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目前胸腹主动脉置换术(TAAR)中股静脉-股动脉转流的体外循环管理相关报道较少.文中旨在探讨采用股静脉-股动脉转流下TAAR术中的体外循环管理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4月东部战区总医院心胸外科9例接受TAAR体外循环管理患者的临床资料.TAAR术中采用股静脉-股动脉插管部分体外循环转流联合...  相似文献   

2.
股动、静脉插管动力辅助静脉引流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股动、静脉插管动力辅助静脉引流体外循环的临床应用价值及方法。方法 对14例使用股动、静脉插管体外循环的患者术中及术后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以评价该方法在心血管外科手术中的应用及分析其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处理对策。结果 (1)股动、静脉插管辅助静脉引流可作为一种可靠,快速及无需开胸的体外循环及辅助循环的方式。(2)股静脉插管是手术的关键性步骤;(3)手术过程中动、静脉系统的压力监测是手术安全的重要保证。结论 作为一种新的体外循环及辅助循环手术方法,股动、静脉插管辅助静脉引流是一种可靠的体外循环技术,是传统体外循环的补充,对急诊病例的抢救和常规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有不可替代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股动、静脉及右侧颈内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在机器人微创心脏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2007年1月至2011年6月,400例患者接受机器人("达芬奇S")微创心脏手术,其中体外循环下214例,术式包括房间隔或室间隔缺损修补105例,二尖瓣成形或置换76例,心房黏液瘤切除33例。术中食道超声引导下右侧股、动静脉及右侧颈内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除心脏不停跳术式外,升主动脉顺行灌注含血冷停搏液或康斯特保护液(HTK液)进行心肌保护,Chitwood钳经胸阻断升主动脉。体外循环采用浅低温、中流量灌注,灌注中采用负压辅助静脉引流及连续动脉血气监测。体外循环停止后,股动脉插管处重建,颈内静脉压迫止血。结果体外循环时间45~206(104±39.7)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21~117(67.8±32.3)min。股动脉插管直径(15~20)Fr,股静脉插管直径(19~23)Fr,颈内静脉插管直径(15或17)Fr。术后髂静脉及股总静脉栓塞3例,股动脉栓塞2例,经华法林或Fogarty导管取栓后治愈。结论机器人微创心脏术中,右侧股动、静脉及右侧颈内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由于股静脉穿刺并发症出现的可能性大,再加上属于深静脉又不便管理等要求的严格性,一般情况下输血、输液是不主张做股静脉入路的。但是,在我院进行的体外循环手术对于病情较重的12岁以下患儿均作股静脉穿刺置管,因为此处不受浅静脉输注缺点之限,特别是在撤停体外循环机后根据中心静脉压及尿液滴数控制输液、输血,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对两代小儿胸腔镜双极股静脉插管流体力学的对照研究,评价改良的第二代小儿胸腔镜双极股静脉插管的体外流体力学特征。方法 以第一代小儿胸腔镜双极股静脉插管(对照组)作为对照,利用体外循环机测量出不同流量下改良第二代小儿胸腔镜双极股静脉插管(实验组)两端压力差。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在同一流量1-5 L/min时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的压力差更低;流量6 L/min时,统计学差异更显著(P〈0.01)。结论 改良的第二代小儿胸腔镜双极股静脉插管体外流体力学性能优于第一代小儿胸腔镜双极股静脉插管。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采用股-股体外循环技术成功救治严重呼吸道梗阻患者的体会。方法回顾性地分析了3例经体外循环辅助下解除呼吸道梗阻手术的临床资料。3例患者均通过右侧股动静脉建立体外循环,其中1例为袖式气管切除,1例为气管内异物取出,另1例为压迫气管肿瘤切除。结果 3例患者呼吸困难症状明显缓解,体外循环时间27~147 min,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结论通过体外循环解除严重呼吸道梗阻是可行的。围手术期保持呼吸道畅通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体外循环在非心脏外科手术及急诊抢救中的应用经验,旨在进一步拓宽体外循环技术在综合医院多学科领域里的应用范围。方法 2005年1月~2012年3月共完成的9例体外循环技术在非心脏外科手术及急诊抢救中的应用。4例采用股-股转流技术,1例采用升主动脉-上下腔静脉插管转流技术,2例分别采用降主动脉和右心房插管输血技术,2例分别采用升主动脉与股静脉和升主动脉与上腔静脉+股静脉插管转流技术。结果 9例体外循环转流顺利实施,体外循环时间17~180 min,3例阻断时间29~46 min,8例手术及急救成功,术后顺利康复出院,1例心脏骤停的冠心病患者抢救无效,心脑复苏失败,死亡。结论体外循环技术的应用,使传统方法难以完成的高难度非心脏外科手术获得成功,也为非心脏外科手术术中大出血的急诊抢救提供新的救治手段。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利用股一股静脉转流术治疗下肢髂一股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的效果,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06年5月我科利用人造血管或自体大隐静脉行股-股静脉转流术治疗33例患者资料。随访6~36个月,平均21个月,其中患肢明娃消肿25例;站立后患肢肿胀,平卧后缓解5例;效果不明显者3例;显效率为75.7%。认为股-股静脉转流术是治疗下肢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并介绍一种新的股疝修补术:股环无张力结网修补术。方法股环无张力结网修补股疝;显露股环,于腹股沟韧带和趾骨疏韧带用1号丝线连续交叉缝合,无张力结网封阻股环。腹股韧带和耻骨疏韧带不靠拢,保持原位。回顾性分析1995年11月~2003年11月行股环无张力结网修补26例股疝病人的近期和远期疗效并与以往的手术后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股环无张力结网修补组,近期无张力性疼痛,恢复快,远期无复发,无慢性疼痛。结论这是一种很好的手术方式.值得优先选用。  相似文献   

10.
经皮体外循环心肺复苏与常规复苏的对比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右颈动脉插管急诊体外循环心肺复苏的方法与效果。方法:健康成年雄性杂种犬18只平均分成3组,窒息心跳停止建立模型,A组行常规心肺复苏,B组经股动静脉穿刺体外循环复苏,C组经颈动脉、股静脉穿刺体外循环复苏。结果:B、C两组自主循环恢复(ROSC)率显著高于A组,ROSC前C组冠脉灌注压(CPP)、平均动脉压(MAP)高于B组。结论:颈动脉插管较股动脉插管体外循环心肺复苏提供更佳的冠脉灌注压和血气,缩短自主循环恢复时间。  相似文献   

11.
密闭式体外循环在非心脏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密闭式体外循环在非心脏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总结263例不同病种的患者以不同的转流途径进行密闭式体外循环所取得的经验。其中各种肝脏病变行肝移植术156例,全身肿瘤病变行体外循环全身热灌注治疗(EWBH)98例,心脏手术后左心转流2例,外科手术辅助循环3例,体外膜肺氧合疗法(ECMO)4例。分别采用股静脉、门静脉-腋静脉切开置管转流,左(或右)心房-主动脉插管或左心室(或降主动脉)-股动脉插管转流,股静脉-颈内静脉(或双侧股静脉)经皮穿刺置管转流的方法。结果 全组除ECMO中3例患者经治疗后心脏功能仍不能恢复,停机后死亡外,其余260例患者转流过程平稳,未出现机器故障及体外循环意外,均顺利脱离体外循环,达到预期的目的。结论 密闭式体外循环目前更多地应用在非心脏手术,它改变了传统的体外循环管理模式,离心泵在密闭式体外循环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密闭式体外循环结构简单,安装快捷,操作方便,容易控制。密闭式装置预充量少,血液稀释少,肝素用量少,可作长时间转流。采用经皮穿刺的静脉插管可减少损伤,术后处理方便。密闭式体外循环可在广泛的领域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王丰强 《吉林医学》2013,(26):5422-5423
目的:探讨改良的经股部股疝修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采用改良的经股部股疝修补术病例,改良方法:平行腹股沟韧带向外切开卵圆窝外上缘阔韧带约2 cm,松解疝囊颈部。结果:16例崁顿性股疝,15例疝内容物为大网膜,3例行坏死部分大网膜切除。1例疝内容物是小肠,并坏死,行小肠部分切除术。16例病例均治愈,无手术并发症发生,无疝复发。结论:改良的经股部股疝修补术是一种安全、快捷、疗效可靠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3.
股疝修补术     
腹腔内容物经股环、股管和从卵圆窝突出的疝,称为股疝.股疝多见于中年以上的经产妇女,右侧多见. 1 经腹股沟股疝修补术 经腹股沟股疝修补术又名腹股沟上股疝修补术.此法的优点是显露股环较充分,对还纳困难的股疝(如箝闭性和绞窄性股疝)修补较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介绍股尺的制作方法,探讨股尺在股动脉、股静脉穿刺定位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住院患者37例,利用自制股尺测量出腹股沟韧带的长度,计算出腹股沟韧带的中点位置,同时触摸患者的股动脉搏动点,然后计算出腹股沟韧带中点与股动脉搏动点的差值,寻找其规律。结果 37例患者,有2例因肥胖无法触摸到股动脉搏动点,其余35例腹股沟韧带中点与股动脉搏动点的差值在0~1.85cm之间波动,左右侧腹股沟无明显差别,平均值为0.85cm。结论股动脉穿刺点应为:腹股沟韧带中点下方靠内侧(0.85±0.14)cm,股动脉搏动最明显处。股尺在股动静脉定位时简便、安全,特别在无法触及股动脉搏动时能提高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自体股后及股外侧皮神经移植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15具成人尸体,其中男性12具,女性3具共30侧下肢,经股动脉灌注氨水稀释的红色乳胶后,进行大体解剖和观测.结果股后皮神经浅出点横经2.52±0.39mm、距体表深度1.81±0.69cm,长度23.27±1.69cm、分支有多条.股外侧皮神经浅出点横经1.92±0.55mm、距体表深度0.72±0.42cm,长度9.66±3.07cm、分支有两条.股后皮神经小动脉数多于股外侧皮神经,但管径细小;寻找每条神经,都有一个可靠的手术部位.结论根据移植需要,可从最佳位置获取所需长度和横径的股后及股外皮神经作移植供体.此两神经不适合带血管神经移植.  相似文献   

16.
小儿股静脉采血方法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临床上股静脉血样采集方法已被国内外儿科临床护理人员广泛应用。本文从小儿股静脉采血的采血针的更新、患儿的准备、股静脉的解剖特点、穿刺部位定位、进针方法、按压方法、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左右侧股静脉采血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两侧股静脉穿刺采血的成功率。方法随机选择160例年龄在1岁以下的住院患儿,80例行左侧股静脉采血(直刺法、斜刺法各40例);80例行右侧股静脉采血(直刺法、斜刺法各40例),比较两侧股静脉及两种穿刺方法一次采血成功率。结果右侧股静脉穿刺采血成功率明显高于左侧(P<0.01);斜刺法采血成功率高于直刺法(P<0.05)。结论右侧股静脉穿刺采血比左侧股静脉穿刺采血成功率高;采用斜刺法比采用直刺法采血效果好;选择右侧股静脉穿刺法方便定位,易于固定,便于操作,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斜刺法比直刺法操作较轻松自然,针头不易移位。  相似文献   

18.
<正> 股静脉穿刺采血,在儿科静脉穿刺采血中是常用方法之一,刚出生婴儿至不同年龄的患儿均可使用。掌握好股静脉的解剖位置,采取正确的采血方法,对患儿痛苦小,采血量多,成功率高。1.股静脉的解剖位置 股静脉位于腹股沟韧带中点下方,股动脉内侧,股神经位于股动脉外侧,操作者一定要熟练掌握股静脉  相似文献   

19.
股三角境界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积累局部解剖学的新资料,研究和探讨股三角与收肌管境界的相互关系。方法测量64侧成人尸体股部长度,解剖、观察股三角的境界,以缝匠肌内侧缘,长收肌内、外侧缘为标志,观测股三角的境界。结果以缝匠肌内侧缘和长收肌内侧缘相交点作为股三角的下内侧界,股三角的尖距离股中点稍上方,则股三角基本占居股部长度的上1/2段,而收肌管(Hunter canal)也不占股部长度的中1/3段。以缝匠肌内侧缘和长收肌外侧缘相交点作为股三角的下内侧界,则符合传统的股三角和收肌管的描述。结论根据本文观测股三角和收肌管境界的结果显示,股三角的下内侧界以长收肌外侧缘为界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经皮股静脉插管在胸骨上段切口微创主动脉瓣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脏外科2012年5月至2017年1月的65例胸骨上段切口行主动脉瓣置换术的病例资料。根据术中静脉引流的插管方式,分为股静脉组(n=26)和右心耳组(n=39)。收集两组患者术前、术中资料及术后早期结果进行分析,对比两种插管方式的手术效果。结果两组均无住院期间死亡。股静脉组因主动脉根部出血二次开胸1例,插管局部无并发症,术后无股静脉血栓或肺栓塞发生。右心耳组术中转为常规切口1例,术后出现少量瓣周漏1例。两组均无其它重大并发症。两组间体外循环时间、阻断时间、手术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ICU停留时间、住院费用、术后住院时间、出血量、输血率等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经皮穿刺股静脉插管在胸骨上段切口微创主动脉瓣置换术中的应用是安全有效的,可以替代常规的经右心耳插管,尤其在右心耳显露困难或有更高美容要求的患者更为适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