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3 毫秒
1.
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期间血浆白介素-8的变化和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炎症介质白介素- 8(IL- 8) 在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期间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1) 用ELISA 方法测定28 例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AMI) 患者入院即刻,再灌注1、4.5、10 、20h 血浆IL- 8 的变化。(2)在兔的缺血再灌注模型上检测血浆IL- 8,缺血心肌组织中性粒细胞聚积,髓过氧化酶( MPO) 和丙二醛( MDA)的含量。结果 (1)13 例溶栓治疗后血管再通,15 例未通。两组溶栓前IL- 8 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01) ,并持续升高24h ,但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2) 兔缺血1.5h 血浆IL- 8、缺血心肌组织中性粒细胞MPO 活性及MDA 含量明显增高;当再灌注1h 和4h 时升高更显著( P< 0.05 ,或P< 0.01) ,且IL- 8 的释放与MPO 活性呈正相关(r= 0.664 ,P< 0.01)。结论 IL- 8 在心肌缺血和再灌注期间释放,并诱导了中性粒细胞致心肌的浸润与损伤,其在临床的意义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大鼠自主吸入异氟烷对肺脏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的影响。方法2005年2月至12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将实验用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气对照组(C组)、氧气对照组(O2C组)、0.7%和1.5%异氟烷吸入组,O2C组及异氟烷组又分为吸入4h、8h、吸入8h停药2h亚组。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测定TNF—α浓度及其基因表达和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含量。结果各组问MPO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5%异氟烷组吸入4h和8h后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TNF—α浓度及肺组织TNF—α信使核糖核酸(TNF—αmRNA)均高于C组(P〈0.05),停药2h恢复。吸入异氟烷4h和8h时,1.5%异氟烷组BALF中TNF—α浓度和肺组织TNF—αmRNA表达高于O2C组(P〈0.05),与0.7%异氟烷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吸入较高浓度的异氟烷可逆性的增加大鼠肺脏TNF—α表达,但不会造成中性粒细胞的聚集。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苯那普利后处理对离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保护作用,初步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Langendroff离体灌流装置,采用完全停灌复灌方法制作离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32只SD大鼠随机等分为4组:对照组、I/R组、缺血预处理组和苯那普利后处理组。测定各组稳灌20min和再灌60min时的冠脉流量,改良亮绿变色酸法(GCA)观察心肌损害程度,免疫组化法检测心肌组织中核因子-κB(NF—κB)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I/R组,再灌注60min时的冠脉流量减少(P〈0.01),心肌损害程度增加(P〈0.0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见NF—κB蛋白表达显著增强且主要表达在心肌细胞核(P〈0.01),TNF—α主要表达在心肌细胞胞质,呈强阳性。与I/R组相比,苯那普利后处理组再灌注60min时的冠脉流量增多[(4.3±0.4)ml/min和(3.5±0.5)ml/min,P〈0.05],GCA染色心肌变性减轻,阳性率减低(14%±7%和40%±7%,P〈0.01),NF—κB表达减少(34.8%±4.7%和49.3%±9.7%,P〈0.05),TNF—α表达为弱阳性。苯那普利后处理组和预处理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苯那普利后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心肌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苯那普利后处理抑制NF—κB活性,减少TNF—α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亚低温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HSP70(热休克蛋白70),TNF-α(肿瘤坏死因子-α),NF-κB(核蛋白因子-κB)表达及损伤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脑中动脉阻塞2h,再灌注损伤10h,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原位缺口末端标记(TUNEL)法分别检测假手术组,对照组和亚低温组HSP70,TNF-α,NF-κB表达水平和凋亡细胞百分率。结果:亚低温组HSP70表达水平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而TNF-α,NF-κB表达水平和凋亡细胞百分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亚低温下调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TNF-α,NF-κB表达水平和上调HSP70表达水平可能与其抗损伤神经细胞凋亡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大鼠心肌梗死面积和细胞相关因子的变化,探讨缺血预处理(IP)对缺血-再灌注(I/R)糖尿病大鼠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 向健康SD大鼠腹腔内注射链脲佐菌素(每只60mg/kg)制造糖尿病大鼠模型。2d后测定血糖,将血糖≥11.1mmol/L定为糖尿病鼠,共39只。2周后,麻醉大鼠。开胸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CA)复制IP和I/R模型。将39只糖尿病大鼠分为IP组、非缺血预处理(NIP)组、对照组,每组13只。记录Ⅱ导联心电图,测定心腔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心肌组织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取心脏切片染色,计算心肌缺血范围和心肌坏死范围。结果 IP组和NIP组间心肌缺血范围分别为46.6%和48.6%,无显著性差异,心肌坏死范围分别为64.8%和32.6%9P<0.01)。IP组再灌注期室性心律失常减少,尤其是室颤较NIP组显著减少52.9%(P<0.01)。IP组CK-MB和TNFα及MDA显著低于NIP组(P<0.05)。结论 缺血预处理可通过减少TNFα和抗氧化作用,减少心肌坏死范围和降低糖尿病大鼠室颤的发生,从而减轻糖尿病大鼠心肌I/R的严重损害。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药物API0134对实验性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过程中血浆6-酮-前列腺素F1α和粒细胞产生氧自由基的影响。方法:结扎犬冠状动脉左前降支90分钟后行再灌注120分钟。用药组(n=8)在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45分钟时静脉给予API0134(9mg/kg)至再灌注60分钟。对照组(n=8)给予同等量5%葡萄糖盐水。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6-酮-前列腺素F1α和凝血烷B2(TXB2,血栓素B2)含量,化学发光法测定粒细胞产生氧自由基的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用药组在用药后心肌缺血—再灌注期间,血6-酮-前列腺素F1α增高(P<0.05)、凝血烷B2降低,粒细胞产生氧自由基的量减少(P<0.05)。结论:API0134可促进心肌缺血—再灌注过程中6-酮-前列腺素F1α(即前列腺素)的生成,抑制粒细胞产生氧自由基,这可能是该药减轻心肌再灌注损伤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人参皂苷Re对心肌缺血再灌注中性粒细胞 (PMNs)浸润及髓过氧化物酶 (MPO)活性的影响 ,探讨人参皂苷Re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治作用。方法 :结扎SD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 (LAD) ,建立大鼠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 ;苏木精 伊红染色光镜检测心肌组织中PMNs浸润的数量 ;MPO法测定心肌MPO活性。结果 :①心肌缺血再灌注后 ,光镜下假手术组未发现PMNs ,缺血再灌注组和人参皂苷Re治疗组 (简称Re治疗组 )PMNs浸润明显增加。缺血再灌注组PMNs数为 (8.16 6 7± 1.14 72 )个 /视野 ;Re治疗组为 (4 .5 0 0 0±1.0 4 88)个 /视野 ;两者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 ;Re治疗组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 ,PMNs浸润明显减少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②缺血再灌注组、Re治疗组MPO活性均较假手术组明显增加(P <0 .0 1) ,Re治疗组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MPO活性明显降低 (P <0 .0 1)。结论 :心肌缺血再灌注诱导PMNs的浸润和MPO活性的增加 ,人参皂苷Re可显著抑制心肌缺血再灌注PMNs浸润和MPO活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重组人可溶性补体受体1型SCR15-18片段(sCR1-SCR15-18)对心肌缺血再灌注的保护作用。方法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O)组,缺血再灌注(I/R)组和sCR1-SCR15-18(sCR1)保护组。建立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结扎冠状动脉前立即注射磷酸盐缓冲液(0.1mL/100g)或sCR1-SCR15-18蛋白(15mg/kg)。测定心肌梗塞面积,血清中乳酸脱氢酶(LDH)和肌酸激酶(CK),心肌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HE染色观察心肌病理改变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3c。结果(1)心肌梗死面积:I/R组为(22.9±3.0)%,sCR1保护组为(16.1±3.3)%(P〈0.05)。(2)血清心肌酶CK(U/L):I/R组为3400.9±534.9,sCR1保护组为2532.5±597.1(P〈0.05)。LDH(U/L):I/R组为6572.0±476.3,sCR1保护组为5436.2±611.3(P〈0.05)。(3)心肌组织MPO活性(U/g):I/R组为1.12±0.13,sCR1保护组为0.81±0.14(P〈0.05)。(4)心肌病理改变:I/R组心肌有断裂、坏死,间质肿胀,出血及中性粒细胞浸润,sCR1保护组心肌的以上病理变化明显较I/R组减轻。(5)与I/R组比sCR1保护组梗死区心肌组织C3c的沉积减少。结论sCR1-SCR15-18蛋白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梗死前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梗死前心绞痛的发生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治疗的影响。方法:将62例AMI患按有无心绞痛发作分为梗死前心绞痛组及对照组,比较两组溶栓治疗后心肌再灌注和心律失常情况。结果:梗死前心绞痛组溶栓再通率为60%,对照组为31.25%,两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梗死前心绞痛组心律失常发生率为43.3%,对照组为75%,两组相比也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梗死前心绞痛可作为心肌缺血预处理,对心肌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炎症递质在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 :研究炎症递质在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血浆白细胞介素 - 6 (IL- 6 )、白细胞介素 - 8(IL- 8)的变化 ,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表面 CD1 1 b表达、电镜下的形态以及心肌组织中髓过氧化物酶 (MPO)活性和丙二醛 (MDA)含量。结果 :单纯缺血和缺血再灌注血浆 IL- 6、IL- 8,中性粒细胞表面 CD1 1 b表达和心肌缺血区 MPO活性、MDA含量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 (P <0 .0 1或 <0 .0 5 )。 1h再灌注组的上述指标比 1.5 h缺血组显著性增高 ,4h再灌注组较 1h再灌注组进一步升高 (P <0 .0 1)。 4h再灌注组于再灌注前静脉注射 IL - 6单克隆抗体 (IL - 6 Mc Ab)后 ,上述指标显著性降低 (P <0 .0 1或 <0 .0 5 ) ,梗死范围缩小 37.2 %(P <0 .0 1)。 IL - 6、IL - 8、CD1 1 b与 MPO活性呈正相关 ,IL - 6、IL - 8与 CD1 1 b也呈正相关。电镜下缺血再灌注时周围血中性粒细胞呈活化表现。结论 :炎症递质 IL - 6、IL - 8参与了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抑制炎症递质的作用 ,有助于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和解偶联蛋白-2(uncoupling protein-2,UCP2)对大鼠心肌缺血预适应的保护机制。方法 结扎左冠状动脉复制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预适应组行3次缺血5min,再灌注10min的预处理,分别于预处理0,6,12,24和48h(分别为0,6,12,24和48h亚组)后行30min缺血及120min再灌注:对照组开胸后不结扎左冠状动脉,电镜观察心肌超微结构,据Rainio评分标准进行心肌超微结构损伤程度的半定量分析。采用Western Blot及比色法检测心肌UCP2活性及iNOS活性。结果 预适应各亚组UCP2活性均增高(P〈0.05),0h亚组UCP2表达水平最高(P〈0.01),24小时亚组和48小时亚组心肌iNOS活性显著升高(P〈0.05)。结论 UCP2和iNOS共同参与了大鼠心肌缺血预适应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急性胰腺炎时肺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基因表达及细胞凋亡的状况,并探讨其与肺损伤的关系。方法 以不同浓度牛磺胆酸钠液逆行胰胆管注射造成大鼠急性水肿性胰腺炎(AEP)与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两种模型,测定血浆TNF-α水平;半定量RT-PCR及免疫组化检测肺组织内TNF-α基因表达水平;TUNEL法结合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检测肺内细胞凋亡的情况。结果 诱导AEP后肺内TNF-α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呈短暂的一过性增强,这种表达在ANP组则更为强烈与持久,与ANP组发生明显肺损伤相关(P<0.05)。肺内细胞凋亡指数(‰)在AEP组呈一过性下降,在ANP组呈持续下降,其变化与肺损伤程度及肺内TNF-α mRNA水平呈负相关(P<0.05)。结论 ANP时肺内TNF-α基因转录表达过度上调,代表一种超强的全身炎症反应即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民肺损伤的发生有关。同时,肺内浸润的炎细胞(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发生延迟凋亡,可能在肺损伤进程中起作用,而TNF-α的过度生成是中性粒细胞延迟凋亡的部分原因。  相似文献   

13.
ST段早期恢复反映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后心肌再灌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 比较溶栓再通后早期ST段恢复与未恢复者住院期间临床结局的差异,探讨ST段早期恢复在心肌再灌注中的作用。方法 108例溶栓经酶学等指标临床判定再通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按照有无早期(溶栓后2h)ST段恢复分为两组。连续测定血清肌酸激酶(CK)水平,了解心肌酶峰出现时间及峰值;放射性核素评估左心室功能。观察4周住院期间充血性心力衰竭(CHF)、室壁瘤、心肌梗死后心绞痛发生情况及病死率。结果 无论是前壁MI还是下壁MI,ST段早期恢复组左心室射血分数均高于未恢复组(P<0.05);CK峰值则低于未恢复组(P<0.05)。住院期间ST段恢复组核素心肌显像充盈缺损、CHF及室壁瘤发生率低,心肌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高(P值均小于0.05)。结论 同ST段未恢复组相比,溶栓再通后ST段早期恢复者临床预后好。心电图模式可以反映再灌注程度。  相似文献   

14.
粉防己碱对实验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探讨粉防己碱(Tet)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将16只杂种犬制作动物模型随机分为用药组和对照组,观察两组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TNF)、血小板激活因子(PAF)、心肌内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心肌梗死范围(MIS)等指标。结果表明:用药组MIS较对照组明显缩小,同时IL-1、TNF、PAF、MPO等炎性指标也较对照组明显为低,IL-1、TNF、PAF与MIS存在明显复相关关系,心肌MPO与MIS呈密切正相关。提示Tet具有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其机理可能与其抗炎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5.
应用心电图记分法评价心肌梗死T波早期倒置的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接受静脉溶栓治疗、临床评价再通的56例急性心肌梗死(MI)患者应用心电图记分法估计溶栓治疗前后MI的面积,并计算MI面积挽救程度;按有无T波早期倒置分为两组,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有显著差异(P<0.05)。提示存在T波早期倒置现象的患者,冠状动脉开通更充分、心肌能获得更充分再灌注,可作为估计预后及是否进一步干预治疗的证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二甲氧乙二酰甘氨酸(DMOG)预处理对大鼠缺血再灌注(I/R)心肌组织中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表达的影响,探讨DMOG稳定HIF-1α表达的时间规律。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心肌缺血再灌注组(MI/R组)、DMOG+MI/R组、YC-1+MI/R组(YC-1为HIF-1α抑制剂)。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心肌缺血45 min,再灌注0 h、3 h、6 h、9 h四个时间点。留取心脏左室前壁标本,分别采用Western blot和Real-time PCR法检测心肌组织中HIF-1α 的蛋白与mRNA表达水平。结果 ①再灌注相同时间点,D+MI/R组的HIF-1α蛋白表达量均明显高于MI/R组;在观察时间内,D+MI/R组的HIF-1α蛋白表达量呈现出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并且在再灌注3h时达峰值(P<0.05)。②HIF-1α的mRNA表达量在不同组间及再灌注各个时间点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DMOG预处理能够稳定心肌I/R时HIF-1α的蛋白表达量,峰值出现于再灌注3h,而对HIF-1α的mRNA表达量无明显影响,表明这种作用主要发生于蛋白合成过程,而非基因转录水平。  相似文献   

17.
缺血心肌再灌注损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81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行尿激酶100~150万U静脉溶栓治疗,再通18例,未通13例。再通组其溶栓治疗后4、12、24和72小时测定的血浆丙二醛(MDA)浓度较溶栓前显著升高(P<0.01),同期测定的血尿酸(UA)浓度在溶栓治疗后4小时较溶栓前明显升高(P<0.05),未通组的血浆MDA和UA浓度在溶栓前后均无明显变化(P>0.05)。溶栓治疗后4小时血浆MDA和UA浓度的变化,在再通组呈正相关(r=0.43,P<0.01),未通组则无相关关系(r=0.027,P>0.05)。说明人体缺血心肌再灌注时有氧自由基(OFR)生成。黄嘌呤氧化酶系统是人体OFR生成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并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对Q-T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治疗对Q-T离散度的影响及意义。方法:观察48例糖尿病并AMI发病6小时内患的静脉溶栓治疗,按溶栓后冠脉有无再通分为再通组(32例)和未通组(16例),测定溶栓前和溶栓后2小时的Q-T离散度。结果:溶栓前两组AMI患的Q-T离散度无差异,溶栓后Q-T离散度再通组明显低于未通组,有显差异(P<0.05)。Lown氏3级以上室性心律失常:溶栓前两组无显差异(P>0.05),溶栓后再通组的显低于未通组(P<0.01)。结论:糖尿病患AMI早期有效的溶栓治疗可缩短Q-T离散度,改善心肌电稳定性和植物神经功能,并减少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Q-T离散度具有预测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预缺血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观察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的致凋亡作用和再灌注早期不同阶段中性粒细胞浸润与凋亡的关系及预缺血对凋亡的影响 ,制备在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 ,实验分为四组 :缺血 1h再灌注组、缺血 2h再灌注组 ,缺血 3h再灌注组及预缺血组 ,观察分析心功能、梗死面积、中性粒细胞计数、心肌髓过氧化物酶活性及凋亡指数等指标。结果发现 ,缺血再灌注明显引起心脏功能损伤、中性粒细胞浸润和心肌细胞凋亡 ,且随再灌注时间延长而加重 ,预缺血明显减轻其损伤并抑制凋亡。心肌细胞凋亡与中性粒细胞浸润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结果提示 ,预缺血可通过减轻凋亡对心肌发挥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普乐林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普乐林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60例AMI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溶栓、抗凝治疗方式相同,治疗组另加普乐林(葛根素)注射液500ml/d静脉滴入,10-15日。结果:治疗组胸痛缓解,ST段下移、心肌酶峰值时间提前,血管再通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心力衰竭、休克、心梗后心绞痛、再灌注心率失常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普乐林注射液(葛根素)具有扩张冠状动脉,促进心梗侧枝循环建立,降低心梗溶栓后心肌再灌注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