异性高和准确性好的呼吸道病原体检测技术。方法目前呼吸道病原体检测技术主要有微生物的分离培养、血清免疫学和核酸检测技术,但是存在检测时间长、通量小和不适合口岸现场检测等缺点,不能满足口岸现场检测要求。结果总结分析呼吸道病原体的检测技术,微流控技术应用在口岸呼吸道传染病检测具有很强的实用性。结论微流控技术具有通量大、便携性和准确性好等优点,可以满足口岸呼吸道传染病检测的方法要求。  相似文献   
10.
脑动静脉畸形(anteriovenous malformation,AVM)是神经外科常见的血管性疾病,1854年由Luschka首先描述,检出率为1.11~1.4/10万人/年。平均发病年龄38.3岁。峰值20~30岁。1病因学、病理生理、分型分级及临床表现脑AVM的发生与发展受多因素、多步骤调控与影响,目前研究较多的有:(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growth factor,VEGF)、促血管生成素(angiopoietin,Ang)、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TGF-β)、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和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latelet-dericed growth factor-2β,PDGF-2β)等。目前研究结果提示脑AVM的发生与上述细胞因子和传导通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