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8篇
耳鼻咽喉   4篇
神经病学   7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介绍侵犯颅底骨质及鼻窦的前颅窝底脑膜瘤的手术方法及颅底重建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大冠状或小冠状皮瓣开颅,骨膜向前完整分离,分块切除肿瘤后,咬除或磨除颅底受侵蚀及增生的骨质,将突入鼻窦内的肿瘤切除。切取患者下腹部合适大小的脂肪组织,修剪后填塞入颅骨缺损处,将额骨骨膜翻下,严密缝合骨膜和颅底缺损处周边正常硬膜,用耳脑胶在缝合处粘合一圈。结果:按照Simpson标准,12例Ⅰ级切除,1例Ⅱ级切除。术后并发症包括无菌性脑膜炎3例,额叶症状包括多语、躁动、欣快及缄默3例,无脑脊液漏及颅内感染,无死亡。病理诊断均为良性脑膜瘤,其中2例为细胞增生活跃。随访9个月~8年,平均3.4年,肿瘤无复发。结论:脂肪填塞颅底缺损处,带蒂骨膜与缺损周边正常硬膜严密缝合,用生物胶加固缝合处能有效防止脑脊液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组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特点。方法:417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按照年龄段分成3组:0~39岁组、40~59岁组和60岁以上组,从性别、外伤史、潜在出血因素、受伤至就诊时间、脑萎缩、首发症状和血肿量等方面进行临床特点分析。结果:随着年龄增加,外伤史、潜在出血因素、脑萎缩、首发精神意识障碍、偏瘫症状出现概率增加,而首发颅高压、癫痫症状出现概率减少(P<0.001)。60岁以上组受伤至就诊时间长于其他两组(P<0.05),随年龄的增加血肿量有加大的趋势(P<0.05)。结论:不同年龄组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在首发症状、外伤史、潜在出血因素、是否合并脑萎缩、受伤至就诊时间、血肿量等方面有差异。  相似文献   
3.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在颅脑损伤中的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NSE)与颅脑损伤及其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 用RIA法测定了 70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血清NSE含量 ,结合Glasgow昏迷和预后分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⑴重型 (a)、轻型 (b)颅脑损伤患者与对照组(c)的血清NSE水平分别为 ( 2 5 8± 10 8)ng/ml、( 19 6± 8 9)ng/ml和 ( 9 5± 2 8)ng/ml ,存在显著性差异 (Pa -b<0 0 5 ,Pa -c<0 0 1,Pb -c<0 0 1) ;⑵死亡植物生存组 (e)、残废组 (f)和恢复良好组 (g)的血清NSE水平分别为 3 1 3± 11 0ng/ml、2 3 0± 8 7ng/ml和 16 3±7 5ng/ml ,两两对比差异明显 (Pe-f<0 0 5 ,Pe -g<0 0 1,Pf-g<0 0 5 ) ;⑶血清NSE≥ 2 2ng/ml组和NSE <2 2ng/ml之间 ,死亡植物生存率、残废率和恢复良好率有显著性差异 ( P <0 0 5 )。结论 伤后早期血清NSE水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脑损害的程度 ;同时在颅脑损伤的预后评估上 ,是较重要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靶向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uPAR) 的免疫毒素DTAT 和DTATEGF 对人胶质母细胞瘤体外和祼小鼠脑内生长的影响。方法:MTT 法检测靶向毒素DTAT,DTATEGF 对体外培养的人胶质瘤U87-luc 细胞系及人脐静脉细胞系(HUVEC) 的增殖影响。建立祼小鼠脑内荧光素酶标记的人胶质母细胞瘤模型。加强对流给药(CED) 方式瘤内泵入1 μg 的DTAT,DTATEGF 或对照液,生物荧光显像(BLI) 检测肿瘤生物荧光信号强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肿瘤微血管密度(MVD)。结果:体外实验显示DTAT 和DTATEG 高效抑制uPAR 表达阳性的U87-luc 和HUVEC 细胞系增殖,DTATEGF 和DTAT 抑制U87-luc 的IC50 值分别<0.01 nmol/L 和<1 nmol/L。裸小鼠肿瘤荧光信号检测显示两治疗组的信号强度较对照组增长缓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TATEGF 和DTAT 组肿瘤标本的MVD 分别为 (25.1±6.5) /mm2 和(31.6±5.2) /mm2,明显少于对照组(51.3±7.4) /mm2 (P<0.01)。结论:靶向uPAR 的 DTAT 和DTATEGF 能明显抑制胶质瘤U87-luc 肿瘤细胞增殖,抑制祼小鼠脑内胶质瘤生长及其新生血管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海马病变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2005年8月至2010年4月在我科手术治疗的44例海马病变的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其手术结果和并发症。结果:44例病人中以癫痫为首发症状者有40例,占90.9%。病理结果为:胶质瘤18例,海绵状血管瘤9例,海马硬化12例,海马皮质发育不良2例,非典型性增生、外伤性疤痕及软化灶各1例。其中13例行前内颞叶切除术,31例经侧裂行选择性杏仁核海马及海马病变切除术。癫痫病人随访37例,平均随访时间15.7月,其中I级27例(73.0%),II级5例(13.5%),III级4例(10.8%),IV级1例(2.7%)。围手术期无死亡,偏瘫1例,明显视野缺损2例。胶质瘤病人术后随访期间远处复发死亡2例。结论:海马病变以癫痫为主要临床表现,手术治疗效果满意,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听神经瘤术中电生理监测技术常见问题的处理,提高面神经解剖保留率。方法 192例听神经瘤患者手术时均在面神经电生理监测下进行,采用枕下乙状窦后经内听道入路,显微外科切除肿瘤,术后对面神经功能进行评估。结果肿瘤全切1 8 3例(95.3%),面神经完整解剖保留185例(96.4%)。长期随访病例面神经功能良好率83.0%,术中F波监测结果与术后面神经功能之间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听神经瘤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的运用可明显提高面神经的解剖保留率和功能保留优良率,术中F波监测不仅可实时反馈面神经功能状态,而且可为术后面神经功能的预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心脏手术后病人动脉血乳酸监测的临床价值。方法:分析200例心脏手术病人(死亡组9例,治愈组191例)术后动态血乳酸水平与预后的关系。结果:手术治愈组和死亡组病人48h的动脉血乳酸水平分别为(1.2&#177;0.3)和(5.6&#177;0.9)mmol/L,治愈组病人的血乳酸水平在24h内下降至正常;死亡组病人的血乳酸水平持续升高,而且持续时间长;乳酸的动态变化比pH和BE更能敏感地提示病情和预后。结论:动脉血乳酸水平越高,持续时间越长,病情越危重,死亡率越高,血乳酸水平可作为心脏手术病人预后的一项理想、直观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8.
微血管减压术100例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总结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及舌咽神经痛的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6月至2009年11月作者完成100例微血管减压术和随访结果。结果三叉神经痛51例,术后满意率达96.1%,包括完全治愈46例(90.2%),显效3例(5.9%),无效2例(3.9%);所有病人均有随访,时间1~25月,复发3例。面肌痉挛44例,治愈42例(95.5%,包括抽搐术后立即消失35例,延迟痊愈7例),2例无效(4.5%);随访:无复发。舌咽神经痛5例,术后完全治愈4例,仍存在轻微疼痛1例。随访:1年后复发1例,2年后加重再次手术治愈。1例术后存在轻微疼痛3月后加重。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及舌咽神经痛最有效的方法,适当的体位和骨窗,熟练的显露和垫隔技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经侧裂入路治疗颞叶内侧病变的适应证及手术效果.方法 对2005年7月至2009年7月采用经侧裂入路治疗的26例颞叶内侧病变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其手术结果和手术并发症.结果 海绵状血管瘤6例,胶质瘤7例,胶质增生1例,海马硬化12例.海马硬化患者切除全部杏仁核及2.5~3.0 cm的海马组织.海绵状血管瘤合并癫痫者除切除病灶及附近的含铁血黄带和胶质瘢痕外,还切除周围部分正常海马组织.胶质瘤全切5例,2例次全切.脉络膜前动脉损伤致偏瘫1例,术区血肿1例,动眼神经损伤1例,视野缺损11例.结论 经侧裂入路切除颞叶内侧病变临床疗效满意,严重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免疫毒素DTATEGF对体外培养的人NSCLC脑转移瘤细胞增殖、凋亡及其对肿瘤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MTT法检测不同浓度靶向毒素DTATEGF对体外培养的人NSCLC脑转移瘤PC9-BrM3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仪分析DTATEGF作用于PC9-BrM3细胞系48h后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变化。12只皮下种植肿瘤的裸小鼠分为2组:瘤床内分别注入DTATEGF或对照液2ug,隔天一次,共5次,测量肿瘤体积及其微血管密度(MVD)。结果:DTATEGF明显抑制PC9-BrM3细胞的体外增殖,呈剂量依赖关系,其诱导PC9-BrM3细胞凋亡,1pmol/L的DTATEGF作用PC9-BrM3细胞48h后细胞凋亡率为(64.0±0.5)%,对照组为(1.5±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细胞周期检测显示:DTATEGF处理组SubG0/G1期和s期细胞别为(32.0±1.5)%和(2.0±0.4)%,而空白对照组分别为(5.0±0.6)%和(11.4±0.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动物实验显示DTATEGF处理组肿瘤体积较对照组生长缓慢,且DTATEGF处理组MVD为(15.6±4.6)/mm2,而空白对照组为(31.2±5.4)/m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TATEGF抑制PC9-BrM3增殖、诱导细胞凋亡,明显抑制裸小鼠皮下种植的人NSCLC脑转移瘤细胞的生长及其新生血管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