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7 毫秒
1.
目的:分析北京市DRG试点医院在医药分开与医耗联动综合改革(以下统称两轮综合改革)前后住院费用的变化情况,探讨两轮综合改革实施的效果及存在的问题。方法:收集2017年1月—2019年12月北京市DRG试点医院的住院费用数据,利用间断时间序列分段回归模型,分析患者住院费用的瞬时和趋势变化情况。结果:阶段性结果和间断时间序列结果显示,患者的住院费用总体保持稳定,短期下降后有回升趋势,次均费用中次均药品费占比、次均材料费占比明显下降;住院总费用中手术费占比显著上升。结论:两轮综合改革对北京市DRG试点医院住院费用内部结构优化具有显著的干预效果,医务人员技术劳动价值逐步体现,但长期来看住院次均费用仍呈增长趋势发展,药品费和耗材费的改革需持续被关注。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分析北京市“医药分开”“医耗联动”综合改革前后本地居民和外来就医患者治疗费用、服务量的机构流向变化,为下一步政策的制定提供数据支持。方法:运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调查的方法,以卫生费用核算体系2011为基础,核算2016—2019年北京市不同级别医疗机构不同来源患者治疗费用情况。结果:2016—2019年社区卫生机构治疗费用增长最快,治疗费用和服务量占比均呈上涨趋势。本地居民治疗费用、门诊服务主要由三级医院流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019年,三级医院住院患者服务量占比由50.19%增至53.12%,外来就医患者门诊、住院的费用和服务量占比均有小幅度增长。在相同级别机构中,外来就医患者次均费用均高于本地居民,三级医院住院次均费用差异逐渐减小,二级医院住院患者次均费用差距增大。结论:北京市综合医改后治疗费用流向逐年优化,改革有效分流二三级医院门诊患者,使其流向社区,优化本地居民门诊患者流向的效果明显,应该加大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建设。医耗联动改革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三级医院的吸引力,尤其是对外来就医患者的吸引力,因此,应合理配置首都高质量医疗资源。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北京市2017年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对患者医疗服务利用的影响。方法:数据来源于2016-2017年北京市医保抽样数据库;采用中断时间序列回归和倍差法分析北京市所有公立医院患者改革前后服务利用变化。结果:北京市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对缺血性心脏病住院患者总费用、基金付费、自付费用的影响较小。住院患者西药费用瞬时水平降低(P<0.001);高值影像检查费用瞬时水平降低(P<0.05);医疗服务费用瞬时水平显著上升(P<0.001),且长期有持续上升的趋势。改革后门诊总费用和门诊药品费用均显著降低(P<0.05),西药费用和中药费用也显著下降(P<0.05)。结论:北京市医药分开综合改革,改变了患者医疗费用结构,西药费用降低,服务费用增加,可能存在预期外的耗材费用增长。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北京市医药分开和医耗联动综合改革前后冠心病患者住院费用的变化情况,探讨政策实施的效果以及存在的问题。方法:从北京市医价平台获取66 647例冠心病住院患者数据,利用间断时间序列(ITSA)的分段回归模型对医改前、医药分开、医耗联动三个阶段冠心病患者平均住院费用、医疗费用、药品费用和耗材费用进行分析。结果:阶段性结果显示,三个阶段冠心病患者的平均住院总费用保持稳定,其中,医疗费用占比上升,药品和耗材费用占比下降。间断时间序列(ITSA)结果显示,平均住院总费用、检查费、化验费、药品费和高值耗材费在短期下降后有回升趋势。结论:两轮综合医改后,北京市冠心病住院费用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内部构成得以优化,医务人员技术劳动价值逐步体现,整体上与医改原则相符。建议进一步加大检查和化验项目的控制力度,持续加强对药品和耗材的管控,合理规范医疗行为,从而有效控制冠心病患者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北京市首批DRG试点的全部6家医院脑缺血性疾病伴重要合并症与伴随病住院患者药品费用在医药分开和医耗联动综合改革(以下统称两轮综合改革)中的变化情况,为深化两轮综合改革提供依据。方法:应用间断时间序列模型分析2016—2020年6家北京市DRG试点医院的脑缺血性疾病伴重要合并症与伴随病住院患者例均药品费用及药品费用占比变化情况。结果:患者例均药品费用及例均西药费、例均中药费的整体费用水平均大幅降低,并都在改革后继续减少;药品费用占比、西药费占比和中药费占比也大幅降低,其中药品费用占比和西药费占比在改革后继续减少,中药费占比保持稳定。结论:两轮综合改革基本实现预期政策目标,但需关注长期控费的效果与中药、西药均衡发展,建议发挥DRG的引导功能,推进药品带量集中采购与DRG联动改革,建立DRG绩效评价体系,推进DRG付费与临床路径有机结合和探索按中医病种付费。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北京市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医耗联动综合改革对住院患者医疗费用及结构产生的影响。方法:利用北京市T医院两次改革前后的住院患者医疗费用数据,构建多断点回归模型。结果:北京市两次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有效控制了住院患者费用的增长趋势,优化了医疗服务比价关系,医药分开改革降低了药占比和耗材比,医耗联动改革显著降低了耗材比。结论:北京市两次公立医院改革成效显著,但医疗服务人员劳动技术价值有待进一步提升,降低药品耗材费用仍是北京市未来公立医院费用改革的重点,通过推动DRGs和公立医院绩效改革可以有效调整控费措施对医疗保障水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北京市医耗联动综合改革对肺癌手术病例住院费用的影响。方法收集样本医院2018年1月—2019年12月所有出院肺癌手术病例病案首页数据,采用描述性分析和间断时间序列分析的方法,分析改革对肺癌手术病例住院费用和费用结构的影响。结果与改革前相比较,改革后研究医院肺癌手术病例例均总费用增幅为6.87%,例均化验费、药费分别有9.75%、7.42%的降幅,化验费占比较、药费占比均呈下降趋势(P<0.10);手术费增加了255.77%,手术费占比呈增加趋势(P<0.10);耗材费用增加了3.54%,病理费增加了10.18%,耗材费占比和病理费占比均有一定的降低。结论北京市医耗联动综合改革未对肺癌手术病例的收治情况产生影响。肺癌手术病例住院费用结构得到优化,但是仍须继续控制住院总费用,特别是控制耗材费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国家药品集中带量采购(以下简称集采) 政策对住院患者医疗费用产生的影响。方法:对样本医院集采药品的完成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利用落实政策前后的住院患者医疗费用数据,对患者医疗费用的结构变化进行统计,以使用集采药品的首日时间为断点,构建精确断点回归模型,比较不同费用类别的变化情况。结果:样本医院部分集采药品的使用情况还存在进步空间,使用集采药品后,除综合服务类费用及耗材类费用分别上升了1.01和3.07个百分点外,其余各类别费用均呈现下降趋势,住院患者人均医疗总费用和人均药品费用分别下降了644.58元和300.19元。断点回归结果进一步显示,集采政策显著降低了样本医院住院患者的医疗总费用、药品费用及西药费。此外,患者平均住院日得到有效缩短。结论:国家集采政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需要制定更合理的采购量指标,同时综合调整控费措施,进一步优化医疗费用的结构。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比分析军队医改前后军队人员住院费用的变化,探索改革对军队医院医疗经费的影响。方法:采用SPSS软件对医改前后住院医疗费用数据进行了汇总、比较和分析。结果:①住院医疗总费用医改后二年较医改前增加876.68万元,增长25.45%;现役军人住院总费用明显上升,而职工和家属住院总费用明显下降;②住院医疗均费用增加34.70%,现役军人增长35.16%,家属住院医疗均费用由医改后一年转为负增长。结论:军队医疗保障制度改革逐步达到预期目标:①分类保障模式逐步形成;②军队伤病员医疗保障水平明显提高;③合理医疗消费的机制基本建立。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青海省不同类型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前后医保相关数据分析,了解改革后医保基金压力和居民个人就医负担变化,为稳妥推进改革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和现况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整群抽取医保资料,对比分析就医费用变化。结果:改革后参保城镇职工住院患者总费用和次均费用、药品和医疗服务项目总费用和次均费用的实际报销比例均下降;门诊次均费用增长,药品次均费用下降、医疗服务项目增长。不同类型医保在不同类型医院费用变化不同。结论:改革初步实现了医保基金能够承受改革带来的压力、患者就医负担总体不增加的预期,但受医保实际报销比例下降的影响,患者实际就医负担增加,药品和医疗服务项目实际报销费用结构发生明显变化,还需不断深化综合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预付制(DRG-PPS)改革对浙江金华7家试点医疗机构运行的影响。方法:收集2015年7月-2017年6月期间改革试点医疗机构7类运行指标的月度数据,将数据分为改革前(2015年7月-2016年6月)和改革后(2016年7月-2017年6月)两阶段,采用间断时间序列数据的分段回归模型分析改革前后各类指标趋势的变化。结果:三级医院各类指标时间趋势无显著差异,出院人数保持增长趋势,住院费用药占比和医务性费用占比分别保持下降和上升趋势。二级医院出院人数增速放缓,人均住院费用改革后呈下降趋势,次均门诊费用由降转升。乡镇卫生院人均住院费用和次均门诊费用持续下降,但改革后降幅趋缓。结论:DRG-PPS改革前后试点医疗机构平均住院日变化趋势无显著差异,三级医院运行平稳,二级医院存在住院费用向门诊费用转移的可能,乡镇卫生院患者费用负担有回升趋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国家医疗保障疾病诊断相关分组(CHS-DRG) IC39组“除置换/翻修外的髋、肩、膝、肘、踝的关节手术”住院病例的费用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探讨控费措施及 DRG分组优化策略。方法:以北京市样本三甲医院骨科 CHS-DRG试运行IC39组的医保病例为研究对象,阐述不同特点病例的次均费用、费用构成,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对住院总费用、耗材费用、检查治疗费用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耗材费用在 IC39组关节手术病例的住院总费用中占比最高 (81.24%),年龄、损伤部位、手术方式对住院总费用、耗材费用、检查治疗费用的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损伤类型仅对检查治疗费用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耗材费用是IC39组的控费重点;对费用高、用量大的耗材可优先集采;关节重建修复手术操作复杂、费用高,宜单独成DRG组;陈旧损伤检查治疗费用高于新鲜损伤,但未能充分体现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北京市医药分开和医耗联动综合改革对不同级别医疗机构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收入部分的影响。方法:利用参与北京市医药分开和医耗联动综合改革363家公立医疗机构2016年1月—2019年12月的监测数据,采用描述性分析结合多重间断时间序列模型,对改革前后不同级别医疗机构技术劳务收入及其占比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实施后,三级医院、二级医院、一级医院及社区的技术劳务收入较改革前分别增长了105.4%、119.7%和318.3%,其占比分别增长了5.91、6.44和5.87个百分点;医耗联动综合改革实施后,三级医院、二级医院、一级医院及社区技术劳务收入较改革前分别增长了26.2%、18.3%和11.6%,其占比分别增长了2.31、2.03和0.84个百分点。结论:北京市两项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实施有效促进了各级别医疗机构技术劳务收入的增长,医疗费用结构得到优化。建议进一步建立科学合理的医疗服务价格定价及动态调整机制,加强对基层医疗机构的重视,健全医疗服务行为监管体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基线调查与5次追踪调查的比较。了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简称新农合)的实施对农民医疗费用的影响及其动态变化趋势,为进一步完善新农合的费用补偿实施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婺源县3个乡镇9个行政村,每村各取70户进行人户调查,将6次调查结果进行纵向对比研究。结果:本次调查农民年人均医疗费用为626.33元,其中门诊费用为284.14元,住院费用为342.19元.较往年均有较大幅度的上涨;住院费用的增高主要是20000元~费用段比例的增高所致;次均住院费用为历年最高,并随着医疗机构层次的增加而增加,尤其是县级以上医院;次均住院补偿费用亦为历年最高.但农民的自付住院费用亦上涨较快,农民的住院负担还是很大。结论:婺源县农民医疗费用上升较快,各级医疗机构的医疗费用大部分都未得到有效控制,尤其是县以上医院,新农合给农民带来的补偿,大部分被医疗费用上涨所抵消。必须采用多种有效措施严格控制医疗费用的增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慢性病在中国已成为影响人民健康水平的重大疾病。2017年4月8日,北京市全面实施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全面取消了药品加成。本文通过对北京市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后慢性病不同受益人群治疗费用的机构流向的分析,为慢性病及分级诊疗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调查的方法,以北京市24家医院、5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研究对象,利用卫生费用核算体系(SHA2011)核算2016—2017年北京市医院和社区中心慢性病患者治疗费用总量和受益人群的机构流向。结果:2017年,慢性病门诊费用由三级医院流向社区中心和二级医院,三级医院住院费用比重增加。男性和女性患者的机构流向与整体情况一致。15~59岁和60岁以上慢性病人群的门诊费用流向基层的比例升高。多数疾病别慢性病治疗费用流向三级医院的比例下降。结论: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实施后,社区中心承担了更多的慢性病门诊服务,分级诊疗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促进。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住院次均费用控制模式控制医疗费用的效果,找出存在的问题,为贵溪市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展提供政策建议.方法:比较贵溪市住院次均费用控制模式实施前后两年全省及贵溪市社会经济状况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情况相关指标;分析贵溪市5年来参合农民住院次均费用和住院流向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贵溪市实施住院次均费用控制模式后,各级医疗机构的住院次均费用水平得到有效的控制,但仍需进一步加强.结论:住院次均费用控制模式强化了医疗机构在费用控制中的作用及其所承担的风险,增强了各级医疗机构费用控制的主动性,对于住院费用控制有一定的作用,但仍不成熟,还需不断地完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医疗机构医药费用变化的原因,为控制医疗费用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法,分析北京市某区2004年至2007年医药费用的动态变化情况,并按医院等级进行分层比较.结果 2004年至2007年,26所医院病入门诊人均费用由72.73元降至70.09元,定基比-3.64%;住院人均费用由2 690.49元增至3 044.35元,定基比13.15%;药品收入占总收入比重由40.56%降至40.03%.结论 通过规范医疗收费、控制药品费用比例,完善各级医院服务,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等,可以合理控制医疗费用的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单病种付费政策的费用控制效果以及对医院、患者、医保基金等方面的影响,评估政策的实施效果,为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提供参考。方法 使用2017—2019年徐州市某三甲医院的数据,建立双重差分(difference - in - differences, DID)模型分析胃息肉患者次均住院费用、次均自付费用、住院天数、实际补偿比等相关指标在政策实施前后的变化。结果 政策实施后,次均住院费用下降29.46%,次均自付费用下降38.37%,住院天数下降59.71%,月均住院人次数增加55.30%,单病种月收入基本维持稳定。结论 单病种付费政策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次均费用和自付比例、提高医疗机构效率、维持医保基金稳定运行。在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iagnosis related groups, DRGs)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单病种付费政策依然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宁波市老年人住院直接费用及其影响因素,为降低老年人医疗费用和医疗卫生改革提供可行性建议。方法利用宁波市第四次卫生服务调查相关数据,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对宁波市老年人医疗费用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宁波市老年人次均住院直接医疗费用为6 000元,直接非医疗费用为500元。影响宁波市老年人次均住院直接医疗费用的因素为城乡地域、就诊医疗机构的级别、人均年收入和医疗保障类型。结论宁波市老年人住院直接费用受多种因素影响,可采取相应措施,使老年人医疗费用控制在合理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