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冰片-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及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复方珍珠含片是由珍珠粉、玄明粉、硼砂、甘草、地黄、冰片等中药制成的中药复方制剂,用于咽喉肿痛,声哑失音,口舌生疮,牙龈肿痛或出血.冰片味辛、苦,性微寒.有开窍醒神、清热消肿、止痛的功能.常与其它中药配伍使用.但由于冰片极易升华,在制备及贮存过程中很不稳定,影响药物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制备艾叶挥发油-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包合物并对其进行鉴定。方法以挥发油利用率和回收率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考察艾叶挥发油与HP-β-CD的比例、包合温度、包合时间和搅拌速度对包合工艺的影响。采用薄层色谱(TLC)和红外(FIR)对包合物进行鉴定。结果最佳包合工艺:挥发油/HP-β-CD为1:10;搅拌速度为1000 r/min;包合温度为40℃;包合时间为2 h;挥发油的平均利用率为83.1%,包合物收率为89.57%,TLC、FIR检测包合物已经形成。结论表明该方法简单可行,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克隆红花维生素E合成相关关键酶2-甲基-6-叶绿基-1,4-苯醌甲基转移酶(MPBQ MT)基因,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及表达分析,为红花维生素E生物合成及调控机制研究奠定基础。方法根据红花种子转录组数据库中得到的中间序列,采用RT-PCR和RACE方法从红花种子中克隆MPBQ MT基因序列,通过生物信息学对该基因蛋白的特征进行分析,构建MPBQ MT与相关物种MPBQ MT的系统进化树,利用RT-PCR方法分析在红花种子不同发育时期MPBQ MT基因的表达量。结果MPBQ MT基因全长1 392 bp,命名为Ct MPBQ MT,具有完整的开放阅读框(ORF),共1 038 bp,编码345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该基因编码的蛋白理论相对分子质量约为38 900。保守结构域预测表明,该基因编码的蛋白具有典型的SAM蛋白功能结构域。结合其他物种的MPBQ MT基因构建系统树表明,红花MPBQ MT基因与其他物种氨基酸具有一定的同源性,其中与向日葵和生菜同源性高达89%和86%。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MPBQ MT基因在红花开花后50 d的种子中表达量最高。结论成功地对MPBQ MT基因进行克隆及表达分析,为红花维生素E合成及调控机制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中药材》2017,(8)
目的:克隆艾叶1-羟基-2-甲基-2-(E)-丁烯基-4-焦磷酸还原酶基因开放读码框(Ar HDR),分析其编码蛋白ArHDR的性质和结构。方法:采用逆转录PCR方法扩增ArHDR,纯化后与p MD19-T载体连接构建了重组质粒再转化至大肠杆菌中,获得的阳性克隆经菌液PCR及测序鉴定,序列与转录组测序得到的Unigene一致。利用系统的生物信息学软件对ArHDR的性质与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获得了艾叶ArHDR,长度为1 365 bp,编码454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Ar HDR属于稳定蛋白,与黄花蒿HDR亲缘关系最近;ArHDR的三级结构富含α螺旋与β折叠,呈"苜蓿叶"形,3个保守的半胱氨酸位于中心,构成了锚定铁硫的酶的催化中心。结论:该研究体外成功克隆了ArHDR,分析了ArHDR的性质与结构,为增加艾叶萜类化合物合成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大黄酚-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的工艺优选及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晓霞  张丹参  黄红娜  薛贵平 《中成药》2010,32(9):1518-1521
目的:研究大黄酚-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的最佳制备工艺,并对包合物进行验证。方法:采用正交设计试验,以包合率为指标,考察主客分子质量比、溶剂浓度、包合时间及温度等因素对包合过程的影响,优化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大黄酚的条件。同时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薄层色谱法及相溶解度法验证包合物的形成。结果:大黄酚与羟丙基-β-环糊精的最佳包合工艺是:大黄酚与羟丙基-β-环糊精的质量比为1∶60,溶剂乙醇的浓度为50%,包合时间2h,包合温度是30℃,相溶解度曲线为AL型。结论:采用优化的工艺条件制备大黄酚-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包合率高,工艺稳定,操作简单。大黄酚适宜用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增溶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6.
2-羟丙基-β-环糊精对大蒜油溶解度及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考察2-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对大蒜油溶解度及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采用GC法测定大蒜油中大蒜素,以大蒜素为指标,测定其在不同质量浓度HP--βCD水溶液中的溶解度,比较大蒜油HP--βCD包合物水溶液与大蒜油聚山梨酯-80水溶液对热和光的稳定性。考察不同pH值、抗氧剂、氮气及灭菌等对5%HP--βCD水溶液中大蒜油中大蒜素的稳定性的影响。结果HP--βCD可显著增加大蒜油中大蒜素在水中的溶解度,并且随着HP--βCD质量浓度的增加,大蒜素的溶解度呈线性增加;在pH值为5.0时,大蒜油HP--βCD包合物水溶液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充氮可增加其稳定性,抗氧剂的加入以及热、光均会加速大蒜素的分解;大蒜油HP--βCD包合物水溶液中大蒜素的稳定性显著高于大蒜油聚山梨酯-80水溶液的稳定性。结论HP--βCD对大蒜油中的大蒜素具有显著的增溶作用,可提高大蒜油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8.
喹诺酮(亦称吡酮酸)类抗感染药物为广泛用于临床的高效、广谱、低毒性的抗感染化疗药物。目前国内外对喹诺酮类化合物的改造主要在7位,修饰取代基多为哌嗪、甲基哌嗪等仲胺类基团,而关于巯基类取代基的报道较少。作者根据喹诺酮类抗菌药和抗菌防腐剂2巯基吡啶N氧化物的抗菌作用原理设计、合成了7(吡啶N氧2巯基)1(2氟乙基)6,8二氟1,4二氢4氧喹啉3羧酸的7位巯基取代喹诺酮类化合物,并对其抗菌活性进行了研究,发现该化合物的抗菌活性优于国外近期上市的喹诺酮类抗菌药氟罗…  相似文献   

9.
莪术油-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工艺及稳定性的考察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目的:考察莪术油-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工艺及稳定性,方法:制备工艺采用饱和水溶液法,稳定性实验采用光照,加温加速实验法。结果:搅拌时间增加可提高莪术油-β-环糊精包合物的收率;加速实验结果表明,包合物胶囊在40度,相对湿度75%条件下存放3个月,其相对含量仍在90%以上,结论:莪术油-β-环糊精包合物胶囊剂的稳定剂性较莪术油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0.
张学农  唐丽华  阎雪莹  张强 《中草药》2005,36(2):198-202
目的制备和鉴定马蔺子素-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包合物,并考察了马蔺子素与HP-βCD之间的包合机制及构成摩尔质量比。方法采用冷冻法制备马蔺子素-HP-βCD包合物,摩尔梯度法和连续递变法考察了包合物中主客分子之间的包合摩尔比;分别采用X射线衍射(XRD)和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对包合物进行鉴定。结果主客分子摩尔梯度和反应热力学结果显示,25、35、45℃下HP-βCD与马蔺子素包合摩尔质量比为2:1,具有最大的增溶特性和较大结合常数,其冻于粉经鉴别已形成包合物。结论马蔺子素包合物能显著增大药物的溶解度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考察胆酸-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的最佳制备工艺以及溶解性.方法:采用正交设计试验,以包合率为评价标准,对药物与羟丙基-β-环糊精的投料比例、包合温度、搅拌时间、药液滴加速度进行了考察,以确定胆酸-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的最佳制备工艺;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胆酸-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的包合率;采用相溶解度试验对增溶效应进行了评价.结果:确定了胆酸-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最佳制备工艺,即药物投料比例为1:3,温度为60℃,搅拌时间60 min,药液滴加速度1.6 mL/min;相溶解度曲线为AL型,包合常数K=564.30 L/mol,增溶11.81倍.结论:以最佳制备工艺制备包合物,包合率达到97.1%,工艺稳定,合理可行;胆酸适宜用HP-β-CD包合,增溶效应明显.  相似文献   

12.
卢晓霆  许中畅  王田田  闫俊 《中草药》2016,47(13):2252-2259
目的为提高葡萄多酚的稳定性和强化缓释效果,采用玉米多孔淀粉为芯材载体复合凝聚法制备葡萄多酚微胶囊。方法以包埋率为主要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考察了各因素对葡萄多酚微胶囊化的影响,并对其制备工艺进行优化。结果优选的最佳工艺为25 mg/m L葡萄多酚溶液10 m L,玉米多孔淀粉用量1.5 g,在质量浓度0.03 g/m L海藻酸钠溶液30 m L、0.01 g/m L壳聚糖溶液50 m L、0.05 g/m L氯化钙溶液50 m L、p H 3.5时制得的微胶囊外观较优,粒径分布主要在600~850μm,葡萄多酚包埋率为83.2%,微胶囊产品在模拟胃液和肠液环境中具有很好的释放特性。结论以玉米多孔淀粉为芯材载体,海藻酸钠-壳聚糖为壁材制备的葡萄多酚微胶囊产品的形态及包埋率要优于单纯的海藻酸钠-壳聚糖微胶囊。用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对葡萄多酚缓释微胶囊结构进行表征,均证实包埋物制备成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克隆荆芥(Schizonepeta tenuifolia)中的柠檬烯-3-羟化酶基因(limonene-3-hydroxylase,StL3OH),并对该基因的cDNA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 根据荆芥转录组数据库设计特异性引物,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克隆StL3OH基因的cDNA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荆芥StL3OH基因的cDNA序列长为1 598 bp,包含1个长度为1 497 bp的完整开放阅读框,编码498个的氨基酸,其StL3OH蛋白理论相对分子质量为56.40 kDa,为亲水性不稳定蛋白。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StL3OH蛋白无信号肽,具有1个跨膜区,可能定位于内质网膜上。多重序列比对和聚类分析表明,荆芥StL3OH蛋白与植物留兰香柠檬烯-3-羟化酶蛋白(MsL3OH)的氨基酸序列高度相似,均含有细胞色素P450血红素结合区,属于细胞色素CYP71家族中的D亚家族。密码子偏性分析表明,该基因偏好使用以鸟嘌呤/胞嘧啶(G/C)结尾的密码子,具有27个偏性密码子,烟草为该基因最适合的外源表达宿主。结论 首次从荆芥中克隆得到StL3OH基因的cDNA序列,为下一步研究StL3OH蛋白的结构与功能和该基因在荆芥单萜类成分的累积与生物合成的调控机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15.
动脉粥样硬化见于"头痛""眩晕""心悸""胸痹""中风"等多种疾病中,基本病机与虚-瘀-痰-毒等密切相关。根据不同病机,辨证论治,分别以益气养阴、活血化瘀、化痰降脂、清热解毒为主要治疗原则,辨证用药,对防治疾病有较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考察莫诺苯腙(MB)与β-环糊精(β-CD)及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的包合作用。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莫诺苯腙含量,相溶解度法研究了β-CD及HP-β-CD对莫诺苯腙的包合作用、增溶作用及包合过程中热力学参数变化。结果莫诺苯腙与两种环糊精在包合过程中的吉布斯自由能变化(△G)、焓变(△H)和熵变(△S)均为负值。形成包合物后,莫诺苯腙的溶解度和溶出速率显著增加,HP-β-CD对莫诺苯腙的增溶作用强于β-CD,而莫诺苯腙β-CD的稳定常数高于HP-β-CD包合物。结论莫诺苯腙与两种环糊精在水溶液中均可自发形成1∶1(物质的量的比例)可溶性包合物,从而增加了其溶解度,所有包合过程为放热反应。HP-β-CD对莫诺苯腙的增溶作用强于β-CD,而莫诺苯腙β-CD的稳定常数高于HP-β-CD包合物。  相似文献   

17.
2-羟丙基-β-环糊精对吲哚美辛的增溶及稳定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吲哚美辛在不同pH的不同摩尔浓度2-羟丙基-β-环糊精水溶液中的溶解度,以及pH为8.0时吲哚美辛在不同温度、不同摩尔浓度2-羟丙基-β-环糊精溶液中的热稳定性。方法 采用相溶解度法和经典恒温加速法,含量测定采用UV和HPLC。结果 不同pH下吲哚美辛溶解度曲线呈AL型。2-羟丙基-β-环糊精用量越大,对吲哚美辛的增溶量越高。pH升高,增溶效果越好,但包合物的稳定常数减小。2-羟丙基-β-环糊精对吲哚美辛水溶液的稳定作用随2-羟丙基-β-环糊精浓度增大而提高,并且温度越低,2-羟丙基-β-环糊精的稳定作用越明显。结论 2-羟丙基-β-环糊精可以增大吲哚美辛的溶解度,提高吲哚美辛水溶液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苏合香丸中11-羰基-β-乙酰乳香酸的定性定量检测方法。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苏合香丸中乳香类成分11-羰基-β-乙酰乳香酸的检测方法。结果:运用建立的薄层色谱法检测了3个生产厂家提供的9批苏合香丸,均含有11-羰基-β-乙酰乳香酸,但含量不同,故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对3个厂家22批苏合香丸进行含量测定。结论:建立的薄层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可用于苏合香丸中11-羰基-β-乙酰乳香酸的定性定量检验,为苏合香丸质量控制和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进一步发现氟喹诺酮的有效结构修饰策略以提高其抗肿瘤活性。方法 基于药效团拼合药物设计原理,用噻唑酮作为氧氟沙星C-3羧基的等排体、芳苄叉基为其修饰基,构建了新的3-芳苄叉噻唑酮-氟喹啉-4-酮的氧氟沙星衍生物(6a~6l),其结构经用元素分析和光谱数据确证。MTT方法评价了体外对SMMC-7721、Capan-1和HL60这3种癌细胞株的抗增值活性。结果 12个新结构的氟喹诺酮-3-噻唑不饱和酮目标化合物被合成,其活性显著强于母体氧氟沙星1,其中卤苯基化合物强于其他取代基的活性,尤其是氯苯基化合物(6k)对Capan-1细胞的活性与对照抗肿瘤药多柔比星相当。结论 芳苄叉基噻唑酮替代氟喹诺酮C-3羧基有利于提高其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从分子水平来阐明药物对肾阳虚证的主要调节点。方法:采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化学发光定量法、放射免疫及细胞免疫技术,观察补肾、健脾、活血三类复方分别对下丘脑一垂体一肾上腺一胸腺(HPAT)轴受抑制模型的下丘脑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RF)mRNA表达、神经内分泌和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唯有补肾药可通过提高下丘脑CRFmRNA表达来保护HPAT轴免受外源性皮质酮的抑制;健脾药对免疫系统有直接的促进作用;而活血药对HPAT轴无任何影响。结论:药物对肾阳虚证的主要调节点定位在下丘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